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起来

2021-09-03郑金勤

东方收藏 2021年8期
关键词:瓷厂保家卫国德化

郑金勤

1949年11月24日德化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陶瓷历史悠久等优势,积极扶持陶瓷业生产发展,奄奄一息的德化瓷业获得了新生,瓷业生产逐步恢复和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景象。

艺术反映生活,一大批具有时代特色的瓷器,成了翻身做主人的德化人民及各行各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工作、为祖国贡献一切力量的历史见证。这一时期的瓷器拥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识形态,集传承、创新和突破于一体,为当代德化陶瓷艺术发展开辟了全新的道路。

为祖国贡献一切力量

“在共产党领导下团结我们” “争取丰收”“劳动创造幸福”“愿你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贡献一切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奋勇前进”……

解放后,百废待兴的德化县着手恢复经济社会秩序,被扼杀的传统工艺得到了抢救,瓷业生产逐步恢复和发展,使长满蒿草的荒窑重新冒烟。

1954年11月13日《福建日报》第四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整版刊发了《德化的瓷器》一文。文章介绍说:“德化所产的瓷器,质地坚硬而色泽洁白,俗称‘中国白,被誉为世界名瓷之一……解放五年来,党和人民政府一直关怀德化瓷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家先后发放贷款二亿七千多万元给德化,还经常从供应原料、推销成品、改进技术、提高质量等方面来帮助瓷民克服困难,鼓励瓷民提高生产积极性……德化陶瓷业在国家的支持下,重新走上了繁荣的道路,生产量不断增加……大批成品运销全国各地,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

1955年1月14日《人民日報》第二版刊登的《福建德化的瓷器》一文中介绍:“福建省德化县出产的瓷器,质地坚硬而洁白,俗称‘中国白和‘鹅绒白,被誉为世界名瓷……

解放后,德化全县已有瓷窑232座,很多窑民都组织起来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使德化的瓷业生产日新月异。以地方国营德化瓷厂为例,过去仅有一座瓷窑,三间将要倒塌的工场,职工七八个,只能生产小杯、个人杯、茶壶、茶盘四种产品,每月产量不过十来担。但是解放后仅几年,这个将要关闭的场子不仅增加了水利动力设备,而且采用了机器制瓷、喷花等先进的操作方法,拥有4座瓷窑、7个车间,职工150多名,仅石膏模型就有一万多件,并能以70多种产品和700多种花样的精美瓷器供应人民需要,成为福建省规模最大的瓷厂。

除了生产日常生活用瓷外,当地著名雕塑大师苏勤明、陈其泰、许文君等还塑造了具有民族风格的《花木兰》《牛郎织女》等精美的工艺品……

福建省人民政府又计划在德化继续扩建和新建一些瓷厂,德化的瓷业将出现更加繁荣的景象。”

长期饱受战争、匪乱之祸的德化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跃翻身做主人,尤其是各个瓷厂的工人们以崭新的面貌和主人姿态积极开展复工复产,喜悦之情跃然瓷上,甚至祝贺亲朋好友结婚的贺礼瓷上都写有“加紧生产为新中国造就新主人”“同心合力搞好生产,建设美满新家庭”等内容,时代特征十分明显。

保家卫国  捍卫和平

“保家卫国”“保卫世界和平”“持久和平”……这些内容铭记着喜获新生的德化人民对于和平的强烈渴望。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为维护其在亚洲的领导地位和利益出兵干涉,10月1日美军越过北纬38°线,10月19日占领平壤,企图迅速占领整个朝鲜,并公然声称:“在历史上,鸭绿江并不是中朝两国截然划分的、不可逾越的障碍。”同时,美国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轰炸丹东地区,战火即将烧到鸭绿江边。1950年10月8日,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应朝鲜政府的请求,中国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决策,迅速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1951年10月,毛泽东同志发出“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以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号召,中央人民政府发出“开展爱国增产竞赛运动”的指示。

面对美帝国主义的罪恶行径,德化全县各阶层群众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在各条生产战线上以努力生产、厉行节约的实际行动来支援反对侵略、保卫和平的正义战争。全县人民空前团结,同仇敌忾,踊跃捐款,努力工作,汇成了汹涌的爱国洪流,成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推动社会改革的巨大动力。珍爱和平,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励人民奋勇而起,为和平而战,全县共有893名团员报名参加志愿军,出现了母亲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当兵的动人场面。随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的深入开展,德化全县人民还掀起了增产捐献和援军优属的热潮,在自身经济仍十分困难、百废待兴的艰苦环境下,向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捐献15371700元和其他物资,支持抗美援朝战争……而这些流传至今的铭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瓷器,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爱好和平、不畏强敌的精神,带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

瓷塑艺术  为新社会而欢呼

诸如德化瓷厂、新建瓷厂、人民瓷厂等老国营瓷厂及其生产的产品,可以说是瓷都德化乃至全国瓷器爱好者的骄傲,尤其是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的德化瓷塑艺术,更是大放异彩,在融合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进入百花齐放的春天。

1953年4月,德化瓷厂计划恢复瓷雕生产,招聘了苏勤明、陈其泰等身怀绝技的瓷工艺人,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瓷雕技艺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尝试和研究,创作了许许多多优秀的瓷雕艺术作品,这些形神兼备的人物瓷雕相继得到开发,并投入生产,成为德化瓷厂最有代表性的产品之一。值得一提的是,1960年1月,德化瓷厂创作的《青春》《和平万岁》《丰收》3件瓷塑,成为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的礼品瓷。

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德化各大瓷厂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既主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融入生活大胆创新,为新生活而欢欣、为新社会而讴歌。如领袖人物题材《毛主席去安源》《北戴河》等,同一题材、不同造型,惟妙惟肖又各具特色;又如反映民兵活动的《前沿哨兵》《巡哨》《海螺号》等,表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青春》《田头会计》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摩雅泰》《惠安女》《渔女》等;更有反映现代生活的《和平万岁》《瓷城风光》《庆丰收》《赤脚医生》等;以及反映天真活泼及其幸福生活的儿童作品,如《爱学习》《少年先锋队员》《爱和平》《儿童舞》《我要干》等,充满了童真童趣,洋溢着勃勃朝气,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

这一时期的德化瓷塑艺术,融质地美、造型美和艺术美为一体,达到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代表着瓷都德化的一段辉煌与回忆,堪称一部新中国德化陶瓷艺术发展的历史。诚如新中国陶瓷研究专家李克良所言:“新中国陶瓷艺术,以其特定的社会和政治背景,特有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特别的时代和历史旨趣,特殊的生产和创制方式,在继承中有发展,在发展中有创新,在创新中有突破。各产瓷区繁花似锦,成就非凡,散发出独特迷人的艺术魅力和独一无二的审美品质,傲然屹立于中国陶瓷百花园中!”

猜你喜欢

瓷厂保家卫国德化
保家卫国 有你的身影
德化白瓷创作的传承与艺术创新
弦高:牛贩子也能保家卫国
唤醒藏在烟囱里的记忆
德化白瓷,从地方民窑到“瓷界新星”
德化一中校长陈荣天到访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会
弦高: 牛贩子也能保家卫国
德化一中校长陈荣天到访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会
中国梦,强军梦
别老拿十大瓷厂倒闭说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