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典舞的“起承转合”

2021-09-01盛子珍

河北画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身韵起承转合古典舞

盛子珍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舞蹈学系

中国古典舞的称谓,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是一门新兴的艺术形式。要说清什么是“古典舞”,首先要弄清“古典”的含义是什么。“古典”,按《辞海》的解释,叫做“古代流传下来而被后人认为有典范性或代表性的”。据此来看,“古典舞”应该是古代流传下来而被后人认为有典范性或代表性的舞蹈。“中国古典舞”不是中国古代舞蹈而是新中国新一代舞蹈者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造。我国古代的舞蹈,除民间舞蹈自发地流变和戏曲舞蹈从属于戏曲外,已无法让人找到有典范性或代表性的舞蹈了。汉、唐时代舞蹈的盛况只留在文字典籍和零散图画中了。新中国第一代舞蹈者,出于对中华古老舞蹈文化的眷恋之情,主要从现存的戏曲中提取舞蹈素材,并借鉴中华武术,创造性地规范了中华舞蹈的风格体系。从我们民族特点出发,仿效各国对传统舞蹈的称呼,把这一切具规模的舞蹈体系称为“中国古典舞”。它既反映了人们对古老舞蹈文化的敬重,又不可避免地带有新时代的影响。

一、从“子虚乌有”到“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蹈可以追随到古代的宫廷舞,或更加长远时期的民间舞。中国古典舞,在不断的进步发展和提炼中,不仅存留了汉,唐,明,清等朝代的民族风格和精神,而且在近代的创作里更加展现突出了古代民族特色。有人曾经这样说过,古典舞的发展过程,就好比是一棵果树的嫁接,很大程度上学习和借鉴了西方舞蹈艺术的精华。尽管中国古典舞发源于古代乐舞,但是在发展沿革的过程中大量地引进了西方艺术元素和现代文明的符号,基训中学习了芭蕾舞的训练方法,艺术创意则不吝向现代舞学习,因此这种舞蹈艺术形态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西方化特征。

中国古典舞,起初是“子虚乌有”,先行者们以“中国古典舞”的名义来整理和建立一套中国的、民族的舞蹈训练体系。上世纪中叶,艺术大家欧阳予倩首次提出了“中国古典舞”的概念,并被之后的舞蹈艺术研究领域所认可。上世纪末,唐满城和李正一两位教授经过提炼和整理,创建了中国古典舞的身韵课理论。唐满城曾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版的《中国古典舞教学法·前言》中提到:“我们认为舞蹈学校解决中国舞蹈演员的训练应该以戏曲传统为基础,按照舞蹈演员专业和身体训练的需要,学习和借鉴芭蕾的先进经验,并通过创造和发展来建立一套新的形式的课堂教学。因为它主要是以戏曲基础加以发展的,所以我们将这门课称为‘中国古典舞’。”由此我们可知,中国古典舞的建设最初是舞蹈学校的一门课程建设,这门课程建设的目标是解决中国舞蹈演员的专业和身体训练需要,而这门课程的构成是所谓的“戏曲传统基础”和“芭蕾先进经验”。

我们追溯古典舞的发展过程,可以从古典舞的步伐、旋律、表现形式上看出中国古典舞是在汲取古代民族特色舞蹈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通过千百年来的发展,以及舞蹈艺术家们苦心孤诣的加工、改造,通过多方面的不断探索和研究,逐渐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蕴含时代特色的舞蹈种类。以中国的传统戏曲表演精神为楷模,吸取了西方芭蕾舞训练的方法而创造出来的“中国古典舞”,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舞蹈史上最重要的指向标记。

二、从“身段”到“身韵”

