APP下载

芳香类中药在疫病防治中的应用

2021-09-05师玥任小巧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21年7期
关键词:防治疫病

师玥 任小巧

【摘 要】 芳香类中药在疫病防治中应用广泛,未病时可通过烟熏避疫,或塞鼻、佩戴香囊、室内悬挂香袋以嗅吸防疫,或饮用芳香正气药扶正抗疫;病时可辨证应用芳香解表、化湿、温通、开窍诸法治疗疫病;从中药理论芳香类中药之芳香之正气可助脾胃,其性辛温香燥,故能升散走窜,达到宣清化浊与通调气机的效果,透邪外出而发挥对疫病的治疗作用;可能由于芳香类中药有广泛的抗菌、杀菌、消毒、抗病毒作用。这是中医防治疫病的重要方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芳香类中药;疫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R28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1)14-0066-05

Abstract:aromatic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widely used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lague. When the disease is not accured, it can be prevented by smoke or by plugging nose, wearing sachets and hanging sachets indoors.It can also be stopped by having aromatic medicine which benefits Qi. When the disease is diagnosed,methods such as relieving exterior syndromes, dehumidification, warming and resuscitation are used to treat plague; In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romatic medicine can help spleen and stomach.Through the characteristics, it has the effort to release Qi, promote dampness and turbidness, penetrate pathogenic factors and play a therapeutic role on plague, which may be due to the extensive antibacterial, bactericidal, disinfecting and antiviral effects of aromatic Chinese medicine.This is an important method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lagu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hich has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Aromatic Drugs;Plague;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疫病是指具有传染或流行特征而且伤亡较严重的一类疾病[1]。多由于气候反常,寒热不定,岁时不和,机体腠理,表卫不固,感受时邪疫毒而发病,主要病因是正气不足,邪犯机体,即巢氏在《诸病源候论》的记载 “此病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延及外人”。治疗常用透达膜原、分消内外、通里和表,扶助正气;可用芳香避秽、芳香化湿、芳香开窍及清热、解毒、通里、攻下、扶正祛邪等方法治疗。芳香类中药是指气味芳香的药物,大多为植物药,故又称“芳草”“香木”“薰草”,“药用部分气味芳香,或经燃烧、煎煮、研粉、加热能产生香气,及虽无特殊芳香气味,但习惯被当作香药使用”[2],其在疫病的防治中一直受到历代医家重视。笔者对芳香类药物在疫病中的应用进行简要分析,并结合藿香及其方剂防治COVID-19肺炎的实例,以期为芳香类药物在疫病防治中的临床与研究提供参考。

1 芳香类药物在疫病防治中的历史及应用

1.1 芳香避秽是预防疫病发生的重要举措 中医学的“疫病”属于现代医学传染病范畴,《素问》中有关于疫病的详细记载,已经认识到其传染强,发病快,程度重、症状相似。关于疫病的病因病机,《松峰说疫》创立温疫、寒疫与杂疫三疫学说[3];关于疫病的预防,《时疫辨》总结 “未病而防避之”,常用芳香避秽法,即用芳香性中药祛瘟除秽,具体的避疫手段有外用与内服两大类。

外用芳香性中药,其药效可“纳鼻而传十二经”,“伤寒之邪自毛资而入,时疫之邪自口鼻而入”,芳香药的辛温之性,芳香之气味,易于从口鼻吸入,具有驱邪之力,并通过经络周流全身,作为口服药物药性不及之处的辅助,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可用烟熏避疫,如秦汉时期熏香以“避秽驱邪”[4],常用的药物有苍术、艾、石菖蒲、白芷、艾叶、丁香、木香、降香、硫磺等。还可嗅吸药物防疫,常用塞鼻、佩戴香囊、室内悬挂香袋等方法:早在《山海经》中即有记载:“薰草……佩之可以已疠”;东汉末年出现悬挂香包的方法,《中藏经》[5]记载“丁香花、檀香、麝香等”制作成香囊防疫;宋代盛行芳香疗法,《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中均有以香药命名之方剂[6]。明清时期,成药开始广泛应用于避疫,《温病学全书·温疫萃言》之避忌法载“张三丰方,治天时温疫疠气,用孩儿菊,俗名醒头草,取叶塞鼻中,秽气不染”。“又按:新鲜家苏叶,功用相同,亦可如上法,挼塞鼻中”、吴机提出“以绛囊盛七宝如意丹佩胸前预防疫病”[8]。

