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黄柿坪脉石英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2021-08-29王书春

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灯影石英矿体

王书春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湖北总队,湖北 武汉 430034)

高纯石英是高档石英制品的原料,因其具有耐高温、耐腐蚀、低热膨胀性、高度绝缘性和透光性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广泛应用于半导体、电子信息、光伏和电光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1]。脉石英由于SiO2含量高、Fe2O3含量低,是加工高纯石英理想的矿物原料之一。湖北省郧阳区黄柿坪脉石英矿床以矿石质量好,销往江苏省东海县用于生产高纯石英制品而闻名,本文对该脉石英矿床成矿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初步总结了矿床成因及找矿方向,对郧阳及周边地区脉石英找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区域地质背景

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秦岭褶皱系(Ⅱ)南秦岭—淮阳褶皱带(Ⅱ2)武当复背斜(Ⅱ23-1)北部[2],同时也位于我国东秦岭—大别山脉石英成矿区带上[3]。区域内地层属秦岭地层区南秦岭—淮阳分区两郧小区,出露中—晚元古代至新生代不同时代的地层。主要为中元古代武当山岩群,震旦系耀岭河组、陡山沱组、灯影组,寒武系及第四系(图1)。

图1 黄柿坪矿区区域地质简图

区域内岩浆岩较发育,以武当山岩群和耀岭河组火山岩为主,普遍遭受区域变质作用,为变火山岩;其次为印支—海西期岩浆侵入活动,多为花岗闪长斑岩、石英正长斑岩、辉绿岩及辉长岩体,一般沿断裂带侵入或顺地层层间、滑脱面贯入,呈岩床、岩墙、岩株状产于武当山岩群、耀岭河组和灯影组中,该时期的中酸性岩浆岩可为区域上脉石英成矿提供物质来源。

区域内的变质作用以区域变质作用为主,形成一套低绿片岩相—蓝闪绿片岩相浅变质岩系[4];动力变质作用较普遍,形成一套动力变质岩,多呈线状产于剪切带和断裂带内。

区域上褶皱、断裂均较发育,褶皱自北向南,自东向西均有分布,有时相互叠加,形成了较复杂的构造轮廓;层间次级褶皱亦较发育,一般规模较小[5];断裂构造主要有近东西向、北东—南西向两组,规模大小不等。区域大断裂为脉石英成矿流体提供了较好的运移通道和赋存空间,脉石英主要分布于区域大断裂及次级断裂中。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为上震旦统陡山沱组(Z2d)、灯影组第二段(Z2dn2)及第四系(Q)(图2)。

图 2 黄柿坪矿区地质简图

上震旦统陡山沱组(Z2d):分布于矿区南部,主要岩性为灰绿色绿泥千枚岩,其原岩为泥岩、泥质砂岩,地层倾向北北西—北北东,倾角45~50°,出露宽度约150~260m,与上覆地层灯影组第二段(Z2dn2)呈断层接触,其顶部千枚岩与断层(F1)接触处偶见有变晶糜棱岩,拉伸线理较发育。

上震旦统灯影组第二段(Z2dn2):灯影组区域上可划分七段,矿区内仅出露第二段(Z2dn2)地层,分布于矿区北部,为一套白色厚层、中厚层白云石大理岩,大理岩中含少量泥质、石英条带,其原岩为一套碳酸岩盐沉积岩,受滑脱断层(F1)影响,灯影组第一段缺失,与下伏陡山沱组呈断层接触,且灯影组地层发生了倒转,地层倾向向南,倾角48~62°,出露宽度约280~410m;其底部大理岩中的泥质、石英条带在近断层(F1)处常被拉断呈香肠状或形成紧闭顺层褶皱。

2.2 构造

矿区F1断层为陡山沱组与灯影组之间滑脱断裂构造,自东向西横切矿区,出露长度大于1km,产状与南部陡山沱组千枚岩一致,倾向北北西—北北东,倾角35~65°。断层破碎带1~5m不等,破碎带内主要为石英脉,偶见断层角砾或变晶糜棱岩,多数地段破碎带不甚明显。F1断层上盘下降,下盘上升,为正断层。

2.3 岩脉

矿区岩浆岩不发育,仅在F1断层破碎带及陡山沱组顶部见石英脉。F1断层破碎带中顺断层出露一层石英脉,产状与断层一致,呈透镜状分布,自西向东延伸,厚度0.5~5m之间,沿走向上呈尖灭再现特征,脉体常见小的水晶晶洞,为本矿区的脉石英工业矿体;陡山沱组顶部在近F1断层处见少量细小石英脉,多无规律穿插于陡山沱组顶部千枚岩中。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矿体赋存于陡山沱组与灯影组层间F1断层破碎带中,分布有Ⅰ-1、Ⅰ-2两个脉石英矿体。Ⅰ-1号矿体分布于矿区中西部,呈似层状产出,走向近东西向,倾向北北东,倾角43~65°,矿体走向长度550.54m,斜深25~67m,矿体厚度1.15~3.00m,平均厚度1.90m,厚度变化系数33.33%,厚度稳定。Ⅰ-2矿体分布于矿区东部,呈透镜状产出,走向北东东至南西西向,倾向北北西,倾角28~43°,矿体走向长度170m,斜深0~55m,矿体厚度0.59~4.19m,平均厚度1.73m,厚度变化系数95.7%,厚度不稳定。

