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民居习俗的生态智慧及其当代意义

2021-08-26李婷陈红兵

鄱阳湖学刊 2021年3期

李婷 陈红兵

[摘 要]中国传统民居习俗在聚落选址、民居样式、民居建筑等方面均体现了协调人与自然生态环境、营造理想生存环境的生态智慧:各民族聚落选址注重综合考察自然生态环境要素及格局,注重聚落周边生态环境建设以及营造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各地民居样式是适应当地气候、地形等自然生态环境的产物,传统民居在庭院、天井、火炕、火塘、厚墙、檐廊等方面各具特色的设计,能够有效应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中的不利方面;各地民居建筑注重就地取材,选择当地最丰富的自然资源,能够有效节约自然资源。中国传统民居习俗的生态智慧在当代的继承与发展,一方面应继承传统民居人-建筑-环境协调统一理念,坚持民居建设的实用性、经济性特色;另一方面应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趋势,充分运用现代建筑材料和建筑设计理念,改进传统民居习俗不利于生态环境的方面。

[关键词]民居习俗;聚落选址;民居样式;民居建筑;生态智慧

民居习俗是物质生活民俗的重要方面。民居是指人们从自身生存及安全出发建造的住宅及由此延伸而来的居住环境。民居习俗是围绕聚落选址、民居样式、民居建筑等方面形成的风俗习惯,其中蕴含着各民族长期积累的生产生活经验和智慧。自然生态环境是影响聚落选址、民居样式、民居建筑的重要因素。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地形、水、地质等自然环境要素差异显著,因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居样式及建筑风格。传统民居习俗的生态智慧体现为聚落选址、民居样式、民居建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应与协调。研究中国各地民居习俗的生态智慧,对于我们今天节约自然资源、建设生态友好型民居具有多方面的启迪意义。

一、聚落选址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综合考察

聚落是人们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一个建立在特定自然地理环境基础之上、融物质设施与精神观念为一体的人造环境系统,是一个人群、住所、公共场所等诸多要素组合在一起的地域共同体”。①聚落主要包括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乡村聚落一般指村落、村寨,包括农舍、牲畜棚圈、仓库场院、水渠、宅旁绿地等。为了更方便、更充分地从自然生态环境中获取物质生活资料,各民族均注重聚落选址,由此形成了相应的聚落选址习俗,并通过民歌、民间传说传承,体现为神秘的风水观念。

汉族地区千百年来流传的风水术即包含聚落选址方法。聚落选址首先应考虑的是山脉、水流、风向、阳光等自然生态环境要素。传统风水观念中“形法”考察的五大要素——觅龙、察砂、观水、点穴、取向,关注的即是这些方面。如“龙”即山脉的起伏变化;“砂”即所选宅址四周环卫之山,四周环卫之山能够为人们遮挡寒风,山脉植被能够防止水土流失,为人们提供放牧、薪柴等生产生活资源;“水”即地上地下水源和水流形态及水质,能够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灌溉及人畜饮用水;“向”即朝向,涉及向阳、避风等对自然生态环境要素的去就;“穴”则是综合考察以上诸要素后确定的聚落或民居建造的最佳位置。传统风水观念中理想的居住环境是“山环水抱”“山水聚合,藏风得水,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之地。后有靠山,前有水流,左右两侧呈环抱态势,中间平旷之地即为理想宅地,这样的山环水抱之地被认为是“藏风得水”,直接影响着族群或村寨的兴旺发达。将风水与族群的吉凶相联系,不免带有神秘迷信的成分,但其中蕴含的理想生态环境能够为人们提供多方面的生产生活资料,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及精神状态等认识,则带有科学成分。现代地理学研究亦证明,山环水抱地形中存在“卡拉奇风效应”,具有增温减湿作用,易于形成微气候,从而为居住者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①

