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科学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实践

2021-08-27孔姝付春华栗茂腾夏曼曼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3期
关键词:植物学专业课专业课程

孔姝 付春华 栗茂腾 夏曼曼

[摘           要]  “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专业课教学中重要一环,也是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的重要途径。在植物学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系统梳理专业课程和“思政”的关系、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因素、在“古代经典诗词”氛围中学习专业知识,以及紧扣“时事”实现知识传递和价值引领相统一等方面开展了“课程思政”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    键   词]  植物学;实践环节;课程思政;文化自信;时事政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3-0006-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充分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因素”,实现专业知识传递和对学生的价值引领相结合。我校植物学授课教师在教学中认真梳理和充分挖掘了课程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因素,并用好专业课实践环节,于细节处融入思政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梳理专业课程和“思政”的关系,提升专业课授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与课程要求之间的矛盾是当前“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要矛盾[3]。在传统专业课课堂授课过程中,授课老师最关注的是如何更好地进行专业知识传递,对于“思政”因素考虑不多。因此,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要认真梳理本专业课程体系,认真分析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环节等各类课程的相互关系,筛选出内容相关性强的课程组成专业课思政课程链[4]。同时,需要对涉及的课程体系和管理体系进行系统梳理,通过深度研讨,把“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学日常管理当中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就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对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专业课教师[5],因此,提高授课教师思想政治水平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对开展“课程思政”具有重要意义。要达到这一点,就需要经常组织授课教师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提高授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比如,在植物学课程中就需要授课教师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科学论断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在授课过程中有机地将这一重要“思政因素”融入专业课知识的讲授中,对学生在传递知识的同时实现价值引领的统一。这对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激发学生的强国志报国行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学校党委和学院党组织,特别是学工队伍也应该了解相关专业课程,并积极地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当中去,这对于关联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构筑“三全育人”体系、完成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这一重要任务十分重要[6]。

二、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因素,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

“课程思政”构建是“深度开发”专业课程内容的一个过程[7]。对专业课课程内容开展“思政”因素的深度挖掘,对做好专业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十分重要,要把“思政因素”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将教书育人落实在课堂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专业任课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科发展历史中有担当、有作为的典型人与事,并将其有机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8]。在植物学课程上课之前,课程组授课老师对各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开展认真研讨,充分挖掘相关章节中的“思政因素”。同时,和学院负责学生思政工作的辅导员队伍多次讨论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讲好科学家的故事,弘扬前辈探求科学真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以激励学生汲取榜样的力量,形成内在的学习动力[9,10]。比如,在讲授植物分类相关章节内容时,以我国最高科学奖获得者吴征镒院士为例和同学们分享了他带领全国80余家科研教学单位的312位作者和164位绘图人员,历经80年的工作积累和45年的艱辛编撰完成《中国植物志》的历程。在讲授植物雄性生殖细胞的发育过程时,以袁隆平院士带领研究团队发掘水稻雄性不育系和为实现三系配套而开展的大量实验。通过讲好故事,提升学生听课兴趣,同时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不惧困难、勇攀科学高峰和为国争光的远大理想。

三、用好专业课实践环节,于细节处融入思政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1]。专业课中有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便是实践课,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除了眼观耳听,通常还要进行动手操作,尤其是校外实践中,学生所接触到的外界信息更加多样,与其他人的互动环节也更加丰富。在植物学课程的课外实践环节——庐山野外实习中,在为学生讲述了庐山植物园艰苦的建园历史的同时,授课教师还向学生介绍了中国近代植物学研究的先驱胡先骕、秦仁昌和陈封怀等老一辈植物学家忘我工作的故事。在野外实习过程中,充分利用和同学们“花径寻植”“月下松林讨论”“三宝树下探寻生命奇迹”等全天相处的机会,讲授植物分类的知识,也和他们“面对面”“心贴心”地谈论人生理想和学业规划,建议学生对大学时光认真规划,努力学习,树立为祖国奉献一生的坚定信念。结合庐山艰苦抗战的历史,希望学生要珍惜当前优越的学习条件,不负韶华,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正如学生所言,“此次实习中,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老师不仅教授我们专业知识,还非常注重我们家国情怀的培养”[11]。

