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步闭环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2021-08-16陈敏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陈敏

【摘要】本文针对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只重知识灌输不注重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现状,建议小学语文教师依照“激趣导入”“目标导航”“例文引路”“当堂检测”“课堂小结”“答疑解惑”六个教学环节精准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从而规范课堂教学的流程,让课堂教学更高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 六步闭环法 操作要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7-0098-03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科学恰当地使用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然而,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不注重教学的情趣,不注重教学目标的引领,不注重学生思维的梳理,不注重对学生的答疑解惑,“只重知识不重人”的教学现象普遍存在。针对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笔者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总结了独特的小学课堂“六步闭环”教学法(简称“六步闭环法”)。该教学法的作用在于规范课堂的教学流程,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引领,让课堂趣味更浓、方向更明、思路更清。

一、小学课堂教学“六步闭环法”的内涵

“六步闭环法”,是指教师依照“激趣导入”“目标导航”“例文引路”“当堂检测”“课堂小结”“答疑解惑”六个教学环节精准设计和组织课堂的教学方法。闭环控制是控制论的一个基本概念,指作为被控的输出以一定方式返回到作为控制的输入端,并对输入端施加控制影响的一种控制关系。在控制论中,闭环通常指输出的信息通过“旁链”方式回馈到输入端并参与对输出端再控制,以达到更佳的输出的目的,这种目的是通过反馈来实现的。从控制论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教学系统,都应该是一个可控的闭环系统。小学课堂教学也是一个闭环系统。

这样的闭环式教学模式,其目标是规范教学流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发展。其突出的特点是重视范例的剖析,重视学生学法的引导,重视当堂的检测。

港南区第一小学课堂教学:六步闭环法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六步闭环法”的时间安排和操作要领

“六步闭环法”适用于小学的各个学科,尤其是语文学科。下面,以语文学科为例,谈“六步闭环法”在课堂中的实践架构和技术要领。

(一)“六步闭环法”在语文课堂中的时间安排要领

按每堂课40分钟计算,“六步闭环法”各个环节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时间大致为:“激趣导入”3分钟、“目标导航”2分钟、“例文引路”20分钟、“当堂检测”10分钟、“课堂小结”3分钟、“答疑解惑”2分钟。教师教学新授环节一般是3分钟,加上目标出示不应超过5分钟。在课堂教学中,要确保“例文引路”即新知探究部分有足够的时间,但又要避免“满堂灌”。因此,10分钟的“当堂检测”就显得十分重要。最后的“课堂小结”和“答疑解惑”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增减。各环节的时间是个大概的可伸缩的时间范围,教师教学时应灵活处理,避免对照时间表生搬硬套。

(二)“六步闭环法”各环节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操作要领

1.激趣导入

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说过这样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对学习而言,兴趣就是小学生学习的支点。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六步闭环法”的第一步就是“激趣导入”,它强调的是兴趣对小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师对不同学科的激趣形式进行探究,避免长期使用某一种教学导入法,以免给学生形成生硬、枯燥的不良印象。

激趣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不同的科目,导入的方法有所不同。一般而言,语文科常用的导入方法有:故事导入、字理导入、歌曲导入、古诗导入、繪画导入、名言导入等。激趣导入应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应指向教学目标和核心学习内容,应具有思考性、探索性和开放性,应符合学科特点和儿童的心理特征。如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这篇课文用质朴而生动的文字向读者呈现出一幅田园风光的写意画卷。课文通过描绘一个个自然、和谐的场景,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家园、装点生活的美好品质。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教学时可以采用“图片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出示本地农村常见的生活场景和怡人的乡村风光图,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对家乡的记忆,而且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除此之外,还可以用“诗歌导入”的方式激趣,如类似《过故人庄》这样的描写乡村生活的古诗就很适合在本课中引用,它可以使课堂的诗意更浓,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2.目标导航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预期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和具体,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效。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过程中,师生的心中都要有目标,教师要不断强化学生的课堂学习目标意识。这样,师生才能形成合力。“六步闭环法”中的“目标导航”就是在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以后,教师给学生的一个明确的学习方向的指引。值得注意的是,让学生明确课堂学习目标仅仅是高效课堂中的一个因素,如何让学生由始至终充满活力、全程参与课堂,这些都值得教师继续研究和探索。

在小学阶段,目标的呈现方式有:图表式、图文式、板书式、讲述式,还可以根据师生双边的谈话,以学定教,由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教学目标的表述应注意规范性;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建立在科学的教学理念之上、建立在对学生学习需要的科学分析上、建立在对教材和年段课标的准确把握上,做到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比如,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课《观潮》的教学目标可以这样表述: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生字, 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能說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4.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5.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涵相关的句子。