中国各地少数民族在聚落选址方面具有类似汉族地区的风水观念。西南少数民族多生活在山地,在聚落选址方面对汉族风水观念借鉴尤多。如彝族认为,山岭是龙脉,是神灵的通道,有神灵作用的山脉生命力旺盛,山林茂密,适于建寨;左右两山相交的凹垭之处,是左青龙右白虎环抱之地,是聚气、聚水的地方,是理想的建寨场所。②彝族村寨选址观念与汉族风水观念如出一辙。侗族在村寨选址方面也受风水观念影响,称蜿蜒起伏的山脉为“龙脉”,山脉遇溪流、平坝止息之处为“龙头”,龙头背靠龙脉,面朝溪流、平坝,类似于风水学中所说的“龙穴”。侗族选择将村寨建于龙头处,称之为“坐龙嘴”,认为在这里建村寨,能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③《哈尼族古歌》中讲到安寨定居的方法:“寨头的山梁像三个手指……中间的山梁是寨子的枕头,两边的山梁是寨子的扶手……寨子下面有三个山包,三个山包是寨子的歇腳……再瞧安寨的地方,有块平平的凹塘……再瞧寨头的山坡上,有没有老实密的龙林?……又瞧寨子的山坡上,有没有姑娘眼睛一样的龙潭水?”④哈尼族选择理想村寨场所,注重寨头有山梁做“枕头”,两侧有山梁做“扶手”,寨脚有山包做“歇脚”,寨子安于平平的凹塘,寨头的山坡上要有茂密的神林,村寨周围树木环抱,山坡上还要有清澈的龙潭。⑤可见西南少数民族在村寨选址方法上,虽然用词有所不同,但在选择背山面水、靠近水流的环境格局,以及重视山林茂密等良好生态环境方面,与汉族风水观念大体类似。各族民众还将村寨选址与生产生活联系起来。如彝族在村寨选址上讲究“村后山林可放羊,村前坝子可种粮,坝中沼泽可放猪”;《哈尼族古歌》中说寨子平地上的大树脚是老人爱玩的地方,也是老人吃烟的地方,寨子平地上结的芭蕉果能够用来哄小孩。⑥这些选址考虑不可谓不周全,其中体现了各族民众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寻求和利用理想生态环境的经验及智慧。

不同地域自然生态环境不同,人们的生计模式不同,也会给聚落选址带来多样性。一些民族过着游猎、游牧的生活,居无定所,存在根据季节选择居址的情形。如东北鄂伦春人过着游猎生活,在选择居址时注重综合考虑气候、地形、阳光、水等要素,在不同的季节选择不同的地方搭建居所:春季注重选择阳光明媚、水草充足的地方,夏季选择地势较高、通风凉快的林木稀疏处,秋季挑选靠近河边或桦树林地,冬季则挑选避风朝阳位置;①蒙古族过着游牧生活,牧民在蒙古包搭建地点的选择上同样注重适应不同的季节气候和地理条件。如夏季为避免突然而至的暴雨袭击,一般选择平坦开阔、地势高、凉爽的地方;冬春季节为抵御寒冷的西北风,一般选择在低洼盆地或向阳坡地。

不同地域自然生态资源的局限也会影响到相关民族聚落选址要求。如西北地区多为气候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缺乏,因此在聚落选址方面尤其注重考察自然生态环境中的水资源条件。喀什地区水系沿分水岭延绵而下,当地维吾尔民居注重顺势建于河流两侧;同时,又由于西北水系年际流量及降雨季节分配不均,在雨量丰沛的季节,近河地段及峡谷地带还会出现河流决堤、洪水泛滥灾害,因此人们在选择聚落居址时还注意避开这些地段。②甘南藏族聚落选址一般选择靠近河谷、背北向阳的缓坡,类似内地风水观念。不同的是,其选址注意避开奇峰怪石、悬崖峭壁等不稳定的地层,注意面山的阴坡植被丰富,可就近取材建筑房屋,又因高原河流多为冰川融水,季节性明显,还多考虑冬季枯水期水量的充足。③这些方面的考量均带有西北高原地域特色。

中国各民族不仅在选址上注重聚落及民居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而且还注重通过自身的努力,建设理想生态环境,这主要体现在聚落及周边植树造林上。如维吾尔族人在安家落户前,首先在那里种树,挖渠、建磨坊时也要栽种柳树。④西南少数民族无不注重在村寨及周边植树造林,《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研究》一书专节论述了哈尼族、傣族、侗族、苗族、壮族、布依族、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村寨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哈尼族有建寨植树的优良传统,其民间史诗记载:“大门盖好了,寨子建起来了。房前屋后要栽上树,寨脚的田坝栽杨柳,寨脚的坡子上栽竹子,寨门外边栽大青树。”⑤苗族注重以民俗的方式植树造林,如注重种植风水树或保寨树,风水树常被神化为崇拜的对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砍伐。苗族家庭在孩子出生后要种植杉树,待孩子成家立业时,即可砍伐种植的杉树建房成家。⑥广西壮族注重种植风水林,以弥补村寨不太理想的地形地貌,如在村落后面或左右两侧密植竹林、树木,以挡住或减弱来风,弥补“后龙”的空缺。⑦植树造林一方面有助于建设完整的风水格局,抵挡寒风,保持水土,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还能为村民提供竹木、瓜果等生活资料,并美化生活环境。