内饮芳香正气药,源于《素问·本病论》谓“四时不节,则生大疫”,又提出了“三虚致疫”,“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即固正气、增强体质、抵御外邪对预防疫病的发生有重要的作用,恰如徐大椿在《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所言:“香者气之正,正气盛则除邪辟秽也”。芳香类药物成为医家防疫的不二之选,如《备急千金要方》“治霍乱杜若丸久将远行防备方[8]”, 9味药是芳香药物;《千金翼方》可内服用于治疗和预防疫病的“大金牙散”、“小金牙散”;《肘后备急方》等书中也记载用白芷、石菖蒲、干姜、蜀椒、桂心、细辛等[9]预防传染病。《景岳全书》记载福建香茶饼有“辟一切瘴气时疫,伤寒秽气”作用,口中含服可以使邪气不入[10];《松峰说疫》记载元日的应时避疫方法,可以饮苍术汤[11]、服桃汤等,认为冬春之际以芳香类中药内服扶助正气,对预防全年疫病的发生有积极意義。

1.2 芳香解表、化湿、温通、开窍诸法为治疗疫病要法 疫病的病因各家认识较为一致者有以下几种:时令异常致疫,如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认为“非其时而有其气”会导致时行病,即“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冬时应寒而反温[12]”,会导致一年之中人不分年龄患时行之气所致的传染病;寒邪致疫,如王叔和持伏邪疫病论,认为“寒毒藏于肌肤”、“伏寒变为温病”;疠气致疫,如《温疫论》认为“夫疫者,感大地之疠气也”,所谓疠气,是天地间的一种异气,它与寒暑暖凉或四时交错之气均不同[13]。而疠气的产生于湿相关,《类证治裁》认为“疠邪之来,皆从湿土郁蒸而发,触之成病,其后更相传染[14]”。张璐提出“瘴雾之毒”是疫病的病因,与“湿土郁蒸而发”有关。

基于对病因的分析,对疫病的治疗自然多以芳香类中药芳香宣窍透邪外出为要。《肘后备急方》用于治疗“疫病与山岚潮湿之气有关”的度瘴散和辟疫病药方中药味多具芳香之性;《时病论》记载“辨其轻重表里”的分步骤、分部位治疗方法:“先宜宣窍导痰法”、“其轻者在表,宜用芳香化浊法加草果、槟榔[15]”;明清医家在对疫病的治疗中强调宣化湿邪,运用芳香化湿、利水渗湿、祛风湿药,体现疫病发生过程中湿邪的重要地位。当代盛增秀提出,疫病发病中湿热为主要原因,采用清热袪湿、辟秽解毒法疗效较好[16]。凡此,均说明芳香类中药在疫病防治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有极高的临床医疗价值。

2 芳香类中药防治疫病的作用机制探讨

2.1 芳香类中药防治疫病的中医理论基础 中医学对芳香药物的认识和应用源远流长,《黄帝内经》记载“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等[17];宋代以后逐渐形成芳香药物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明清时期,《本草纲目》中记载了多种香草,首见“芳草”“香木”等类别[18];《药品化义》“气臭学说”认为“香气入脾”,“香能通气,能主散,能醒脾阴,能透心气,能和合五脏”,李东垣以认为芳香之气能助脾胃,如《本草求真》记载:“凡药色黄,味甘气香,性属土者,皆入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19]”,对芳香药物的药性理论进行了论述,认为芳香药物的功效与药物的归经、性味密切相关。

