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场所的新生——合肥工业大学校史馆改造项目

2021-09-01合肥工业大学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002

安徽建筑 2021年8期
关键词:校史馆连廊校园

曹 磊 (合肥工业大学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2)

1 基地背景及建筑环境的阐述

合肥工业大学,以工业报国为志向,经历了75年灿烂辉煌的过往。为加强对外宣传、弘扬工业报国精神,加强校际、国际交流,我们选址在屯溪路校区,斛兵塘西岸的核心办公区老建筑改造成校史馆。项目作为2020年10月建校75周年校庆使用,最终选址在斛兵塘以西,1#、3#办公楼南侧现状建筑区的9栋单层建筑改造校史馆,场地东西长120m,南北宽60m,是屯溪路校区的核心区域。场地环境宜人,但功能失效,现状建筑废置无人问津,场所沉寂。希望有机的处理新与旧的关系,既要满足现在的功能需求,也要关注原生场地的文脉,让沉寂的场地重生并散发出活力。

2 关于改造的思考

2.1 项目改造的原因

在国内,自改革开放、经济复苏以来,旧城改造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展开,处处皆是大拆大建。当前学术界认识到这一危机,涌现出大量旧建筑更新改造和建筑遗产的保护理论并赋予实践,不光是文物,对旧建筑改造再利用认知的提升,对城市文脉传承和集体记忆保存起到极大的引导和推进作用,对旧建筑的改造再利用势在必行。建筑本身承载对校园文化和记忆,历史信息应被传承下来。

2.2 改造的策略:现代并置的手法

吴良镛院士提出的“有机更新”概念,从相对宏观的角度对我们改造更新提出指导意见,他认为从城市到建筑,从整体到局部,如同生物体一样是有机联系,和谐共处的,主张城市建设应该按照城市内在的秩序和规律,顺应城市的肌理,采用适当的规模,合理的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和要求,妥善处理关系,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城市的更新发展,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质量,使得城市改造区的环境与城市整体环境相一致。

同济章明教授提出的“向史而新”理念则更多地从微观层面看待改造更新,即将历史看作一个连续且不断叠加的过程,新介入的元素既保持着对既有环境的尊重,同时又以一种清晰可辨的方式,避免和既有环境的附着与粘连,与之形成比对性的并置关系。

校史馆的改造案例,是介于城市更新和建筑更新之间的校园建筑环境更新,结合以上理论采用现代并置的手法,以现代材料体现传统,尊重环境融合叠加。改造的目的既包含过去,又在于将这些过去转向未来。

图1 校史馆现状建筑布置图编号

图2 校史馆现状

3 改造具体方法

3.1 梳理时间痕迹,收集保留历史信息

历经时间更迭,表面杂乱,空间内却蕴藏着复杂的元素与信息,(除1#楼曾作为学校印刷厂使用,3#楼物业办公,6#楼、9#楼水电科临时办公,其余均空置),我们需要抽丝剥茧,保留住十分宝贵的“时间痕迹”并以此为线索,尽可能保证原有场地的风貌。

首先,我们对原有院落中的环境、建筑、结构构造系统、植被树木等进行了编号梳理,并对老建筑做了结构安全性检测鉴定,所有建筑安全性等级均为C级和D级(局部危房或者危房,需加固或拆除),给设计提供基础资料。

1#建筑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是工大建校最老的建筑之一,对这栋建筑我们做了一些调研走访和查阅资料,起初的功能是作为活动、会议接待使用,八十年代作为学校印刷厂使用,后期废置,建筑外立面为清水红砖砌,四坡红瓦庑殿顶,内部为木梁架承重,外观保存良好,内部梁架结构有失效老化部件,具有一定的历史建筑价值,予以改造加固保留。

2-4#建筑、7-9#建筑后期临时搭建系危房,建筑物无特色,空间不满足改造要求,按原址拆除原位重建考虑。

5#建筑、6#生活泵房阻断了场地中段的空间联系和景观视线,我们将其拆除打开,将南侧的景观融入,其间的两个埋地圆形生活蓄水池作为特色痕迹被保留,强化场所记忆感。

场地入口的梧桐树、两颗大桂花树、竹林、草地;场地西侧的毛石挡墙以及校园中心景观斛兵塘等都被我们梳理出来,作为有价值的环境予以保留和借鉴。

梳理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一个原则:不破坏场地原有风貌,不增加场地建设强度,延续原有建筑的空间尺度和景观特征。

3.2 建构材料的并置与叠加

3.2.1 清水红砖——传统的延续

合工大有几十年的清水红砖墙历史建筑,包括建于1950年的苏式教学主楼,我们需要文脉延续,需要时间痕迹,就如我们需要思考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一样,因此我们选择保留延续历史材料的建构。

3.2.2 清水装饰花格墙(幕)——砖的构成

通过不同的构造作法表达空间趣味,肌理构成产生不同的光影变化。

3.2.3 钢柱芦席纹装饰混凝土——粗野与现代的建构

回廊系统采用200CM钢柱支撑芦席纹混凝土板,在构造选择上,我们尝试将建筑中的工程问题转化为空间体验,作为一种切入途径:使钢与混凝土材料形成的植入空间同原建筑之间产生历史对话关系。