中国各民族聚落选址对理想生态环境的选择与建设,虽然随各地地理环境的不同,人们关注的自然生态环境要素有所不同,体现出不同的地域特征,但在适应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综合考察自然生态环境要素、充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以及谋求族群生存发展等方面则具有共同性,体现了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智慧。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的统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先提出“自然的人化”思想;①李泽厚在其实践美学中,针对工业文明造成的人性异化及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的自然化”作了正面论述。②所谓“自然的人化”是指人类通过社会实践改造自然,使自然具有了人与社会属性,成为“人化”的自然。所谓“人的自然化”则是通过社会实践,人学会以自然物种的尺度内化为人自身内在的尺度,即学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聚落选址与生态环境建设上,“自然的人化”体现为各民族从人自身生存发展需要出发,综合考察自然生态环境中气候、地形、水流水质、土壤、林木、草地等多方面要素及其格局,选择适合族群生存发展的最优生存环境,改造自然生态环境中不适于族群生存发展的方面,方便人们从自然生态环境中获得充分的物质生活资料及良好的生存质量;“人的自然化”则体现为在聚落选址方面,各民族更注重的不是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改造,而是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顺应。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人们认识到森林及良好植被对于防止风沙、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的作用,注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学习和对自然生态规律的遵守。各民族正是在顺应自然生态环境、遵守自然生态规律的基础上,选择、建设理想生态环境,实现“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的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以及族群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各民族聚落选址不仅包含选择与建设理想生存环境的经验与智慧,而且其采取的民俗形式及传承机制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如将聚落选址原则与村寨或族群的吉凶相关联,能够促进人们珍惜、维护美好生态环境;将聚落选址方法通过朗朗上口的史诗、古歌的形式传承,不仅能相关知识、经验深入民心,成为人们信念的一部分,而且有助于促进人们掌握生态环保要求。

二、民居样式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

民居样式是指各地民居各不相同的建筑与地面连接方式、建筑结构、建筑布局及外观样式。各地不同的民居样式是适应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产物,体现了各族民众适应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建筑舒适、安全居所的经验及智慧。由于中国各地气候、地形、土质等自然生态条件不同,以及与此相关的生计模式不同,因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居样式。

影响民居样式的因素包括自然环境、风土习俗和社会文化意识等方面。影响各地民居樣式的主导因素也存在差异:有的地区民居样式主要受自然环境制约,有的地区民居样式受地方风俗、民族个性影响更大,有的地区民居样式则主要受文化艺术、宗法社会秩序的影响。③但即便主要受文化艺术、宗法制度影响的民居样式,依然体现出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特征。“合院式民居”是中国民居的主要体系,北京四合院、皖南天井式民居、江浙民居、潮汕三合院、云南一颗印等均属于合院式民居。北京四合院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四面围合而成,其中主要折射出传统宗法秩序及封闭性民族性格,但庭院中植树种花、建假山盆景,则又体现出将自然生态环境纳入民居内的生态特征。北京四合院庭院面积较大,有利于采光通风,外围墙体砖砌而成,屋内设炕,有利于防寒保暖,体现了适应北方自然生态环境的特征。皖南民居多由当地富商返乡所建,民居一般为两层,以狭长的内天井为中心,三面为房屋,一面为门墙,院墙高大,屋顶及厢房坡顶朝向内天井,中堂完全敞开与天井相连,有利于采光和通风,天井中有水池、植物盆景,同样体现了注重庭院绿化、适应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特征。江浙民居是长江下游合院式民居的典型代表,以院落组合为特点,一般有平行排列的二至三个轴线,每个轴线上的建筑一般不超过三间,厅式院贯穿整个宽度。由于长江下游气候温和,冬季冰雪少,因而江浙民居多注重园林建设,次轴线建筑中,花厅两面向庭院开放,建有水池、太湖石、花墙、花窗等,更多地将自然景物纳入到庭院当中,体现了幽静闲适的文化氛围。潮汕民居主要有三合院、四合院以及合院组合等形式。院落密集组合的合院式群体具有较强的抵御台风能力,院落的天井、楼井、高差以及院落之间狭长的“冷巷”能起到通风降温的作用;此外,还注重采用凹门、檐廊遮阳,以实地基及后墙抗风隔热,从而有效适应了当地夏季炎热、多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自然生态环境。①

