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古博物馆送展进社区的探索与思考

2021-09-03肖洵

东方收藏 2021年8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

摘要:考古博物馆立足自身资源和优势,与同属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社区合作,通过送展的形式积极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参与基层文化建设,为发掘社区历史、实现考古学的人文关怀、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发挥了重要作用。南汉二陵博物馆策划的社区定制展是加强考古成果展示传播的有益探索,本文就具体实践分析,探讨考古博物馆送展入社区的特点、优势和问题。

关键词:考古博物馆;送展进社区;南汉二陵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

近年来,国内多家“考古博物馆”相继建成开放,引起关注。学界对于“考古博物馆”的定义暂时没有统一论述。有依托考古发掘的重要遗存建立的考古遗址专题博物馆,遗址的保护利用是其核心任务之一,遗址以及遗址出土的遗物是其重要展品;也有依托考古发掘机构建设的博物馆,侧重于展示考古工作、考古学科理论、发展历程、技术手段、重要成就等,亦或是受空间局限深藏库房的文物……本文主要讨论依托考古发掘机构建设的考古博物馆送展进社区的相关问题。

博物馆送展进社区一般是由博物馆将馆内现有较成熟的展览通过一定内容的取舍编排,或添加一些与社区相关的表述,以图版或海报的形式送到社区。本文将从政策导向、学科使命、遗产阐释背景分析,通过南汉二陵博物馆的具体实践浅析考古博物馆送展进社区的特点、优势和问题。

考古博物馆送展进社区的实践背景

1.政策导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十篇第三十五章“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强调“要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服务人民美好生活、更好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博物馆的服务宗旨。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公共性对博物馆为社会服务提出了进一步要求。越来越多的博物馆立足自身资源和优势,积极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惠民工程。

社区同样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成。2021年3月印发的《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使城乡居民更好参与文化活动,培育文艺技能,享受文化生活,激发文化热情,增强精神力量……”把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作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意见》提到要进一步完善文化馆(站)和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因此,发掘街区历史、传递文化信息、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成为了社区重要的文化工作目标,展览进社区正是履行了这一文化目标。

2.考古人的初心与使命

2020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对中国考古学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强调“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考古工作指明了方向,极大地鼓舞了全国考古工作者。他在讲话中指出对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的前提下要合理利用,“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发挥作用”。现在的考古学不再只是一门不问世事的科学,也不再局限于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研究工作,还要通过公共文化服务成为文化遗产的傳播和传承者,肩负坚定文化自信的重担。

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记忆、服务美好生活是考古文博人的专业初心与使命,而考古博物馆送展览进社区活动则是具体实践,也是公众考古的内容之一。文物考古成果以一种更贴近生活、融入群众、回归社会的形式参与基层文化建设,积极扩宽历史文化遗产合理利用的途径,让更多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民生。

3.遗产的保护利用与再阐释

“让文物活起来”是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热词。考古博物馆要加强文物内涵的阐释与文物价值的挖掘,立足博物馆的宣传平台以丰富社会历史文化滋养。如何让群众走近考古、触摸历史?把浩如烟海的考古资料进行简单罗列显然是不合适的。同一件文物因丰富的内涵可以作为不同展览的展品,要突出主题,发挥展览社教功能,让文物活在观众心里,还需要对考古资料充分研究利用、精心挑选、重新阐释,释放文物的活力,使之服务于人民。

考古博物馆展览进社区兼顾了“文物活起来”的内容与形式。在内容上整合数据库的文物资源,对文物进行再阐释,赋予零散文物以新的内涵。在形式上通过展览走到居民身边,帮助居民增进对本社区历史文化的了解,感知社区文化魅力,从而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南汉二陵博物馆送展进社区的实践

南汉二陵博物馆位于广州大学城,是依托南汉二陵建设的遗址类专题博物馆,由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负责管理运营和开放服务。送展进社区是其不断拓宽公共文化服务渠道,将城市考古成果转化为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加强考古成果展示传播的重要举措。本次送展的“建设新村”是1953年建成的广州市第一个工人新村,地处广州越秀区老城区的核心地带。在街区建设及发展过程中,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基础建设进行了多次考古勘探发掘,不少文物在此出土。

