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021-09-05闾春飞

教育与职业(上) 2021年8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摘要]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课程观念,课程思政强调各类课程、各科教师之间的同向同行,其内涵、理念、特征与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价值指向基本相通。积极推进高职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多主体、多学科的教育共效应,是新时代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但在推进过程中,却出现了主体性疏离、过程性疏离、空间性疏离、体制性疏离四重教学限制。因此,建议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从主体育人的共识、教学过程的共创、教育空间的共融以及体制机制的共建四个维度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途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高职院校;课程思政

[作者简介]闾春飞(1982- ),女,浙江绍兴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讲师,硕士。(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基于学生‘千日成长的高职院校育人工作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8JDSZ1019)和2021年度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常规性课题“杭州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研究”(课题编号:M21JC09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5-0107-06

课程思政是联结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桥梁,在融合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和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为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与重点。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任务,应当牢牢把握课程思政建设契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注重发挥各学科的同质效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内聚性,提升育人合力。

一、课程思政的意涵解析与共同体的价值探讨

课程思政是立足我国教育实践进行教学改革的中国话语,是对所有课程蕴含育人功能的中国化诠释,它主张破除教育思想上奉行实用主义而贬低人文主义、崇尚个人主义而压制集体主义的困境,与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内在机理有异曲同工之处。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对课程思政的价值与目标进行审查和反思,对协同育人的内涵进行透析和厘定,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生态建构和整体变革。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与理念

课程思政的实质“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①。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人文精神和价值引领的栖息地,它不是一门具体可观的教学课程,而是一种新颖活泼的教育理念。从“思政”的含义来看,课程思政的“思政”在教学内容上强调价值引领和思想启发的同时,还要展现专业课程的教学规律和教学特点,避免专业课程“思政化”。从教学内容的讲授方式来看,鉴于立德树人的功能和目标导向,课程思政不是生搬硬套地把育人方法、教学内容应用到课程教学中,而是根据自身课程的特点和需求,深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润物无声地彰显育人魅力。在改革理念上,课程思政立足育人原点、筑牢育人之本,力求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二元统一的基础上不断突破知识与育人的分裂,牢固树立共同体意识,形成立体的教育合力。课程思政兼具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双重使命,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群体内在情感和外在行为的变化态势,主张克服思政课“单兵作战”的教育格局,不断整合育人资源,实现各要素之间的共轭。作为由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共同构成的工作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坚持以协同育人为根本,注重实现教育主体、教学过程、教学空间、教学机制等之间的有机联结和相互贯通,以搭建一种交互性、互依性的教育合作模式。所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正是对课程思政本质要求的回应,也是课程思政在教学实践中的印证和缩影。

(二)课程思政的本质特征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弘扬集体主义、凝聚多方力量的教育理念,主张建立育人“共同感”,致力于打造教育主体多元共存、要素资源整合融通的育人格局,具有明顯的整体性和活跃的多元性。一是整体性。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忽视要素间的互联互通,各要素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呈现出孤立运行的状态。而课程思政旨在弥合各要素之间独立、分离的“裂缝”,打开教师、教材、学生、课堂、载体、环境等要素互融的通道,发挥系统整合的最优功能,构建同生共构、相互协调的互动关系。二是多元性。课程思政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要求把准教师队伍间的契合点,以有机衔接和互融共生的方式,建立教师之间“生成性”的内在关系,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基于教学终极目标的一致性,课程思政督促各科教师不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因子,寻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触点”,努力构建育人共同体,实现教师间的职能互补、优势叠加,以此形成以党委领导为主自上而下的协作互动格局。作为以共建共享为核心目标,基于共同利益、共同目标形成的工作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蕴含着学校、社会组织、企业、家庭、各科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生群体、党政干部等多方力量,呈现出主体多元化的本质特性,且强调要素之间的共生、共轭、共振,这与课程思政的视界基本相通。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视域下探索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不仅有助于真实共同体的构建,还能够提升高职院校的育人合力,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三)共同体的教育启示和价值指向

