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介入传统村落建设策略研究——以瑶里镇绕南村为例

2021-08-21王晓冬余顺利

华中建筑 2021年8期
关键词:南村景观村民

王晓冬余顺利

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城市向乡村周边扩张乃至吞噬,村落急剧减少,其中不乏见证了传统农耕文明的传统村落。根据《2018年城乡建设统计年鉴》统计,2018年中国乡村数量为245.2万个,2009年乡村数量为271.4万个,相比2009年乡村数量就足足减少了26.2万个(图1)。乡村数量的骤减,也伴随着乡村地域文化、民俗活动以及传统技艺的消逝。梁漱溟曾在《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设立旨趣及办法概要》提出,“中国的建设问题便应当是‘乡村建设’”[1]。对于乡村建设问题,各行各业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索、促其优化。艺术介入乡村建设作为一种新的乡建“活化”方式兴起,在乡村文化上,结合艺术化的处理,乡村文化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乡村面貌上,保留当地特色面貌的同时,并发展了新面貌,避免了“千村一面”的困境;在发展延续性上,艺术的引入为后期的发展提供了创造持续性。

图1 2009 年—2018年中国乡村数量变化图

1 艺术介入乡村建设优秀案例分析

1.1 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

越后妻有位于日本新泻县南部,760km2,距离东京大概2个小时的车程,由毗邻的十日町市、津南町两地组成[2]。越后妻有拥有200多个村庄,气候长时间处于下雪状态,当地以种植稻米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当地年轻人大量涌入城市,越后妻有地区经济衰退,村庄高龄化严重。策展人北川富朗受政府邀请对当地进行艺术节庆的筹办,通过节庆的举办吸引人流,活化村庄。艺术节主要邀请知名的艺术家与当地居民创造出与当地自然融合的艺术作品,活动结束后,艺术作品会留在当地,成为当地靓丽的风景。艺术作品形式不局限于绘画、装置等形式,还可以是雕塑、展览馆、或社区中心等建筑作品形式,可供展览[3]。越后妻有艺术节的举办,为当地吸引了大量客流,给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1.2 许村计划

许村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松烟镇,距离和顺县28.3km,距离松烟镇7.5km[4]。许村是一个拥有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古村,坐落于太行山脉北部的高山盆地,位于凤凰山脉脚下,要传统农耕作物为玉米,村落内保有了一批优秀的古建筑,如老戏台和明清一条街建筑群[4]。许村存在着乡村共有的通病:人口老龄化,年轻劳动力不足等问题。2008年,和顺县政协主席范乃文邀请渠岩对许村进行艺术乡建。渠岩认为,许村应尝试以艺术家、政府、村民互为主体的多主体乡建思路,并建立了许村艺术公社,由当地村民范乃文担任艺术公社社长。许村计划通过艺术节庆的手段介入乡村,以艺术助学和艺术家的创造连接外来的当代艺术与地域文化。

2 瑶里镇绕南村调研分析

2.1 瑶里镇绕南村概况

瑶里镇绕南村位于江西省浮梁县瑶里镇东北,距瑶里古镇2km左右,距离景德镇43km(图2)。瑶里镇与安徽祁门县、休宁县相邻,曾经属于徽州管辖,因此在瑶里的建筑大部分也都是徽派建筑,素有“瓷之源、瑶里釉”的美称。在唐代中期,因盛产瓷窑而得名“窑里”后因瓷窑外迁,改名为“瑶里”[5]。制作陶瓷除了需要高岭土,还需要釉,而制作釉需要瓷石这种材料,绕南村是瑶里盛产瓷石的地方,当地人俗称“釉果”,现今村内还仍留存用于制作釉果的古水碓作坊。绕南村农业种植以水稻和茶叶为主,周围山峦叠翠,南靠太庙山,北临靠椅山。绕南村建筑背靠环山,依水而建,错落有致,整体建筑呈线性分布。村内几十栋古建筑保存较为完整,至今村民仍多从事制釉加工(图3)。

图2 绕南村区位图

图3 绕南村总平面图

2.2 资源分析

绕南村拥有天然的历史资源和自然资源,村落在宋元明时期是瓷器制作和瓷土矿加工中心,周边古窑址、古矿坑和古作坊密布[6],绕南窑址现有“龙窑”三处,始建于宋代,历代不断修缮,主要生产民瓷和建筑瓷。据史料记载,当时绕南一带沿河水碓有149座,制瓷手工业作坊一千多所,窑工近万人。“家家窑火,户户陶埏”、“重重水碓夹江开,未雨殷传数里雷”就是当年绕南盛况的写照,具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7]。

