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始于三角——1950年前后路易·康建筑设计语言的转变分析

2021-08-21

华中建筑 2021年8期
关键词:安妮平面三角形

张 靖

1924年路易·康(下文简称“康”)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毕业以后便从事建筑设计相关的工作,至1950年以前,其参与的建筑项目以居住建筑类型为主。在当时城市住宅需求量激增的社会环境下,康设计了大量的公共住宅,如早期的预制装配式住宅项目(1937年),卡佛园公共住宅(1941年—1943年)、潘尼帕克公共住宅(1941年—1944年)等项目。在这些项目里大量的住宅单元可能促使康早期对单元化的建筑组织方式进行过一定程度的思考,但仅限于在不同户型单元之间的简单组合,并未体现出较为独特的方案形式或较为深刻的设计理念。

然而到1949年的费城精神病院项目中的拉得比尔楼的方案里,一个看起来并不算小的正三角形雨棚作为构图要素出现在了设计中(图1)。在此之前,无论是住宅项目或是公共建筑项目中,都并未有任何三角形样式被康使用过。从这个三角形雨棚的设计上看,其形式和位置均较为独特——该雨棚是由三根下粗上细的梯形截面的立柱与厚度并不均一的顶板组成,其并非贴合于建筑外墙面,而是以一个顶点与建筑外墙相接,保证了三角形本身的独立性与表现性。

图1 费城精神病院拉得比尔楼轴测图

然而这个突然出现的三角形雨棚的设计并非出自康的想法,而是与此时在康的工作室中工作的另一位建筑师安妮·婷有关①。

1945年,安妮·婷从哈佛大学毕业后来到康的建筑工作室,工作了8年后,于1953年离开康然后去了罗马。在这段时间内,除了拉得比尔楼之外,安妮·婷协助康做了如下几个较为重要的公共建筑项目——1951年的耶鲁大学美术馆扩建、1952年的费城城市塔和1954年的阿代什-杰叙隆犹太教堂与学校②,而这几个项目在形式上明显地打上了包含三角形参与构成的标志,但是具体来看每个项目中三角形的使用方式上又有所不同,其中的区别可以作为康在这段时期里建筑设计语言变化的缩影。

1 作为结构延续的三角形构成

1951年,康接到了耶鲁大学美术馆扩建的项目,虽然这个项目成为了康的成名作之一,但扩建部分中的内部空间划分并没有成为该方案的主要特色,甚至与康早期在公共住宅项目中的某些户型设计类似——都是由一个中部的核心空间组(包含楼梯、设备及辅助用房等)分割一个大的矩形空间而成。

除开这种被康称之为服侍与被服侍空间的内部划分之外,在该项目中,康把设计重点转移到了对天花的形式考虑上。最终形成的效果是,除了混凝土楼板下几条主梁之外,其余部分都被装饰感极强的混凝土三角形格构填充。这些结构单元既充当了次梁,又由于其本身形式的特点——下部紧密贴合而上部空间疏朗,便可用于隐藏管线设备(图2)。

图2 耶鲁大学美术馆扩建——顶层仰轴测图

这种独特的设计似乎打开了康的思路,在该项目建成之后,康对此设计新画的某版设计草图中,对这种三角形结构单元的延伸也展开了思考。康在草图中表达了似乎并不满足于仅仅将板下空间以三角形结构单元填充的设计,而是出现了这种楼板连同柱子的整体结构设计方案,而这种设计与安妮·婷个人建筑项目中的某个学校方案模型也极为类似(图3)。此两者在时间上的关联性也较为紧密,可能的原因是由于安妮·婷对结构的强烈兴趣影响了康的设计语言。

图3 安妮·婷的学校模型(上),康的草图(下)

通过观察这种由三角形结构形成建筑的方案,可以看出其结构与空间都试图服从于一种更高的构成秩序,这种秩序在建筑结构中体现为楼板、柱、梁等的“实”,在空间中则体现为相同的单元构成的“虚”——一种将结构与空间都模数化的方式。而对于这个建筑本身来讲,在天花的平面中,这种设计方式属于三角形结构单元的延续复制带来的构成方式。

虽然三角形结构单元在耶鲁美术馆扩建项目中仅仅参与构成了楼板与梁所处的空间,在后期的草图中也体现了一种想要延伸为柱子的意图。而这种由三角形构成的正四面体空间结构的延续生长从而生成建筑空间的设计方式,被极致地沿用到了接下来的费城城市塔的设计方案中。