东北地区气候严寒,这里的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传统社会过着游猎生活,两族传统民居仙人柱和撮罗子颇为类似。如鄂伦春族仙人柱是用二三十根五六米长的木杆搭成倾斜度约60°的圆锥形骨架,冬天上覆五六十张兽皮保暖,天气转暖则换作桦树皮。②仙人柱、撮罗子易于搬迁,适合游猎生活。鄂温克人搬家时不会拆走木架,只是带走木架上的覆盖物。满族民居最具特色的是口袋房与万字炕。口袋房一般有正房三到五间,屋门开在东侧房间;住人的居室两到三间相连,从东侧中间开门;房屋整體形似口袋。住屋中修万字炕,由南、西、北三面组成,南北炕宽五尺余,连接南北两炕的西炕较短。靠住室的东侧房间南北各修一个锅灶,与炕内烟道相通。③口袋房有利于采光避风,火炕有利于冬季取暖,能很好地适应东北的严寒气候。

蒙古草原冬季严寒漫长,冬春两季常受暴风雪、沙尘暴袭击。蒙古族传统社会过着游牧生活,其民居蒙古包主要由天窗、穹顶、围墙、门四部分组成。穹顶也称“乌尼”,是连接天窗与围墙的木杆,对天窗起支撑作用。围墙也称“哈那”,是支撑蒙古包的网状木墙,一般使用长度2米的柳木条交叉编织而成,能根据需要伸缩调节墙的高度。蒙古包的门一般很低矮,可以减少寒风大量涌入包内,且一般朝向东南,不仅朝阳,而且可以避开西北方向的风雨。蒙古包的形状呈圆形,其流线型外形、拱形包顶也有利于抵挡草原上冬春季节的暴风雪、沙尘暴的袭击;同时,圆形包顶也有利于雨水从毡顶泄流到地面。④蒙古包易于搬迁,适合蒙古族游牧生活,其构成及样式能够有效适应蒙古草原的气候环境。

西北地区冬季寒冷,夏季昼夜温差大,形成了适应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维吾尔族高台式建筑,以及陕北、陇东、晋中的窑洞等民居样式。维吾尔族高台式民居由地下室、地面起居间、屋顶空间三个层次构成。人们根据不同季节和每天不同时段交替使用三个层次的不同空间。如夏季上午,人们通常在一二层起居,午后气温升高,人们到地下室避暑,晚饭后到屋顶纳凉;冬季人们到屋顶晒太阳,夜晚则在一层起居室生活休息。①高台式民居有效化解了当地冬季寒冷、昼夜温差大的不利因素,体现了维吾尔族人适应自然生态环境、营造舒适家居的生存智慧。②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形式。黄土高原土层较厚,林木少,适于建筑窑洞。窑洞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在沟壑断崖之处凿建的窑洞,称之为“崖窑”;二是从平地上向下挖约10米深的方形大坑,然后四面挖窑,称之为“地坑院”;三是以土坯为材料在平地上人工建造窑洞,称之为“箍窑”。③窑洞厚实,空间密闭,冬暖夏凉,具有较好的防沙性能,能有效适应当地气候环境。同时,窑洞建筑不用砍伐林木,无需占用耕地,能有效节省自然资源。

碉楼(或碉房)是藏地代表性民居,多见于西藏、川西及甘南山区,是一种集防御与居住为一体的独特民居样式。川西碉楼多以片石垒筑而成,一般三层或三层以上:底层多用来畜养牛羊,二层为居住层,包括客厅、卧房、厨房,三层多用作经堂和晒台。川西碉楼具有多方面适应高原自然生态环境的特征,如:该地降水较少,屋顶为平顶,可用作晒台;碉楼墙体厚实、门窗窄小,屋内冬暖夏凉;④当地沟壑纵横、地形奇特,适宜建高楼向上伸展;窗户装有窗檐,能够避免雨水从窗口淌进屋内,窗檐下挂着五颜六色的彩布,能够遮挡高原强烈的阳光,等等。

