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验经济下“互动+”旅游产品创新设计

2021-09-05李晓芳刘美连

旅游纵览 2021年8期
关键词:体验经济旅游产品互动

李晓芳 刘美连

摘 要:随着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旅游消费结构也发生着翻天覆的变化,“体验旅游”成为一股新潮流,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不仅追求身心的放松愉悦,更希望获得行动上和精神上的深度参与。体验经济下的“互动+”产品开发模式可以更好地抓住游客的体验心理,创造具有体验的氛围和环境,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本文在互动体验的指导思想下结合丁村民俗博物馆深厚的文化底蕴,利用高科技设计一系列具有互动体验的旅游产品,以期使丁村民俗博物馆的发展能有一番新景象。

关键词:体验经济;互动+;旅游产品;丁村民俗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8041020-6)。

一、相关理论及开发模式

(一)体验经济与互动体验

1999年4月,学者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合著出版了一本《体验经济》。该书阐述了体验经济下的理论和经济变化。它是生产商以服务为基础,挖掘顾客在心理空间上的一种愉悦的主观感受,使得内心的情感发挥激烈的反响,在整个体验过程中,消费者通过互动体验获得体验价值,满足心理上的需求,生产者通过体验来创新体验产品投放市场获得效益。

互动体验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指互动设计和用户体验。互动就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通过语言、声音、色彩等手段接收到传播信息,使个人与个人之间以及与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用户体验是指消费者在产品使用过程中的一种自我主观感受以及在实践体验时带给消费者的效果及满意程度。

(二)体验经济下的“互动+”模式

“互动+”旅游产品开发模式是指旅游产品开发商在利用旅游目的地独特的旅游资源,以满足游客的旅游体验需求为目的,开发的一系列具有互动体验的人人互动、人景互动的旅游产品[1]。体验经济下的“互动+”模式就是旅游开发商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民风民俗、演绎文化等进行开发,开发的一系列具有互动体验的场景人物的互动、角色扮演等形式的体验性质的旅游产品,使旅游者通过与产品的互动得到畅爽的旅游体验为目的,从而实现游客体验的精神活动的深度参与[2]。

二、丁村民俗博物馆旅游产品发展现状

(一)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层次较低,旅游产品开发滞后。

丁村民俗博物馆是中国首批汉民族民俗博物馆,由以明清时代建筑为主的7座四合院组成。产品以人文景观为主,该地旅游资源丰富,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虽然民俗博物馆内馆藏文物高达万余件,但旅游产品开发存在一定滞后性、封闭性问题,开发形式单一,博物馆内仅对文物进行了展览陈列,没未对其产品的内涵和文化底蕴进行深度挖掘,缺乏体验性、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偶有部分旅游项目游客可以参与其中,如游客亲自包粽子等活动,但也只限于特定的节日,导致前往该地的游客仍然以传统的“走马观花”式游览为主,该地除节假日外游览的人数较少,很多游客不能深入地了解丁村民俗博物馆的精华与价值。

(二)旅游资源内涵挖掘不足,不能满足游客求知需求

丁村民俗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反映汉民族风情的博物馆,丁村家戏表演、传统剪纸、手工纺织、木板年画艺术、花样繁多的面塑及代表晋南特色的民俗礼仪等项目,目前多以展示为主,但很多藏品不精致,品质不高。例如,花馍花样简单老套,绣品农村集市随处可见。另外,民俗活动时间不固定,反映晋南戏曲文化的家戏仅在春节期间进行表演,之前举办过剪纸艺术展和广场舞大赛等活动,活动举办的时间也不固定,所打造的“中国传统婚礼基地”项目也只是“轰动一时”,因而游客不能较全面、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

(三)旅游基础设施尚待提升和完善

目前,通往丁村民俗博物馆的道路交通设施在不断完善,但僅对于襄汾本地人较为便利,对于前往襄汾旅游的游客来说没有直达的公共交通工具,需要转乘,交通不算方便,有待提高;景区导游人员较少,节假日人多的时候出现请不到导游的情况,而且导游员的讲解内容浮于表面,背后更深层的文化知识知之甚少;景区内的服务设施缺乏,游客休息场所较少,建筑内牌缺乏标志性指示牌,部分指示牌介绍不详细,部分院落内大门上锁,游客想要参观的需求无法满足;旅游住宿和就餐场所较少,缺乏严格的管理和标准、缺乏游客接待中心等,这些服务设施不完善深刻影响着景区的旅游整体形象,严重制约着该地旅游业的发展。

(四)旅游纪念品种类单一

丁村民俗博物馆纪念品种类较少,除了丁村土布具有代表性外,其余一些旅游纪念品与其他地方的雷同,如绣品等品质不高,除此之外都是一些普通商品,具有该地特色的纪念品甚少,游客买不到自己喜欢的商品,旅游纪念品少,游览频数低,游客在景区停留时间较短,导致景区一直处于旅游淡季。

三、体验经济下“互动+”模式旅游产品创新设计

丁村民俗博物馆的文物大部分是保存完好的,通过对其主题、场景、氛围、活动、服务配套设施及宣传等方面创新设计,设计出具有互动性、体验性的创新产品,寻找一条帮助博物馆走近旅游消费者的新途径。

