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存在主义视角下解读《小王子》中人物形象

2021-09-01闫慧

河北画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存在主义萨特小王子

闫慧

河南省焦作大学

在《小王子》著作中,作者所描写的荒诞环境、各个角色的焦虑与孤独、主人公小王子所做出行为选择等,都和存在主义哲学流派的内涵十分相似。尽管圣爱克苏佩里的研究和心扉,不存在把存在主义哲学理论当作先决条件。崇高卓越的哲学家海德格尔觉得《小王子》是一本十分可以显露出存在主义思想内涵的著作。存在主义主张以人为核心,把人自由和个性充分重视起来。他们认为人的存在自身毫无意义,然而人能够依据存在的根基创造自我,创造成就。本文希望运用存在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础核心观点对小王子的人物形象进行解读,进而更进一步揭示出《小王子》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一、小王子的痛苦人生——无法摆脱的孤独与忧伤

《小王子》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后的人们陷入了对生活的迷茫、恐惧之中,尤其是资本主义迅速席卷了世界,高度的工业文明、先进的科学技术等充斥着人类的日常生活。人类在享受快捷便利的物质满足的同时,精神世界却迷失了方向,没有了归宿感。他们疑惑自己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感受着前所未有的空洞,我们将这内心空洞可以当作是巨大的孤独。《小王子》整篇小说都充满了一股孤独忧伤的气息,主人公小王子更是如此。

孤独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特殊情感,是存在主义四个核心命题之一。孤独被存在主义哲学视作影响人类内在精神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没有人可以躲避孤独。存在主义哲学始祖克尔凯郭尔把“孤独的个体”放置在研究的核心地位,他认为孤独个体是世界上唯一的实在。[1]

小王子弥漫着的孤独感使他感到忧伤难过,在很长的一段日子里,唯一的消遣是独自观赏日落,甚至在一天内看了四十四次日落。我们可以明显得知看了四十四次日落的小王子正是因为他的内心本质是孤单落寞的,所以本来也可以选择看多次日出的小王子却只倾心于欣赏日落。通常情况下,日出代表了新生、希望与光明,日落则呈现出一幅“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萧萧场景,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生命的脆弱与无限的悲哀孤独。从小王子口中我们也确实可以确定他选择欣赏日落是因为忧伤——“你知道的,人在难过的时候就会爱上日落”。

存在主义认为孤独是生命的本质,是无法改变、不可逆转的。人在无限的时间与宇宙中是有限的,小王子的脚步不仅仅被阻挡在无法施展的狭小的物理空间,他的心灵空间同样被阻塞在一方天地里,没有得到自由释放,反而在孤独、忧伤中挣扎。

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认为,所有个体都是一个难以捉摸、高深莫测而又无所依傍、孤独无助的实在。作为人类,同时包含了物质的存在和精神的存在两个方面。但是,在客观存在的现实中,物质方面的发展情形和精神方面的发展情形往往会出现无法同步的情况。正因如此,个体对感情的期望值和这种期望值还无法达成之前就会形成孤独。小王子孤独的一部分原因也正是缘于对感情的期待和这种期待还未能实现。

二、小王子自我本质——孩童般的纯真心灵

小王子为了寻找自我存在的价值以及生命的真谛,开启了漫游星球的旅程。在旅程中,小王子见识到了自己星球之外的国家,遇到了不同的人,同时让他感受到了整个世界都处在一种荒诞虚无的状态之中,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充满了欺骗、烦恼。小王子这时又面临着选择,是与他所遇到的大人们“同流合污”还是保持自己纯真洁净的心灵呢?