我国历代对芳香药物均有较广泛的应用。一般而言,芳香药物性辛温香燥,故能升散走窜,达到宣清化浊与通调氣机的效果。诚如《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所言,具有芳香药性的中药,都能疏散风邪,从而治疗在头面肌表的疾病。如疫病轻证多为寒热暑湿之邪侵入肤表,治疗宜芳香药物透邪外出,“辛凉平剂”银翘散即用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等;薛生白《湿热病篇》治疗“邪在卫表、邪在气分”的处方均包含芳香类药物,吴鞠通描述芳香药物能“化秽浊而利诸窍”,将闭固之邪热和深在厥阴之分的温毒,一并从内透出,具有消邪秽的作用,使神明恢复,屡用紫雪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治疗神昏痉厥起神效。前述疫病的发生与湿热、寒湿、湿浊之气密切相关,因此芳香化湿、祛湿、开窍之品用于疫病的治疗自然可确定良好的疗效,如在SARS期间广东应用达原饮、蒿芩清胆汤、甘露消毒丹等具有芳香化湿、清热祛暑利湿作用的方药,取得较好效果即是明证。

2.2 芳香类中药防治疫病的现代机制研究 病原体的繁殖与传播受气温、湿度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急性传染病的流行与季节相关,这与中医对疫病与寒、热、暑、湿等邪气致病有关的论述不谋而合。近年来关于芳香类中药防治疫病的机制现代研究报道逐渐增多。诸多研究证实芳香类中药有广泛的抗菌、杀菌、消毒、抗病毒作用。如詹小平等[20]研究表明,艾绒烟熏对ICU空气中自然菌有很高的抑制率,苍术烟熏也有效;具有芳香化浊、和中化湿作用的广藿香其提取物广藿香酮对多种革兰氏阴性、阳性菌有抑制作用,对MRSA菌效果显著[21];还有研究[22-23]表明广藿香挥发油对外周白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的活化增殖作用显著;金珍珍等[24]预防性地使用雾化吸入中药熏香剂挥发油,可以缓解CTX所致免疫力低下。有研究发现芳香类中药可通过影响ARA代谢,从而抑制炎性介质释放;柴胡挥发油提取物能干预cAMP及抗病毒蛋白的合成及分泌等[25]。

目前,医学对于单味芳香药的作用机制、方剂内的配伍关系及药物相互作用的深入研究,对其中活性成分群缺乏全面认识, 限制其二次开发和确立质量标准。下一步研究, 应着力于各类传染性疾病,围绕其作用分子机制及作用靶点进行, 深入了解芳香类药物的化学成分群及机制,提供新型疫病防治药物开发的依据。在临床应用方面,应进一步评价芳香类药物辨病论治与辨病与辨证治疗相结合的疗效差异, 探讨其临床运用方法与疗效的关联性。

3 芳香类方药防治疫病的现代应用实例——藿香及其方剂防治COVID-19肺炎

除瘴疟的芳香类中药有藿香、木香、茴香、檀香、高良姜、草果、槟榔、苍术等。芳香类中药对多种病毒有治疗作用,提示其可能对新冠肺炎病毒有抑制作用。综合新冠肺炎相关文献报告,藿香在治疗中的使用频率很高。下面以藿香及藿香正气散为例,对芳香化湿类方药对COVID-19的防治意义进行具体分析。

3.1 新冠肺炎的中医病机与芳香化湿的防治方法 该病属于湿邪为主的疫疠范围,即“湿毒疫”。如王玉光等[26]认为,武汉地区水道纵横, 2019年冬季温暖,阴霾冷雨缠绵,患者多有身热不扬、乏力、纳差便稀、口渴不欲饮、舌苔厚腻等证;苗青等[27]指出,此次新冠肺炎从由“疫”邪引起, 杂以“湿”邪。 新冠肺炎的病理变化在体内有寒热两种方向,但均夹有湿邪:仝小林等[28]将病证分为以“寒湿”为主导的3型:寒湿袭表、寒湿阻肺、寒湿碍脾。杨华升等[29]首次舌象观察发现,患者全部出现舌质红和苔腻,虽程度不同,但“湿”和“热”是共同病机,而热程较长、热势不高也反映“热被湿郁”。

