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

2021-08-23罗春梅

成才之路 2021年24期
关键词:新要求爱国主义教育基础课

罗春梅

摘 要:高校“基础”课教学是高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研读习总书记关于爱国主义教育重要讲话精神,明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鲜明主题、育人目标和实践要求,钻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版教材,把握教学内容、教材变化、教学重难点,是“基础”课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基础课;新内容;新要求

中图分类号:G641;G41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24-0004-02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为新时代高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方向指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思政课的先导课程,爱国主义一直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探讨在新时代如何运用“基础”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为“基础”课教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参考。

一、研读文件,明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新要求

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深刻揭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明主题、育人目标、实践要求,为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指明新要求,彰显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为此,教师在“基础”课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以新要求为指南,贯穿教育教学始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时代性。

1.明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鮮明主题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时代内涵,习总书记明确指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为此,“基础”课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应当遵循中国梦教育、中国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层层递进的逻辑结构,即实现中国梦需要弘扬中国精神,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内容,当代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是中国梦的实现,从而使教材第二章和第三章内容紧密相连、层次分明。

2.明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育人目标

爱国主义教育的育人目标关系着培养什么人的方向问题,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指明了育人目标,即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四观”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首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四观”,即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的认知、认同,加强大学生的党史教育、国情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加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教育。其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包含三个方面内容:激发爱国情、砥砺报国志、实践报国行。爱国是情感、思想、行为三个方面的有机统一,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涵养大学生的爱国情,同时还要让大学生将爱国情、报国志转化为报国行,树立扎根人民、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价值追求。

3.明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要求

首先,与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首要内容,也是贯穿三个层面的根本线索,二者不谋而合,为此,要推动二者深度融合,在相互结合中提升爱国主义影响力。其次,创新教育方法,推动爱国主义教育与时俱进。教师要丰富教学内容,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促进校内和校外、线上线下形成协同效应,推动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有机衔接、螺旋上升,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实践教学,涵养大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二、 钻研教材,把握教学新内容

目前“基础”课教学统一使用2018版教材,钻研教材中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了解2018版教材新变化,厘清教学重难点,是在“基础”课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1.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从2006版初版教材至2018版最新教材都包含丰富的爱国主义内容,并且都有一个章节专门讲述爱国主义相关内容。2018版教材也不例外,教材第三章第二节聚焦爱国主义,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基本内涵、爱国主义基本要求、做忠诚的爱国者等基本问题,既继承了爱国主义优秀传统,也富有世界视野和时代气息。纵观整本教材,教材的其他章节也包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与第三章第二节前后呼应。如教材第一章关于人生价值的实现和第二章社会理想的实现都与爱国主义密不可分,无论人生价值的实现还是社会理想的实现都需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也包含爱国,是践行核心价值观最根本的因素。第五章关于个人品德准则和第六章关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法律义务的相关内容,也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运用“基础”课教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要统筹整本教材,协调安排,注重教材前后的逻辑联系,处理好相关问题的关系。

2.教材新变化

2018版“基础”课教材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材凸显爱国主义核心。以前的2015版教材主要遵循“中国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逻辑展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放在第二节、第三节分别阐述,第一节关于中国精神的内容显得过于笼统,同时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的核心也没有得到充分凸显。因此,2018版教材主要围绕“中国精神—爱国主义—改革创新”逻辑展开,教材的逻辑结构更加严密,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的核心得以凸显。其次,教材内容更加完善、精简。教材中关于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增加“爱自己的国家”,强调政治属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更加突出了爱国主义的本质。新教材大幅精简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的长篇论述,强调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既是对原有教材的继承,也是对习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阐发,使得全面对外开放水平背景下的爱国主义立意更加完整。最后,教材内容紧跟时代。如第三目“做忠诚的爱国者”中,根据党中央对“一国两制”最新阐述,增加了“维护党中央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有机结合起来”的新内容。根据十九大精神中关于解决中国台湾问题态度的最新表述,增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等内容。新观点和新论断的融入,使得教材内容更加完整,更加与时俱进。

3.教学重难点

在“基础”课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教师把握教学重难点,基于教学目标和学情,抓住社会热点,针对大学生思维困惑点展开教学,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基础”课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把握以下教学重难点。第一,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统一性问题关系着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问题,常常成为大学生认识中的困惑。针对大学生的这一困惑,“基础”课应该直面问题并给予回应。从爱国主义的内涵来看,爱国不是抽象的概念,政治属性是爱国主义的根本属性,国家的昌盛离不开政党和制度的保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面临重大危难的时刻,中国共产党把爱国主义的理想追求同社会主义的前途紧紧联系在一起,二者的统一是中国近代历史不可抗拒的发展轨迹。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当前我国所取得的重大发展成就和抗击疫情取得的成效,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教师在“基础”课中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政治引导,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让他们真正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政治文化。第二,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受外来文化和外国思潮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出现崇洋媚外和爱国主义情感弱化的倾向,弱化了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新时代背景下的爱国,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立足民族和面向世界的辩证统一关系,既要面向世界充分利用好发展机遇,又要按照本国国情发展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民族文化。第三,爱国主义的知行统一的问题。爱国不是简单的情感表达或者一时的冲动,而是一种理性的认识,要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因此,教师只有让大学生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到中国梦的实现中,才能使爱国主义教育落地生根,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

[2]邓验,侯凯升.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J].北京教育,2020(04).

猜你喜欢

新要求爱国主义教育基础课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浅谈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谈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道德叙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职教体系下公共基础课改革探索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