3 瑶里镇绕南村现存问题

3.1 民俗文化的流失

由于经济的滞后,绕南村原住民转向城市务工,村内空心化严重,只留有老年人和儿童驻守,当地的一些习俗活动得不到很好的传承,逐渐衰落下来。马戏和地灯是当地特有的民俗活动,分别为年后表演。通过访谈得知,马戏上一次演绎已是19年前,地戏的表演活动也早已停止。代表当地瓷釉文化的相关工艺也逐渐衰落,原先村民基本以制作釉果为生,生产工艺为水碓,明代宋应星曾在《天工开物》这样描述水碓:“凡水碓山国之人居河滨之所为也,攻稻之法省人力十倍,人乐为之。引水成功,即简车滥田同制度也。设曰多寡不一值流水少而地窄者,或两三白。流水洪而地室宽者即并列十白无忧也。”[8]现今村内只有几户仍还从事用釉果的工艺(图4),其中部分村民为市非遗传承人,现也面临着无人传承的状况。

图4 釉果制作

3.2 建筑的年久失修

绕南村建筑为徽派建筑,其中沿河建筑大部分为村民新建建筑,风格取样于老建筑,为白墙黛瓦,马头墙形式。背靠环山以及中间部分建筑基本为留存下来的老式建筑,建筑内部基本结构完好,主体结构为木结构,建筑功能基本为通高二层的大堂,大堂入口处设有狭窄的四水归堂、卧室、以及大堂后部的厨房,二层为杂物间。部分建筑墙体呈倾斜状态,部分墙体粉饰脱落,年久失修,具有安全隐患(图5)。整个绕南村公共空间为家族祠堂、支堂以及议事堂等,祠堂与支堂现已破败或停用,议事堂作为村内唯一的大型公共场所,如村里喜事都在这里操办。由于今年洪灾影响,连接河两岸的桥梁已被冲毁,现准备重修,部分村民房屋也受此影响。从整体来看,村里存在建筑设施不完善、建筑内部质量差,建筑功能不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等问题。

图5 建筑的现状

3.3 景观的缺失

根据《詹氏宗谱上册》记载,绕南村小组原先有绕南八景之说,分别为“大河水来”、“梅雪争研”、“连阡稼穑”、“天心玉兔”、“比屋书声”、“竹风清暑”、“四山环翠”、“一水流金”等景色,现“梅雪争艳”与“比屋书声”两景已不复存在(图6)。“丛丛水碓夹江开,未雨殷传数里雷”描写的正是绕南这样特殊的地方人文景观[7],形容水碓分布在溪流两侧,水碓的声音像雷声一样传到数里之远。根据当地村民记忆,绕南村小组盛期水碓20个左右,声势浩大,景观视觉冲击力强,现村内只剩3个水碓。这些本土特色景观已逐渐消逝。

图6 绕南八景

4 艺术介入绕南村建设策略

改造基于解决绕南村存在的问题,从设计素材提取到实施设计,充分尊重当地的文化与村民的需求,进行在地化设计,从而改善村民的人居环境并带动乡村发展。首先对绕南村进行调研,了解了村民对于绕南村的未来改造需求,并对绕南村资源进行了分析,从建筑样式、当地的产业、景观形式等多方面提取了绕南村有用的信息与元素,通过艺术化的手段,对绕南村景观进行设计。基于原先部分建筑处于破败以及毁坏状态,在尊重绕南村原始肌理的情况下对破败的建筑进行了重建,并对绕南村重新进行了规划(图7),主要分为五个区域,分别为艺术文创区,农作区、山林区、民居区、溪水区等,在原先基础上增设了艺术文创区,主要针对当地的瓷釉文化而植入的功能,其中包括釉果体验中心、文创工坊等,这些功能的设置对绕南村瓷釉文化及村落特色进行了宣扬与发展。

