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项目学习方式设计教学

2021-08-29周艳琼

科教导刊 2021年36期
关键词:儿童立场项目化学习核心素养

周艳琼

摘要教学从具体的项目化产品出发,秉承儿童立场,设置驱动型问题,引起学生主动学习意识,让学生面对现实情境中的问题与挑战,在知识的迁移应用中理解概念和规律,并在学习的过程不断反复尝试、测试、改进,形成最终产品。学生在运用科学知识转化为科技产品的丰富体验中,提升兴趣、建构概念、训练技能,形成相应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综合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儿童立场;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36.013

Designing Teaching by Project-based Learning

——Take the lesson "Animal Shelter" as an example

ZHOU Yanqiong

(Jiangsu Liyang Culture Primary School,Changzhou,Jiangsu 213300)

Abstract:Teaching starts from specific project-based products,adheres to children,s position,sets up driven questions,arouses students,awareness of active learning,enables students to fac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in real situations,understand concepts and laws in the transfer and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and constantly try,test and improve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to form the final product. In the rich experience of transforming scientific knowledge into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ducts,students improve their interests,construct concepts,train skills,form corresponding codes of conduct and values,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students,subject core literacy.

Keywords:project-based learning;children,s position;core literacy

《动物的庇护所》一课是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二课,在前一课《生物与非生物》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到了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依存,而本课将问题聚焦于动物与它们的“家”(庇护所)的关系上来,通过对这一关系的具体化探究来进一步认识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发现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对庇护所的要求也不同,生物会对环境做出一定的适应性改变。最后通过“设计制作一个小鸟的家”这样的活动,加深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紧密联系的认识,并增强保护小动物的意识。

常规教学设计一般是:学生观察并交流野生动物的家,发现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设计调查记录表寻访一个动物的家,了解不同动物的庇护所的特点,设计并动手搭建一个鸟儿的“家”。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往往是教师代替学生设计了其学习过程,学生只需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习任务,缺乏自主思考,更谈不上对核心概念的自主建构与反思。基于这一原因,我们立足课程标准,在把握核心概念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学习出发,设计学习的核心活动,对教学过程进行重新编排。以项目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在完成具体的项目产品的过程中,主动收集资料,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评估改进,以更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学习方式,促进他们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1创设真实情境,导向核心任务

项目学习的真实情境不一定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但是一定是学生有所了解或有相关经验的,能将学生已经获得的知识或将要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并可以引起学生真正思考具有实际意义的情境,同时這个情境又能直接引出项目的核心任务,使学生能够迅速集中注意力,引导其思考。

教学开始,教师播放视频:时值六月,常有雷雨天气,还伴有大风,常有鸟儿不幸失去家园,掉落在地上或暂避于人类建筑中。这一现象不少学生都亲身经历过。我们能不能为校园或小区里的鸟儿建造一个鸟窝呢?接着请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四年级的学生对于这样一个任务兴趣很浓,十分乐意帮助小鸟。

2明确任务要求,保障学评一致

项目学习往往有一个期望的产品或结果,但是这样的任务又是模糊的,如何引导学生在定向与不定向之间不断探究,最终达成学习目标,往往需要一个评价标准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对项目实施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生进行决策。

对比人类自己的家,想一想怎样的“家”才是适合鸟儿居住呢?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形成初步的评价标准:小鸟的家应该具有安全(牢固性、防水性、隐蔽性)、美观、适用(符合鸟儿生活习性,尺寸大小合适)等特点。最后教师提醒学生,作为小鸟工程项目的招标产品,我们还应考虑成本问题。初步为学生后面的学习计划提供一定的方向,为后面学生个性化的调查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3搭建问题支架,重构学习历程

想要做一个合乎标准(安全、美观、适用、成本低)的鸟窝,需要去做哪些准备活动呢?教师借助头脑风暴,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梳理出关键性问题,并以问题为支架,引导他们分步、逐项地去展开学习探究,完成准备工作,而不是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逐项地向学生布置任务。

课堂上学生最后将整理的内容以小组手抄报的形式呈现,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主要的问题如下:鸟儿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我们生活的周围主要有哪些鸟儿?确定研究鸟儿种类后,重点调查某一种鸟儿的生活习性,并了解其在自然界中筑巢的大小、选取的材料、安放的位置。然后选取确定的搭建材料,了解鸟儿之后,我们可能会用到哪些材料或工具搭建鸟巢?这些工具如何使用?可能要了解哪些相关知识或技术呢?

