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特色文化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

2021-08-23崔文娟

新西部 2021年7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思政育人

地方文化的魅力深远流长,应将地方特色文化与“课程思政”教学深度融合,发挥地方特色文化的思政内涵元素和优势,使其转化为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地方特色的历史、人文等文化资源同“课程思政”有效衔接,融入专业中,融入课堂中,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发挥思政育人功能,实现协同育人,初步搭建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高校“课程思政”模式。

地方特色文化在高校“课程思政”中的现实意义

(一)铜川地方特色文化蕴含的思政内涵元素符合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新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强调,“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铜川地域内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薛家寨,药王孙思邈故里,以及“好人之城”“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所展現出来的革命、历史、传统、人文等文化元素,充分满足了“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内容和要求。[1]

(二)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历史、人文,精神文化等是进行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和资源

地方特色文化作为地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孕育土壤之一。对大学生来说,地方特色文化具有的天然的渗透力、感染力、亲和力以及融合性,让他们在学习生活过程中能看得见,摸得着,能够实际参与、亲身体验、感受得到的一种经历和过程,它所呈现出的思政内涵元素贴近学生实际,在“立德树人”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显而易见的作用。

(三)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地方特色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两者相得益彰

“课程思政”是通过不断地汲取地方优秀特色文化的养分,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和弘扬优秀地方特色文化共同促进,共同发展。高校在“课程思政”中发挥地方特色文化中的优质资源是对文化自信的高度践行。地方特色文化有利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也有利于推进地方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融汇共进。这些资源的有效提炼整合,合理利用,既能起到弘扬优秀文化的作用,又能增强“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挖掘地方特色文化的高校“课程思政”育人元素

铜川地处关中平原地带,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人文、精神文明等特色文化资源,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薛家寨,药王山、耀州窑、金锁关等久负盛名,各有特色。名人贤达,历代辈出,是唐医学家孙思邈、史学家令狐德、书法家柳公权,北宋画家范宽等人的故乡。近年来,更是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最具幸福感城市、“好人之城” 等称号,历史人文内涵、育人资源尤为丰富。

铜川职业技术学院结合本校专业实际,把地方特色的历史、人文等文化资源同“课程思政”有效衔接,融入专业中,融入课堂中,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发挥其思政育人功能,实现协同育人,重点整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课程思政”育人元素,挖掘提炼出以“红色照金”精神、“大医精诚”精神为核心的育人元素作为“课程思政”重要内容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初步搭建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高校“课程思政”模式,进一步丰富课程资源,更好的发挥“课程思政”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

(一)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创建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所传承的“红色照金”精神

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由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共产党人在中国北方创建的第一块山区革命根据地。它既是中央和各地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也是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来铜视察时要求,“要把照金精神传承好、发扬好”,“更好发扬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把以“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独立自主、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为主要内容的红色照金精神,融入各专业的“课程思政”的课堂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发挥照金爱国主义教育、党性教育、革命历史教育的作用,坚定信仰,进取拼搏,让红色基因代际相传,成为全体师生的思想之魂、精神之魂。

(二)药王孙思邈文化品牌所蕴含的“大医精诚”精神

药王孙思邈是我国医学史上医德集大成者,它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统一性。学院地处药王故里,设有孙思邈医学院、孙思邈康养学院,肩负着传承和弘扬孙思邈医德思想精髓的重任。把“大医精诚”精神融入医药类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中,培育学生博大的人文情怀,高尚的医德医风,培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学好中医药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途径之一。[2]

(三)千年不熄耀州窑所蕴含的“传承精神”和“工匠精神”

耀州窑作为历史名窑,一千四百年炉火不熄,耀州青瓷被誉为我国古代北方青瓷的代表。千年传承,薪火不熄,千年历史的积淀所赋予的传承精神源远流传。耀州瓷是手艺的传承,更是匠人精神的传承,制瓷“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天工开物》中这样描述陶瓷烧制过程,不仅考究手艺,更考验智慧,传技艺更传精神。2006年,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道道工序见真功的传承精神的鲜明体现。工匠精神将引领新时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代代陶瓷人所表现出的以重道、精业、爱业、敬业、乐业为主要内容的“传承精神”“工匠精神”为耀州窑陶瓷学院的师生们提供丰富的“课程思政”内涵和实践载体,是学生所要追求、弘扬和践行的职业精神。[2]