圣爱克苏佩里在《小王子》中也创造出了一个荒诞的世界,每个人都以各种荒谬的形象存活于这荒诞之中,在这被异化的世界里苟延残喘。主人公小王子俨然成为这荒诞世界的“异物”,他离开了自己的星球,开启了寻找真理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无数荒诞异化的人,却始终保持着“赤子之心”。

所有的存在主义哲学家都关心重视人与人在相处当中的关系。他们认为,个体和他者的关系是充满着竞争、敌对和冲突的。这二者其实从另一方面来说就是人和物、主体和客体的联系。海德格尔指出:一个人在世界上必须同其他人打交道,他和其他人的关系是“麻烦”和“烦恼”。[3]每个人和其他人相处,一定会产生数不尽的烦恼,但是他只能选择合谋、反对、赞成他人。存在主义另一哲学家萨特认为,个体和他者都属于自为的存在,二者通过“注视”产生联系。两者之间并不单纯是认识关系,而是存在与存在的关系。一方面,他者眼神的关注会使得个体自身丢失主体性,成为自在的存在。个体受到外力推动才承担他者给予个体的存在,同时没有办法躲开他者眼神的关注环绕,因为这样觉得难受和忐忑。所以,对个体来说,他者的存在就是一种威逼胁迫,个体和他者的关系将是一场持久的恶交。正如萨特所说“只要有一个别人,不管他是谁,在什么地方,他与我的关系如何......我就有一个外表,一种本性,我的原始的堕落就是别人的存在。”[5]

小王子一个人伶仃地住在一个毫不起眼的星球上。他有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选择与行动。对于小王子来说,他的身心还没有遭受到污染,被荒诞世界侵蚀的大人没有给他留下痕迹,成人生硬枯燥地空谈理论的言行举止也没有影响到他。小王子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不在意他者的目光关注。他不依附也不隶属任何人,他的真实存在,不掺杂其它成分的、纯真简单的心灵,完美地将孩童的本质展现给我们。小王子这场星球漫游其实就是一场确认自我的旅程,他本来想通过遇到的各式各样的大人身上寻找学习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是这些大人却都让小王子失望,放弃停留。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个寻找的过程中,小王子也有所收获。他明白了自己内心的渴想、愿望绝不是成为那些奇怪的大人,他更加肯定自己想成为的人,寻找的脚步更加坚定。通过小王子与大人的对照,小王子保持着孩童美好的天性、纯洁与真诚、以孩子的眼光看待世界,充分展现出小王子“真、善、美”的特性。

三、小王子的行为选择——追寻探索自我

存在主义主张个体处在一种不停选择,不断行动的状态中。小王子不管是在自己的小星球上,还是在漫游其他七个星球中,都面临着无尽止的选择。自我存在意识的觉醒让他离开了玫瑰,漫游星球的旅程中让他更加迷茫,驯服狐狸的过程让他领悟到生命的真谛,最后他选择回到玫瑰的身边。从离开玫瑰到最后的回归玫瑰,这实际上是小王子追寻自我、探索自我的过程。

萨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许多人只是在这个世界生活着,但是他并不存在”。海德格尔对“存在”作了经典性的解释:“首先是人的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假如说人,存在主义者看来是不可能给予定义的话,这是因为人之初是空无所有,只在后来人变成某种东西,于是人就照自己的意志而造成他自身”。[4]人的存在取决于自身的行为选择,个体存在的独有方式就是行动,想了解存在的实质便要行动,需要实施各式各样的抉择。这就是存在主义理论又称为行动的理论的原因。想要判断自己存在的真实性,实现自身存在的固有属性就要经历自我选择。

小王子在B612星球盛开那朵玫瑰花以前,一直都是自己孤立地住在那空间特别狭窄的B612星球上。他每天只需要清理打扫火山灰,辨别出危害星球安全的猴面包树的芽,除此再无其他事情可做。在广袤无际的宇宙中有数不清数不尽如小王子的星球一样的小行星,在这些小行星上也生活着多不胜数的小王子,这些小王子每天也都一次又一次地做着相同的动作。此时,从存在主义范畴上来说,小王子并没有存在,他只能称为生活于浩瀚宇宙中的某个角落。