2021年4月30日,南汉二陵博物馆联合广州市越秀区建设街举办了“留住记忆 建设新村——建设街历史文化图片展”。展览缘由是南汉二陵博物馆正在举办“文化进万家”系列活动,建设街也在推行“我为群众送文化”,筹办“走进建设”活动。基于双方的合作意愿,博物馆在建设街文化站工作人员的配合下策划本次展览。

筹备前期,博物馆与社区方面充分沟通,明确需求,合理规置现有资源,利用考古材料展示社区历史,尝试个性化定制。综合建设街文化站提供的文字和图片信息,博物馆制定了活动方案,统筹考虑出土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等因素。在考古院相关部门的协助下,梳理从馆藏中收集到的碎片资料,将重要发现按照时间线索编排展示,以期帮助居民在观展中感受街区的历史文化底蕴,产生共情。最终展览呈现为三部分:“广州城史”“新村考古”“红色印记”,以图片形式结合广州城史讲述建设新村考古成果和街区及附近红色革命史迹。

策展过程中,工作人员邀请志愿者共同组成策展宣教团队,将工作分为文案编撰、形式设计、宣传教育(讲解、活动辅助、摄影摄像)三大类。博物馆工作人员负责策展方案、展览大纲、讲解词的编写和社区沟通。设计岗志愿者在展览意向确定后集中前往社区了解场地情况,经过多次讨论给出分区和尺寸意见,根据大纲内容设计了风格相符的模板。宣教岗志愿者参与了拍摄和活动辅助,并通过专业讲解员的培训顺利上岗,按排班表和社区群众的参观需求不定期开展讲解。

配合展览,博物馆不仅为居民提供讲解服务,还专门组织了两场“文物DIY”活动,宣教老师在活动现场科普考古知识,带居民使用模具和石膏制作馆藏的文物纪念品。为了让更多居民了解建设街的历史底蕴和变迁,工作人员积极宣传,在博物馆官方微信、微博上实时推送展览预热、服务详情等内容,在“微社区e家通羊城建设街”微信公众号上推荐展览,并欢迎《羊城晚报》等媒体对展览和活动进行报道,扩大展览影响力,惠及更多居民。

展览在街道引发热烈关注。社区居民特意前来参观,周边小学还专门组织师生观展。博物馆为每一件文物都标注了出土时间和地点,居民甚至可以看到自己居住的小区、就读过的学校、逛过的商场等地出土的文物,使人产生亲近感。在倾听讲解与活跃的问答互动后,居民们纷纷感慨从未如此细致地了解过本社区的历史。老师们也表示,展览是学生们生动的历史教材。

考古博物馆送展进社区的思考与启示

考古博物馆挖掘自身资源为社区送去量身打造的文物图片展,对于居民来说无疑是特别的文化体验,加深了居民对生活地、工作地的了解,延续了文化精神,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也为考古博物馆盘活文物资源提供了有效途径,推动了与基层文化组织的资源共享。但是要办好定制展览,突出考古博物馆送展的特点,还需在多方面下功夫。

1.协调展览的专业性与通俗性

考古学是一门独立的专门学科,考古博物馆具有专业的考古科研背景,社区也希望展览能突出考古特色,尽量区别于其他类博物馆的送展。因此,展览专业性要求较高,不能为满足公众的猎奇心态而简单罗列考古材料,要对相关资料斟酌、研究和对比,必要时向曾在社区做过田野发掘的考古人员求证,且叙事表达也要体现考古学科的方法论和技术手段。

另外,展览是面向社区居民的,是一个科普性质的社区专题展。它不能因为其专业性而将普通观众拒之门外,要兼顾居民的年龄结构、认知能力、现实关怀等因素。深入浅出的叙述让观众有获得感也是展览生命力的体现。

2.深化展览与居民的相关性

展览是物理的呈现,但评判展览价值更应当倾向于观展者的情感体验,即是否产生了共情与铭记。展览的关联性会促使观众思考自己的文化根源,从而加强对群体的认同和归属。考古博物馆送展进社区要注重人文关怀和精神需求,让居民意识到自己不是旁观者。展出的内容都是由生活在这同一片区域的民众世世代代共同创造的,大家都是参与者、见证者,都愿意去保护和传承。

