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艺术家”齐白石的创作之路

2021-09-01曾京

河北画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齐白石创作艺术

曾京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一、“人民艺术家”齐白石的生平经历

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一个民族的复兴不仅需要物质力量,也需要精神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文艺有其重要的作用,文艺工作者有其特殊的使命。齐白石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作为二十世纪艺术家的杰出代表,他的成功可以给予当今画坛诸多有益的启示,这对新时代艺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齐白石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位。1864年齐白石出生于湖南湘潭农民家庭。那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喜欢画画,16岁(周岁14岁)开始学习雕花。最初学画时曾以残本《芥子园画传》为师,临摹花鸟、人物。25岁时拜湘潭画家萧传鑫为师,学习肖像画,同年受到湘潭韶塘胡沁园的赏识收为弟子。他勤勉好学,在诗书画印上都很下功夫。中年游历了祖国名山大川,结识了四方朋友,开阔了眼界、活跃了思维,回乡后笔耕不辍,专心于创作。55岁时因家乡兵变,避乱于北京。两年后定居北京,以卖画刻印为生。在北京时期结识了陈师曾,良师益友的陈师曾在艺术上给了他很大的鼓励,使他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陈师曾倡导文人画,他认为人品、学问、才情、思想是文人画的四要素。这让齐白石很受启发也很有共鸣。晚年齐白石开始衰年变法,最终形成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从齐白石的拜师经历可以看出,齐白石的学习之路是一步一个脚印,从最基础的逐步进阶到诗书画印的全面学习,循序渐进的拜师学艺和广交良师益友帮助了齐白石不断地提升自身水平和开阔眼界。

齐白石博采众长,把徐渭、朱耷、石涛、金农、吴昌硕等人的特点融会贯通,既继承了文人画的修养又摒弃了文人画的程式化。他把民间艺术鲜艳、单纯、明快的特点注入到文人画里,形成了“红花墨叶”的大写意风格。无论是精湛细腻、造型比例准确的工笔画,还是笔墨精炼、形神兼备的写意画,都获得了大众的喜爱,令人赞叹。齐白石长期生活在乡村,并用心观察着周围的一切,以最朴素、最贴近生活的题材入画,作品天真鲜活,符合人民审美需求。他的绘画艺术既有生活底蕴又有传统文化血脉,一生致力于艺术事业的他,1953年被文化部副部长周扬授予了“人民艺术家”的荣誉状。

二、齐白石的创作体现了对人民的爱

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齐白石的作品没有离开人民,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文艺的渴望和期待。幼年时期齐白石常在乡间田野中奔跑,割草、放牛、砍柴等是他的生活日常。他充满活力、热爱生活,仔细发现着一草一木的美,用心体会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齐白石常选取那些与人民联系密切的事物入画,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清新质朴、阳光健康的民间生活景象。他把曾经高高在上的艺术拉入生活,把平凡事物赋予了新的意义,达到了雅俗共赏的效果。他常画的题材有白菜、柿子、葫芦、桃、石榴、鱼、雄鸡、柴耙等。白菜谐音“百财”,有招财、聚财的意思,另外也寓意清白;柿与“事”谐音,寓意事事如意;葫芦寓意福禄;桃寓意长寿;石榴子多,是家族兴旺、多子多福的象征。齐白石将瓜果蔬菜这类作品寄予了深层的精神内涵,符合了普通老百姓的喜好。从他的题画诗也能读出他对劳动人民的真情实感。他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齐白石厌恶那些作威作福的官吏,他画的不倒翁正是对那些旧社会官员的揶揄、讽刺。不倒翁的画中题词道:“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秋扇摇摇两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齐白石的作品站在了人民的立场,借用民间玩具不倒翁的形象,配以诙谐的文字,绝妙的讽刺那些仗势欺人、贪赃枉法的旧官吏。他不少作品的题词都是为百姓伸张正义、鸣不平,流露出对老百姓的爱。他的作品与人民息息相关,时常给人一种亲切感。除了瓜果蔬菜,飞鸟鱼虫,他还创作了百姓尊崇的神仙人物。挖耳朵、抹鼻子、挠痒痒、倒腾葫芦……这些神仙在他笔下被平民化、世俗化,显得活泼乐观、诙谐幽默,稚拙淳朴。

三、齐白石的创作体现了对祖国的爱

齐白石的作品以最质朴、真诚、本真的态度来热爱人民、回馈人民、歌颂祖国。齐白石出身贫寒但从未因此自卑和羞愧,反而更能理解大众。旧社会,人民挨饿受罪、缺衣少食,还受到三座大山的压迫,苦不堪言。齐白石也曾深刻体会过这种旧社会人民的痛苦。还时常用诗画表示他的爱国情怀”。①齐白石先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明立场。他这一生不畏强权、不卑不亢、爱国爱民。

