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产业发展导向下高校播音主持教育与人才培养探究

2021-09-01魏子贺

河北画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专业课程

魏子贺

河北美术学院

“习总书记指出,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要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多样化、高品位文化需求的重要基础,也是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1]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经济附加值大、技术含量高、发展势头强劲等特点,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目前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的主要方向。以播音主持为代表的传媒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文化产业发展要求导向,从促进产业发展的视角研究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模式与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理论价值。

一、文化产业发展导向的人才需求分析

“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对文化产业转型和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作出了新谋划。在此背景下,播音主持专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其高校教育与人才培养在新的历史时期肩负了新的培养重任:首先,培养实践型人才。实践人才的质量与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核心竞争力与产业发展可持续性,需要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实践平台,不断提高实践人才培养;其次,培养创新型人才。文化产业良好发展,离不开创新思维与创造力,从这一视角看,当下播音主持专业创新思维提升与创新氛围的营造显得尤为重要;再者,培养应用型人才。文化产业发展立足诸多产业的融合之上,传媒产业的创造同样需要媒体技术、信息技术、文化理论等的紧密结合,播音主持教育需要融合多学科知识,培养出能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综合素养和创新技能的用型人才。

二、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的问题

(一)专业定位模糊

播音主持专业在学科发展中由于起步较晚,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方面尚未能完全厘清。即便经过多年积累已发展出众多衍生专业,但从培养方案来看,专业间的定位不清,交叉处依然存在。随着新媒体与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播音主持人才的需求与定位也出现了相应变化,培养应用型播音主持人才是适应信息化社会的主要方向,单一化的目标定位存在较多弊端,无法满足时代要求,部分高校应将专业人才培养作为工作重点。在高校扩大生源的背景下,学生面对专业分流时往往无所适从。所以,怎样做好播音主持专业定位,提高专业核心竞争力与影响力,是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下播音主持专业的重中之重。

(二)课程设置理念与培养模式

自1963年北京广播学院设置我国首个播音专业以来,历经五十余年,我国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播音主持人才培养体系,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的广播电视人才,[2]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较为成熟且稳定的课程模式与培养方案。播音主持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设置虽然能满足传统广播电视需求,但随着媒体环境的飞速发展以及大众文化需要的增高,播音主持人才能力单一问题也日渐显著。新媒体环境下,原有课程设置、培养模式、技术设备、思维观念等都需要及时跟进。

(三)实践教学与人文素养培育

播音主持工作具有极强的实践特性,高校教育更应倾向于培育学生采、编、播综合实践能力,并且及时结合社会发展状况促发专业能力的多元转变。当前一些地方院校在教学中保守原有的课程模式,仅仅以基础课程作为教学重点,忽视媒介环境的迅猛变化,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个性能力培养和未来发展规划,学生在校期间目标不明确,难以找到和自身相适应的发展方向,因而有目的、有方向的实践能力普遍缺失。另一方面,通识类教育也存在一定问题。这类课程是对学生文化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培育,在播音主持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在教学中观察,本专业学生中有不少对传统文化了解甚少、文字识读能力不强、撰写能力较差的情况,反馈出了人文素养培育的疏漏,尤其是学生走出校门,迈向工作岗位,文化功底差对学生发展形成了阻碍。当前实践教学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状况,体现了本学科课程资源整合不充分的问题。

(四)思维创新与作品创新

创新是文化振兴与国家进步的核心动力,创新来源于人才,而人才则来源于教育。如上文所述,当前部分院校播音主持教学固守传统模式、课程资源整合不足,导致了学生主体意识不强、自我定位不清晰,也因此制约了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播音主持教学中也发现学生学习安于现成答案、问题意识淡薄,作品创作循规蹈矩、缺乏创新思维,因而较难产出有竞争优势的播音主持作品。高校教育应从教育教学出发,加强学生创新思维、促发创新作品生成。