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代表性民居是干栏式民居。西南亚热带地区山林茂密、气候湿热、雨量充沛,山中又多毒蛇猛兽。为了适应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傣族、壮族、侗族、黎族、布依族等民族多采用干栏式民居样式。干栏式民居又有壮族木楼、傣族竹楼、黎族船型屋等不同形式。黑衣壮族干栏式木楼一般分为三层:底层用来饲养牲畜,二层供人居住,三层储存粮食。傣族竹楼大致呈方形,以竹木排列为间隔1.5米左右的柱网;底层架空,四面无墙,用于饲养牲畜,存放柴草、杂物;二层划分为堂屋、卧室、前廊和晒台,内部空间不作区隔,中央设火塘。⑤苗族、侗族、土家族等民族吊脚楼是适应山地环境的民居样式。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的变换形式。苗族吊脚楼大多建在30°~70°的斜坡陡坎上,房屋一部分架空,另一部分搁置在坡崖或地面上。吊脚楼建制类似干栏式民居,一般三层:底层通常蓄养牲畜、放置农具;二层为居住空间,设置有堂屋、卧室、火塘、厨房;三层为储存五谷杂粮的阁楼,多不封闭,四面呈半开敞或全开敞。⑥底层架空,能够有效避免瘴气、汛期涨水、地表潮湿和蛇虫猛兽的袭扰;二层开敞式空间则能发挥通风作用,适合亚热带山地炎热潮湿环境;而选择背靠山坡之地建造吊脚楼,不仅节省建材,还能减少对耕地的占用。

西南少数民族多注重庭院及住屋周边生态环境建设。如苗族注重在房前屋后的空地、道路两旁和菜地周边种植李树、樱桃、杨梅等果树。彝族人喜欢在庭院里及房前屋后种花卉、桃树、梨树、李树、核桃树、石榴树、棕树、青树、芭蕉树等。⑦傣族人的竹楼建筑在园圃当中,园圃外围是竹林,里面是果园和菜地。傣族人种植在庭院中的林木构成多物种、多层次生态结构:高大的菠萝蜜、酸角树占据上层空间;木瓜、柚子、芒果、番石榴、缅桂花等次高植物为第二林层;香蕉、臭菜、刺五加等植物居第三林层;在三个林层之下,还有蔬菜、香茅草、板蓝根、栀子花等植物,围墙的竹篱上爬着南瓜、葫芦、犁板菜等。①庭院及周边生态环境建设不仅有利于绿化,而且能够提供瓜果等多种生活资源。

民居样式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是民居生态智慧的重要方面。中国各地民居样式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首先突出体现在民居与地面连接方式、外观式样方面。陆元鼎认为,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元素包括建筑与地面的连接方式、结构形式、建筑布局、屋顶形式、使用材料和立面形状等方面,传统民居类型可以从不同形态要素划分,但民居建筑与地面的连接方式最能体现传统民居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形态特征。陆元鼎以此为标准将中国传统民居划分为地面式、地下式、架空式、临水式四大类:地面式如合院式民居,地下式如陕北窑洞,架空式如西南少数民族干栏式建筑,临水式如绍兴民居等。②其观点实际上也从一方面论述了建筑与地面连接方式的不同类型具有适应各地地形地貌的特征。中国民居的外观样式具体体现为上述四合院、仙人柱、口袋房、蒙古包、窑洞、高台式、碉楼、竹楼、吊脚楼等民居样式,是体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民居样式特征的最直观的方面。各地不同的民居样式或直接受气候、地形等自然生态环境因素影响形成,如口袋房、窑洞、高台式、竹楼、吊脚楼;或受当地游猎、游牧生计模式影响,如仙人柱、蒙古包等,但游猎、游牧生计模式说到底依然是由当地森林、草地资源的季节性特征决定的。

其次,民居建筑中庭院、天井、火炕、火塘、厚墙、檐廊、冷巷等空间布局、设置、局部设计,均体现了传统民居应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解决自然生态环境不利要素的经验和智慧。如北京四合院庭院面积较大,有利于采光通风;皖南民居天井狭长,有利于遮阳通风;东北火炕、西南火塘有利于冬季保暖。北方民居的厚墙有御寒隔热功能;干栏式民居檐廊、潮汕民居建筑群的冷巷有利于通风散热,等等。

再次,各地各民族民居大多注重庭院生态环境建设。如北京四合院的庭院植樹种花,建假山盆景。江浙民居花厅两面建花园;苗族、彝族、傣族注重庭院种植蔬菜、花果、树木,等等。各地各民族民居庭院生态环境建设,体现了向自然生态系统学习,将民居融入自然生态环境当中,以及协调民居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理念。

三、就地取材及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传统民居建筑一般就地取材,选用当地提供的土石、竹木、动物皮毛作为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因材致用,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价值,具有节约自然资源的意义,也是传统民居习俗生态智慧的一种体现。中国各地自然生态环境可提供用作民居建筑材料的资源种类及数量不同,在许多情况下甚至影响到民居建筑样式及建筑方式。

