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针灸式策略的双辽市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改造研究

2021-09-01裘鞠潘莹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吉林长春130118

安徽建筑 2021年8期
关键词:双辽市针灸居民

裘鞠,潘莹 (吉林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

1 老旧社区

老旧社区通常是指单位制改革之前,由政府、单位出资建设的居住区,一般是指多建设于2000年前,公共设施落后严重、功能配套老化、环境品质较低的社区。在总平面布局上多数以板式住栋排布呈现,密度较高,活动场地资源紧缺。总的来说,城市老旧社区是建筑本身和社区的整体外环境空间都处于“老龄化”状态的社区。

2 城市针灸

2.1 “城市针灸”来源

“城市针灸”一词由“Urban Acupuncture”英译过来,是西班牙的城市建筑师曼努埃尔·德·索拉·莫拉莱斯提出的一种小规模渐进式的城市更新策略。“城市针灸”与中医针灸的理论精髓具有共通性,都是通过小范围的外部干预从而取得收益。通过对关键区域的精准而又微小的改造以及物质空间的更新与改良以达到触媒的作用,提高区域的活力。

2.2 “城市针灸”引入老旧社区更新改造的优势

2.2.1 符合需求

无论是“拆迁式”的社区改造还是“什么都不许动”的保护式改造,老旧社区的实践在两个极端之间跳跃,整个空间环境因此蒙受巨大的损失。而“城市针灸”是一种小尺度、渐进式的更新策略,其特点是灵活、创伤小,符合老旧社区的改造需求,对局部区域进行小规模改造,对功能衰退的区域进行功能重置,归纳整合未被充分利用的零散空间来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增设文娱设施,为居民提供舒适的户外空间。针灸式改造延续老旧社区原有的空间肌理与人文风貌,在充分尊重原有空间秩序的基础上进行点式改造,提升低效用的空间价值,重塑老旧社区的活力。

2.2.2 方法契合

老旧社区多为多个单位合作开发,产权形式复杂,传统的“一刀切”方式并不能解决问题。针灸式改造首先是“望闻问切”,进而在可控范围内“辨症施针”,使各个节点不脱离整体框架,这种点式的介入,成本低、针对性更强,针灸更新的动作不大,但是改变了整体的平衡,并且还能够逐渐建立新的平衡,更有效率、更适合发展,更能满足居民日常的多样化生活休闲需求,同时顺应了城市更新的规律,有很强的操作性。

3 “辨症”——双辽市迎春街铁路社区现状概况

铁路社区位于双辽市内的老城区,建于1989年,原为铁路职工住宅区,双辽市是四平市的下属县级市,因此年轻人外出务工的现象较为普遍,从人口结构来看,55岁以上老人占85%,与子女同住的仅为15%,老龄化及空巢现象明显。经调研,该社区存在以下问题。

3.1 物质环境恶化,不适老化现象严重

社区建造时间较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进展,逐渐出现了不适合老年人,物质环境差等问题,如无障碍设施的缺失、步行系统不完善、养老资源配置不足等。同时电力设施老化,高压电线支出的现象较为突出,扶手缺乏或损坏,垃圾清除不到位。同时,在社区中存在后期搭建的违章建筑,将自行车棚临时改建,不但存在安全隐患,而且影响整个社区面貌。此外,社区未配备电梯,老年人出行受限,调研显示,该社区50%的老年人居住在未设置电梯的4-7层住宅,由于老年人患腰腿疾病的老年人较多,缺乏电梯已经成为影响老年人出行的重要因素,形成一批“悬空老人”。

3.2 道路系统混乱无章,出行体验感差

该社区有多个入口,主入口不明显,并且丁字路与断头路较多,导致周边交通压力大,经常出现堵车情况;社区内人车混行,步行系统并不完善,道路安全性低,存在交通隐患。由于缺乏对停车空间的统一设计,导致主干道、入口空间、步行道等公共空间被停车占用,停车混乱,消防车道堵塞,消防通道不畅,存在潜在风险。

图1 居民违章自建房

图2 小区未设置电梯

图3 车辆随意放置

图4 小区内丁字路

图5 公共空间被闲置

图6 公共空间布置杂乱

3.3 居民生活呈亚健康状态

由于土地稀缺的问题,外部空间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居民的期望。此外,老年人社会福利的需要没有有效地纳入规划,缺乏社区公共活动场地,同时道路铺装、照明系统等设施已经非常陈旧,无障碍设计方面也没有进行系统的考虑。现有的物质、精神环境不能激发社区公共空间活力和社区融入感,难以促进有效的邻里交往。

