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艺术赋能引领乡村文化振兴

2021-09-01赵宏伊

河北画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艺术服务文化

赵宏伊

中国人民大学

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提出了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征程当中,基于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决策。总书记在提及乡村振兴当中旗帜鲜明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推动乡村振兴、人才振兴及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1]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当中的内核动力,在乡村振兴的发展过程当中起到了重要的精神动力作用。纵观我国农村发展的现实,在城镇化蓬勃发展的进程当中,农村未能实现与时代的同步发展,反而落后于伟大复兴的脚步。经济孱弱的背后隐含着农村文化的衰微。文化服务部门要立足于时代的要求,响应时代发展的号召,正视农村发展的需求,充分地发挥文化的建设力、引导力,展开了以艺术赋能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探索[2]。本文将立足于实践就以艺术赋能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基本原则予以总结,提出以艺术赋能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实施路径。

一、以艺术赋能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在我国文化历史的长河当中,乡村文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一定程度上而言,中华文化的发展缘起于乡村,是乡村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历史、人文涵养了中国文化。将乡村文化当中的艺术元素集合起来,用具有着浓浓乡土气息的图画、文字等艺术符号来展示和推广乡村生活,这不仅能够让乡村居民升腾出强烈的文化自信,也能够在极大程度上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在这一过程当中,要有一个宏观意识。从乡村振兴的整体出发,立足于区域乡村振兴发展的实际,进行统筹和规划,一方面要致力于乡村文化的内涵性因素的挖掘,另一方面要实现对乡村文化的外源性因素的融入,进而使以艺术赋能引领乡村文化振兴形成一个体系。

(二)地域性原则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而一方水土也成就了一方的文化。在乡村振兴的文化赋能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将成套的思维、成套的模式甚至是成套的文化生硬的植入,而是要充分地尊重区域的资源禀赋和风俗文化,严守地域性的原则,以区域文化为核心,在艺术元素的介入下盘活区域文化的发展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文化得以持久的发展。在前期的探索过程当中,部分地区的过分地强调艺术力的发掘,虽实现了艺术元素加持下的短暂繁荣,一些音乐村、画家村借势美丽乡村发展的契机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就后期的情况来看,艺术元素的枯竭也直接导致了乡村文化内核的凋零。

(三)参与性原则

在以艺术赋能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探索过程当中,政府性行为的介入较为明显,导致功利性需求下乡村文化发展的真正主体,以艺术赋能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对象发生了一定的偏移。从这一经验的反思当中应充分地认识到农村居民才是乡村文化发展的真正主体,才是以艺术赋能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真正对象。因此,应将参与性的原则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在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当中,正视农村居民的主体地位,肯定农村居民的创造力。文艺赋能的过程当中,要充分地与村民沟通,邀请村民参与其中、创造其中。

(四)多元性原则

文化不是千篇一律,艺术赋能也绝不可以千“景”一面。要以多元化为其中的一个基本原则来实现对丰富的农村艺术生活的崭新。要在“新”上下功夫,不可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实现对区域乡村文化艺术的“定义”,将艺术限定在大众化的范畴。若这样极容易导致以艺术赋能引领乡村文化振兴即使得到了实现,也会让乡村文化步入同质化竞争的怪圈,进而导致文化振兴对乡村振兴驱动的乏力。要在以艺术赋能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当中,将艺术的创作与文化的发展实现顶层的统筹,实现在加快乡土文化振兴的同时,实现对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3]。

二、以艺术赋能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优化路径

(一)整体规划和布局

时代的发展当中,乡村振兴已从一个政策的引领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这也就意味着,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围绕乡村振兴所展开的经济帮扶、文化建设将成为一个常态化的、长效化的机制。对于文化服务部门而言,要摒弃先前的走形式、摆台面等思维模式,从长远的规划、常态化的工作层面来开展这项工作,植入顶层设计的思维,实现对以艺术赋能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整体规划和总体布局[4]。在机制健全的同时,文化服务部门的也需要对服务对象展开乡村振兴战略的再教育、再认知,使其内心能够升腾出巨大的能动性,以更先进的思想、更科学的方式引领乡村文化振兴。同时,也需要文化服务部门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深度解读乡村文化建设的内涵,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实现对区域资源的汇总、淬炼,并对艺术介入的元素及乡村文化的基调进行确定,实现对乡村振兴的艺术赋能。个人认为,在以艺术赋能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前期,政府仍是其中的主力引导者,应由其实现文化先行下的乡村经济、环境等资源的全面统筹,协调好艺术与经济、文化与生态的多元关系,重建人、自然、文化艺术的关联,为乡村艺术赋能。