合院式民居一般是较成熟的砖木结构建筑。如北京四合院一般采用抬梁式木构架,柱、檩、梁、槛、椽以及门窗、隔扇等均为木制,外墙、房架子周围则以砖砌而成,屋瓦则多用青板瓦,正反互扣;③皖南民居结合了北方抬梁式和南方穿斗式两种木构架,外墙多用青砖砌成,因为当地林木资源丰富,立柱、横梁、厅堂中的太师壁、天井四周回廊等均为木制;江浙民居多为穿斗式木构架,砖砌空斗墙,等等。

客家土楼是中原汉族移民闽西山区建筑的特色民居。客家人为防范山地土匪及当地人的侵袭,没有利用当地丰富的森林资源建筑外墙,而是利用夯土技术掺上少量石灰、细砂和碎石,夯出坚硬如石的四层高的承重外墙;土楼内部则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森林资源,内墙、柱、窗门、楼梯、楼面、屋顶无一例外采用木材,体现了适应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特征。

东北地区森林资源丰富,这里的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过着游猎生活,他们能够通过猎获动物获得皮毛,因此,鄂伦春族民居仙人柱和鄂温克族民居撮罗子,无一例外以30根左右林木搭建成伞状木架,天冷的时候覆盖上五六十张狍皮等动物毛皮,夏季则覆以桦树皮或芦苇。东北地区的朝鲜族种植水稻,其民居建筑材料包括稻草、黄土、桦树等木材,以木材作为房屋框架,桦树皮铺盖在屋顶作为瓦片使用,以稻草与黄土混合建筑屋顶和围墙,用来防风保温。

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上的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均曾过着游牧生活,蒙古包、帐房是这些游牧民族的特色民居。蒙古高原特有的红柳树及羊毛、牛毛等是蒙古包的主要建筑材料。蒙古包所用的陶敖、乌尼多以坚固的柏木和榆木制成,蒙古包的网状木墙“哈那”多用红柳条交叉编织而成,盖毡、围毡多为羊毛擀成缝补,围绳、围带子也是以羊毛、马尾、牛毛等搓成。蒙古包建筑材料轻便,易于搬迁,适合蒙古族人游牧生活。藏北牧区帐房包括牛毛帐房、羊毛帐房和布帐房,其中用牦牛长毛制成的“黑帐”最为普遍。帐房大小根据家庭经济条件及人口多少缝制,一般帐房需用二三十幅帐篷料。帐篷搭建好后,为挡寒风,有的人家在帐篷内用草皮砌一圈高约1尺的矮墙,有的在帐篷外用草皮或牛粪围一圈1米多高的矮墙。①可见,游牧民族民居一般以羊毛、牛毛及当地常见的林木或草皮作为建筑材料。

新疆南部土木型建筑材料主要取自当地土木草泥。如新疆焉耆县博斯腾湖沿湖地带有50余万亩水面生长着高而粗壮的芦苇,当地居民有用芦苇扎墙的习俗。②新疆南部的阿以旺民居也以生土、草泥等作为建筑材料,其外墙是用当地黏质砂土用水和成稍稠的泥堆分层湿筑;内隔墙用柳条、芦苇等在木构架上编成篱笆,然后在两侧糊上草泥,抹平压光;屋面则是在小梁上密铺檐条再铺上泥土拍实压平。③

青藏高原上的碉楼多以当地的土石作为建筑材料。当地民众一般用高原山区盛产的方石、片石、阿嘎土等建造碉楼。阿嘎土是西藏特有的一种风化黏土,属于土石相兼的微晶灰岩,用它夯制出来的屋面,既美观又防水。羌族民众建筑碉楼时,先以大石砌成碉基,将石片层层堆砌,再把麦秆、青稞杆和麻杆用刀剁成1寸长,按一定比例与黄胶泥搅拌后接缝,使泥石胶合。④石砌碉楼坚固厚实,冬暖夏凉,不仅能很好地适应高原气候环境,而且具有较强的防御功能。