随着中国古典舞学科的建立与完善,中国古典舞的技能与理论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准,更加的规范与体系化。在长期积累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舞蹈工作者提取出典型的舞蹈基本动态,并采集和吸收了戏曲舞蹈中与舞蹈相似的可借鉴的身段表现风格与武术中的动势、以及芭蕾的优良训练方法等优点,这才逐渐形成了系统的中国古典舞“身韵”。身韵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时代性。身韵只是整个古典舞训练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可以独立进行教学,但最终目的不是为身韵而身韵,而是要融化在古典舞的一切舞姿和技术技巧中,表现在节奏处理、起始连接、点线处理、动势渲染、内在修养等诸方面。因此每一个元素的练习都是为了整体,为了实用,而不是什么孤立的动作。一切经过提炼的元素,又必须能有助于体现当代人的精神风貌。现在大量身韵是运用了当代音乐伴奏,恰恰给人以协调的印象,这说明身韵和时代精神是能够统一的。

中国古典舞身韵包括了“形、神、劲、律”四大核心部分,它们是身韵训练中的精髓。中国古典舞内在的“形、神、劲、律”是不可分割的部分,同时,在身韵教学与练习中,也是核心所在。从“形、神、劲、律”的角度来看,其中的“形”是最为直观的将古典舞身韵外部形态展现于观众。而所谓的“形”,其实指的就是一切直观可见的所有形态范畴,“一切外在的、直观的动作、姿态、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姿态与姿态之间的过渡路线,凡是一切看得见的形态与过程都可以称之为‘形’”。而我们的“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八种动律元素就是“形”的基本构成,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形”的展现是最为直观表现舞蹈的,而身韵的作用则是以形传神,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培养学生掌握“形”的特征和“神”的体现,动律元素的训练范畴不止于“形”还要有“神”。这是中国古典舞独特的民族风格的根本保证。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日趋发展与完善,使得身韵基本动律元素具有独有的运动规律。动律元素自提取产生到教学训练再到舞台表演,都有重要的作用与地位。舞蹈工作者们对中国古典舞身韵进行分解,寻找其动作本质,提取其特征,将舞蹈动作提炼为“提、沉、冲、靠、含、腆、移和旁提”:提、沉是上下之间的运动,含、腆是收与放之间的运动,冲、靠是前后之间的运动,移是水平运动,旁提是弧线运动。除“移”和“旁提”外,两两相对,相互依存,而“移”与“旁提”则有左右之分,也可视为具有对称性,但每个动律元素的产生都与“提、沉”有着密切联系。每一个动律元素都有自己的运动路线和运动特点,它们如同音乐中的音符,摩天大楼的一砖一瓦,通过无数的合成方式,不同的排列组合则有不同的意义。编创者将其搭配重组应运而生许多优美的舞姿。如舞蹈《黄河》,舞蹈中就有较多身韵的呈现,其中“拧”以及“倾”等动态和水云等意象可以将用悬空技巧和灵活柔软的舞姿将磅礴气势更完美生动展现,可以挖掘的空间更为广阔,更好地呈现出自然和人类之间的联系,表达出一种气势磅礴以及舞姿流畅的风尚,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我国传统舞蹈身韵的一种良好延续和传承,同时这在中国舞蹈界引起很大的反响。

将“身段”更名为“身韵”,不仅是为了建构新舞蹈艺术形式,也是为了强化舞蹈训练体系。“身韵”课程的出现,是以新的舞蹈形式培养更高水准的中国古典舞舞者,而在这不久之后,更导致了被称为“新古典舞”的中国民族舞蹈在创作上的突飞猛进。

三、古典舞审美意蕴的成型

中国古典舞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表现出来的是民族性的审美特征。中国古典舞是“圆”的艺术,所谓古典舞的“三圆”是指平圆、立圆、八字圆。古典舞讲究流畅、柔和、舒展的动作线条和圆周式的布局,充满了圆满、饱满的文化意蕴,体现出宇宙包容万物博大精深。我国古代的审美中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展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共处的和谐之美。这种审美强调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共同进步。因此中国古典舞在其发展中不断加入了时代的特征不断的进步,经久不衰,最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体系。“天人合一”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我国从古至今对龙与凤的推崇,我国更是将整个中华民族说成是龙的传人。因此在舞蹈中,身韵形态中往往追求龙凤的圆绕、回转以及蜿蜒等特点。比如“青龙探爪”这一动作,讲究点线结合、亦动亦静,动如脱兔、静如磐石,是动与静的完美结合,对龙的推崇很好融合到了舞蹈之中。因此,身韵动作在审美属性上首先体现在形态美方面。