2 作为空间生长的三角形构成

1952年—1957年,康与安妮·婷一同完成了一处高层办公楼——费城城市塔的设计。在这个项目中,康提供了两种方案,这两种方案均为由三角形构成的正四面体作为主要空间单元构成的设计。在规模更大并较为成熟的后一个方案中(图4),从广场地面开始,多个正四面体的棱柱框架构成的基本结构沿着各自三条在空间中棱的方向向上延伸,在空中汇合又交错形成了巨大的空间结构网架,而正四面体其自身形式的倾斜角度也使得该项目区别于普通的矩形体量的摩天楼,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向上生长的状态。在每处柱子交汇的节点处又有另外的多个成组的小正四面体作为联结强化结构,而建筑的楼板下的梁处理得也类似于耶鲁大学美术馆扩建的三角形格构天花。

图4 费城城市塔轴测图

该方案在三角形的形式内核上高度的一致性与向上扩张的状态,被康与安妮婷构想成一种类似于生长于高山上的树的生命状态③。对此康还不乏诗意地说:这是一个被风吹动的建筑。除却这种设计理念中描述的诗意比喻,此项目实则是一个非常理性的由正四面体结构生长出来的产物。因为正四面体结构单元组织成的建筑形式规模可大可小,形式灵活可变,该项目才看起来没有特定的形式,如同一棵树一样。在安妮·婷看来,建筑设计是在不变的某种结构元素上经过生长、复制与叠加等组合方式下产生空间、功能与形式的方式,而她又偏爱三角形——一种可以作为最原始的结构单元而存在的形式,其潜力在于本身既具有结构的稳定性同时又可以创造与划分空间。

从这些项目里可以看出,在此阶段康与安妮·婷的设计思想中,建筑的形式并不是一开始就被决定下来的,三角形结构单元可以无限制地生长下去,而且可以按不同的功能需要变换组合方式来对局部进行调节,直到满足功能需求的那一刻,建筑的最终形式便产生了。这种结构生长形成建筑的较为自由的设计理念对康来讲似乎比较新奇,康早先设计的没有特点的建筑空间被这种高度秩序化的空间组织方式所替代,又加上康早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的古典建筑知识与毕业之后的欧洲旅行,可能更让其在接下来的项目中对秩序化空间的设计语言表达找到了一种新的输出方式。

康在安妮·婷1953年离开其工作室之后,两人仍有书信来往。康在自己探索建筑的形式时,虽然也在部分项目中或多或少的沿用了安妮·婷标志性的三角形构成要素,但不再按照三角形结构单元空间生长的逻辑,而是转变成了从三角形平面布局到内部细分三角形空间的构成方式。从空间到平面的转变,康的设计思想开始慢慢凸显出与安妮·婷的区别。

3 作为平面划分的三角形构成

在1954年的阿代什-杰叙隆犹太教堂与学校(下文简称犹太教堂学校)这个项目里,康在方案的整体布局中对三角形的使用上可以看作其设计思想上的一个转折点。此时,安妮·婷刚离开康的工作室前往罗马,但在同年康与安妮·婷若干通信的内容中也讨论到了这个项目。可以这样认为,在这个项目中,康虽仍保留了三角形构成的使用习惯,但在空间组织上并没有过多地受安妮·婷的影响,而是呈现出一种新的特征。

在该项目的早期版本中的某个剖面草图里,仍然能看出这是延续了在耶鲁大学美术馆扩建中并未实现的设计——由同样的三角形结构单元形成柱子和楼板(图5),但在终版方案中,康改变了这种设计,取而代之为一种更加“平和”的结构处理。

图5 犹太教堂学校剖面草图

该建筑在功能上由教堂和学校两个部分组成。其教堂部分的平面是在一个大三角形控制下经过等分而产生的,但位于核心筒的三角柱的组织方式并未按照大正三角形下等分出的小正三角形那样简单生成,通过对原来的方案图中三角柱的位置进行仔细观察,可以看出小三角形的位置实际上做了约为半个边长的错位处理以便适用于楼梯的摆放,核心筒空间内的三角形位置与周围相比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图6~7)。这种调整意图可能是为了楼梯间的功能让步,在整体三角形平面控制下的各个空间中显得没有那么极端。