四、坚定“文化自信”,在“古代经典诗词”氛围中学习专业知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十个教师节看望一线教师时指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12]。我校杨叔子院士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不打自垮”。华中科技大学一直非常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在国内理工高校中率先举起文化素质教育的大旗,文化素质教育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特色[13]。高等学校具有人才高地、知识高地、文化高地、理论高地的文化特征,高等学校的地位、功能决定了其进行“文化自信”教育的优势和效应[14]。在高校相关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在专业教育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这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十分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时的讲话指出: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始终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随着历史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15]。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有关植物的诗词、经史子集不胜枚举。植物学课程相关知识点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描写植物根、茎、叶、花和果实等主要知识点的古诗词更是不遑枚举。授课教师做足课前准备,让植物学课堂时刻流淌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气息。借助“洁白全无一点瑕,玉皇敕赐上皇家”“若与八仙同日语,因何九蕊有香来”来给学生讲述琼花这种植物花的形态特征和花的结构特点;通过“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给学生讲述花的进化;通过“昔作芙蓉花,今为断肠草”“万里愁容今日散,马前初见米囊花”给学生讲授罂粟科植物的特点;通过“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给学生讲授紫藤的特点等。这种教学方法深受学生的欢迎,在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学习了专业知识,学生都纷纷赞叹受益匪浅。

五、根据课程思政内在要求,紧扣“时事”,实现知识传递和价值引领相统一

课程思政因事而化,要抓住“共情之时”,课程思政应从专业角度分析,引领学生站在学科前沿认清事物发展的真相和趋势,把科学精神和价值取向等发掘出来,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二者合一[6]。在植物学课程“植物分类部分”课外作业中,让学生寻找活动涉及的植物,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这些教学措施不但增加了学生对相关植物学课程知识的理解,同时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以及科技创新在我国重大公共事件中的重要作用,增加了学生的爱国情和强国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2]。教师是最贴近学生的群体之一,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元素之一。植物学授课教师自身也在课内课外、线上线下不断提升师德师风,践行着立德树人的理念。是教师,更是党员,授课教师中的党员教工严格以党员标准要求自身并积极承担支部事务,思想上、行动上切实增强“四个意识”。不管是艳阳高照还是阴雨连绵,授课教师每节课前都悉心采摘植物,甚至自费购买各类水果、坚果,从家里带去菜刀、砧板现场解剖教学。学生说:“老师每节课都准备得无可挑剔,老师这么用心,我们自然也集中精力去听课。”2015年7月开始,授课教师每天在QQ空间、微信和科学网上介绍一种植物的种类、形态及应用价值,不定期解读生命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实现对学生“365天”的陪伴。授课教师牺牲个人休息时间,带领学生深入田间地头、车间工厂,将科学育种、生物绿色脱胶等科研成果带向革命老区、边远山区,助力精准扶贫与产业振兴,用自身实际行动向学生讲授如何“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8-09-11).http://edu.people.com.cn/n1/2018/0911/c1053-30286253.html.

[2]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2016-12-09).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

[3]高宁,张梦.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要矛盾及解决思路[J].北京教育(高教),2020(3):43-45.

[4]钱洁,高绍荣,张敬,等.生物技术课程思政专业课程链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20(8):62-64.

[5]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8(15/16):7.

[6]陈弘.在抗疫教学中推进课程思政改革[N].湖南日报,2020-03-09(4).

[7]王锦孝.高校“课程思政”构建的三个关节点分析[J].智库時代,2020(11):201-202.

[8]吴锡平.理工类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N].江苏教育报,2020-01-03(4).

[9]张华.思政课翻转课堂增强大学生学习内驱力的路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2):1-3.

[10]马克异,牛东红,李文娟,等.将“课程思政”融入“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过程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13):232-233.

[11]“思政味”让《生物学野外实习》活起来[EB/OL].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网(2018-09-04),http://news.hust.edu.cn/info/1003/32690.htm.

[12]习近平:很不赞成把古代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EB/OL].(2014-09-10).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4/09-10/6575328.shtml.

[13]丁烈云.让文化素质教育的旗帜更鲜艳[EB/OL].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网(2018-09-04).http://news.hust.edu.cn/info/1002/32894.htm.

[14]刘建林.高等学校“文化自信”教育的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2020(3):8-9.

[15]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EB/OL].(2014-09-24).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24/c_1112612018.htm.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植物学专业课专业课程
四川发现兰科植物新种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双创”教育与实践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立德树人”理念下动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进课堂的思考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英语笔记
关于“植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初探与实践
模块教学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