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防治虚劳要注重“六节”

2021-08-18

家庭医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性情养心情志

中国传统养生格言

虚劳之人,其性情多有偏重之处,每不能撙节其精神,故须各就性情所失以为治,其在荡而不收者,宜节嗜欲以养精;在滞而不化者,宜节烦恼以养神;在激而不平者,宜节忿怒以养肝;在躁而不静者,宜节辛勤以养力;在琐屑而不坦夷者,宜节思虑以养心;在慈悲而不解脱者,宜节悲哀以养肺。

明·汪绮石《理虚元鉴·知节》

(图/杜会斌)

在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中,节啬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节啬的思想最早见于《老子》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是谓深根蒂固、长生久视之道。”朱熹对此解释说,早服是“早觉未損而啬之”;“先已有所积,复养以啬”则是重积德。先人合称为“早服重积”。孙思邈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膏用小炷”,后世的养生家更是将节啬推广到养生领域的各个方面,纷纷提出节思虑、少言语、节嗜欲、节忿怒、节饮食等主张。其中明末汪绮石在《理虚元鉴》中系统地从预防疾病的角度出发,提出“六节”,是影响比较大的观点之一。

汪绮石,明末医家,生于乱世,生平履贯已无从考察,只知世称“绮石先生”,以善治虚劳病而名重一时。著有《理虚元鉴》一书,但书成身殁,《理虚元鉴》也因战乱而流失民间,直到清雍正年间才被人重新发现而刻本行世。汪绮石认为七情六淫虽然是致病之因,但它们只能在人体虚劳的时候乘虚而入,致人生病,所以,影响人的健康与寿命的莫过于虚劳。治虚不仅要用药,更要注重生活和情志的调养。因而汪绮石在书中不仅提出了治疗虚劳的方法,更提出了“知节”“知防”的观点和生活中的“二护”“二守”“三禁”等防护措施,与现代预防医学的宗旨不谋而合。

汪绮石认为,节为节省之义。虚劳之证虽然与人们生活中的一些不良行为有关,但不知“撙节其精神”乃是最主要的原因。因为细究起来,这些不良行为其实都和情志所失相关。因此,应根据自己的情志所失来进行心理治疗。其中容易被外物诱惑而不知道收敛者,应节嗜欲以养精;爱钻牛角尖而不知道化解者,应节烦恼以养神;性情爱激动而不知道平抑者,应节忿怒以养肝;心境不平和而时常躁动者,应少操些心来养心力;爱在小事上纠缠而不坦荡者,应节思虑以养心;遇事悲观而难以解脱者,应注意节悲哀以养肺。若能“自讼自克,自悟自解”,就是了解自己在情志方面有哪些缺欠,自己努力去克服,虚劳之病就可以在医生和家属的帮助下治愈了。

人到老年,气血皆虚,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且许多老人慢性病缠身,久久难以治愈。因此更应注意节啬。请老年人谨记汪绮石的“六节”,要了解自己的情志有哪些不足,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自己矫正。只要在生活中少些杂念,遇事少发怒生气,不在琐碎小事上纠缠,凡事能想得开,保持心境平和,宁静淡泊,乐观开朗,必然能使自己正气固,时邪无所犯,健康长寿也就自在其中了。

猜你喜欢

性情养心情志
养生与养心
时间的性情
夏至重养心
夏至养心喝“三茶”
调畅情志 远离悲秋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感受书法 体味性情
修身首先在『养心』
硬、安、纯——鲁侍萍没有大改的“真”性情
《复性书》性情观再探——以“情”为中心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