齐白石晚年在思想境界、人生认识和艺术造诣上都达到了巅峰。他的创作情感与民族精神、爱国情怀越来越契合。他晚年幸逢盛世,出于对新中国成立时的激动、感恩、憧憬之情,他以鸽子、万年青、仙鹤等作为题材,创作了《普天同庆》《祖国颂》《百花与和平鸽》《祖国万岁》《愿世界人人都如此》《和平颂》等作品,以表达自己拳拳爱国之心。1952年由齐白石领衔,组织湖社和松风画社画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创作了国画《普天同庆》,寓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齐白石画牡丹、俞非闇写桐、汪慎生画竹、溥毅斋画月季、溥雪斋写兰、关松房画竹、潘素写坡草、胡佩衡写水口、徐石雪画双凤,用此作品向毛主席致以崇高敬礼,恭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周年。齐白石把自己的命运与党和人民联系在一起。齐白石在90岁高龄之际,为庆祝1955年国庆又绘制了《祖国颂》,寓意着吉祥如意、国泰民安。齐白石一生作画无数,但是从未画过鸽子。晚年为了画好鸽子,老人先是到梅兰芳家里去观察鸽子的形态,后来又在自己家里养了几只,每天作画之余,仔细观察它们的轮廓、羽毛、爪子等体态,于是有了后来的和平鸽系列作品。《和平颂》这幅作品被带至芬兰,在世界和平大会召开现场悬挂展示,让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华文化,表达出中国人民拥护和平、反对战争、反对侵略的美好愿望。这次展览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巨大反响,同时中国代表团近十人被选为和平大会常务理事,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齐白石肩负着历史责任感,尽心竭力地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鼓舞着人民前进。

四、齐白石创作之路对当今艺术创作的启示

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文艺和文艺工作。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艰巨的事业。实现这个伟大事业需要广大文艺工作者有所担当,肩负起历史使命和责任。齐白石是享誉全球的艺术家,他的作品赢得了不同国度、不同阶级、不同年龄人们的喜爱,足以见其绘画的魅力。所以当今文艺工作者对齐白石艺术的研究很有必要。

我国艺术品市场呈现迅速发展的态势,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作品不断涌现,不断刷新艺术拍卖品纪录,艺术品价格总的趋势一直在走高,中国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艺术品交易市场。然而中国文艺市场的一片繁荣,却没能出现艺术大师。大师不是画卖得贵、流量多、讨论热就是大师,而是能代表人民,能被人民所需要和铭记才是大师。现在的部分作品出现低级化、媚俗化、过度包装化等问题。现在是全球化的商品经济时代,人们开始逐渐追求艺术商品化,商品价值化,这造成部分艺术创作者为了不断追逐高额的利益,不愿意打磨自己、打磨作品,使得艺术创作变得单薄扁平,出现了艺术创作脱离了生活、背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问题。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我们正置身于一个变革的时代,置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时代与人民需要优秀的文艺作品,而不是被资本操控下的快餐式消费品。齐白石能同时获得中西方的认可,正是因为他的作品蕴含了全世界人民的审美需要与精神需求,反映了大众审美倾向,反映了时代精神。

现在有些艺术作品在题材上不断求新求奇,一定要画别人没画过的,好开创自己的样式。这种想法无疑是简单肤浅的。齐白石从来不画自己没见过的东西,他描绘着平凡的事物却让他的艺术作品与全世界共鸣。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以前的艺术都是以精英艺术为主,齐白石的这种平民艺术与以往的宫廷艺术、文人艺术拉开了距离,也开辟了属于他的艺术之路。与高高在上的艺术品相比,齐白石这种深入民众、深入生活的花果蔬菜,小虫小虾显得难得可贵,十分可爱。所以文艺工作者不是要在创作题材上追求惊世骇俗、一鸣惊人,而是要反观自己的内心,体会世间动态人生百味。齐白石有着浓浓的乡愁,他记忆深处是乡间生活的点点滴滴。他的创作来源于人民大众,受到了民间艺术的熏陶和影响,最终形成了独有的题材和独特的风格。文艺工作者应多花些时间在观察和体会上,而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艺术创作要发自内心、要真情实感。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只有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才能继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艺术创作除了在题材、形式、技法上的追求和突破,还要强调思想上的精深。一件作品它散发着什么样的能量,传达着什么样的价值观,都有赖于艺术创作者的修养。如果没有传统文化作为基石,创作出来的作品就是无根的浮萍。一味地继承、一味地求新都是盲目的、局限的。齐白石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古为今用、古今结合的艺术道路。艺术创作应该结合新时代、推陈出新,继承与创新相统一。既回溯传统,学习其精华,又聚焦当下,与现实相结合,将传统提炼并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文艺工作者仰望星空的同时也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不断提高自身技艺与学养,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站在人民的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注释

①郞绍君.齐白石研究[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第18页 .

猜你喜欢

齐白石创作艺术
雨浥红蕖冉冉香
·齐白石
拜门
《一墙之隔》创作谈
纸的艺术
齐白石·书画作品选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创作随笔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