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女孩不能只爱男作家

2021-09-02巫小诗

中学生博览 2021年14期
关键词:共情罪犯美女

巫小诗

我的女性意识是什么时候开始觉醒的呢?大约是儿时看童话的时候。

童年看过一本经典童话绘本叫《老虎还是美女》,应该很多人都看过吧?或许你们已经忘了,我把故事再复述下:

从前有一个暴虐的国王,他让每个罪犯做一道赌命题,罪犯面前会有两扇门,他必须选择一扇打开,其中一扇门背后是美女,另一扇门背后是老虎。选中了美女,罪犯会当庭释放,并且与美女当场举办婚礼;选中了老虎,罪犯将命丧虎口,并且当场办葬礼。

国王的女儿和一位平民相爱了,国王大怒,决定治罪这位年轻人,让他在两扇门里选择一扇,要么死于虎口,要么迎娶一位陌生的美女。审判的这天,公主也坐在观众席,她给刑场上的爱人偷偷指了右边的门,年轻人得到暗示后,朝右边那扇门走去,故事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

没有人知道右边那扇门里是老虎还是美女。没人知道公主做的选择究竟是“你活着就好,别的都不重要”,还是“与其看你抱得美人归,我宁愿看你死”。

所有人都在好奇结尾。

可我童年的关注点却一直在别处,我觉得门后那个女孩好可怜啊,有人在乎过她的感受吗?

她是一件物品吗?凭什么门被打开,就得和眼前的陌生人结婚?老虎来到这竞技场,尚且可以美餐一顿,她来这得到了什么?得到一段和囚犯的婚姻吗?太奇怪了。

更奇怪的是,從国王到看客,从作家到读者,都觉得这个“奖品”的设定是合理的,只有我这个几十年后的小读者在高举着疑惑的手。

说到这,可能会有朋友觉得我从小就是一个杠精,不过一个童话故事嘛,较什么真?不,我不是在跟童话较真,我是从童话里看到了一些细思极恐的约定俗成,我在和这种约定俗成较真。

同款疑惑,后来蒲松龄给了我更多,《聊斋志异》的书生总是很穷很瘦弱,是内向的甚至自卑的,然后在某个看不下书的夜晚,美女就出现了,莫名其妙地爱你,莫名其妙地死心塌地。

她们图啥?图你穷困潦倒不洗澡,还是图你面黄肌瘦死得早?当然,我没资格和美女们共情。

但哪怕再平凡的女性,以身相许总得有一个理由吧?支撑她做这件事的信念是什么呢?我没有看到。

她们是工具人,是物化的、扁平化的,像门外长着一棵树、蹲着一只猫似的,不需要给读者理由,也不需要给她们的行为动机,推开门就可以娶走,半夜三更就会来敲门。

这两部文学作品,大约是我幼年女性意识的觉醒,我意识到了和女性的共情,而不是和“作者我”的共情,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整个人是抽离的。

后期的张爱玲、三毛、萧红、严歌苓、李娟……她们才同时给了我“作者我”和“女性我”的视角,我因此接收到更同频的自由浪漫和爱,我的女性意识也渐渐血肉充盈起来。

写这些,不是为了性别对立,《老虎还是美女》也好,《聊斋志异》也罢,我认可它们的文学价值,前者是文学史上第一部开放式结尾小说,后者是极具奇幻色彩的志怪天花板,都很值得阅读。

我也认可这两位作家的才华和人品,某些桥段不必深究,可以潦草解释为作家有一点儿直男,顶多有点儿爱美之心,不必上升到人格。

可是,如果一个小女孩的成长,只读男作家,只爱男作家,会怎样呢?

她会不会觉得女性是一道配菜,是可以物化的,是婚恋的被选择方,美貌是女性人格的标尺,是每个女性都应该具备的品质,如果没有,就是一种失格,至于智慧和勇敢,好像并不是那么重要……

这也是我作为成熟读者,蓦然回首有一点儿后怕的反思。毕竟无论语文课本,还是主流书目,女性文学占比真的太少了。

未来我有了女儿的话,我会在文学读物上有所甄别,不是一股脑儿把经典必读都塞给她,男女作家的比例也要均衡一下。读家国情怀,也读儿女情长;读宏大叙事,也读细腻心思;读历史是怎么来的,也读花是怎么开的。

我希望她多问一些为什么,而不是觉得那些都理所应当。

编辑 李鹏修

猜你喜欢

共情罪犯美女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不科学的安慰会伤人
神回复
聪明的罪犯
抓罪犯
这年头
狡猾的罪犯
惊艳红妆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