针对“湿”的病因,临床报告指出芳香化湿法的应用疗效显著。如凌晓颖等[30]分析新冠肺炎的预防方式包括足浴、熏蒸、香囊、代茶饮和水煎服,外用预防方中常用广藿香、艾叶、苍术等。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分析新冠肺炎预防方药的核心药组 “藿香和苍术”通过炎症相关通路发挥预防疗效。针对新冠病毒的接触传播方式,黄欣等[31]推荐将藿香正气散制成药皂,用于洗手、洗澡、洗衣,并借助温水开发腠理,渗透有效成分以发挥药力,达到防治目的,是中医药外用防疫的新思路。马家驹等[32]提出新冠肺炎治应芳香辟秽、宣畅气机,重视藿香等芳香药物的使用。夏文广等[33]辨证论治部分方药为:湿毒郁肺证予杏仁滑石汤合藿香正气散加减,此证初起时予藿朴夏苓汤、七味汤等;湿热蕴毒证湿热并重者予甘露消毒丹。

3.2 藿香及其方剂对COVID-19的防治的中西医作用机制分析 藿香,归脾、胃、肺经,《名医别录》记载其“微温,疗风水毒肿,去恶气,止霍乱心痛”,《本草述》亦曰其“散寒湿,治外感寒邪、寒热作疟等症”,即在古代就作为预防传染病的药物。用藿香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是发挥其芳香以化湿、和胃以扶正、解表以祛邪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藿香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其中槲皮素-7-O-β-D-葡糖苷、芫花素是藿香防治新冠疫病的主要物质基础。可能通过调控细胞炎性因子以及相关趋化因子的活性,参与免疫应答、炎性反应等过程[34]。

藿香正气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谓其“治伤寒头疼,憎寒壮热,上喘咳嗽,反胃呕恶,气泄霍乱,脏腑虚鸣,山岚瘴疟,遍身虚肿”。本方以二陈汤为基础,配以疏解外感及调整胃肠的芳香挥发性药剂而成。藿香辛温、理气和中、辟恶止呕、兼治表里,用量独重为君,配合白芷解表化湿、陈皮燥湿和胃、厚朴行气化湿。全方解表化湿,理气和中,通畅正气,则邪逆自除。国家卫建委颁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实行第五版)中指出,观察期出现乏力伴胃肠不适,推荐使用藿香正气胶囊(丸、 水、口服液);症状明显期所用的清肺排毒汤中,亦含藿香正气散之用意。现代药理学研究藿香正气散可以增强细胞免疫、抗病原体、改善胃肠功能。刘忠华等[35]发现,藿香正气散可以保护体温,降低肺指数。藿香黄酮化合物可抑制病毒增殖,陈皮苷能预防流感病毒感染。刘瑶等[36]发现,藿香正气散可显著改善寒湿困脾胃型大鼠的胃肠功能。张凯文等[37]发现,藿香正气散对于湿阻中焦证,可以调节葡萄糖的生成与利用,利于能量代谢。在分子机制方面,藿香正气散可能通过降低促炎因子水平,升高IL-10水平及调节炎症NF-kB通路,激活PI3K-Akt通路从而抑制病毒复制来实现减轻新冠患者炎症反应的作用[38-39]。

4 小结

芳香类中药在疫病防治中应用广泛,未病时可通过苍术、艾叶、柏枝烟熏避疫、或用孩儿菊、花椒、苏叶、降香、檀香、雄黄、马尾松枝、菁草等塞鼻、佩戴香囊、室内悬挂香袋以嗅吸防疫、或饮用芳香正气药扶正抗疫;病时可辨证应用芳香解表、化湿、温通、开窍诸法为治疗疫病;主要由于芳香类中药之芳香之气可助脾胃,其辛温香燥之性升散走窜,能疏畅气机,宣化湿浊,透邪外出而发挥治疗作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是芳香类中药有广泛的抗菌、杀菌、消毒、抗病毒作用。作为治疗疫病如新型冠状肺炎的潜力药物,其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仍存在一定空白,还需更多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进行证实。

参考文献

[1]张志斌.疫病含义与范围考[J].中华医史杂志,2003(3):32.

[2]付璐,林燕,马燕冬.《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香药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10):3917-3921.

[3]清·刘奎.松峰说疫[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40.

[4]唐·段成式.酉阳杂俎[M].中国南海诸群岛文献丛书.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5:110.

[5]汉·华佗.华氏中藏经[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46.

[6]王琳,李成文.宋代香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1):1874-1876.