3.4 场所精神缺失

铁路社区原有规划对空间的认识仅局限于公共空间以及单体设计,场所精神经常被人们所忽略,它的缺失导致公共空间的社区文化认同感低、社区活力低,无法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住户无法获得精神享受。

3.5 景观绿化系统问题

大面积硬质表面,绿化覆盖率低,绿化数量和面积较少,现状景观利用率低,绿地空间布点不均衡、绿色资源均享能力差。

4 “施针”——“城市针灸”更新模式的思路及优势

在明确社区物质空间环境与居民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基础上提出“针灸式”改造策略。

针灸改造针对场地存在的问题,选某点或某几个点重点设计完成。在这几个点位上,聚集优势资源,集中投放,通过针灸点的刺激促进场地由单一的“线状”到“枝状”“网状”的转变,提升场地的活力,最后实现整体覆盖。

4.1 穴位节点活化

①增添景观绿化区域,既可以美化物质环境,也为人们的互动和休息提供了一个愉快舒适的环境,满足了居民休憩、沟通交往的同时也提高空间使用效率。

②整治废弃空间、闲置空间,将这些空间节点既可以改造为小型的口袋公园,也可在未有效利用的空间中增设城市便利设施,如人行道、公园和服务站。

4.2 疏通经脉——重组空间秩序

4.2.1 满足交通功能,打造社区生活性街道

对车行系统中的小区路、组团路、宅前路进行统一规划,打通断头路,使内部交通更通达、便捷。拓展路幅宽,增加道路连通性。对于组团路,在布局基本不变的基础上,转化为居住者第一位的生活性街道,建立人车共存的居住单元,运用铺装材质来对空间进行区分和限定。

4.2.2 规划运动空间

在改造中提供适宜老年人身体机能的康乐设施及有效使用空间和适宜儿童玩耍的游戏空间,兼顾不同年龄的需求,将休憩空间、绿地等开放空间以步道的形式有效地串联,形成点-线-面的布局形式。老年人需要适当的区域,使他们能够在与人互动的同时休息,同时享受自然和开放空间的园林景观。

4.2.3 丰富交往空间

需要对交往空间的物质环境进行整体提升优化,拆除危房和破旧自行车棚,拆除后的空间与现有公共场地结合设计为广场和绿地。交往场所不仅需要在空间上功能复合,在时间维度上也需达到全天候状态,以提高空间以及活动设施利用率,增强社区活力。例如白天作为咨询处等使用的空间,晚上可作为观演台、夜市等活动集中点。

4.3 调和阴阳——重构空间功能

4.3.1 植入

植入主题特色,以特色化为原则,植入精神性内容,休憩用地的设计也可包括一些文物及怀旧元素。

增加无障碍设施,具有清晰的标志和通用设计功能,使老年人能够方便地从家中到开放空间。

4.3.2 置换

将场地内部分使用效率不高的开放空间进行功能的置换与重构,例如布置早市、跳蚤市场、围棋空间、活动中心等多种功能形态,营造充满生活气息的空间,更好地促进老年人的社会互动、和积极老龄化。除了在既有空间内进行功能探索和艺术再造,也可以在公共空间中预留未完成空间,吸引居民主动对场地功能进行补充完善,提高居民与社区的互动性。

4.3.3 织补

织补绿色空间,布置花架长廊,对废弃用地、闲置用地、转弯处等消极空间,通过设计的手段将废弃土地转化为社区农园,居民可利用这一空间种植果蔬,使各个年龄层次的人都可参与,打造全龄友好空间。

图7 设置活动设施

图8 设置休憩交流空间

4.4 精气血津——延续文脉

此次的老旧社区为原铁路职工住宅区,大多数老年居民已经居住了很长时间,习惯了他们的社区纽带,并熟悉当地的历史,可以对铁路这一场景作为元素进行提炼,将其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进行转译再现,并将其应用到空间氛围的营造中,唤起居民的情感记忆和身份认同,保护和延续集体记忆,使空间更加人性化、多元化。

5 结论

老旧社区是城市记忆的重要部分,它们见证着城市的不断变迁,担负着城市日益增长的人口和人们对于提高生活品质的愿望。本文立足于双辽市迎春街铁路社区存在的现状问题,通过城市针灸的理念,针对性地探讨整体更新改造策略,希望对当地提供一些改造思路。

猜你喜欢

双辽市针灸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
再生能源发电建设项目节地评价方法研究
近10年双辽市极端降水事件特征分析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双辽市:积极推进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
选准“扶贫路”迈开“脱贫步”
——双辽市全面打响2017年脱贫攻坚战
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4例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