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2021-08-27鞠銮宝

文教资料 2021年14期
关键词:德育教育语文教学

鞠銮宝

摘   要: 語文教学践行德育教育之本质建构,需培养扩充人之善端,兼顾善性与善行。德育教育包含很多内容,如亲情教育、家国情怀、道德理想等多个层面,语文教学中应一以贯之。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德育教育   善性与善行

德育教育是中国教育区别于西方教育的特色之处,应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应尤为重视。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播知识和文化,还要以立人为本,培养人的善行和善性。

一、语文教学践行德育教育之本质建构

语文教学中践行德育,需抓其根本,从人之本身出发。德育教育之根本,首在人之善性与善行之培养。

人的本性是善的,善为“我固有之”之善,人性无有不善,故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性本善,扩而充之,则遍行于人之言谈举止。

孟子把“善”界定为人性中固有的,认为人性先天地具有各种善端。善为人主动性的内在欲求,不在具体的事物之中,只存在于人的本性。王阳明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

孟子认为人先天地具有善端。《孟子·告子上》:“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①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为善之四端,孟子所言善的内容涵盖仁、义、礼、智四个方面,包含儒家核心理念。孟子把“善”界定为人性中固有的内在欲求,存在于人的天性之中,如同水天然具有“就下”之性一样,故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王夫之就此发挥说:“自内生者善。内生者,天也,天在己者也,君子所性也。”比天地以况人,是战国诸子说理的一种手段,此方法后来被董仲舒继承以构筑“天人合一”理论体系。

儒家认为,人虽先天具有善端,但是由于社会环境的熏染,如果不能保持本性之善端,就会陷入不善的境地,故孟子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如何引导世人治心修身,不断完善自我,自觉向善呢?孟子主张通过“自省”呈现,“万物皆备于我”,扩而充之,故人人可以成为尧舜。

春秋时期,人神易位,进步思想家逐渐认识到是人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故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无论是作为群体的人,还是作为个体的人,若将主体人格和独立意志作用于客观世界,便会极大地推动历史的进步。孟子进一步发挥认为,对人的内在善性和主体人格加以弘扬,则无往而不利,“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儒家重视内在德行的修养,善是一种道德理性,也是一种强大的道德力量。

《礼记·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善为人性中自存的东西,修善,是对内在德性和主体人格的修养,是对人的自身价值的高度认可。

天下至诚之人,充分发挥本性,充分发挥本性就发挥万物的本性,赞助天地化育万物。对个体本性的弘扬,可以参与天地化育,这是人的主体力量的最大限度发挥。人的个体人格力量是“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无可匹敌的力量,独立于天地之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无所畏惧,不必崇拜于任何外在的神灵和权势。

孟子言性善,与之相对,荀子言性恶。在荀子看来,善是“正理平治”,即合乎正道的礼法规范,社会安定有秩;把“善”寄托在人对外在礼义法度的学习上,使“善”的内涵由内在的心性转向外在礼义规范。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性有善端,动之爱父母,善于禽兽则谓之善,此孟子之善。循三纲五纪,通八端之理,忠信而博爱,敦厚而好礼,乃可谓善。此圣人之善也。”

徐复观在《中国人性论史》中提到“在孔子,善的究竟便是仁”。仁不仅包括外在礼仪规范的修养,还包含内在善性的修为。孟子之善、荀子之善是对仁的理论内涵的进一步阐释。人之善有内外之分,或取之于外,或取之于内,人的善性既需要内求,又需要外求。

语文教育当重人之善性和善行之培养与引导,在语文教学、课堂设计、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各个环节,要融入人之德行培养。

二、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之内容

德育教育包含很多内容,如亲情教育、家国情怀、道德理想与价值实现等多个层面。

(一)亲情教育

情感有很多种,有爱情、亲情、友情等。孔融让梨之兄弟之情,诸葛孔明对刘玄德知遇之恩感激之情,朱自清对父亲的爱,等等。亲情在德育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刘鸿伏的《父亲》用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悲天悯人的情怀,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父亲深沉的爱。刘鸿伏笔下的父亲,让我们切身感受到父亲的爱,达·芬奇曾言:“父爱可以牺牲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

父爱,作为德育教育之情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人的优秀品格的教科书,滋养着人们的心灵。