共同体一词最初属于社会学范畴。斐迪南·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提出共同体概念,他认为“人与人通过相互结合所形成的‘现实的和有机的生命,就是共同体”②。这里的共同体意指一种扬弃孤立自我的实体化,构筑依赖性、相互性、互利性的合作范式,与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价值理念不谋而合。

本文所倡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一方面是一种以群体“类本质”的整体存在为逻辑前提,由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介体、环体所构成的宏观形态的有机组织体;另一方面也是一种以同心同向、协同共进为核心理念,由教育工作者、各类学科、育人场所、教育机制等各要素相互交融共同构成的工作体系。其能为课程思政变革育人体系、引领多元共治、整合育人资源指明方向,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真正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入耳。

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本质上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一种基本实践方式,是“群体本位”在协同育人领域表现出来的最高形式,能够助力课程思政提质增效,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具有崇高的价值指向。一是从整体性视角看,能够发挥育人共同体的整合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导向,能够打破因“劳动去道德化”产生的碎片化育人局面,不断整合和协同各类教学资源,创建教师协同、课程协同、方式协同等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二是从时代性视角看,能够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具体表征为队伍的现代化、内容的现代化、手段的现代化等,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正是对教育现代化的现实回应,能够推进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融合和教学方式的创新,使时代因素与协同育人特质相融合。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极力探寻工具教育“求真”和价值教育“向善”的融合共存,能够增添课程思政在教学改革中的创新潜质和发展动力,助力课程思政形成较为稳定的育人合力,彰显新时代全课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本质,促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生成。

二、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视域下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问题

积极推进高职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多主体、多学科的教育共效应,是新时代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但关照现实会发现,高职院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主体性疏离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更强调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思想政治教育常常被悬空,这就使得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在整体形态上呈现出一种异质化的倾向,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之间疏离,产生抓思政与搞专业“两张皮”的现象。一是教学理念上,由于职业技术性强的特殊性,一些专业课教师尚未树立德才并重的思想意识,对自身价值的体认层面存在片面认知,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的“主业”,他们只需负责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育,这种教学思维对教育主体的内部关系构成了潜在威胁。二是教学内容上,部分思政课教师注重学生的品格教化,部分专业课教师更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和实操能力的培育,对学生政治素养和价值观的引导不足,教师之间缺乏互补互通,使得知识传授和素质养成的差异割裂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联,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过程性疏离

作为把准教学诸要素之间互动点、共振点的重要载体,课程思政力求推进全员全过程育人,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协同性和衔接度,发挥教学过程的整体效应。但目前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却出现教师与学生、价值引领与技能传授、个体诉求与社会境况游离的状态,不利于共同体的和谐发展。一是师生关系的疏离。随着课程思政的横向整合和纵向推进,高职院校师生关系不断优化,但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仍停滞在旧的教学模式框架内,重教师权威轻学生意愿,忽视学生对民主平等、和谐融洽师生关系的渴望,教师仍处于主导者、独白者、引领者的权威地位,这与建立和谐共同体的意愿背道而驰。二是价值引领与技能传授的脱离。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勠力实现知识学习与价值塑造的复归统一。相较于立德树人教育而言,高职院校的课堂更侧重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未能正确厘清思想理论教育与专业知识培育之间的关系,未能将价值引领与技能传授有机结合起来,认为在专业技能培训和实习实训教学过程中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会影响技能学习的进度。三是个体发展与社会境况的游离。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力求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与外化的交叉同一,促进学生发展与社会需求的交融互通,但由于教学侧重点的不同,两者之间会出现不合的矛盾形态。譬如,部分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对工匠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要求不够,这与用人单位所需的高素质、高专业人才有一定距离,导致个体发展与社会需要脱节,不利于个体与社会的互利共生以及课程思政共享目标的落实。

