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体育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1-08-30朱荣旗齐世凯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16期
关键词:场地设施次数体育锻炼

朱荣旗 齐世凯

(渤海大学体育学院 辽宁锦州 121000)

当前,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青少年健康的身体是未来我国可持续、高效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体育总局、教育部于2020年8月31日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致力于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锤炼意志、健全人格,青少年健康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小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对很多事情没有形成一定的认知。所以,教师应该注重传授体育的方法与技能。该文从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锻炼时长、场地设施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了解小学生的体育行为现状。从不同的方面探讨其影响因素,并提出更好的建议,促进小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发展良好的体育行为,为其形成终身体育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文将经随机抽取湖北宜昌2所小学、黄冈2所小学、辽宁省2所小学的1~6年级共计500名小学生的体育行为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通过设计问卷,对6所小学1~6年级的小学生进行调研,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80份,回收率为96%。剔除13份无效问卷,总计有效问卷467份,有效率为97.29%。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小学生体育行为现状分析

2.1.1 体育动机分析

动机是学生行为的动力,正确的动机对体育行为形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需要了解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

表1数据显示,69.59%的学生参与锻炼的目的在于锻炼身体,这也是体育教学的最主要目标,也是家长和教师更愿意看到的;14.99%的学生选择是家人或学校的要求参与体育锻炼。动机应该是更积极的因素,而被动地参与则不会体验到运动的乐趣,教师和家长就需要积极正确引导和培养。

2.1.2 体育兴趣分析

从表1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有51.18%的学生选择锻炼是因为兴趣爱好。体育兴趣是反映体育行为现状的一个重要指标。

表1 小学生参与锻炼的目的调查

表2的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喜欢体育锻炼,表明这部分学生体会到了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11.56%的学生选择了一般,说明这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并不高;2.36%的学生选择了不喜欢。作为教师就需要思考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不是体育课程设计存在某些问题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导致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降低。

表2 体育锻炼喜爱程度

2.1.2 体育认知分析

体育认知和体育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才能更好地看待事物。学生的态度决定一切,文章对“小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进行了调查(见表3),总体来说大部分学生对体育重要性的认识较高,但14.99%的学生选择了“一般”,5.14%的学生选择“无所谓”,说明这一部分学生在思想上还没有认识体育的重要性,因此需要提高他们对体育的认知,逐渐向好的方向引导。

表3 小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

2.1.4 体育活动时间分析

研究指出,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3~4次符合小学阶段的发展。一个习惯的养成也是通过日积月累的反复练习形成的,而坚持体育锻炼活动行为能通过体育活动的时间和频率充分体现出来。下文就针对小学生每周锻炼次数进行分析。通过表4中的数据可以看出,部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每周锻炼的次数达不到要求,甚至有学生从不进行锻炼。锻炼次数太少会严重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发育情况,从而产生一系列不好的影响,阻碍体育习惯的养成。

表4 小学生每周进行体育活动的次数

2.1.5 体育活动场地设施分析

场地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时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从表5的数据中可以看出,锻炼场所的设施和器材还存在不足的现状。有13.50%的学生反映经常存在场地设施器材不足的现象,69.59%的学生选择偶尔有。通过交流得知,学生喜欢的某些项目,学校没有开展,不能够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所以,学校应该思考如何使用有限的资源来建设学生感兴趣并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项目或设施是很有必要的。

表5 小学生体育锻炼是否感觉场地设施及器材不足

2.2 影响小学生体育行为的因素

2.2.1 主观因素

(1)兴趣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喜欢就会主动去学、去尝试,不愿放弃,在体育锻炼中收获快乐,就更会积极主动参与。由表1就可以看出,约一半的学生都是因为兴趣爱好才选择进行体育锻炼。但也存在其他方面的因素使得少部分学生对体育活动没有兴趣,这一部分学生就是被动的参与,不会从中体会到快乐,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兴趣是影响小学生行为的重要因素。

(2)性别

该文从小学生不同性别每周锻炼的次数进行统计(见表6),从数据中可以看出男女生每周锻炼的次数有所差别。选择“每天运动”的男生占17.26%,女生则占11.32%。绝大多数男生每周运动的次数都要比女生多,表明男女生之间在体育运动方面有所差异,从而使得男女生在体育行为方面也有所差异。