存在主义认为人和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协调成一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唯有唤醒人的意志与认识,这个宇宙万物的存在才会被认识。在玫瑰到来以前,小王子是不存在的,他仅仅是纯粹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正是因为小王子为玫瑰付出了这么多行动,才使得小王子的存在有了意义,自身的存在意识才开始苏醒,最终他放弃了玫瑰,选择星际漫游寻找自我。存在主义提到文学首先描绘人的这种存在本体,然后展示人走向未来,自己设计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的过程、方向和目的。小王子放弃玫瑰的行为选择就是他走向了未来,希望寻求到自己存在的过程、方向和目的。

萨特讲过人天生必定要经历自由的痛苦。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个体的存在是不存在天生意旨的。换一句话说,个体的存在自身是无法被界说的,它产生于无意和浑沌之中。萨特提出“存在即自由”。从这里发现,存在主义将自由与存在搁置在一个位置、相似范畴,二者都一概关键的。小王子是因为玫瑰的出现而存在,才拥有了自我选择的自由。也正是因为小王子是自由的,他在游历的过程中经受了虚无和荒诞所带来的痛苦。

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生而自由,每个人都拥有全部的、完整的自由。而人的自由就彰显于选择和行动两个方面。人经由自身所选择的行动,才可以领悟到自由。人的实质是通过自己本身抉择的行动所定夺的,因此人能领悟到抉择的紧要性是特别需要的,同时需要依据自身的抉择实施行动和担任使命和职责。也就是说,存在主义所阐释的自由不是无限制的、无条件的,在享受自由的时候,也要承担起责任。

正如小王子选择了玫瑰,并为她付出了行动,就要对他的玫瑰负起责任。经过狐狸的指点,小王子认识到他的玫瑰是独一无二的,并且最终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看东西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楚。重要的东西眼睛是看不见的。”[2]小王子意识到他要永远对自己所驯化的东西负责,承担起责任。纪德曾赞扬圣爱克苏佩里在《小王子》中所展现出来的责任意识:“我万分感激他揭示出这个不同俗见的真理,它对我具有重大的心理意义:人的幸福不在自由之中,而在承担责任之中。”[6]责任不是自由的阻碍、牵绊,而是主动的、心甘情愿的,作为一个存在的人,承担责任意味着人的价值体现。因此小王子决定返回自己的星球,找回玫瑰,找回自己所肩担的责任,贯彻他所寻找领悟到的爱的真谛。

四、结语

《小王子》是部描写爱,描写行动,描写责任的著作。作者圣爱克苏佩里在二战期间创作出了这一部特别的童话,用词简单易懂,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深刻的内涵与道理。全书刻画了多个人物,每一个人物的形象都具有独特性,主人公小王子更是形象鲜明生动。运用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观点对小王子的形象进行分析、解读,发现小王子与生俱来的孤独感从始至终都围绕着它,深邃的孤独带给小王子的是忧郁、多愁善感的性格特征。即使小王子曾经迷失过,怀疑过,但身处荒诞虚无的环境中却依旧保留着一颗纯真善良的心灵。他最终在狐狸的帮助指引下寻找到了人生的真谛,成为一个为自己的行为选择负责的人。作者塑造出小王子这个远离世俗,天真无邪的孩童形象,我认为一方面是为了歌颂赞美孩童般纯洁干净的心灵,另一方面也侧面谴责反对成人世界的荒诞与异化。在作者眼中,作为孩童的小王子比成人懂得的更多,做得更好,甚至在《小王子》的扉页也注明了此书是献给大人的童话。即使是在当今社会,《小王子》中传达出的存在主义思想也十分受用,正如书中所说的我们要为自己选择的行为负责,用心去感受事物,确认好属于每一个人的本质。

猜你喜欢

存在主义萨特小王子
自因还是自为?*——萨特自因理论探究
小王子
斯蒂芬“良心”的生成与成长:《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主体意识的存在主义解读
呆萌小王子
呆萌小王子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萨特的电影剧本创作与改编述评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
《小王子》:唤醒内心深处的柔软
残酷现实·破灭理想·无奈逃避——戏剧《愤怒的回顾》的存在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