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验探究教学法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21-08-16陈敏敏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实验探究初中化学核心素养

陈敏敏

【摘要】本文分析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阐明探究式教学的特点及优势,阐述实验探究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并进行课后反思,为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 实验探究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7-0121-03

心理学研究表明,通过自身体验获得的知识或感受更容易对个体产生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把理论性比较强的课本知识转化为日常生活体验,那么必然会有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切身的体会与深切的感悟。这是探究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最大差别。在此结合化学教学规律和初中生心理特点,阐述探究教学方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傳统课堂教学是目前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方式,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布置作业等教学活动,在教育教学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从教育改革发展角度看,它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有些甚至成为中小学推进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障碍。

(一)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理解新知识、把握新知识中仍存在较大的欠缺。一是传统课堂教学过多注重知识的传授,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容易忽略学生对知识的情境体验,忽视学生的心智程度,难以在课堂上产生师生共鸣现象;二是传统课堂教学侧重知识的记忆,缺乏对知识的深度解读与实践突破,更没有开展相应的体验、探究活动,难以培育学生对学科知识探究的兴趣;三是传统课堂教学“一言堂”现象突出,师生互动交流比较少,忽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难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存在问题的分析

1.学校及教师方面的因素。一是学校对本校教师队伍建设重视程度不够。俗话说“没有付出就不会有收获”,陈旧落后的教学设备以及陈旧的教学理念不利于教学的发展与进步。学校要重视教师的成长,多创造条件让“教师走出去”,到发达省份、优秀学校实地观摩、学习,多听、多看、多模仿、多反思才能进步,进而创新。二是教师的责任感与事业心不足。强烈的责任感与事业心是做好每一件事情的不竭动力。有了强烈的责任感,教师就会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做到勤思考、勤总结,从而为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创造适宜的情境体验以及情感体验。

2.学习的主体——学生方面的因素。一是学生具备的基础知识不甚扎实。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决定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深度与高度。如果学生的基础薄弱,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进入状态就会比较慢,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效果就不够理想,从而会比较容易地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二是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够高。兴趣是激励个体做好事情的不竭动力与源泉。学生若对科目感兴趣,那么课堂活动的参与度就会更高,课后也会努力、认真地复习,巩固知识,容易产生良性的循环。

二、探究式教学的特点及优势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主动参与并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培养探究兴趣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最早提出在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的是美国现代教育学创始人杜威(John Dewey)。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探究式教学有其鲜明的特点和优势。一是在教学目标上,探究式教学更加聚焦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更加聚焦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增进兴趣、锤炼思维;二是在教学设计方面,充分考虑到初中阶段学生的心智成长和经历体验不同,充分尊重不同学生个体接受程度差异性,将教学活动与学生日常生活有机结合,通过引入情景式、体验式活动环节,进一步增强教学的新鲜感和体验度;三是在教学方法上,虽然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但不是甩手不管,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科学方法、有效引导,尤其是通过科学运用反问、对比、类比三种手法,对课堂的主题加以规范和引导,避免出现放任自由、效率不高等现象。总的来看,探究式教学更加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更加注重学生个体思维的训练,更加注重教学互动与交流。它有利于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实验探究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杜威(John Dewey)认为,自然和经验是齐肩并进的,即经验表现为认识自然、深入自然奥秘的唯一方法,而经验所揭示出来的自然则使经验的进一步发展深刻化、丰富化。国内学者方红认为,探究式体验像生活中的其他体验一样,是个人在情绪、知识上的参与所得。让学生在体验中对自己及周边环境有深切感悟,能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在探究中,知识不是存在于旁观者的被动理解中,而是表现为主体对不确定情境的积极反应。鉴于化学学科的特点,以实验为基础,以“做中学”的理论为指导,要求学生按照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去学习和探究化学学科知识,关注其内在的、反思性的、富于理性的思维探索过程。下面结合九年级第六单元课题 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阐述进行实验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

众所周知,二氧化碳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之一,在学生的认知世界里它并不陌生。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教师采用学生分组实验的探究方式,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新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实验探究的教学过程

实验探究的教学过程如下:

【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

汽水振荡后会产生大量的气泡,这些气体是什么呢?可以选择哪种试剂来验证?