(四)“德润铜川·好人之城”所蕴含的“崇德向善”精神

在铜川,凡人善举层出不穷,助人为乐已成常态,先后涌现出张水珍、李艳华等一大批道德典型,多人荣登“中国好人榜”“陕西好人榜”,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尤为浓厚,学院各专业充分利用铜川好人这张城市名片,围绕树德立人根本任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用身边的好人故事,崇德向善的精神教育大学生向真向善,引导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5、铜川首创首成全国文明城市所蕴含的拼搏奋斗精神,连续两年荣获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家国情怀所蕴含的爱国精神,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实践载体

2018-2020年,与铜川市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同步同向,首创首成获得陕西省省级文明校园荣誉称号,全体师生用拼搏奋斗、爱校、爱家园的实际行动参与文明创建全过程,通过创建这一实践活动取得了“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良好效应,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和爱校荣校情怀。

搭建地方特色文化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一)加强“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按照三全育人要求,教师只有转变思想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强化专业素养,才能当好开展课程思想教育工作的引路人。依托地方特色文化,加强对教师在革命、历史、人文等地域市情方面的培训,加强教师自身的教育智慧、文化底蕴和自身价值观的锤炼锻造,让其自身拥有正确价值观取向和科学的教学理念,才会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和荣誉感,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同时采取定期座谈、活动探讨、交流互助等形式,打造一支紧跟时代要求,适应“课程思政”要求的教师队伍,让“课程思政”的践行实效更加显著。

(二)开发“课程思政”活页式教材和典型教学案例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教学内容的支撑和依据,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教材开发,应根据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需求,通过逐步的不断地丰富“课程思政”资源,主动融入地方特色文化,引入典型案例,情景教学等形成“課程思政”活页式教材。同时以“课程思政”元素为思路,结合实际课程进行项目、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问题导向、情景再现、体验式教学等方法来构建开发“课程思政”教学案列模块,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让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同步共振,让人文教育与思想教育和谐共融,发挥地方特色文化的育人作用。[3]

(三)打造“课程思政”环境氛围

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校园环境氛围中,充分发挥校园建筑、校园环境、景观文化和校史校训校歌等的文化育人价值。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内所营造渲染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有着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征和“滴水穿石”的力量,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及价值取向。孙思邈医学院教学楼大厅内药王孙思邈的雕像,让师生感受到文化名人的熏陶。教学区域楼道内各具专业特色的“墙壁文化”宣传栏、宣传标语,更是丰富多彩,入眼入心入脑,提升了校园形象,营造了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在春风化雨无声中发挥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作用。

(四)繁荣“课程思政”校园文化

把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校园文化,有利于增强学院的文化底蕴,有利于提高校园文化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把地方特色文化内涵以专业技能、体育、文化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为基础,搭建多种“课程思政”文化载体,通过开展各种社团、志愿服务、演讲、红歌比赛、大医精诚诵读、技艺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精神等渗透到活动中去,既净化了校园精神环境,又为青年学生发展兴趣、培养技能、提高素质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平台。

(五)建立“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平台

地域文化是宝贵的资源,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特色文化资源,根据开设专业的特点,不同专业融入不同的思政内涵,有针对性地建立具有地方历史人文特色的“课程思政”的实践教学基地。照金革命纪念馆、薛家寨是全体师生爱国主义的教学基地,孙思邈医学院在药王山建立了“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基地,耀州窑陶瓷学院在耀州窑陈炉古镇设立了创新创业“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基地,机电学院把铜川新区材料产业园区作为“课程思政”的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了主题宣誓、经典诵读、进企业听讲座报告等形式多样的思政实践活动,有力地推动活动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张一璠.高校“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元素挖掘梳理论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06):38-42.

[2]郭慧,孙文珠.专业课的“课程思政”设计和实践——以《宁波中医药文化》课程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8(18):130-131.

[3]傅刚.共和国没有忘记——述评上半年出台的老区振兴三大举措[J].中国老区建设,2012(09):8-11.

作者简介

崔文娟 铜川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化学合成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思政育人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