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西京道墓葬壁画初探

2021-09-03任鹏

东方收藏 2021年8期

任鹏

摘要:辽西京道始于辽重熙十三年(1044),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少数民族与中原民族文化在此深度融合交汇,形成辽西京道独有的文化特色。本文以辽西京道的墓葬壁画为探究点,通過对其墓葬壁画的深入研究,为辽西京道墓葬文化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辽西京道;墓葬笔画;墓葬文化

一、辽西京道壁画墓的发现与分区

新中国成立以来,辽西京道地区共发现辽代壁画墓27座,根据墓葬壁画内容的差别,可以分为以大同为中心的地区和以宣化为中心的张家口地区。

1.大同地区的画墓历史研究

大同为西京道府所在地,统州二县七,丁七万六千。这一地区发现的墓葬大致分布在西京城近郊以及朔州的新府街M21。该地区墓葬形制均为单室砖墓,南北向,平面形状为圆形,穹窿顶,短甬道。墓室北侧大多有半圆形棺床,上置盛放骨灰釉陶棺。

(1)早期(太祖—兴宗):

墓例有许从赟夫妇墓、周家店壁画墓、五法村壁画墓、南关M2四座。这一时期墓室壁画题材最重要的就是守门图,除墓门外其他东、西、北三壁均绘有门,表示还有空间。在西北与东北角一般为以衣架或直棂窗为主题的图案。墓门上绘有守门侍卫图,两侧较为灵活。

(2)晚期(道宗—天祚帝)

晚期东西壁的壁画分为上下两部分,早期西北壁与东北壁的内容变为晚期东西壁的上层内容,将早期占据画面主要内容的门移至下方。通过对各墓的观察,可以看出晚期大同壁画最突出的特点是“程式化”。墓室上层与中层变化不大,下层有一定的规律,墓室墓门两侧壁为守门侍者;北壁一般为花石围屏图,两侧有侍者,不出现侍者守门图;西壁开始出现车马出行图,有的配有饮宴图;东壁为家庭生活图,上侧为晾有衣服的衣架,旁有侍者或是老者,下侧则是一些生活用具和菱形隔扇门或是奏乐图。

2.张家口地区画墓历史研究

张家口地区墓葬主要以宣化为中心,宣化在辽时属归化州。该区有张家口市宣化区下八里村1974至1993年发掘的9座辽壁画墓以及宣化姜承义墓、涿鹿臧知进墓、涿鹿酒厂墓和张北县公会墓。

(1)早期(太祖—兴宗)

墓例有969年涿鹿臧知进和994年宣化姜承义墓,这两座墓均为单室墓,臧知进墓平面为圆形,姜承义墓平面为六边形。虽然臧知进墓平面为圆形,但是壁画布局大致也分为六幅。臧知进墓北壁为大门,东北为直棂窗,西北为桌子,东南西南则均为小门,南壁有灯架。姜承义墓北壁也为大门,西北东北均为直棂窗,东南为木桌、木椅、窗,西南为木桌、灯架;两墓布局与题材基本相同,仅是个别题材画面数量有些区别,可能是地区的流行不同。

(2)晚期(道宗—天祚帝)

墓例有宣化下八里辽壁画墓群、涿鹿酒厂墓和张北公会镇墓。这些墓葬中,下八里墓群7座有明确纪年。根据器物类型比较,涿鹿酒厂墓出土的白瓷碗、碟、铜筷、铜勺以及张北公会镇墓出土的青瓷碗,形制皆与张恭诱墓所处同类器相近或相同,所以这2座墓葬的年代均属辽代晚期。

二、两区壁画对比研究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同与张家口同属汉人故地西京道这一行政区划,两区墓葬壁画面貌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1.绘图技法的对比

总体来看,大同除早期许从赟夫妇墓和周家店辽墓壁画绘制还较为精细外,晚期画面线条不再细腻,更为粗犷,人物的绘制也略显呆板、无神韵。张家口地区宣化辽墓壁画则绘制精美,人物绘制细腻真实,通过不同的神态表情传达出人物的内心活动,从不同的姿态似乎也可以体会到当时侍者间的对话。如M1东壁备茶备经中身穿黄衣的侍者一手指向旁边,好像在告诉蓝衣侍者先将水瓶端到别处。早期备茶图中人物表情神态更为生动。

两区壁画在构思布局上则各有特色。大同地区的特色表现在晚期,即运用透视的效果,将东西壁分为上下层,使得在壁面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绘画内容,可以说是画匠构思水平的极大提高。如东壁,好像穿过那扇门看到了院外晾在衣架上的衣服,透过西壁的门,好像看到了将要备车出行的墓主人。但是其画面构成较为凌乱松散,各画面没有形成连贯的整体。张家口宣化墓群壁画布局则较为紧凑,各画面联系紧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壁画具有故事性、连贯性,这种特点在晚期表现得更为明显。如早期东壁勾画的似乎是墓主人书房的场景,西壁为主人诵经的地方;晚期画面内容更为充实,宛如一幅连环画。东壁侍者们拿着东西从门外进来,貌似在为备茶备经的侍者带来了正在等着用的物品,旁边还有侍者拿着主人随时会用到的手巾、扇子、唾盂等,生动地再现了墓主人生前的日常生活。