清水装饰混凝土板施工前进行试模,选择好希望达到的纹理效果;做好管线等预埋,尤其灯罩预埋,还有开关线路避免电管的悬空下挂后期难补救,可以考虑从钢柱里走线;此外芦席模板要密实,最好采用自密实混凝土浇筑,避免振捣过度,漏浆石子贴底影响脱模效果。

3.2.4 耐候钢——现代与历史的对话

作为材料介入到旧有院落,门窗套,景观水池、景墙都有体现。其较为暗沉的颜色与砖石及植物相互映衬。

3.2.5 水泥自流平地面——调性

采用水泥自流平地面,简洁,易打理,适合展览空间。

图3 砖的光影

图4 砖的肌理

图5 总平面图

3.2.6 屋面构造系统(木梁架加固+钢檩找平+衬板+岩棉+衬板+防水+钛锌板)——对比并置

原有瓦屋面年代久远,漏水且无保温做法,我们将失去强度木料进行更换,其余木梁采用钢箍包裹原木加强径向强度,木料清洁后刷保护漆,每品木屋架之间采用水平支撑加固处理办法,屋面铺钛锌板,质轻使用寿命长,直立锁边防水性更好,免维护,远期可回收利用,并且经过计算新加荷载小于原有屋面荷载。

3.2.7 砖墙+高延性混凝土+岩棉+砖墙构造——绿色建筑

保留原清水墙,内侧抹高延性混凝土加强,外贴夹心保温构造,再砌内墙,夹心保温构造节能环保。

如此,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材料的并置与叠加,体现包容性与成长性,使得校园文脉在技术上得以传承延续,发挥更大的价值。

4 改造的空间叙事主线

我们设计选择将一套连廊系统植入历史院落,连廊系统重塑了进入院落空间的秩序,使院落的空间划分从“不明显”到“清晰”,具有基本的展览流线功能和园林的互为景致哲学,产生三个庭院和三个户外场地,使建筑成为园林。“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牅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在《道德经》中深刻阐释了空间的“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他的作用的哲学。我们采用空间叙事的手法,营造出三个不同气氛的空间。

4.1 前院转承

由黄山路正对校园小西门(香樟大道)进入开始前奏到1#楼前,形成前庭空间,风水上做转承暗示空间的过渡,主入口连廊设计圆形空间开洞强化仪式感,连廊游走步移景异,考虑到和院落的观景动线、对景动线以及和校园周边建筑的互动;景观设计简洁,以青色小碎石为主,点缀少量冠状植物和竹子,营造出山水氛围,让人收拾心情,沉静下来去往参观。4.2中院过渡

1#和3#展厅1100m,饱览工大历史文化和风采成果后,走出展厅进入拱型展廊,作为知名校友的风采展示区。拱廊框景对着大片绿色草地,完成了一个从内向到半外向的心理变化,从封闭到敞亮的空间体验。

4.2 水院升华

设计注重人的场所体验,利用现状水池砌筑了两个圆形室外展厅——“树的庭院(体现生命的茁壮)和水的庭院(追求静谧永恒的氛围)”,落在静水面上互为景致,是对景观场所的纪念性表达。人本地理学家段义孚在《苍穹与炉台》一书中,将人的存在看作在无限世界和具体住家之间的往返历程和体验。我们希望在场所有人的体验,建立在建筑和无限外部环境中,具有一种很强的存在感。

从场地穿过水院,根据地形我们设计阶梯报告厅——斛兵论坛消解高差,展时作为多媒体放映、交流活动场所,平时作为书店的阅读区同书店相通;南侧连廊下结合高差设人行坡道,同南侧大草坪绿化产生不同标高上的互动,阳光透过下挂的装饰砖幕装置洒下斑驳的光影,场地的风带着斛兵塘的水汽穿过,对场地的环境作“有无”空间上的诠释。

这套连廊系统从西侧校园香樟大道伸向斛兵塘景区,具有激活校园空间的关联昭示性;他同时串联起各个功能空间,自身也为户外活动延展提供更多的场地,平时廊道亦可充当避雨的场所,提供校园行走的多种路径。

图6 连廊下光影斑斓的砖幕

图7 水的中庭——四水归堂的禅意

5 结语

合肥工业大学校史馆改造项目业已建成,并完成了校庆接待任务,获得了学校业主和校友、群众的广泛好评,我们所希冀的场地已被激活,看到人们在场所中拍照、录像、休憩、阅读、玩耍,完成了我们的设计初衷——植入了新的功能,激活了历史信息,与场地原有的肌理发生关系;尊重环境,尊重过去,将历史叠加,有机并置,使场所新生,完成了从大蜀山到斛兵塘;从城市到校园;从宏观到微观的时空对话。

图8 落成的校史馆全貌

猜你喜欢

校史馆连廊校园
山城老年大学校史馆建设持续推进中
坚持革命教育 强化党性锻炼
——主体班学员参观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校史馆
高层建筑大跨度钢结构连廊设计分析
大跨度复杂钢结构连廊的设计探讨
多塔连廊人行荷载TMD 舒适度减振控制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高校校史馆育人功能研究
非对称己型连体建筑连廊风载动力特性分析
网络校史馆建立的意义及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