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体刻画,让人物特点跃然纸

2021-08-23上管靖霞

求学·教育研究 2021年14期

上管靖霞

摘 要:人物描写是小学阶段写作的训练重点。统编版教材选文中对很多人物的描写堪称典范,能有效地凸显人物的内在特点,教师要善于综合运用教材,从文本作者的描写中提炼立体刻画人物的方法,并通过多层维度展现在作文教学中,丰富学生的写作方法。

关键词:立体刻画;人物特点;多维方法

小学阶段的作文离不开人物描写,无论是写实性的作文还是想象类的作文,人物描写都是关键之处。统编版教材中所编选的很多课文对人物的描写都堪称经典。那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掌握立体刻画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呢?

一、突出特点,强化人物肖像描写

对人物的认知,首先是从肖像开始的,包含了人物的外貌、气质、服饰等多个维度。高质量的肖像描写,不仅可以再现人物的外在特点,还可以展现其内在的精神品质、思想内涵等。[1]

对于小学生而言,要学好人物的肖像描写,首先要学活有顺序的表达,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上与下、远与近之间的关系。比如统编版课文《军神》的课后“阅读链接”中《丰碑》一文对军训处长的描写,就堪称有顺序表达的典范。先从整体入手:倚靠树干坐着、好似一尊塑像、浑身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然后再到局部:右手的中指与食指、左手微微向前倾着;最后再回归整体:破旧的衣服……教师可以借助这一范例,引导学生掌握有顺序表达的特点,习得有顺序表达的写作奥妙。这样学生在习得方法的同时,也促进了语言实践能力的发展。

其次,人物肖像描写绝不是面面俱到,而是要能够紧扣特点。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人所展现出来的形象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肖像描写万不可什么都写,而是要紧扣人物与众不同之处,尤其是在特殊情境下所展现出来的独特状态,并且要在描写外貌的同时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和独特个性。以统编版六上册《金色的鱼钩》一文中老班长的肖像描写为例,作者仅仅运用一句话就将一个在长征途中未老先衰的红军战士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了皱纹。”很显然,作者对老班长的肖像描写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着重展现其衰老的一面,用“背有点驼”“高颧骨”“布满了皱纹”等细节化的描写来体现这一特点。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从人物身上捕捉其与众不同的地方,展现其独特之处,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让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学阶段作文对人物的描写,并不是如同照相机一样,完全还原人物的本来面目,而是结合具体的事情、情境,展现人物外显特点和内心的情感,更好地刻画出立体的人物。

二、结合情境,强化人物语言描写

正所谓“言为心声”,人物的对话以及对话时的语气、神态,与其身份、性格以及当时的心境都有着直接的联系,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小学生对人物对话的描写,需要懂得契合人物的身份角色,并注意具体的场合,同时关注人物的体态、神态等关键性因素。[2]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场合,采用语言情境融合的方法,写出人物在具体情境下的独特语言。即便是同一个人物,面对相同的话题,环境不同,说出来的话以及说话时的状态也应该是不同的。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具体话题,比如“一位同学的水笔不见了”,让学生写出在不同的场景下这位同学的人物语言。如场景一,语文课上,他小心翼翼地翻着自己的书包,嘴里不停地嘀咕:“水笔呢?我的水笔呢?真是奇了怪了!”场景二,上课前,他心急如焚,大声叫着:“我的水笔呢?谁看到我的水笔啦?”场景三:在家中,他一股脑坐在沙发上,大喊:“老妈,你看到我的水笔了吗?”设置不同场景,让同一个人物说出完全不同的话,让学生在对比中认识到情境对人物言行的影响,有助于学生展现出自己笔下的人物特点。

三、关注细节,强化人物的动作描写

所谓动作描写,就是要紧扣人物富有特征性、典型性的动作,来展现人物的性格、身份以及当时的心境。人物的动作写得越细致,人物的形象就越发显得鲜活,因此要让学生掌握清晰、精准而连贯的动作描写。

首先,要能够分清先后顺序。有顺序的描写,是逻辑思维清晰的表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关注动作本身之外,聚焦表示动作先后顺序的词语,尝试将动词与“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词语结合,在写作的过程中讲究动作的先后顺序。其次,所运用的动词要精准。如贾岛和王安石作诗时喜欢斟酌动词,动词运用得精准,能够让原本呆板的句子鲜活起来,这对展现人物心境、凸显人物个性具有重要的作用。最后,动作要连贯。人是具有生命意识的主观体,人所呈现出来的动作应该是体系化、系列性的,写作时不能将关注点聚焦在某一个割裂的动作上,而要学会以连贯的方式进行描写。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少年闰土》中描写闰土“雪地捕鸟”的那段话,让学生从文段中圈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比如“掃、支、缚、拉、罩”等,把这一系列动作连贯起来,概括捕鸟的具体步骤,从中感受人物动作描写的连贯。

四、直抵心灵,强化人物的心理描写

人物的肖像、语言和动作描写都属于人物外显层面的描写,仅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小学生描写人物时还需要将笔触伸向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揭开人物内心的奥秘,使内心与人物外显层面的肖像、语言以及动作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更加多维立体的方式展现人物的整体形象。[3]

如何描写人物内心活动呢?首先,可以结合具体情境,让人物尝试进行独白式内心倾吐。比如统编版六上册中的《穷人》一文中,桑娜独自收留了西蒙的两个孩子,担心丈夫责怪,作者对此展开了一段独白式的心理描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段中反复出现的一些词汇,同时将语言文字与文段中的省略号结合起来,感受桑娜当时内心的矛盾与纠结,品味内心独白的描写效果,更好地从文本范例中学会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独白描写方法。其次,结合人物表情。人内心的活动通过其脸部的表情可窥探一二,可以将内心活动的描写与人物的表情描写进行结合,从而起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审视人物的内心活动是触及人物灵魂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方法,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心灵独白,又要引导学生将内心活动的描写与人物的外显特征描写进行结合,更好地推动学生语言实践素养的不断发展,提升学生刻画人物特点的能力。

人物描写的习作只有明确好方向,教师才能教得清楚,学生才能学得明白,才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自主选择描写的方法和策略,表达好自己想呈现的内容,从而获取知识和方法的双重丰收,更好地推动语言表达素养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董基洁.作文教学中人物描写的指导策略刍探[J].成才之路,2017(26):54.

[2]杨小勇.浅析小学人物描写教学[J].写作(下旬刊),2018(02):41+43.

[3]张军.在习作单元中构建人物描写的认知图式[J].江苏教育,2020(65):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