[7]清·林之翰;海陵,李順保校.温疫萃言[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1502

[8]陈攀.佩药疗法防治瘟疫病源流探析[J].北方药学,2013,10(1):79-80.

[9]樊玺,年莉.晋唐温病预防方药特点考略[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4):24-25.

[10]明·张介宾.《景岳全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59:1255.

[11]刘毅,张思超.《松峰说疫》疫病预防思想探析[J].山东中医杂志,2019,38(1):25-28,32.

[12]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黄作阵,点校.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3.211.49.

[13]滕晓东.明清疫病证治方药的文献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

[14]盛增秀.湿热致疫说[J].浙江中医杂志,2006(10):573-574.

[15]赵冬丽.《时病论》学术思想及方剂用药特点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8.

[16]王英,江凌圳,高晶晶,等.盛增秀名老中医对疫病学说的传承与贡献[J].时珍国医国药,2016,27(10):2506-2507.

[17]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0.

[18]孙灵芝.明清香药史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5.

[19]逄冰,刘文科,周强,等.芳香药物效用探析[J].中医杂志,2013,54(18):1616-1618.

[20]詹小平,邓小微,沈丽珍,等.三种中药熏蒸法对重症监护病房空气消毒效果比较[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9,26(2):168-169.

[21]PENG F,WAN F,XIONG L,et al.In vitro and in vivo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pogostone[J].Chinese Medical Journal, 2014,127(23):4001-4005.

[22]齐珊珊,胡丽萍,陈文娜,等.广藿香叶挥发油对小鼠免疫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4):774-776.

[23]李立,寇爽,赵静,等.藿香、苍术对甲型H1N1流感免疫调节差异的生物信息学分析[J].中医杂志,2016,57(12):1011-1014.

[24]金珍珍,陈华,陈芝芸,等.雾化吸入中药熏香剂挥发油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7):1533-1534.

[25]王加锋,滕佳林.芳香类中药的药性及临床应用[J].中药与临床,2016,7(6):41-43.

[26]王玉光,齐文升,马家驹,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临床特征与辨证治疗初探[J].中医杂志,2020,61(4):281-285.

[27]苗青,丛晓东,王冰,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认识与思考[J].中医杂志,2020,61(4):286-288.

[28]仝小林,李修洋,赵林华,等.从“寒湿疫”角度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药防治策略[J].中医杂志,2020,61(6):465-470,553.

[29]杨华升,李丽,勾春燕,等.北京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证候及病机特点初探[J].北京中医药,2020,39(2):115-118.

[30]凌晓颖,姜茗宸,徐秋月,等.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用药规律研究[J].中药材,2020(7):1766-1771.

[31]黄欣,戴建兴.自制藿香正气药皂在居家防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的应用[J].中国民间疗法,2020,28(7):11-12.

[32]马家驹,陈明,王玉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证治述要[J].北京中医药,2020,39(2):95-101.

[33]夏文广,安长青,郑婵娟,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34例临床研究[J].中医杂志,2020,61(5):375-382.

[34]周文静,张萌,闫宇晨,等.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讨藿香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分子机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0,34(9):1-4,120-122.

[35]刘忠华,张薇,林培政,等.不同中药复方对禽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小鼠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7(3):208-213.

[36]刘瑶,刘伟.藿香正气散对湿困脾胃型亚健康大鼠胃肠功能的影响[J].江苏中医药,2011,43(6):89-90.

[37]张凯文,黄秀深,陈芳,等.湿阻中焦证对葡萄糖代谢糖异生途径的影响及藿香正气散干预后的变化[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0(3):4-6,102.

[38]霍志鹏,刘元雪,郝磊,等.藿香正气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潜在应用的研究进展[J].现代药物与临床,2020,35(3):405-410.

[39]杜海濤,王平,马青云,等.藿香正气汤抑制新型冠状病毒复制过程的有效成分及机制初探[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0,22(3):645-651.

(收稿日期:2020-12-13 编辑:程鹏飞)

猜你喜欢

防治疫病
梨火疫病的识别与防控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疫病流行期间应该怎么吃?
爱眼有道系列之二十七 疫病与眼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浅谈猪疫病的治疗
猪主要疫病的预防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