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的多维推进

2021-08-27郑治伟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3期
关键词:劳动家庭大学生

郑治伟

[摘           要]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提供了顶层设计和精心部署。针对大学生劳动教育多维实践面临的时代挑战,深度分析了《意见》和大学生劳动教育多维实践的价值蕴含,最终通过设计大学生劳动教育多维实践路径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家庭劳动实践维度——以生活劳动实践指引学生“爱劳动”; 学校劳动实践维度——以专业劳动实践锤炼学生“会劳动”; 社会劳动实践——以社会劳动环境感染激发学生“懂劳动”。

[关    键   词]  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路径;多维推进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21)03-0001-03

马克思认为,劳动形成人的本质,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原则[1]。2020年3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2]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做了顶层设计和精心部署,肯定了实践育人的成效,明确把劳动教育贯穿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学习贯彻中央《意见》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的推进,努力培养更多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礼记》曰:“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应坚持知行合一,实践性是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核心特征。

一、大学生劳动教育多维实践面临的时代挑战

(一)身心二元论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劳动教育观

劳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中国大百科全书 (哲学卷)》指出,劳动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人类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改造自然对象并在这一活动中改造人自身的过程[3]。身心二元论指的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劳心与劳力绝对的二元对立。当下大学生劳动教育深受身心二元论的影响,割裂了劳动教育的实践,目前尚存“劳身”“劳心”两张皮的问题,劳动的教育价值与教育意义还没有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足够重视。人的劳动能力主要划分为体力和脑力,当下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往往更加重视“心”而忽视“身”,一旦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离,或者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各自片面发展,都将限制和破坏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许多家庭尚未真正意识到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已经成为大学生劳动实践教育的最大障碍。“劳动教育薄弱”已成为高校劳动教育的客观事实,“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思想严重影响到现代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导致“身”“心”分离。从社会层面来看,一部分大学生受“一夜暴富”等不劳而获错误思想和社会上蔓延的消费享乐文化的影响,看不起体力劳动、轻视劳动人民,加之信息技术时代的变化导致劳动的逐渐丧失和劳动观念的逐渐淡薄,自觉将“劳身”和“劳心”二者割裂,必定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把劳动教育真正落实到家庭、学校和社会实践中,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家庭、学校与社会在劳动教育目标上要同向而行,通过劳动教育多维实践路径帮助大学生提升生活技能,强化劳动技能,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的共同价值观。

(二)大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劳动教育多维实践的割裂

古人云,业精于勤荒于嬉。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地位堪忧,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导致劳动教育的缺失,主要体现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各个方面,同时还缺乏家庭、学校和社会劳动教育多维实践的整合机制。

1.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劳动教育不重视,劳动教育实践供给严重不足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里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内的所有教育形态。劳动教育实践氛围淡薄,目前处于“喊起来重要,教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劳动教育实践面临的严峻现实是劳动教育在家庭中、学校中和社会中分别被“软化”“弱化”和“淡化”。当代大学生多是“00后”,部分大学生不爱劳动、不会劳动和不懂劳动,正是劳动教育实践供给不足的典型表现。他们从小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家长更愿意减少劳动教育的活动,他们很少有机会甚至没有机会接受劳动教育实践锻炼。当他们进入大学后,高校教育又存在着“重劳心轻劳身”的问题,劳动教育还没有真正“浸入”劳动教育实践中,主要表现在劳动教育育人理念落后、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设计不健全、劳动实践平台和途径偏少、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缺失等方面[4]。学校和社会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参差不齐,不论在数量还是质量方面还面临很多问题,学校和社会未能为现代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劳动实践机会。

2.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劳动教育缺乏整合机制。劳动教育是一种良性激发,只有在劳动教育的环境下才能真正达到我们期许的“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境界。目前家庭、学校和社会缺乏“协同育人”整合机制,家庭、学校、社会很少沟通,缺乏协同和配合,出现“各行其是”的局面,导致劳动教育的疏散、浅显和狭隘[5]。劳动教育需要整合家、校、社会劳动实践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回归到简单而实际的劳动综合实践中,践行“劳力劳心,亦知亦行”,在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并枝繁叶茂,在家庭、校园、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劳动氛围,从而成就他们美好的人生。