西南地区多山地,森林资源丰富,各民族注重充分利用当地的林木、土石资源建筑房屋。西南少数民族干栏式民居及吊脚楼主要以竹木、石材为建筑材料。苗族主要选择枫木、杉木、枞树作柱头或楼板。其中,杉木笔直、少枝丫、生长快,在西南山区又非常普遍,是建房用的主要材料。苗族选择的石材则有毛石、料石、卵石等,主要用于屋基、堡坎、柱础部位。⑤傣族竹楼是干栏式民居的一种,竹是其主要建筑材料,柱、梁和屋架结构用粗竹,围墙用竹片编织,剖开的竹子压平做楼板,门窗也用竹子制作,甚至屋顶也有将竹一剖两半做瓦盖顶,用竹绳(竹篾)拴扎。因此,傣族非常重视竹子的栽培,并积累了丰富的竹材抗虫蛀、防腐蚀经验。①土家族、瑶族吊脚楼多以杉木、竹子为建筑材料。瑶族吊脚楼的立柱、房梁、墙壁、门窗乃至地板等,均会用到杉木,甚至屋顶也会用杉皮作材料。贵州西部山地布依族的“石板房”也属于干栏式民居。该地岩石丰富,当地民众用长方形条石建筑房屋基础,然后在其上搭上木板,再用石块砌墙,外墙有块石砌筑和片石叠砌两种形式,屋顶则一律用薄石板盖成。②

西南少数民族的特色民居还包括井干式民居,如普米族的木楞房,彝族、哈尼族、傣族的土掌房等。井干式民居外围护墙、内分隔墙均以原木或方木两端砍上缺口互相咬合衔接垒叠而成,屋顶以木片覆盖。井干式民居耗用木材很多,一般分布在气候寒冷、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如滇西北横断山脉高山峡谷中的部分纳西族、普米族、彝族、独龙族的传统民居即为井干式民居。井干式民居墙壁由原木堆垛而成,能够抵御寒冷,适应当地自然生态环境。③云南红河两岸彝族、哈尼族、傣族等民族的土掌房主要为木构架,墙体多为土基砌墙,或新土筑墙;房顶平铺若干木梁,木梁上用劈柴垫底,铺上青松毛后再盖上掺和有草和泥的黏土,用榔头捶压为紧实的土平屋顶。土掌房厚重的墙体和屋面蓄热性能好,保暖隔热,冬暖夏凉,非常适应当地干热的河谷地带气候环境。④

中国各地民居对建筑材料的利用,充分体现了顺应当地自然生态资源的特征。各地民居注重采用当地最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建筑材料,注意克服当地常规建材不足的局限。如西南林木资源丰富,因此形成当地井干式民居、干栏式民居。贵州西部岩石资源丰富,且多页岩片石,因此形成当地布依族建筑的石板房。西北地区林木资源缺乏,陕北、陇东、晋中地区民众因此注重利用当地丰富的黄土资源建筑窑洞,新疆南部土木性建筑注重利用当地的土木草泥作为建筑材料。各地民居采用的建筑材料不同,还会直接影响到当地民居样式及建筑方式。如西北地区以黄土作为建筑材料,形成独特的窑洞;青藏高原以方石、片石作为建筑材料,形成藏地独特的碉楼;傣族以竹木为建筑材料,形成独特的竹楼,等等。

各地民居建设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适应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及生计模式等方面体现出多方面的生态智慧。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方面,苗族用杉木建筑吊脚楼,对杉木的利用极其讲究,将树干解板或作柱头,以树皮盖屋顶,大树枝用来打盆,小树枝当柴火,嫩尖入药,整棵树充分利用,无一浪费;傣族以竹木盖竹楼,注重选择耐腐抗虫的竹木,形成将竹木放入水塘浸泡数十天作防虫防腐处理的经验;西北窑洞、彝族土掌房废弃后注意房土的重复利用或用作肥料等等。传统民居建筑材料利用智慧还体现在适应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及生计模式上。如朝鲜族、藏北、南疆等民居以土石筑建厚实的外墙,有利于防寒保暖,能够有效应对当地寒冷的气候环境;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以动物皮毛搭建仙人柱、撮罗子,蒙古族以羊毛擀成蒙古包的盖毡、围毡,藏北牧区以牛毛、羊毛制作帐房等,均为适应当地游猎、游牧的生计模式,体现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以及建筑安全、舒适民居的生态智慧。各地民居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作为建筑材料,还具有节约自然资源的意义。民居建筑中,建筑材料投资比重最大,就地取材,不仅建筑材料低廉,节省运输费用,而且利用当地丰富自然资源,注意林木的补种,有利于维护当地的生态平衡。