从早期到晚期两区的共同特点是题材增多,内容趋于复杂,有故事性,画师的技术越来越高,逐渐可以驾驭大型场面。

2.粉本运用对比

粉本是民间画工创作时不可缺少的基本依据,墓室壁画一般是由某一地区的固定画家大量创作的,这些画家一旦完成一幅完整的作品,就有可能在同一地区不同墓室大量使用这件作品或摹本,这样可以节省大量人力和物力。两区各自墓葬壁画布局颇为一致,构图给人雷同感。题材上也有较多的一致性,而且许多画面的人物姿态、服饰道具乃至技法也多相似,说明各地区画匠都有一套流行的粉本。

大同地区十里铺M27与M2,卧虎湾M3与M4、M5与M6,每组壁画基本一致,可能使用的是同一粉本,甚至可能为同一组画匠所绘。此外其天象图,各墓较为统一,应该也是粉本;宣化墓群中M3、M6、M7、M10 四墓壁画为同一批画工所为,它们显然都是辽大安九年(1093)张世卿倡议建造的一批墓葬。M3、M6、M7、M10为一组,M1、M2、M5之间可以看到统一粉本的使用痕迹;M4壁画则为另一种风格,可能为另一组画匠所绘。在宣化地区的天象图中可以明显看出使用粉本的痕迹,各墓天象图内容较为统一,但是星宿数量不等,位置也不尽相同,甚至有相反的现象,可能是墓室内较黑,绘制者将粉本拿反所致。

此外,大同地区周家店辽墓甬道,宣化M4前室北壁,绘有门神图。这一题材在中原地区也有较多出土,如南京钦陵李昪墓武士浮雕、北宋李后陵石门正面的阴刻武士像。宣化地区还有一些较为特殊的题材,M7前室门堵上的《五鬼图》、后室门堵的《三教会棋图》,M1后室门堵上的《儿童跳绳图》,这些皆取自唐宋中原的流行题材。学者李清泉通过仔细考证,认为宣化辽墓壁画中存在5种活用粉本的方式:1.依粉本原样复制或稍事移动;2.粉本正面与背面的反转使用;3.原粉本人物位置的腾挪闪让与打散重组;4.不同粉本的互相拼合利用;5.粉本的借用。

这说明当时两地墓室壁画绘制过程中有一定粉本可供参考,但在作画时画工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发挥创作。

三、总体分析对比

两种文化都是以辽西京道为研究中心,其异同点如下面所示:

1.两种文化的不同点分析

大同虽为辽西京道首府,壁画内容却较为朴素,宣化地区壁画内容则丰富多彩,可以说宣化地区壁画较大同地区发达。究其原因除了质朴的地方传统和恶劣的自然环境致使经济较为落后,张家口地区宣化壁画以佛事活动为内容是其特色。宣化地区丰富多彩的室内生活可以说是以佛事活动为中心展开的,如备茶备经图。从墓志铭记述知墓主人都是虔誠的佛教信徒,实行火葬、木棺上墨书经咒文。而大同地区墓主人葬具多为釉陶罐,上面无墨书经咒文,壁画内容题材中没有体现,仅卧虎湾M1北壁上部有两行梵文墨迹。

2.两种文化的相同点分析

两区墓葬壁画皆以室内生活为主,不同于北部契丹墓壁画多是室外活动,如骑射、放牧、打球等活动,体现的是另一种生活情趣。这一现象,有学者认为除了“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分俗而治政策,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使得审美取向上始终存在巨大差别。两区壁画受到唐宋文化以及契丹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是这三种因素的融合,共同作用形成西京特殊的文化特色。例如,服饰上,早期壁画中人物服饰基本类似唐代服装,女侍着宽袖长裙儒服、头梳高髻;男侍着圆领宽袖长袍、头戴幞头。晚期则变为宋代风格,女侍着开领上衣,腰系花裙,头梳双髻,男侍着圆领长袍。散乐图中,晚期早段的宣化辽墓散乐图皆作男装女乐,这种风气源于唐代。还有晚期两地北壁常见的屏风图,是唐中期出现并在宋流行的题材。晚期壁画中契丹侍者大量增加,出行图中有契丹小头细劲马、驼车、附加凉棚车等契丹文化因素。

辽西京道地区墓葬丰富,其囊括了大量的墓葬壁画。壁画是反映地区文化的重要参考依据。本文以墓葬壁画为出发点,以大同地区与张家口地区的墓葬壁画为分析点,从绘图技法、粉本运用进行技术分析对比,然从总体上对两种文化的不同点与相同点进行分析,提升对辽西京道地区墓葬文化的理解力。

(作者简介:任鹏,工作单位:太原理工天成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韩小囡.宋代墓葬装饰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5).

2.张景明,杨晨霞.契丹饮食文化在墓葬壁画中的反映[J].大连大学学报,2007(01):80-86.

3.卢燕玲,田小龙,韩鉴卿.甘肃河西地区墓葬壁画与砖画颜料分析比较[J].敦煌研究,2002,000(004):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