(二)把握乡村文化内核

在乡村文化建设的建设过程当中发现,不同的乡村在艺术发展基础、历史文化禀赋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近七成以上的乡村出现文化资源总体不足的情况,没有独特的景观、也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这就要求文化工作者能够在乡村振兴的宏观战略背景下,通过对文化的把脉,找准文化的内核,在“创”字上下功夫。要将创新的理念融入到文化内核的发掘和打造当中,善于精巧的创意来实现文化的从无到有、从有到精。这一过程绝不是脱离了农村文化现实的凭空酿造,而是要在对于乡村文化元素全面把握情况下的艺术赋能、精准打磨,逐步将内含的独特资源打造成新的优势文化资源。如某北方的小山村,古村落整体保存较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文化工作者通过对古村落建筑样式、文化渊源等方面的充分挖掘,最终将实现了在建筑、历史层面上的突破,使其成为了区域内首屈一指的古建筑爱好者、文化爱好者的新胜地。

(三)激活文化内生动力

在前期的探索当中,对于乡村文化的激活多是借用外部因素的包装,这就导致文化的持续发展力上的不足。一旦外援动力消失,区域乡村文化极易凋零。因此,对于文化服务部门而言,要从长远的规划和常态化的服务出发来实现与农村居民文化生活需求的对接。一方面,文化服务部门要实现对内的不断挖掘,以更大的服务力来驱动农村文化生活的不断繁荣,使乡村的文化振兴成为乡村振兴的一杆旗帜。另一方面,要立足于长远发展的规划,加大对乡村文化人才的培养,通过对接帮扶、跟团培训等手段,不断提高基层农村文化服务人员的水平,为农村点燃文化星火,使其生长出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逐步摆脱对文化服务部门等外源动力的依赖,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5]。从更长远的视域上讲,只有实现了对于乡村文化艺术内生动力的盘活,才能够实现文化赋能的终极价值的体现,也才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地动力。

(四)聚力艺术品牌打造

随着乡村文化艺术的群体兴起,一时间文化的勃发成为了一个发展的主基调。在为乡村艺术发展赞叹的同时,也需要警惕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同质化层面的竞争。因此,要在这一过程当中,用品牌化发展的思维助力发展。以艺术赋能引领乡村文化振兴中,应对乡村文化去伪存真、去芜存菁,使之在新时期的文化大繁荣中散发更迷人的色彩,需秉承“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为策略,通过多元的价值开发,让乡村文化迸发出了勃勃生机[6]。当前,“文化+旅游”模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策略,在整合乡村文化资源、提升乡村文化品位、丰富乡村文化内涵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作用。如当前部分乡村所举行的以“丰收节”为主题的文化活动,文化旅游者可以在期间收稻田,逛村落,赏美景,听论坛,居民宿……这些层次多样、雅俗共赏的文娱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当期文化旅游的产品影响力。

四、结语

新时期的居民艺术生活中的新姿态、新气象的实现,将对居民素质提升和人格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以艺术赋能引领乡村文化振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重要举措。在前期的探索当中收获了一定的经验,也出现了一些隐性的问题。只有基于问题的全面反思,才能够在原则和路径上实现质的飞跃,使文化振兴真正地成为乡村振兴的驱动器。文化服务部门要充分地发挥好自身的职责及作用,既要保障艺术资源供给,又需要保障区域文化内生性发展的实现。在以艺术赋能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当中,需从把握乡村文化内核、聚力艺术品牌打造等方面进行持续的优化。同时也要端正工作态度、讲究工作策略、共建艺术生活,以此来丰富和深化青文化服务部门的社会服务功能,进而谱写文化发展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艺术服务文化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爆笑街头艺术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