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根治术对胃癌患者肿瘤标志物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2021-08-20谭玉成徐建庆

陕西医学杂志 2021年8期
关键词:根治氧化应激标志物

谭玉成,徐建庆

(1.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抚矿总医院普外科,辽宁 抚顺 113007;2.西安高新医院,陕西 西安 710075)

胃癌是发病率较高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复杂,病情进展迅速,若不及时治疗,易影响患者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对于早中期未发生转移的胃癌患者,手术切除为其首要疗法[1]。开腹手术是临床传统胃癌手术疗法,其对肿瘤组织的清除作用较好,但手术切口较大,术中出血量过多,对患者术后恢复影响较大[2]。近年来,腹腔镜根治手术迅猛发展,其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安全性、有效性均较高,逐渐得到临床认可,广泛用于各种恶性肿瘤疾病的治疗[3-4]。手术治疗胃癌是一种侵入性操作,容易引起机体过度的应激反应,目前临床对于腹腔镜根治手术治疗胃癌患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改善患者预后和并发症方面,较少从分子水平对其疗效进行评价。基于此,本研究分别采用腹腔镜根治手术和开腹手术对胃癌患者进行治疗,分析其对患者肿瘤标志物及氧化应激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5年1月至2018年2月我院消化外科收治的胃癌患者15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7例)和观察组(77例)。对照组男42例,女35例;年龄30~68岁,平均(46.34±3.68)岁;体重指数(BMI)18~22 kg/m2,平均(19.91±0.25)kg/m2;病理分型[5]:息肉型32例,溃疡型23例,浸润型13例,表浅型9例;病理分期[6]:Ⅰ期25例,Ⅱ期32例,Ⅲ期20例。观察组男44例,女33例;年龄31~69岁,平均(46.43±3.70)岁;BMI 18~22 kg/m2,平均(19.97±0.26)kg/m2;病理分型:息肉型31例,溃疡型24例,浸润型12例,表浅型10例;病理分期:Ⅰ期26例,Ⅱ期32例,Ⅲ期19例。两组性别、BMI、病理分型、年龄、病理分期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病例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7]中胃癌相关诊断标准,且经病理学检查确诊者;②病理分期Ⅰ-Ⅲ期者;③既往未接受放疗、化疗、手术治疗或其他治疗者;④无凝血、造血功能异常及其他肿瘤者;⑤手术部位未出现感染者等。排除标准:①出现局部或远处转移,无法行根治性手术治疗者;②伴急性胰腺炎、肠梗阻、小肠无力等禁用肠内营养的疾病者;③胃肿瘤穿孔或出血者;④胃癌分期存在分歧者;⑤伴严重脏器功能不全、免疫功能低下、精神性疾病、交流障碍者;⑥手术未能顺利完成或术中切除脾脏者等。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开腹手术进行治疗:患者仰卧全麻,于腹部正中位置开口,切口直达肚脐下约3 cm处,逐层切开组织,探查未见远处转移,行远端胃癌根治(D2淋巴结清扫)后常规止血,冲洗腹腔,放置引流管,缝合切口。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根治手术进行治疗:取患者仰卧位,全麻,建立二氧化碳气腹,以5孔法行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D2淋巴结清扫),上腹正中行6 cm切口,以管型吻合器完成消化道重建,术后处理与对照组一致。两组术后均观察24 h,随访2年。

1.3 观察指标

1.3.1 手术情况: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手术情况进行统计。

1.3.2 氧化应激指标:术前和术后24 h,抽取患者清晨静脉血5 ml,3500 r/min离心10 min,收集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两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

1.3.3 肿瘤标志物:血清制备同1.3.2,采用ELISA检测两组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25(CA125)水平。

1.3.4 炎性因子:血清制备同1.3.2,采用ELISA检测两组血清白介素-2(IL-2)、C-反应蛋白(CRP)、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水平。