南汉二陵博物馆送展进社区的关联性体现在展览的内容和互动活动。前言、结语、部首文字都穿插了建设街当下情况的描述,古今对照。公众在观展时仿佛穿梭时空,产生强烈的代入感。详细的出土时间和地点都会因为与人的关联性而赋予冰冷的文物以情感和生命。“文物DIY”活动则以更具互动性的方式让公众仿佛触摸到了展柜玻璃内的文物。展览不仅仅是传播知识,还丰富了公众的精神享受,既是共同回忆的复制也是观众情感的再次构建。

3.鼓励社会力量的参与

志愿者深度参与了展览的准备和服务,是展览进社区有力的推动者和传播者,展览的成形和后期宣传都离不开他们的尽心协助。志愿者参与设计既降低了预算也避免了设计流水线套路化的产出,宣教辅助也缓解人手有限的问题,并提供了更多创意,这些都促使展览更加精细化。

除博物馆志愿者外,考古博物馆还可邀请社区居民参与展览的策划和宣传。办群众满意的展览的前提是了解群众的喜好和愿望。发放问卷、个例访谈等形式都可为展览提供更加合理、更具社会关怀的策展主题。还可尝试招募一部分具有历史文化素养的热心居民、学生参与讲解,在服务中作为文化遗产传播与传承的新载体。

4.立足优势,加强联动

考古博物馆做此类定制图片展有考古资源和人才的优势:一是多年田野发掘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文物资料,持续进行的考古工作也在不断补充出土文物。年代久远或新鲜出土的资料都有可能在展览中呈现,藏品集中保存也可避免移交问题而导致的资料碎片化。二是相对综合的人才队伍。依托考古发掘机构设立的博物馆在考古田野发掘整理、文物修复、展览策划、宣传教育甚至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等方面都有专业的人才储备。科研背景和公众文化服务平台的支撑更有利于博物馆为社区送去高质量的定制展览。

“定制”意味着与众不同,量体裁衣。各社区考古文物出土情况不一,从内容到形式灵活策展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考古博物馆在策展时面对的如果是经过整理研究的材料可算幸运,如恰好遇到几乎未经整理的原始材料则会大大耽误展览进程。配合基建考古任务繁重,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可能明显滞后于丰硕的田野考古成果。学术研究薄弱,严重影响了考古成果的转化利用。博物馆工作人员无法在短期内开展深入研究,浅显的阐释不一定能很好地呈现社区文化底蕴与魅力。当多个社区对此类定制展需求较大时,单凭一个考古机构的科研力量无法大面积向其他社区普及和推广,考古博物馆、社区可与区级文物部门形成合作联动,共同策划。

四、结语

考古博物馆和社区同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通过展览以贴近群众的方式参与基层文化建设是博物馆履行“为群众服务”宗旨和社区实现文化目标的具体实践,亦是使“文物活起来”、盘活文物资源、释放文物活力、丰富社会历史文化滋养的重要举措。考古博物馆送展进社区要立足考古发掘研究和博物馆宣教优势,了解社区需求,将展览的专业性与通俗性有机统一,加强与居民的相关性以延伸情感体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策展与宣传,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动,以便更精准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形成全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

【作者简介:肖洵,工作单位: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硕士学历,研究方向:公众考古、博物館宣教】

参考文献:

1.刘书正.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J].求是,2020(23).

2.郑奕.博物馆强化“观众服务”能力的路径探析[J].行政管理改革,2021(5).

3.袁永明.依托考古发掘资质单位建设博物馆的思考[N].中国文物报,2019-10-22(006).

4.高大伦.考古博物馆策展断想[N].中国文物报,2020-8-7(005).

5.刘书正.考古研究院所建立考古博物馆的一点思考[N].中国文物报,2020-6-9(006).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服务
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机制建设研究
均等化视域下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新探索
浅谈社会文艺团体的作用及发展对策
浅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提升策略
PPP: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新路向
公共文化服务视角下的青少宫青少年阅读推广
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法理分析与法律构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搞好公共文化服务,推动艺术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