表6 小学生不同性别每周锻炼次数

性别的不同导致了男女生性格上的差异,男生大多数天生就比较豪放、不拘小节、活泼好动,女生则大多温柔、乖巧等,这都影响他们的体育行为。并且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限定了男女生之间很多的差异,在进行体育锻炼时也有明显的界限。

(3)对体育的认知与态度

认知决定了思维,思维决定了行为。对体育有了一定的认知,对体育锻炼行为有更深的认知,就会对此更重视,就更愿意去花时间行动。态度决定一切,当对某件事情有正确的态度,做起来也会较为轻松。从表3中可以看出,少数学生觉得体育锻炼无所谓。这些都是小学生对体育认知不了解,没有意识到体育的真正意义,从而影响到体育行为。

(4)家长态度的影响

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家长的态度也是十分重要的。家长支持,孩子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相反,父母不支持,学生也就不会经常进行锻炼,更不可能形成良好的体育行为。该文对“小学生参与锻炼家长的态度”进行了调查(见表7)。从数据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家长还是比较支持的,只有少数家长反对,这部分家长的孩子缺乏锻炼的意识。所以,有一部分学生锻炼次数少、课外也不主动锻炼也可能是与家长对体育运动态度有关,这也是影响小学生体育行为的一个主要因素。

表7 小学生参与锻炼家长态度

2.2.2 客观因素

(1)学校因素

学校内的场地与设施、器材等是否充足与健全,对小学生的体育活动的参与非常重要。从表5中可以看出,学校中存在设施不足的现象。校园内的体育活动越丰富,就越能增加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从而有更多小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从表1数据看出,很多学生是因为缓解学习压力才进行体育锻炼,所以教师需要贯彻体教融合的思想,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和锻炼之间的时间。

(2)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许多孩子的行为受到父母的影响。因此,小学生体育行为的发展也会受到家庭的影响。主要包括因忙于工作或者家务而没有时间从事运动的父母,就更没有时间对孩子进行指导,家长的职业对孩子的体育行为也是有很大影响的。例如,父母从事的行业与体育有关,便有利于孩子体育行为的发展。因为父母经常锻炼孩子自然潜移默化地就受到影响。相反,如果父母从事的是与体育无关并且非常忙的职业,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孩子,也就不会重视培养孩子锻炼的习惯,体育锻炼的减少影响小学生体育行为的养成。

(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方面会影响学生对体育的重视情况和体育行为的养成。国家发布的有关体育方面的纲要或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家对体育的关注度。特别是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要充分发挥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的重要作用。国家政治制度越重视体育,就会使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到体育,就能够推动体育更好发展。所以,社会因素是影响体育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第一,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具有多样性,部分学生还没有认识到体育锻炼的意义,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

第二,小学生每周锻炼的次数较多,但部分学生是被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第三,小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有较高的认知,但对终身体育的认知淡薄。

第四,学校存在场地设施不足,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

第五,影响小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多种多样,主要是主观因素,如小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性别及对运动的认知态度;另外,还包括客观因素,如学校、家庭、社会等。

3.2 建议

第一,教师要向学生多普及体育有关知识,利用各种途径进行宣传。不定期地组织学生观看体育赛事,鼓励他们学习运动员身上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第二,加强完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设更多体育活动以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并修建专门的体育馆,以确保下雨天也能继续进行体育课和锻炼。

第三,家长应改变文化成绩是第一要务的观念,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也应多进行体育锻炼。加强对小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的培养,鼓励学生多进行体育锻炼,与学生一起进行体育锻炼。

第四,学校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项目,在体育课上可以采用比赛的形式进行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的体育竞争意识。

猜你喜欢

场地设施次数体育锻炼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2020年,我国汽车召回次数同比减少10.8%,召回数量同比增长3.9%
辽宁省冰雪场地设施资源配置均等化研究
最后才吃梨
俄罗斯是全球阅兵次数最多的国家吗?
吉林省高校体育设施与全民健身资源互补研究
南宁市第四十二中学气排球选项教学模式归纳与分析
高校体育资源对外利用与开放问题的研究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三班制工人怎样进行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