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山景行携后学,仰止追忆感师恩①

2021-08-30周又和

力学与实践 2021年4期
关键词:兰州大学王先生力学

周又和

(兰州大学超导力学研究院,教育部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兰州730000)

王仁先生是著名力学家、地球动力学家和教育家,他为我国的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尤其王仁先生无私地鼓励和支持我们年轻人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科学前沿开展科学研究的感人事迹,使我与郑晓静终身难忘。

1991年,王仁先生在兰州开会期间,让我与郑晓静去见他。当时王先生是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是我们敬仰的大科学家,我们不知何事,就有些忐忑不安。见面后,王先生笑容满面、和蔼亲切地说,听说你们要开展电磁固体力学研究,这很好。这一下就将我们紧张的心情放松了。随后,王先生给我们介绍了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研究在现代高新科技领域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他告知我们,不久前瑞典工业大学谢庆祥教授组织了相关的一个IUTAM Symposium,请王先生推荐国内人员参会。王先生发现国内没人做,就没能推荐出。他告诫我们,年轻人就要敢于选择有挑战性的新领域去开拓发展,要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在科学前沿敢闯敢干。一小时的愉快交谈很快就过去了,分别时王先生用他的相机与我们一起合影(图1)。回到北京后不久,他就将照片寄给我们,我们一直珍藏着。

图1 王仁先生与周又和、郑晓静夫妇的合影

1998年,我们将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写成《电磁固体结构力学》专著,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于是请王仁先生为本书作序。王先生看了样稿后,在序言中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如“近十年来,他们经过坚毅探索,已经掌握了这门学科的全面情况,做出了许多有创造性的成果”。先生的鼓励肯定一直是我们开展科学研究的动力源泉,不断驱动着我们前行。

1999年我申报第二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时,王仁先生的强有力推荐意见使我的申报顺利获批。在沙尘暴肆虐到北京后,2000年第二批973项目就此开展立项论证,并强调要加强基础。我们希望参加但有些担心,就给王先生打电话,先生给予了大力鼓励支持,让我们写一建议稿送给他。先生在收到的传真件上,写下了很详细的修改文字,然后传真给我们。在项目论证会上,地学领域的秦大河院士作为论证专家,以王仁先生在地质力学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作为成功范例,来支持我们加入这一地学领域的973项目。正是先生的亲自指导和大力支持以及成功示范,我们的建议内容被纳入这一973项目的一级课题,从此又开启了风沙环境力学研究。

2001年初,在北京的一次力学会议上,王仁先生找到我,将北京大学院士文库的《王仁文集》送给我,并写上了“又和、晓静教授惠存”,这让我深为感动,我深知先生一直很忙却仍然关心着我们,哪知这是我与先生见到的最后一面。后来才知道,先生在送书给我时,就知道自己病重,但他仍然为工作操劳、关心后学,仍然乐观、亲切、和蔼。先生已仙逝20载,他的为人正气、敢于挑战新领域研究的科学精神、善于突破的强有力组织指导能力、对后学的无私提携和大力支持以及乐观大度的高尚风貌,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在王仁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的今天,我们要按照“四个面向”的要求,沿着先生开创的事业,为推动我国力学的快速发展做出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兰州大学王先生力学
不速之客
弟子规·余力学文(十)
弟子规·余力学文(六)
弟子规·余力学文(四)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2019 年上半年第二次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力学 等
Parodies in Death and the Compass
寻狗启事
见鬼了
见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