(三)空间性疏离

新时代主要矛盾的转变要求高职课程思政积极探求人、环境和教育的协调互动,加快突破时空限制,创生生态化育人共同体。目前,尽管各高职院校深挖教育空间,凝聚合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处于上升阶段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还存在空间性疏离问题。一是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缺乏和谐互动。许多家长参与教育的角色意识模糊,认为教育更多是学校的事情,自己主要是服从和配合,未认识到自身的教育资源。学校虽重视社会德育场的建设,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些学校往往采取常规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替代痕迹较为明显或活动流于形式,导致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不突出。另外,受政府财政投入力度的影响,社会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的福利性特点,若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社会教育机构往往不会主动与学校、家庭进行合作,协同育人。二是网上网下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滞后。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极为重视网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建设和完善,但对于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建设较为缺乏,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利于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空间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这种滞后還表现在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与网下思想政治教育各自为政,不同空间责任主体之间缺乏协调沟通,甚至有些高职院校采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来管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四)机制性疏离

体制机制的创新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有力支撑,也是维持共同体良性运行的根本保障。随着国家对教书育人的高度重视以及思政工作者的纵深探索,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得到长足发展,但在机制建设层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误区。一是激励保障机制存在“低”的问题。高职院校中教师薪酬待遇的激励效应、区分度尚不明显,部分教师培训流于形式,职称评定、科研环境、学科建设等未得到合理保障,影响教师在育人方面的投入度和积极性。二是协同育人机制存在“弱”的问题。纵观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情况,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主体、育人资源、育人空间、育人过程之间协同的力度较弱,不利于强大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形成。三是评价考核机制存在“粗”的问题。一般而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重“量”轻“质”,教师的评优、定级多与论文数量、学术成果挂钩,学生的评价多与分数挂钩,鲜有把行为作风、道德素质、价值养成、创新意识等纳入评价指标中,评价结果可能失真。

三、共同体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

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作为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的潜在推力和最佳补充,力求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应,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道德规范“植入”课程教学,是推进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有力武器。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具有鲜明“一体性”的新型课程模式,内隐着对现行课程体系的审查和课程应然状态的期待,理应以共同体模式的构建为“导向标”。

(一)发展基点:主体育人的共识

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具有协同育人的内在意蕴,强调从整体论视角窥探教学的“本相”,理应成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切入点,成为融通知识传授与价值导向的最优选择。针对高职院校教学中协同合力不足的痛点,课程思政建设应遵循全局性原则,以教学关系的连接为根本存在形式,牢固树立教学主体整体育人的共同体意识。一是树立协同育人的教学理念。在马克思看来,整体与局部是相互依存、互为发展的前提。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应基于“伦理总体性”视角,引导教育工作者增强“大思政”意识,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和工作惯性,鼓励各级学院、行政机关、所有教职员工之间有机结合、合理流动、多向交流、协商对话,遵循开放包容、价值引领、交互体验的共享理念,积极构建全员育人的格局。除了构建具象的共同体外,还应促进多元主体在文化、道德、理念、信仰等方面形成团结互助的共同体意识,通过价值认同、思想认同、文化认同实现精神层面的交往,凝心聚力共促教育现代化发展。二是打破学科界限,构建课程“局域网”。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应在确保思政课程核心引领地位的前提下,不断促进专业课、综合素养课与思政课的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巧妙地将价值观教育“植入”各类课程教学中,打破思政课教师“单兵作战”的状态。