矿体围岩主要为灯影组第二段(Z2dn2)白云石大理岩及陡山沱组(Z2d)千枚岩,其中灯影组第二段(Z2dn2)白云石大理岩为矿体顶板,呈黄—褐黄或白色,中厚层状,局部呈角砾状,其产状与矿体产状反向斜交,局部受断层影响形成牵引构造。陡山沱组(Z2d)千枚岩为矿体底板,呈灰绿色,鳞片变晶结构、千枚状构造,地表风化面局部松散状,矿体与千枚岩产状大体一致,顺层发育于千枚岩之上。

3.2 矿石矿物特征

矿石主要类型为脉石英,呈半透明—白色,粗粒粒柱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油脂光泽显著,贝壳状断口,矿石质纯性脆,无解理,局部可见少量水晶晶簇。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含少量的泥质、铁质矿物,矿石镜下特征(图3):石英(Qtz)含量近99%,半自形—他形粒柱状变晶结构,粗粒—伟晶结构,部分可见柱状晶体截面特征,表面光滑,波状消光,一级灰白干涉色,粒径0.01~25.0mm不等;泥质微量,粉尘状,浅黄褐色,零星分布于石英颗粒裂隙中;铁质少量,不规则粒状,微细粒,零散分布,粒径0.002~0.02mm之间。此外,靠近大理岩围岩处矿石局部含少量方解石、白云石,其含量一般<2%。

图3 脉石英矿石镜下特征

3.3 矿石质量

Ⅰ-1矿体平均化学成分SiO298.05%、Al2O30.14%、Fe2O30.09%,SiO2中部含量最高99.49%,沿走向呈中部高,向东、西两侧略变低趋势,变化幅度2%~4%,沿深部方向无明显规律,总体质量稳定,有害成分Al2O3、Fe2O3沿走向和倾向无明显变化规律,较稳定[6]。Ⅰ-2矿体平均化学成分SiO298.09%、Al2O30.16%、Fe2O30.13%,SiO2最高99.16%,SiO2、Al2O3及Fe2O3含量沿走向和倾向变化不大,质量稳定(表1)。

表1 脉石英矿体化学成分一览表

3.4 包裹体特征

在Ⅰ-1矿体取样进行了包裹体测试,主要为富液相的气液两相原生包裹体[6],偶见含子晶(S)的盐水溶液包裹体,包裹体中气包(L)与液相(V)界线明显,气液比大部分在10%~15%,包裹体体积小,变化不大,一般3~7μm,形态各异,以椭圆状、圆形为主,多成孤立状赋存与矿物中(图4),少部分呈带状分布于矿物生长环带内。

图4 脉石英样品流体包裹体显微特征

根据均一温度分布特征(图5a),样品测得的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54.85~275.35℃,平均值为227.63℃,峰值位于210~270℃之间,表明主要在该温度区间发生成矿作用[7];冰点为-12.7~-3.4℃,按温度对成矿流体的盐度进行换算,其盐度含量主要集中在6%NaCl~14%NaCl(图5b),均一状态主要为均一到液相,同时通过拉曼光谱测试,包裹体中的液相成分主要为H2O,气相成分为CO2,偶见含子矿物三相包裹体。包裹体成分主要为H2O和CO2,流体表现为中低温、低盐度特征。综合地质特征及流体特征,推断成矿流体为岩浆流体[8]。

图5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a)及盐度(b)分布图

4 矿床成因

成矿物质来源:脉石英围岩为灯影组第二段(Z2dn2)白云石大理岩、陡山沱组(Z2d)千枚岩,其围岩中均不富含SiO2,结合流体包裹体特征,初步认为脉石英成矿物质来源为深部岩浆热液,该区域岩浆活动较频繁[9],印支—海西期中酸性岩体、岩脉较发育,可为其提供酸性岩浆热液[10],在某些特殊的环境下,产生富SiO2的流体。

控矿构造:矿体赋存于灯影组第二段(Z2dn2)白云石大理岩与陡山沱组(Z2d)千枚岩之间的F1滑脱断层中,该断层近东西向,为区域大断层的次级断层,可为富硅岩浆热液提供通道和赋存空间[11]。

成矿作用:印支—海西期酸性岩浆热液在特定的条件下形成的富SiO2的流体,并伴有大气降水和地壳中的物质,沿区域大断裂的次级断裂向上运移,在断裂上部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的地段沉淀冷却结晶形成脉石英[12]。

5 结论

(1)矿石质量好,矿体SiO2平均含量>98.05%,Al2O3平均含量<0.16%,Fe2O3平均含量<0.13%,可用于高纯石英原料。

(2)流体包裹体以气液两相为主、偶见含子晶的低盐度盐水溶液原生包裹体,气液成分主要为H2O,其次为CO2,流体温度154.85~275.35℃,平均值为227.63℃,峰值位于210~270℃。

(3)印支—海西期酸性岩浆岩产生富SiO2的流体沿深大断裂的次级断裂运移沉淀冷却结晶形成脉石英矿,为一中低温岩浆热液型脉石英矿床。

(4)断裂带、中酸性岩浆岩或岩脉较发育处为成矿有利地区,为该类矿床的找矿方向。

猜你喜欢

灯影石英矿体
夜游濠河
大别山西段卡房地区脉石英矿体特征及找矿方向
利用3Dmine进行露天现有采场进行矿体建模的探索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首次在火星陨石中发现柯石英
Chronicle of An Epic War
新型耗散型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的研制
河南省某铝土矿区矿体特征
行船望澳门
青海省德令哈市乌兰希勒沟石英岩矿地质特征及矿体特征
忆江南·绿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