二、劳动教育多维实践与《意见》的价值蕴含

(一)劳动教育多维实践是实现《意见》总目标的客观需要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总体目标是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认识到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6]。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中核心目的是培育大学生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从而提升职业素养。新时代劳动实践教育的主要使命就是要让学生牢固确立“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的劳动价值观,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劳身”“劳心”的融合,最终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真正实现《意见》的总目标,使教育为中国的现实需要服务。劳动教育多维实践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维度,它是培养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高素质职业人才的有效手段,它与《意见》的内在联系是紧密的,具有很高的契合度,也是实现《意见》总目标的客观要求。通过劳动教育多维实践来帮助大学生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及培养劳动习惯,塑造基本劳动素养、基本劳动品质以及基本劳动习惯。劳身与劳心相结合才能以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劳动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构建劳动教育多维实践育人格局。

(二)劳动教育多维实践是《意见》劳动教育内容落实的内在要求

劳动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最集中表现,能够进一步实现人的自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全面发展。实践是人类特有的物质活动,人类劳动作为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创造了人类历史[3]。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我们力求使孩子在自己的劳动中能体验到、感觉到自己的荣誉、自尊,能为自己的成果而自豪[7]。《意见》确定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要求高校积极开展专业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活动,不断提升大学生的诚实劳动意识、职业经验和就业创业能力[2]。要落实这些劳动教育内容和要求,必须拓宽劳动实践教育途径,有效整合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等劳动教育资源,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劳动教育实践资源的互通和共享,促进各劳动教育实践要素、条件的协调与整合,切实解决当前劳动教育实践薄弱的困境,为大学生提供充分的劳动实践机会,让大学生在劳动教育多维实践活动中充分体验劳动过程,实现劳心与劳身的融合,实现知行合一,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

(三)劳动教育多维实践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认为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有利于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践的唯物主义者”能够使一切革命化。《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强化劳动实践和学生亲历劳动过程,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发挥基础作用;学校劳动教育要规范化,发挥主导作用;社会劳动教育要多样化,发挥支持作用,最终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格局[2]。劳动是一种付出的过程、一种实践的过程,是面对真实问题的探索与解决的过程,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8]。人类实践的目的是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将劳动教育的“劳身”与“劳心”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未来劳动教育实践形式可以更加多元化、融合与开放,通过不断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劳动能力、劳动意识与劳动情感等来促进每个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新時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多维实践

劳动教育重在发挥其育人价值,通过劳动实践去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强化学生对劳动教育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劳动精神、劳动能力等都是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出来的,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协同实施,身体通过“在场”的劳动、体验、亲临劳动教育发生的现场,参与知识形成的瞬间,从而实现由“劳身”到“劳心”,最终实现“知行统一”的劳动教育实践路径[5]。《意见》指出,新时代劳动教育实践路径主要包括三个维度:家庭劳动实践、学校劳动实践和社会劳动实践。本文通过设计分层次、多类别的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网络,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家庭劳动教育实践维度——以生活劳动实践指引学生“爱劳动”

家庭是学生与社会联系的桥梁与纽带,能提供学生实践劳动的基本场所。家庭劳动教育实践维度着眼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提高劳动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强化家庭成员的劳动教育观念。

首先,家庭要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强化家庭成员的劳动教育观念。家长当好榜样,以身作则,影响学生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其次,家长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态度,积极为学生创设劳动实践的机会与环境,共同参与家庭劳动实践,一起享受劳动的过程,一起探讨如何掌握劳动技能。再者,将劳动教育实践落实到学生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回归自然、关注生活,在真实生活情景具体问题解决中历练生活技能、端正劳动态度。如利用寒暑假开展“居家劳动周”“我为父母做顿饭”“心灵手巧,变废为宝”“垃圾分类,保护环境”“内务整理,我型我秀”“洗涤缝补,种植养护”,引导学生爱劳动。通过一系列的家庭劳动实践强化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意识,锤炼意志品质和吃苦精神,提升自我生存能力。最后,家庭劳动教育中应训练大学生的劳动技能,在劳动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