支架式问题的架构,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线转向多线,学习的时间和地点不再固定,一个问题可能需要多种途径去解决,而恰恰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更加符合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情形。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主导,而是成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教师需要做的是当学生出现争论时给予正确的指导,当发现学生的研究方法不恰当时给予一定的指示,当出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和学生一起努力寻求答案。

4转变学习方式,指向概念运用

有了问题支架,学生的学习有了方向,不再盲目跟从,各组的学习也变得更加个性化、特色化。针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展开学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调用以往的知识经验,在设计制作鸟窝的过程中更加主动、更加深入地了解某种鸟类的行为特点及生活习性,关注其选择某些材料及其搭建方式、鸟窝的安放地点及其结构做更进一步的研究,了解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学生选择查阅资料,有些学生在父母的陪同下去公园、乡村进行实地观察,有些学生通过网络短视频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虽然主要作为观察者,但是我们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制订调查方案。调查需紧扣本课的核心概念、具体内容展开,避免偏离目标,调查的有效性也会大大提高。

相应地,此次材料的提供也不再是由教师个人提供,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习也可以主动为“材料超市”提供材料。如有的学生从乡下爷爷家带来干草、树枝,有的学生从爸爸厂里带来了废弃的边角料(木板),有的学生从妈妈的蛋糕店带来了扎丝,还有的学生带来了3D打印笔及材料……学生在寻找材料的过程中其实也在不断思考:我的鸟窝会选用什么材料?这些材料有什么优点?它适合建筑鸟巢吗?教师只是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协助者,学生对项目有发言权和选择权,在执行一系列任务的过程中促使知识在真实情境下发生迁移。

學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不再以知识的理解为目标,而是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不断整合新的知识与以往的知识经验,从而建构新的概念,而且所有的学习活动都和项目涉及的核心概念息息相关一大自然为动物提供了各种必需的非生物资源,生物会对环境做出一定适应性的变化。

5立足测试评价,推动迭代改进

有了前面的测试评价标准,学生会以此为框架,逐步制定评级细则,不断地监控自我的学习,主动优化设计方案以及作品,保证了产品的品质与功能,同时也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改变。学习评价的前置,使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个基本的评价准则,在产品形成之初,学生便以评价作为参考,努力地完善自己的作品,而且当统一标准出来后,学生的建议、交流有章可循,有理可据,提出的建议更具有可行性,学生不断地表达、交流、分享、探讨、进步。这样的交流便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使各组成员之间相互学习。

如在设计图初稿的评论中,有的学生为鸟儿设计了一个豪华大“别墅”,有取食区、休息区、排泄区,甚至还为鸟儿建造了“游乐园”,负责介绍的同学也很自信,但是不少学生就针对标准提出了以下意见:你的设想很周到,但是我们是为鸟儿设计“家”,你的设计并不适用,因为鸟儿不会按照你的意愿去生活,同时你的设计会导致成本大大增加。又如,有的学生为了保障鸟窝的透气性,在“房子”的四周开了很多小孔,其他学生就根据防水性这一条提出建议:小孔这么多,确实通气性挺好,夏天也不至于很闷热,但是碰到大雨或寒冷天气怎么办?教师针对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开孔好不好?如果开孔,应该开在哪个方向?开孔的大小如何确定?开孔数量又如何?