三、基于文化产业为导向的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对策

(一)强化专业认知

随着文化产业与播音主持专业的深度融合,应对专业定位与发展方向进行重新审视。

播音主持人才培养应把握地区发展战略,走稳健发展之路,助力文化产业的转型发展。坚持内外相结合战略,有选择地向其他高校学习,交流专业建设相关经验,从而适应社会文化、经济发展为主导,探索产学研结合、地区交流合作的新模式,发挥专业特色与优势,切实强化学生对文化产业的认知与应用,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对未来文化产业的适应能力。播音主持专业应以竞争思维激发动力,依靠实验平台,以实践教学为突破点,创新创业培养模式。

(二)课程设置多元优化

课程设置多元优化要结合时代特征,同时也要联系高校所处环境与学生个体需要。

首先应注意课程设置与时代需求相适应。网络发展给大众提供了表达个人观点、展现个性的广阔空间,致使人们接受了许多新鲜事物,影响了大众的审美偏好。传统媒体所处语境已然发生变化,需要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新的需求。如央视早在2019年就推出新闻播报新样式“主播说联播”,一改严肃端庄,采用亲民表达,适应了大众尤其是年轻群体的视听需求,赢得了一致好评与强烈关注。一线媒体如此,高校人才培养更应顺势而变,重新审视媒体环境,打造推陈出新、受众欢迎的播音主持风格,通过多元课程设置,让学生多接触、多学习新鲜事物。

高校播音主持教育也应该充分结合本校属性和地方特色。在各类设有播音主持的高校中,如综合类学校、艺术类院校、理工类院校等,自身文化属性十分鲜明,且高校所处位置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高校播音主持教育应当充分发挥本校的独特优势,增强学生相应的知识素养,将学生培养为具备了某种文化基底的、一专多能的播音主持人才。

此外,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育也应着眼于通识类课程改革,加大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文学知识、历史知识、写作能力的培育力度,重点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与人文素养,突显高素质型人才培养。[3]

(三)完善实践教学

完善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工作能力,注重结合文化产业需求。

一方面,高校在教学中应增加实践课程比重,让学生从课堂走向实践场所。如今,部分高校在课程中设置采风课程与专业考察课程,这类课程是让学生走出校门、放眼社会的良好契机,高校应在此类课程规划和课程设计上精耕细作,真正能使课程目标落地生效。

另一方面,高校应创新教育实践模式,以开放的胸襟广泛与文化产业形成互动合作。如鼓励学生参与红色景区志愿讲解员团队、城市规划馆实习讲解员、一线传媒公司实践项目等,使文化产业区在与高校的合作中受益,也促成高校教育质量在合作中提高。在与社会文化产业良好互动之下,逐步为学生开设更多实践实习基地,发挥“社会大学”作用,促成学生多种工作能力的养成。在学校主导、各方联动下,逐步实现播音主持教育、人才培养以及文化产业区的三方共赢。

(四)激发创新思维

“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政策导向为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第一,要进行观念更新。播音主持人才培养不应仅仅拘泥于传统媒体人才需求,在新媒介环境下,个性多样、语言风格鲜明的播音主持人才需求更为紧俏。人才培养也应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以适应时代发展潮流。[4]第二,要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各高校应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借助当地文化产业力量,体现人才培养的地方特色,并注重人才培养的“产学研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以微知著,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基。第三,要进行个性化教学方案制定。各高校要根据社会所需与岗位所需,适时调整课程体系,紧密结合当前媒体环境,培养播音主持语言表达新样式,节目主持风格与时代同行,并且善于制定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促使学生个性化创作,打造自身独特竞争优势。

四、结语

在文化产业日渐成为国家支柱型产业的时代背景下,面对社会所需与时代召唤,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应以培养重视人文与实践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构建凸显高校特色的播音主持课程体系。以实践教学改革为入手,优化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创建完善播音主持人才培养体系与各项机制。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也应持续提升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优化教育环境,提升教育质量,以推进播音主持教育工作的改革进程,如此才能在新媒体环境中为实现文化产业崛起与文化复兴输送更多优秀的播音主持人才。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专业课程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部分专业介绍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孟津县文化产业发展调查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