(二)学校劳动教育实践维度——以专业劳动实践锤炼学生“会劳动”

学校劳动教育实践维度由第一课堂劳动教育实践与第二课堂劳动教育实践组成。

第一课堂劳动教育实践,包括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和校外劳动教育实践。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分为劳动教育实践单课程和劳动教育实践课程群。劳动教育实践单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劳动认知、专业技能,学生通过仿真实践形式学习。劳动教育实践课程群是指将“劳心+劳身”一系列课程内容整合,重点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校外劳动教育实践以开展体验式学习和企业顶岗实习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体验式学习是学生在真实环境中体验,在体验中体会,在体会中理解,在理解中接受,最后再进行理论归纳总结。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能及时学习到与劳动实践密切相关的知识技能,从而增强学生对企业的整体认知。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在毕业阶段通过就业招聘会的双向选择,确定自己心仪的企业和岗位,提前在企业的各个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服务社会。

第二课堂劳动教育实践,包括课外专业劳动教育实践和劳动教育创新实践。通过课外专业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劳动态度和劳动素养。首先通过邀请业界、学界专业人士到学校做讲座,举办校企合作论坛、实习生实习经验分享会等活动,引导学生设计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其次是以专业竞赛等多种方式开展第二课堂,如参与全国商业实践精英挑战赛、万礼豪程未来职业挑战赛、酒店业未来领袖高峰论坛,举办教学成果汇报会等。第三是劳动教育创新实践,重点培养学生的劳动创新意识、劳动创新精神和劳动创新能力,学院定期组织创新创业大赛和创业团队申报,树立大学生创业典型,营造学院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三)社会劳动教育实践维度——以社会劳动实践环境感染激发学生“懂劳动”

社会劳动教育实践是大学生在入职前务必要经历的关键环节,劳而不怨,勤以立德,大学生通过不断践行劳动精神,强化劳动意识,获得书本以外的知识,进而具备更强的职业技能,大学生的劳身与劳心得以结合。社会劳动教育实践以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活动为主,可以帮助学生强化劳动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社会劳动教育实践机会,实现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化。

坚持“立德树人”教育根本宗旨,认真贯彻落实《意见》方针政策,充分调动大学生积极利用寒暑假主动参与学校组织的以志愿服务、公益性活动为主的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假期社会劳动实践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形成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强化大学生劳动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并完成社会劳动实践报告。大力拓展社会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和载体,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为国际、国家级以及北京市的重要活动提供服务支持,如国际性赛事活动的赛事服务(中国国际网球公开赛、沃尔沃高尔夫中国公开赛等)、志愿者活动(APEC会议、世博会、园博会、国际能源大会)等。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大学生学会了爱、理解和宽容,对信仰、价值观有了清醒的思考,对人生、社会有了新的思考,增强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動最美丽的价值观,提高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责任感及实践能力,不断积累职业经验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真正做到爱劳动、会劳动和懂劳动。

四、结语

家庭、学校与社会劳动教育多维实践体系促进了大学生劳心与劳身的融合,能够持续不断地引导大学生爱劳动、会劳动和懂劳动,学会助人、学会自省、学会自律,并最终实现将“劳动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劳动教育的价值,最终促使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君进,檀传宝.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教育观:经典文献的研析[J].教育研究,2018(5).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6).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

[3]张胜男.从马克思主义视角看劳动教育如何立德树人[J].人民论坛,2020(1).

[4]裴文波,岳海洋,潘聪聪.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多维透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

[5]徐海娇.劳动教育的价值危机及其出路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10).

[6]檀传宝.加强劳动教育一定要贯彻与时俱进的原则[J].人民教育,2020(4).

[7]黄黎明,顾春华,马前锋.我国劳动教育发展的时空转向与未来展望[J].职业技术教育,2020(4).

[8]本刊编辑部.寻找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推进路径[J].人民教育,2020(1).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劳动家庭大学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家庭“煮”夫
大学生就业趋势
热爱劳动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恋练有词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