图6 犹太教堂学校首层平面图

图7 犹太教堂学校核心筒内部三角形柱间位置关系示意

如果说在费城城市塔这个项目中是按照安妮·婷的正四面体生长逻辑彻底贯彻下来的空间组织方式,那么这里康更多地是试图从平面上将三角形的二维图形作为整体控制方式并将核心筒区别于其他空间,使其在原本功能上已具有不同于周边属性的特点在内部形式逻辑上又做了区分。此时,三角形的存在仅仅变成了一种对形式使用的习惯,康此时的设计语言实际上表达出了更多对平面的考量,而在竖向结构方面,三角形所构成的正四面体空间也不复存在,从费城城市塔和犹太教堂与学校的柱结构的支撑方式中便可以看出其中的区别(图 8)。

图8 费城城市塔与犹太教堂学校的结构比较

从垂直方向上交错的正四面体的棱锥变成与地面垂直且相互平行的三棱柱开始,空间的特质已经慢慢趋向于由平面控制的、相对稳定的三角形平面单元所呈现的状态。而这个三角形单元失去了正四面体的三维空间意义之后,在康后续的设计中,又逐渐变成方形单元,可能的原因一是方形在平面组织上更符合常理且更为便利,二是二者的造价也有较大区别。

4 从三角形空间单元到方形平面单元

从三角形结构延续到空间生长,再到平面内部划分空间的方式,康实际上完成了从空间单元转变为平面内区分功能而产生的平面单元的设计语言的转变。

虽然在犹太教堂学校项目中,对三角形的使用仍是重复且大量的,但其结构上的梁柱关系已经无异于一般意义上的框架系统,并非安妮·婷偏好的空间单元设计语言。在接下来的项目中,康在设计中甚至对三角形的使用也不再执着,从形式上与三角形还有着看似简单关联的费鲁切特住宅(1951年—1954年间设计)之后(图9),于1954年设计的两栋较为类似的住宅——德·沃尔住宅、阿德勒住宅都不再与三角形有任何关联,这些建筑完全由方形平面单元在水平正交方向上的排列组合生成(图10)。三角形的稳定关系被康打破之后,建筑的形式在另一个层面丰富起来。

图9 费鲁切特住宅一层平面图

图10 德·沃尔住宅一层平面图(上)阿德勒住宅一层平面图(下)

而在之后的项目中,除了某些墙体上留有符号化的三角形洞口之外,几乎再未出现任何三角形的空间单元或是平面划分,方形空间单元最终成为设计的主要构成元素。以空间单元为主导的“三角形”最终转变成了以平面单元为主导的“方形”,由此,康的大量建筑设计均以方形作为设计的开始,但其将建筑空间单元化区分的设计思想则一直保留了下来。

结语

在1950年前后,康的建筑设计语言转变较大:从受安妮·婷的影响在费城精神病院方案中出现的正三角形雨棚开始,到耶鲁大学美术馆扩建中的三角形结构单元的横向延续,再到费城城市塔中三角形结构单元纵向生长,最后到犹太教堂学校中的整体控制下的三角形平面中的区分思想——也就是由考虑结构单元为主转变考虑空间单元为主的思考方式,体现了这段时间中康的设计语言转变的过程。

在空间与平面之间的转变中,康提炼出了他自己的单元化设计思想。此时,空间单元的生长带来的形式不确定性也慢慢从其建筑设计中消失,转而为大尺度的方形或圆形控制下稳定形态中的内部划分。之后的项目中,康对事物之间区分的偏好与整体控制的平面内部划分之间,建筑形式与空间组织上也更体现出了自己的特点。

资料来源:

图3:Robert McCarter.Louis I Kahn 第81、85页;

图5:Heinz Ronner,Sharad Jhaveri.Louis I.Kahn:Complete Work 1935-1974 第76页;

文中其余图片均为作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自绘。

注释

① 戴维·B·布朗宁、戴维·G·德·龙著《路易斯·康:在建筑的王国中》(增补修订版)第41页。

② 该项目在安妮·婷在罗马时与康的来往信件中讨论过。

③ 《Louis Kahn to Anne Tyng:the Rome letters》, 安妮·婷编著,第196页,…as the tree on the mountaintop grows its own shape in bends and gnarls to resist forces of the wind。

猜你喜欢

安妮平面三角形
好久不见的自己
玩转高考真题——平面解析几何篇
Who Has Seen the Wind?
每次只做一件事
立体几何基础训练A卷参考答案
这样单纯的我,才是最好的自己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