(一)主题提炼,体验线索设计

主题是一个活动的中心思想,优秀的主题线索可以满足游客的综合体验感。丁村民俗博物馆可以据其独有的晋南汉族文化的礼仪、明清服饰、纺织刺绣和农耕活动模型,提炼出“体验丁村民俗文化”“唱家戏传奇,品食俗美味”“体验古民居”等主题;另外,丁村民俗博物馆在建筑上注重雕刻和装饰,彩绘以灰白蓝为主,窗花和各种图案花纹,如雕刻中有关祈求福寿安康的“三星高照”“八仙庆寿”“鹬蚌相争”“琴棋书画”等,依据这些传统美德、汉族风俗的文化可以提炼出极具教育特色的主题场景,“学汉风,扬美德”“体验雕刻绘画课堂”等一系列主题[3]。

(二)场景设计,体验氛围营造

丁村民俗博物馆可以利用景区资源搭建舞台场景,为游客创造真实的文化体验环境。针对“体验民俗文化”这一主题,可以建立一些古学堂、饮食参与馆、戏剧台、DIY手工中心等多种活动场景,营造氛围使游客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

在古学堂中通过古风主题装饰,墙上贴老子画像以及各大名家的书法作品,堂前摆放具有复古气息的方形灰色木桌子和一字桌,教书先生穿着汉族服饰讲授四书五经,旅游体验者着汉服带帽作揖,营造古文化学习氛围;饮食场景设计,可以用古朴八仙桌、茶具茶器,摆放八席菜肴、家常便饭风花馍等模型,屋内挂面装饰字画、木版年画等,让旅游者可进入古代家庭体验美食风味。

在戏剧舞台上搭建幕布,摆放戏剧作品、皮影实物,摆放表演用的农具、道具,墙上挂民间百戏社火图,同时配以相应科技下的灯光颜色和人物角色衣服,灯光投射在角色上,必要的剧情可以配以取自电影片段的真实音效,营造真实的氛围,在视觉、听觉上达到高度体验;在手工中心处,可以播放艺术品展览视频、实物作品,摆放琳琅满目的七彩纸张、古朴木质原料和雕刻工具等器具,在原料周围分放各种刻板图案,如十二生肖、花草、人物、山水刻板等,给游客足够的互动操作空间,也可以用3D模型来表现民间艺术进行雕刻绘画的场景,营造学习的氛围,激发游客的参与性,与真实环境相契合,游客恍然穿越现实,感受每一个场景带来的互动体验,满足游客求知、求奇的学习欲望[4]。

(三)活动策划,体验活动设计

丁村民俗博物馆在已有的舞台上开展文化旅游体验活动,活动的策划要注重游客参与性,在故事中感受文化。在“体验丁村民俗文化”主题下设计一系列子项目,“做一次农家活”“学一次汉族艺术”“唱一出家戏”“体验古典礼仪”等主题的项目,旅游者扮演主角,和当地居民一起在大剧场上表演互动,通过语言上的对话、肢体动作的配合、眼神上的传递,共同演绎剧情,在整个项目中,着重突出旅游者的参与性、娱乐性,同时增长知识。

例如,根据丁村民俗博物馆的主题“体验丁村民俗文化”为核心,将出场人物和场景按照生活方式精心设计3D角色扮演,每个人有自己独立的ID和头像,影院计算机系统会自动识别游客信息的进入,他们戴上3D眼镜、耳麦和麦克风,可以在每个场景中选择自己扮演的角色,也可以创造自己喜欢的角色,游客跟随角色回到历史场景中,在这个过程中借助多媒体影片、灯光特效、音频、物理效果的喷雾、撒花等现代科技增强游客的体验感,通过这样的方式,游客可以在场景中体验耕种、纺织、宴席、戏剧、皮影等,尽情陶醉其中,寓教于乐。除此之外,对主题包装设计,将每一个场景中的故事情节视频编辑成一个二维码图案置于室内墙壁上,一景一码,方便游客扫码了解内容。

(四)服务及配套设施的设计

景区宣传要注重人员的培训,导游人员在设计的场景上进行相应的讲解,解说场景环境下的故事情节,解说游客关心的景点体验项目,对实景的讲解,对互动体验影院进行声情并茂的讲述。同时,也可以建立导游人员互联网自动讲解平台,线上的讲解解决游客浏览文物出现的拥挤情况和传统讲解声音过大影响整体体验的情况,游客只需佩戴无线耳机,他们到达特定的触发区域,耳机就会收到讲解员录制的语音讲解。景区可以设置宣传页发放员,宣传员可以着汉族特色服装,协助景区发放宣传页,加强互动体验影院的宣传,宣传页可集一定的量抵扣部分门票费用。公关人员进行促销宣传,实行产品组合策略,跟较大的景区进行合作,一起推广产品。