如取材于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的舞蹈《爱莲说》,其中最为出彩的就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一句。舞蹈《爱莲说》以优美、洁廉、优畅的女子独舞的形式,展现了莲花亭亭玉立的形象。在整个舞蹈表现中,主要通过古典舞的“小五花、捻、盘、旋”等基本动作来表现莲花的气韵、神态。《爱莲说》融合了古典诗词与古典舞的气韵,具有极高的文化和审美意蕴,是中国古典舞精髓的典型代表。该舞蹈作品首先在“形”上充分运用了中国古典舞的韵律元素,以“圆”的运动路线为舞蹈语言的主要特点,形象塑造了“莲花”的静态与动态形象。其次,舞蹈作品赋予这种“莲花”的外在形态以内在的呼吸,用内在的气韵与神采凸显出美丽莲花的鲜活生气与勃勃生机。在拟人化的手法下,舞者运用了许多中国古典舞中平转、小五花、大云手的动作对阳光下莲花的动态进行了细致地刻画。一些头和身体的顺势扭动,形象地表现了莲花刚从睡梦中苏醒的状态。舞蹈利用中国古典舞身韵动作的“轻”“重”“缓”“急”表现莲花在风中的摇曳之姿,利用“提”“沉”“含”“腆”的呼吸韵律表现莲花的含蓄与轻盈,利用富有力量感的跳、转、翻的技巧动作表现莲花在风雨洗礼中的坚初与孤傲。

四、中国古典舞的情感表达

中国古典舞所表现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是用以抒发情感,重点不在于对事物的描写过程,更多的是展现心理的节奏,由此赋予了中国古典舞节奏的独特性。

内心情感不如实物明确、立体,其更多是一种抽象、模糊的表达,故此在中国古典舞中的感情动作也较为抽象,不如日常生活中的动作一看便知,更多追求是神似而非形象。虽然许多人的情感大多藏于内心,而不露于色,但是其情感的波动和形态也有着不一样的区别,由此在中国古典舞节奏中不注重模仿其外在的神情,而是用更多细腻的动作、心理的起伏和变化体现人的内心情感,例如呼吸的急凑、心跳的快慢等,在古典舞蹈中所展现的节奏便是表演者动作的快慢、起伏、陡起和急落等,在有限的舞台空间中以大、小的变化,展开和收缩的形式抒发着情感动态。例如“风火轮”是中国古典舞典型的动作,在此动作中,并应当注重组合的节奏,以恰当的节奏展现出动作的性质,突出舞蹈所要表现的情感,快的风火轮动作主要以“抡”完成,步位要大、幅度要深、发力要猛、速度要快,同时在节奏和速度的改变中,还能在快慢结合的节奏变换中产出不一样的特点。快风火轮主要表达慷慨激昂之情,慢的风火轮主要以抒情为主。也正是由于表演者动作有节奏地变化,配合以内心情感的呼吸、心跳,展现出神似和形似的特征,更是体现出中国古典舞的节奏惟妙惟肖之感。

五、结语

如果我们抓住了中国古典舞的韵律,就等于找到了发展古典舞的根和源。从这个意义上讲,身韵不仅仅训练中国古典舞的风格、韵律及外部技巧等,从中还可以创新古典舞的连接动作和舞蹈语言。古今中外,每一种艺术文化的发展与演变都会经历坎坷,虽然探索演变之路是那么困难、坎坷,但不能停滞不前,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在民族文化淋漓的当今社会中长久地立足,对于代表着华夏民族文化的中国古典舞身韵而言,路漫漫其修远。

猜你喜欢

身韵起承转合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身韵在古典舞基训中的重要性研究
近十年中国古典舞身韵研究综述
基于“起承转合”的中小学生智创素养培育
承古之韵的当代“古典舞”
高校古典舞教学中的表演素质培养策略研究
浅析当前中国古典舞创作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古典舞对传统舞蹈的继承和演变
有关古典舞“身韵”思想的研究综述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身韵教学初探
起承转合+思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