在制作环节也是如此。有了评价标准,学生往往能给予其他人合理、积极的建议。有一个小组为了解决成本问题,选用了硬纸板作为基础材料,同时为了弥补瓦楞纸防水性差的缺点,用塑料纸将瓦楞纸的外围整个包裹了起来。于是有学生提议,因为小鸟的“房子开了门”,雨会从侧面淋进来。学生听取建议后,经小组商量讨论,又在“房子”上端加了一个有屋檐的顶盖,减少雨从侧面浸入,同时为了防止屋内出现积水,底部也设计了一定的倾斜度,并在较低的地方开了小孔,用于排水。学生在评价指标的导向下,在防水性上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第二次展示时,又有学生提出,瓦楞纸较其他材料较轻,当风太大时容易出现侧翻,于是学生又对固定装置进行改进,并且在房屋的两端加了两个装了水的矿泉水瓶,增加了其重量。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是问题的发现者、产生者,方案的实施者、改进者,学习路径的选择者、决策者。这归功于评价标准的前置,每组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创意,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不管哪一种设想,总是在不断逼近期望达到各项评价指标的最优值,期望能尽最大努力完成本小组的作品。

6展示发布作品,发展关键能力

产品发布会环节给学生提供公开向全班展示劳动成果的机会,让学生对整个项目学习过程进行梳理,对学习过程中的解决策略做评价,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反思。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在实践交流的过程中对相关概念的理解更深刻。

在产品展示会中,学生介绍了自己小组的整个研究历程。有些小组为了更加贴近小鸟本身的生活习性,采用了干草这种材料,但是学生做起草窝来可远远不像小鸟那样灵活,于是他们请来爷爷当帮手,一遍又一遍地学习编草技巧。为了增加其牢固性,又在草间以铁丝固定,使其在使用过程中不容易变形,并借鉴人类房子的特点,用铁丝支起一个用稻草编制的斗笠形顶盖。有的学生则用废弃的塑料瓶进行改装,内部放上干草,贴合鸟儿原来的生活环境。有的学生直接选用小树枝,将小树枝排列好后粘在一起,做成鸟巢,内外再辅以干草,并用树叶装饰,起到一定的隐蔽作用;他们还结合组员的建议,对连接处的胶水种类进行了研究,尽可能选择安全性较高的胶水,以免对小鸟造成伤害。

不同鸟的鸟巢放置的位置不同,学生在实际制作过程中对标准考虑的侧重性也会不同。燕子的巢一般放置于房屋的屋檐下,由于屋檐本身有一定遮风挡雨作用,所以鸟巢的开口可以更大一些,这样增加了其采光性。对于一些喜欢在灌木中筑巢的鸟儿,由于放置地势较低,学生可能在选材中更多会考虑隐蔽性,防止鸟儿被天敌发现。对于喜欢在高处筑巢的鸟儿,为了增加其重力,学生会在成本预算中考虑加重装置的费用。

通过产品交流会的形式帮助学生将思维过程进行梳理,再清晰地呈现出来,并在班级里进行交流争辩,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发展,关键能力得到提升,帮助他们由小工匠转变为小工程师。项目产品往往不是一次成功的,在课堂中教师要允许学生进行改进,但是学生在产品的创作过程中所做的每一个决策都应该是经过思考的,而不是随心所欲的。可能作品不是最佳的,但包含了团队的智慧和友谊,同时倾注了学生对鸟儿的保护之情。

7点明课程主题,引发拓展延伸

学生的设想很多,但都是为了给鸟儿提供一个舒适的供繁殖后代的一个场所,对鸟儿的生存有极大的意义。通过这样一个项目学习,学生对庇护所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且在完成、优化产品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了鸟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最后教师点明本课主题,利用短视频播放更多种类动物的庇护所,一方面開阔学生眼界,引起学生兴趣,另一方面也激发学生产生新的学习欲望。在本次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及获得的技能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科学有效地了解更多其他动物的庇护所,在实践中不断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8结语

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仅仅只有课堂,教师的教学不能再只以知识为中心。作为一名科学启蒙教师,应当呵护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一定的在真实情境或生活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态度,形成一定的科学价值观和世界观,让学生运用知识在实践中产生更多的创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白益全.围绕核心概念组织教学的策略[J].湖北教育(科学课),2020,1:106-107.

[3]克里斯汀·夏洛,劳拉·布里坦.儿童像科学家一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6:3-17.

猜你喜欢

儿童立场项目化学习核心素养
以项目化学习为推力的初中思想品德实践教学策略研究
当项目化学习遇见STEAM课程
“儿童立场”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让“手中的画”更美
儿童立场——英语活动课应从这里出发
站稳立场,让课堂成为“主阵地”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