梁晓声的《慈母情深》语言虽质朴平凡,却句句阐释着情深似海的慈母之情。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文中描写的一个个场景、细节的理解和感受,深刻体会到了母亲挣钱的不容易,体会到了一元五角钱便是沉甸甸的母爱,由此及彼,便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

李密《陈情表》,用饱含热泪的笔墨,写出了自己对祖母的深情。李密年少,丧失双亲,而今,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侍奉。对亲人的真挚的爱,为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增加了更多的内容。

(二)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德育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岳飞的《满江红》表达了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感,“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中国人自古有追求天下一统之夙愿,这一情志是维系国家统一之基石。

余心言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少年周恩来的爱国形象跃然纸上,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更是掷地有声,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到了少年周恩来赤诚的爱国之心及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通过阅读激发了学生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李大同的《梅兰芳蓄须》,主要讲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为了民族大义,为了中华的尊严,拒绝日本人的邀请而蓄须明志,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思想。

(三)道德理想與价值实现

在语文教学中,人的道德情操和理想实现应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人的价值的实现和理想的追求,是人类之共同诉求。屈原《离骚》:“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②对于理想之坚定的追求和美好品格的向往,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方面。

人之价值实现,需要培养人之崇高自信。孟子自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谓“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他所谓“气”,乃是一种主体精神,是人格自信和自尊、理论自信和自负的个性气质化表现。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中一个方面是无所畏惧的阳刚之气,这种阳刚之气体现了孟子独立人格精神的一面。

三、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之实践

德育教育需贯穿语文教学之始终,包括在课堂授课、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等各个领域。德育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一环,语文教育中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西方价值观念应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以人为本。

(一)课堂授课

在课堂授课中导入课程时,可以援引古往今来的道德人物和成功人士的范例,引起学生的兴趣。

首先认真研究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之文化因素,精心设计教学课堂内容,把握德育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悟人物形象和人文价值精神,如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时,在教和学的二元对话中,深入内心,近距离地感受;再如对比《多年父子成兄弟》和《我的母亲》两篇文章,联系现实人生和生活情境,谈谈自身对当下亲子关系和亲情的认识和感触。例如《司马光》《掌声》《灰雀》《手术台就是阵地》等课文。通过语文教学,把司马光的机智勇敢,英子从自卑到自信,列宁对小男孩的关心尊重,白求恩的无私奉献、不怕牺牲呈现在学生面前。他们的高贵品质在道德上冲击着孩子们的心灵,给予孩子真善美的教育。

(二)阅读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将德育教育贯穿始终,使学生树立“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阅读理念。在阅读书目的选择和阅读试题的命题方面,倾向健康的内容,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导向。莎士比亚曾言:“道德和才艺是远胜于富贵的资产。堕落的子孙可以把贵显的门第败坏,把巨富的财产荡毁,而道德和才艺却可以使一个凡人成为不朽的神明。”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和整本书阅读是进行阅读教学的有力抓手。通过引导孩子们每天早上阅读《大学》《中庸》《论语》等经典著作,孩子们可以从中汲取先哲们道德的智慧。正如英国的约翰·洛克所言:优良的品德是内心真正的财富,而衬显这一品行的是良好的教养。真正的教养离不开经典阅读。只有通过阅读教学,德育教育才能贯穿始终,无形中浸润孩子们的教养,赋予一生成长的财富。

(三)作文教学

作文是人的心灵写照和窗口,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在作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让学生在思考和观察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德育意识,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继承和发扬完善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和世界优秀文化遗产。

在作文命题过程中,设计符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例如《我的理想》《我的道德偶像》等。陶行知曾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作文指导过程中指导学生发挥想象,引导学生明辨是非。《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进行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通过批改作文,以评语和点评的方式,确定正确的价值导向。教师的言谈举止和思想观念影响学生的判断和价值取向,在作文教学中注重正确价值观念和理想的指导。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善行和人文素养,不断加强对学生德育教育的融入教育,将德育教育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融入教学理念中,充分挖掘语文教材和历史文献资料中蕴含的人文内容和善之德性。语文教学中遵循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和原则,既不断加强和完善学生的道德教育,又与时俱进善于变通,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格和道德修养,为国家和社会真正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注释:

①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②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刘家佳.以史知世促文养成——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12).

[4]何举芳.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学周刊,2021(1).

猜你喜欢

德育教育语文教学
以德立身 以德施教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