图7 绕南村规划

4.1 村民主体性

目前许多村子在建设规划时,因整体采用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模式,往往从整体发展规划的角度出发考虑,容易忽略村民这类角色。但村落的人员构成主要以当地村民为主,其能动性为整个村子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内容与持续力。在进行绕南村建设规划时,应充分纳入村民的主体角色进行考虑,重视村民自身需求。也应充分发挥村民的能动性,把村民的自身技能运用于村子未来发展当中,如有的村民会做竹篾工艺,可以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培训,未来打造体验式旅游活动,带领游客进行竹篾活动体验。这样既能保护村民的传统技艺,又能提高收入。考虑村民的主体性,在村子发展后续能力上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4.2 艺术家的引入

绕南村拥有天然的自然人文优势,这些对于艺术家创作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而绕南村除了义务教育,当地儿童并没有机会接触到素质教育,可以邀请一些艺术家在此入驻并提供创作条件,每周设立特色活动,让村子里的学生参与进来,既提高了村子的知名度,又给当地儿童提供了接触新知识的渠道,弥补了素质教育这一短板。

4.3 地域文化表达

地域文化包括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民俗文化、生产生活等几个方面。在绕南村建设时,应充分挖掘当地的文化并运用于村庄建设,这样才能更好地避免“同质化”竞争,使村子具有独一无二的性质。在历史文化层面上,绕南村周围有多处古窑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同时绕南村被称为“瓷之源”,当地以生产釉果而闻名,在古时,瓷器的制作用高岭的土,瑶里的釉(而瑶里的釉以绕南村为主),经过瑶里烧制经过东埠运送至景德镇,然后由景德镇销售世界各地,追本溯源,绕南村在釉文化上具有唯一性。绕南村附近还有多处古窑址,历史文化深厚,在未来发展上可设置瓷釉展览馆和瓷釉的体验活动等。在传统民俗文化层面上,马戏、地灯是当地最具特色的活动,尤其是马灯,气势宏大,具有浓厚的视觉感染力,现已消逝,未来发展上,马灯活动可成为企业团建的一个活动等。在生产生活层面上,早期以制釉果为生,釉果的制作活动很好地表现了当时的生产生活,现只剩两位左右村民仍从事传统釉果制作。通过把这些地域文化重现结合于现代表现手法运用于设计与后期乡村运营当中,具有一定的文化与现实意义。

4.4 建筑修复与功能拓展

早期绕南村小组建筑只能满足于当时的生产生活条件,建筑功能单一,无法满足于现代的生活需要。从绕南村整体规划来看,绕南村民居依水两侧而建,并向溪流南北向发展。公共建筑为祠堂、支祠、议事堂、村委会、学校与厂房(图8)。祠堂、支祠议事堂位于溪流的南侧,村委会、学校与厂房位于溪流的北岸。支祠与祠堂现已破败不堪,暂无使用,议事堂供宗族会议与承办一些公共活动使用,厂房放置一些公共杂物处理。根据调研得知,大部分村民认为村子缺少公共娱乐健身的场所;艺术家需要相关的创作空间;而游客则需要了解体验当地文化所需的载体空间。对于村子建设需基于村民、艺术家以及游客需求方面进行考虑设计,在原先建筑功能基础之上进行拓展。

图8 绕南村整体公共空间分布

4.5 景观营造

绕南虽有一些天然的自然景观,但对于未来吸引人流却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周围附近的村庄都有类似的天然景观,容易产生同质化竞争。对于绕南的景观营造,首先应恢复当地盛景的原则,同时结合本土元素抽取运用到景观当中,比如对于“绕南八景”的重塑,以及对水车构件元素的现代运用,这些都是代表当地文化景观的要素。绕南景观的营造应结合当地生产、生活,借以现代手法表达出来,既不失去文化特色,又满足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比如景观小品的设计中,通过对水车构件元素的提取,并解构重组运用于景观雕塑中(图9);在溪流两岸通过设置亲水平台加强溪流两岸的景观性等(图10)。

图9 水车雕塑的设计

图10 溪流景观设计

结语

艺术介入乡村建设作为一种新兴的乡村建设模式,该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艺术介入乡村建设通过对乡村资源、乡村文化进行挖掘、利用,通过艺术的手段进行发展创新。总体而言,乡村振兴,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各行各业共同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资料来源:

图1~3,图6~10:作者自绘;

图4~5:作者自摄。

猜你喜欢

南村景观村民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景观别墅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火山塑造景观
绿水青山间捧出“金饭碗”——探访芦南村的乡村振兴故事
用树叶辑成的书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翟宗现:为村庄义务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