[教师]提供雪碧汽水、试管、带导管的单孔橡胶塞、澄清石灰水等必需的仪器和用品。

[学生演示实验]根据已有的知识,提出猜想,设计实验,并利用教师提供的仪器和用品进行实验,验证猜想。

[教师]将汽水饮料奖励给演示实验的学生。

[师生]总结,得出结论:汽水振荡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能较快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拉近师生距离,同时,在引入环节增加实物奖励办法,能有效地激发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并能顺理成章地引出本节课的主角——二氧化碳。

【教学环节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采用导学案指引、任务驱动以及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式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任务一〗自主阅读课本知识,了解二氧化碳的常见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以及密度)。让学生完成下面表格。

〖设计意图〗难度小的知识点,学生可根据生活经验及已学知识获取正确的答案。教師有意识地将密度这一物理性质置后,目的是为后面的演示实验做铺垫。

[教师过渡]往高低两只蜡烛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能否体现二氧化碳密度大小的性质?此外,还能说明哪些性质?(图略)

〖任务二〗学生观看演示实验——往高低两只蜡烛倾倒二氧化碳。

〖设计意图〗从实验中,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由高低两只蜡烛熄灭的现象,得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的性质,且燃着的蜡烛并没有将倒入的二氧化碳引燃,从而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的性质;根据下层蜡烛先熄灭的现象,说明下层蜡烛先接触二氧化碳,从而导致蜡烛熄灭的结果,由此也能验证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的性质。

〖任务三〗分组实验,验证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

实验6-4,如图所示。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填写下表。

〖设计意图〗学生分组实验,能克服学生“光看不做”的弊端,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一环节将课堂的氛围推向高潮。学生分组实验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的理解程度。为了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教师在实验前,可以对相关步骤及注意事项加以点拨。

[教师过渡]刚才的实验中,只是单纯的溶解吗?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

〖实验改进〗平底烧瓶中充满二氧化碳气体,往烧瓶中倒入约1/3体积的水,观察到什么现象?当挤入紫色石蕊溶液,又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资料卡片]石蕊是一种色素,遇到酸性物质会变红。

〖设计意图〗利用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实验事实,利用装置内出现的明显实验现象(瓶内的气球胀大、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引发学生思考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原因,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任务四〗分组实验,探究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原因。

[提出问题]烧瓶中的哪种物质使得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了呢?

[做出猜想]猜想一:___________使紫色石蕊变红。

猜想二:___________使紫色石蕊变红。

猜想三:___________使紫色石蕊变红。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烧瓶中的实验现象、烧瓶内可能存在的物质以及资料卡片的内容,对使石蕊溶液变红的物质做出猜想。

这个猜想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而为正确猜想的得出做好铺垫。

[启发学生]猜想一:是烧瓶内水的作用使得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吗?猜想二:是烧瓶内未溶解的二氧化碳的作用使得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吗?猜想三:还是二氧化碳和水的共同作用使得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呢?如何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这一系列猜想的提出,将探究的欲望推向最高潮。于是学生就能根据猜想,设计出以下探究方案,进行小组合作的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取4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每个小组按照图示进行实验,并完成以下表格。

[实验结论]使紫色石蕊变红的物质是___________。

原理: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拓展延伸]将第四朵花烘干,纸花由红色变成紫色,是因为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二)课后反思

整节课利用问题引导、任务驱动的方式,能较好地挖掘教材内容,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在二氧化碳能否与水反应的教学难点上,教师改进实验,以明显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思考,进而辅以学生分组实验的探究方式,让学生小组分析实验现象,从而使学生在探究中获知二氧化碳与水能结合生成一种酸性物质这一性质。

实验探究是科学探究的一个缩影。创设和运用科学实践活动,通过科学解释进一步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问题出发,依据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运用化学实验进行操作实践。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勤于动手、团结合作、敢于质疑以及勇于创新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杜威.哲学的改造(修订本)[M].北京:北京商务出版社,2018.

[2]张志泉.体验教育——当代教育的呼唤[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2004.

[3]邬玉国.体验“生命在场”,构建“生命化”的课堂[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S1).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实验探究初中化学核心素养
“实验探究”与“微观认知”的巧妙结合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