1.3.5 疗效及随访:根据《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7]将治疗效果分为显效(病灶完全清除、淋巴结清扫彻底)、有效(症状改善、病灶基本清除)和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随访期间,统计两组复发情况。

2 结 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1),手术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均P<0.01),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2.2 两组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与术前比较,术后24 h两组血清GSH-Px、SOD水平降低,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MDA水平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2.3 两组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 与术前比较,术后24 h两组血清CEA、CA199、CA125水平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

2.4 两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与术前比较,术后24 h两组血清IL-2、CRP、SIL-2水平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2.5 两组疗效及随访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2.2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52%(χ2=4.466,P<0.05);随访2年,观察组和对照组复发率(9.09%和11.6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79,P>0.05)。见表5。

表5 两组疗效及随访结果比较[例(%)]

3 讨 论

胃癌是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发病率、病死率均较高,相关统计研究[8-9]显示,胃癌发病率居所有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二位,但其病死率排在首位,手术是目前临床根治胃癌的唯一方法,其可通过对肿瘤组织及其邻近受到肿瘤细胞侵袭的组织进行切除,进而实现对肿瘤细胞及组织的清除。开腹手术可通过切开患者腹部对胃部肿瘤组织进行切除,但其切口较大,对患者机体组织损伤较大,同时手术步骤较为繁琐,导致患者术中出血量过多,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延长患者住院时间。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日渐成熟,腹腔镜手术在外科临床中的应用日渐广泛,目前腹腔镜根治手术已成为治疗胃癌的主流术式,其可在腹腔镜的辅助下对患者肿瘤组织进行切除,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同时该手术术中切口较小,可显著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降低患者术中组织损伤,进而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更早进食,达到缩短术后住院时间的目的[10-1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说明腹腔镜根治手术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胃癌患者术中出血量,同时安全性好,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CEA、CA199、CA125是评价手术治疗胃癌的疗效及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其中CEA是一种具有人类胚胎抗原特性的酸性糖蛋白,存在于内胚层细胞分化而来的癌症细胞表面,是细胞膜的结构蛋白,在肿瘤细胞代谢过程中会脱离肿瘤细胞进入患者机体血液循环;CA199、CA125是胃肠道恶性肿瘤重要的肿瘤标志物,对胃癌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其水平持续升高说明恶性肿瘤患者病情进展[14-15]。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24 h观察组血清CEA、CA199、CA125水平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术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腹腔镜根治手术可有效清除肿瘤组织,降低肿瘤标志物的合成分泌,有效抑制患者复发。分析原因在于,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根治手术在腹腔镜的辅助下可对肿瘤组织及其周围组织进行放大,对胃部周围血管及淋巴结的显示更加清晰,术者在施术过程中对组织结构观察更加仔细,因此对肿瘤组织及被肿瘤细胞侵袭的组织切除更加彻底,因而可有效降低患者肿瘤标志物的合成与分泌[16],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复发。

手术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必然会引起机体氧化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的发生,而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是两个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病理过程[17-18]。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24 h观察组血清GSH-Px、SOD水平高于对照组,而血清MDA、IL-2、CRP、SIL-2水平低于对照组,说明腹腔镜根治手术对胃癌患者机体氧化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影响较小。考虑其原因可能为,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根治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对患者机体组织损伤更小,因此其引起的氧化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更为轻微,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19-20]。

总之,腹腔镜根治手术治疗胃癌患者,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CEA、CA199、CA125水平,清除肿瘤组织,且其对机体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更小,同时术中出血量更少,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其治疗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根治氧化应激标志物
炎性及心肌纤维化相关标志物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灯盏花乙素抗氧化应激机制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环状RNA与氧化应激互作机制的研究进展
多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价值
一人得病染全家,幽门螺杆菌会致癌吗?必须根治吗
回阳托邪法根治急性白血病的体会
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筛选并验证前列腺癌诊断或预后标志物
山西:开展根治欠薪冬季专项行动
基于炎症-氧化应激角度探讨中药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干预作用
大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