四、传统民居生态智慧的继承与发展

我们研究传统民居的生态智慧,旨在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处境、价值及前景,探讨传统民居生态智慧的当代继承与发展。传统民居本身是一个不断演变、发展的过程,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今天,中国传统民居同样正在经历着向现代民居的变化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民居空间分布发展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趋势,城镇民居更多地是沿交通干线作带状布局。与此相关,民居结构、建筑材料逐渐朝现代化、单一化演变,庭院式住宅越来越少,①人们在住屋中更多地依靠暖气、空调解决防寒、防暑问题,传统民居适应各地不同气候的功能减弱;与此相应,现代民居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依赖越来越小,逐渐走向与自然生态环境脱离的道路。面对现代民居以上发展趋势,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对待传统民居?传统民居中的生态智慧在今天还有没有价值?哪些方面需要我们研究、继承,哪些方面又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环境进一步创新、发展?这都是我们今天应当直面、思考的问题。

探讨传统民居生态智慧的当代继承与发展,首先应认识传统民居有哪些优良传统。上文我们从聚落选址、民居样式、建筑材料三方面论述了传统民居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的智慧,对传统民居优良传统已作了具体论述。概括而言,传统民居优良传统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其中蕴含着人-建筑-环境协调统一理念或智慧,这是传统民居建筑最宝贵的传统。②传统民居建设不是单纯考虑人自身居住的安全、舒适,一味地改造自然生态环境,而是从自然生态环境中寻找综合条件好、适合人居的环境,将人的生产生活、居屋建设纳入到自然生态环境整体中。传统民居还注意在认识自然生态规律基础上,模仿自然生态环境,植树造林,建设庭院,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上,一方面注重利用当地最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建筑材料,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与破坏,另一方面注重植树造林,注重建材资源的重复使用、充分利用,注意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其中均体现了尊重自然,追求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共生的理念。二是传统民居的实用性。这种实用性突出体现为民居应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不利要素,营造安全、舒适住屋及居住环境等方面。如聚落选址注重综合考察气候、地形、水源等要素及其综合配置,谋求满足物质生产生活需要及最佳居住质量;采用不同的民居样式应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不利要素,如干栏式民居一层架空利于通风、防洪、防虫兽侵扰;民居建设在庭院、天井、火炕、火塘、后墙、檐廊等的设计,在建筑材料的采用及建筑方式上,注重保暖防寒,以应对当地的气候环境等等。三是传统民居的经济性。就地取材,选择当地最丰富的自然资源,建筑材料低廉,节省运输费用,利用当地工匠资源,省工省料,均体现了民居建筑的经济性。

传统民居生态智慧的继承和发展,要求一方面继承传统民居建筑的优良传统,坚持如上基本原则,另一方面适应民居现代发展趋势,找到两方面的平衡点。具体而言,一方面,不能一味突出传统民居所承载的传统乡村记忆,固守传统民居样式及对当地自然环境中建筑材料的利用。传统民居本身也存在不利于自然生态环境的方面,如“黄土高原地带的地穴式住居和窑洞民居的建造,使原本就已存在的风霜雨雪对高原的侵蚀大大加快,是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重要因素之一。干栏式、井干式建筑及木构架建筑的建造,不得不大量砍伐林木,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植被结构,或使有的地区林木资源枯竭,或使得有些地区出现草原化乃至沙漠化,随之而来的是动物资源的减少、地表土的流失及蓄水能力的降低。水土的流失,造成雨水流泄过快,使河谷地带洪水灾害频繁发生”。①这要求我们充分利用现代建筑材料,改进传统民居中不利于自然生态环境的方面,如以空心水泥砖替代以原木作为建筑材料,减少木材砍伐,节约林木资源。另一方面,相对于传统民居而言,现代民居结构、建筑材料整齐划一,存在与自然生态环境相脱离的倾向,这要求我们注重继承传统民居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方面,如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借鉴传统聚落选址方法、原则,综合考察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要素及格局,注重城镇聚落选址的综合论证。要借鉴当地传统民居样式,在传统民居样式基础上创新;发挥传统民居庭园建设、檐廊及厚墙设计等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作用,发挥传统民居以及人自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避免过度利用暖气、空调等现代器具,这不仅有利于节约能源,而且本身有利于克服过度使用暖气、空调对人自身健康的不良影响。同时,傳统民居不仅承载着乡村记忆,需要我们保留部分传统民居作为样本,发展旅游经济,从多学科角度研究其中的合理要素,而且传统民居人-建筑-环境协调统一特征,本身体现了人与乡土环境相互交流、和谐共生的本性、本能,这要求我们今天的民居建设坚持这一理念,将民居建设纳入到自然生态环境当中,保持各地植树造林及庭院建设的优良传统,在城镇建设中,合理规划建筑与绿地的安排,结合当地适宜植物种群,注重植树造林的多样性、层次性,促进现代人身、心、灵多层次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胡颖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