(二)重要保障:教学过程的共创

教学过程的共创共建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保障。一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共同体,促进师生的心理相容和行为相通。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要竭力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构建和谐有度的师生关系。一方面,引导教师坚持“交互主体观”,切实领悟师生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两者互为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同时,还要匡助教师遏制知识的硬性灌输,坚守培养真善美“活人”的信念,变单向言说为多向对话,保持疏密相间、有隙有度的师生距离。二是推进专业教育与德育的共融。加强对教师课程思政的培训,使教师真正理解课程思政的提出背景、概念、本质、理念、价值及主要目标,明白教书育人的理念和全员育人的思想,认识到只有通过课程思政建设才能增强育人合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和政治道德修养。也只有这样,才能促使高职院校教师深挖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自觉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融入基础课、技术课和技术训练课等专业课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使专业教育与德育有机衔接,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入脑、入心,真正达到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三是促进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融。立足学生实际需求和兴趣偏好,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举办创业大赛、诗词朗读大赛、围棋大赛、红歌赛、传统书法大赛、摄影大赛等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参与度高的方式使优秀传统文化兴起来并传承下去,还可以在校内宣传栏中书写古人事迹、树立名人雕像、设立名人标语等,不断提炼传统文化隐性德育的育人功能。

(三)关键环节:教育空间的共融

所谓实现教育空间的共融,既是要打造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合力,又要融通课堂课外、网上网下两大教育空间。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应注重加强各领域的“有机团结”,构筑共享联动的利益共同体,提升区域间休戚与共的“共同感”。一是增强家、校、社的共生共通,为课程思政的推进奠定坚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③,高職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在构建一体化教育区域圈时应以学校教育为主轴、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支撑,尊重各组织之间辩证统一、相互依靠的本真状态,降低学生对核心价值观内容认同的离散性。学校作为主导因素,应充分发挥自身与家庭、社会的联动作用。家庭作为高职院校教育的延伸和扩展,应利用信息网络与学校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时刻关注学生成长。社会作为学生发展的重要依托,应积极探索与高职院校联合的协调机制,促进各类公益性社会组织、社区与高职院校的和谐互动。二是推进课内与课外、网上与网下的同频共振,满足课程思政合力育人的内在要求。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实现从课堂到课外的突破。要重视实践教学,依托爱国主义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纪念馆、重大历史纪念日等红色资源,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弘扬正能量的公益活动,润物无声地促进学生崇高道德素质的养成。另一方面,还要实现从现实教育到网络教育的突破。要重视虚拟环境对学生价值观养成的影响,不断净化虚拟生态环境,加强网上红色教育资源的开发,对网络基础设施、网络教学资料、网络教育平台进行优化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共同体的生命功能,完成实践性知识的创造性转化。

(四)内生动力:体制机制的共建

作为凝聚教育共同体合力的可靠保证,体制机制建设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应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以共同愿景、共同利益为基础,建立常态化的育人机制,不断推进中央、地方、学校、单位的有机融合和良性互动,强化各部分之间的共同体意识。创新合作机制、优化评价体系、完善激励机制理应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手段和强大推力。一是多措并举建立合作对接机制,统筹推进全员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学校教育的共同目标。高职院校党委要加强对课程思政的领导,把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学校教改和业务考核计划中,同时要深入基层,加强与学校职能部门、所有教职员工的有机联结和协同互动,打造共享联动、互利共赢的课程思政建设格局。二是创新教学评价机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发展。完善的评价机制是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指挥棒”。高职院校应鼓励各学科转变以往重技能轻思想的评价体系,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教学质量为依据,以学生发展为标杆,不断优化教师职称评定体系。三是强化正向激励机制,激发教师教学动力。考核激励机制是切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应坚持正向激励为主、负向惩戒为辅的原则,制订优胜劣汰的双向聘任方案,在日常教学中实行量化考核、目标管理,引导教师关注学生价值诉求,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師予以表彰和奖励。

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发展,其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特别是面对新时代的新变化和新挑战,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协同发展研究仍然任重而道远,亟待开拓新思路、寻求新办法。站在新时代起点,高职院校要在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理念和特征的基础上,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为导向,以实现多学科共融、多主体共建、多资源共享为目标,以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依托,积极构建“专业课+思政课程”新模式,努力将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融入各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如此才能画出最美同心圆、打造出优质育人生态圈,进而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注释]

①高德毅.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4.

②(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林荣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2.

③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