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并且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厕所和垃圾桶的数量要根据景区规模增加,整个环境卫生需要改善,游客网评反映卫生状况较差,因此增加配套服务设施。在垃圾桶的样式上,可以凸显博物馆古朴特色,与周围的文化环境相融合。要完善景区内外交通设施,根据网评大部分游客关注交通问题,认为交通不方便,民俗博物馆内房屋建筑较多,可以设立较为显眼的指示牌,实现交通有秩序,保证游客的安全。在住宿上,当地可以开发古民居类型的特色民宿,以此来增强游客的住宿体验,留住客人。在餐饮服务上,可以建立小型的特色餐饮馆,如丁村的特色美食花馍宴会、八大碗农家饭等,满足游客的味蕾体验。在购物方面,除了当地现有土布之类,可以增加不同种类纪念品以供游客选择。

(五)基于互联网的宣传设计

要使丁村民俗博物馆品牌得以形成,就需要借助新媒体和互联网的力量,通过宣传使丁村民俗博物馆为更多人熟知,并充分发挥其传播历史民俗文化知识的作用。

1.PC端的对外宣传

要建立互联网官方网站,丁村民俗博物馆受到环境、时间、地域的限制,使文物长期保存于建筑内,未发挥文化传播的作用,无法实现资源与外界的共享互通。首先,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博物馆文物电子资料进行压缩存储,建立电子信息档案,指定专人管理。其次,将博物馆的文物信息进行系统整理,在互联网上构建信息平台,并进行分类处理,每一个文物配有对应的照片和文字说明,制作成菜单,建立丁村博物馆文物介绍网站。最后,网站内容包含预约、讲解、咨询等服务,设立教育研究、文物展览板块,向社会和旅游者展示文物的馆藏信息和活动信息,方便旅游者了解博物馆,同时提高官方网站的访问量[5]。

同时,丁村民俗博物馆可以创设百度贴吧、论坛等,现如今网络论坛普及,景区可以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笔者在百度贴吧上可以搜索到“国家博物馆吧”,里面有近期更新的创新互动方案,但是未发现丁村民俗博物馆的贴吧,有丁村吧、有丁村博物馆的招聘信息,除此之外缺乏相应的贴吧账号,景区可以设专营贴吧账号进行更新文物信息和景区活动,景区的特色研学旅游产品,在贴吧、论坛里進行宣传,让更多的网友可以在贴吧的话题里进行交流和讨论,提高网友的积极参与性[6-7]。

2.移动端的对外宣传

首先,要设立官方微博账号。通过开设官方微博账号,进行后台专人管理,提高丁村民俗博物馆的曝光率和阅读量,增加博物馆的热度,形成自己博物馆的关键词,这样大众就可以在微博文章下面与景区互动,交流想法,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宣传博物馆文物和文化的作用,官方可以和网友在文章下面进行交流互动。

其次,建全微信公众号的体系,目前丁村民俗博物馆公众号只有查看文章的功能,没有相应的功能介绍,功能活动查询、文化资料等设计,在微信公众号开发的宣传没有体现到位。丁村博物馆可以拍摄文物照片,将拍摄的图像通过互联网上传到公众号,让游客可以看到博物馆文物360°全景,同时博物馆可以聘请专业人员对文物进行二维动画的动态展示,实现多功能的景区产品宣传,满足一些行动不便的人了解景区的旅游产品。博物馆可以利用微信H5去宣传景区的场景特色文化,旅游者可以在朋友圈分享景区的H5宣传视频,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来景区参观体验。笔者简单设计了一个H5宣传视频,如图1所示。

3.利用抖音、大V平台宣传

目前,抖音在网络上发展一直处于兴盛状态,备受广大网友喜欢。丁村民俗博物馆可以建立一个官方认证的抖音账号,去拍摄一些短小的视频来宣传景区文化、景区的旅游产品,不仅传播速度较快,而且成本低。大V平台粉丝量多、关注度高、影响力大,可以与大V进行合作,如现在抖音的人气视频创作者会有“官方合作”的标识,可以利用平台对博物馆的文物和习俗进行介绍,也可以达到宣传的效果。

四、结语

本文在文旅融合背景下,以互动体验经济理论为指导,对丁村民俗博物馆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提取,对其产品进行创新设计,以期为同类民俗博物馆的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代亚南,郜红合.基于互动体验角度下红色旅游纪念品设计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26):213-214.

[2] 吴珂.基于深度体验的河南红色研学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0):30-32.

[3] 张中红.浅谈丁村民俗博物馆及其社会教育职能[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8):92-93.

[4] 王雅莲.旅游纪念品互动体验研究[J].包装工程,2015(8):136-139.

[5] 艾雪松,魏薇.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博物馆对外宣传方式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3):235.

[6] 张苗荧.“体验旅游”新潮流倒逼业界创新[N].中国旅游报2019-07-29(3).

[7] 邢晶晶.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初探:以山西丁村为例[J].城市旅游规划,2015(4):191-192.

猜你喜欢

体验经济旅游产品互动
秦皇岛山地生态农业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信息交互设计提升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践研究
羌族地区纺织品类旅游产品设计思路
九嶷山瑶族文化旅游产品包装设计创意研究
新出版业态下民营实体书店转型发展模式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郑州方特游乐园景区发展现状及对策
基于Brainstorming的旅游产品概念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