其中,目标1可以通过现场抽查和听写词语的方式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目标2可以通过同桌互相检查背诵情况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目标3可以通过问答或填空的形式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目标4和目标5可以通过说一说、找一找、写一写的方式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如此可见,以上的教学目标是具体的、可测的。

由于部编版语文教科书中的课后思考题往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所以建议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目标导航”前,要善于从课后思考题中提炼教学目标,并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调整。教师既要注意课时目标的落实,又要关注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

3.例文引路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1978年3月在北京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上作的《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讲话中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六步闭环法”的第三个环节是“例文引路”。何为“例文”?“例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课文或者课后链接的文章,如果是课外阅读则指具有代表性的短文,如果是作文则指他人的优秀作文或者课文描写片段、教师的下水作文等。由于“例文引路”是“六步教学法”中最重要的教学环节,此环节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落实与否,因此所选的例文必须具有代表性。除此之外,教师要注意对例文进行剖析,让学生明确是从例文中学知识,还是学方法,还是获得美的感受,还是从中得到启发,或者是掌握其中的结构规律。如此体现例文对学生学习的“引路”作用。

小学生与中学生不同,小学年段间年龄跨度比较大,所以例文的选择还应注意儿童的年段特点。如果是一二年级的例文,最好有拼音帮助学生识字。“例文引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例文的教学流程必须紧扣教学目标来设计。比如《观潮》,其教学流程可以这样设计:

第一步: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检查12个生字认读情况。2.给生字组词。3.听写生字。

第二步:传授方法,背诵第3-4自然段。

1.抓住声音、样子的词;2.抓住“鼎沸”“沸腾”等词语;3.借助诗歌来学习和感受;4.填空式;5.抓住表示顺序的词语。

第三步:联系上下文,厘清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第2自然段:江潮还没有来。(潮来前)

第3自然段:潮来了。(潮来时)

第4自然段:潮头奔腾西去。(潮去后)

第四步,读、想、说,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从中心句出发,抓住景物讲潮来前的静美,抓住声音和样子讲潮来时的壮美,抓住四字词讲潮去后的变化。

这样对照目标、环环相扣的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该篇课文对学生的“引路”作用,主要体现在写法上,如“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这样,学生写作时就可以仿照这个写法组织材料。如写《夏天的雨》,就可以按照“下雨前”“下雨时”“下雨后”的顺来写。这样,《观潮》这篇例文的“引路”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4.当堂检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当堂检测”是“六步闭环法”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堂中的时间占比为25%,仅次于“例文引路”在课堂中的时间占比,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获得新知以后,通过练习和检测对刚刚获得的知识和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逐渐内化迁移。

当堂检测是课堂教学的“镜子”,教与学成功与否,可以通过课堂练习来检测。那么,练习的设计依据有哪些呢?一是教学目标,二是教材特点,三是学生实际,四是课后思考题(练习题),五是教学重难点。比如,《观潮》的当堂检测题有如下四道题:

1.听写文中的四字词语:天下奇观、若隐若现、人山人海、人生鼎沸、风平浪静、水天相接、齐头并进、山崩地裂、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2.默写第三自然段。

3.《观潮》这篇文章是按照(  )、(潮来时)、(  )的顺序来写的,主要抓住江潮的(   )、样子,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

4.请按原文填空。

那条白线(   ),再近些,(   )。浪潮越来越近,(  )。那声音(    )。

笔者认为,一堂课不该“满堂灌”,要给学生消化的时间,练习不在多,不要搞题海战术,练习的设计要合理,10分钟左右为宜。如果是作文,可以在课堂上写一个开头、一个结尾、一个细节或者一个段落、一种手法的训练。

5.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的作用是不容小视的,它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梳理,使学生将知识信息进行归档储存,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课堂小结的方式最常见的是通过板书进行小结。其要求教师的板书能够围绕目标进行,能够体现教学主要内容和教学重难点,简明扼要,形式可多样化。也可以用师生对话的方式进行课堂小结。对话可以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回忆,把碎片化的知识联结为一个整体。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课堂小结还可以让学生自述,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本节课的学习收获,以此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比较有特色的课堂小结的形式有:思维导图式小结、诗歌式小结等。如《乡下人家》的课堂小结,就可以采用诗歌结尾,即师生共同合作,把文章主要内容写成一首诗歌(见右图)。该板书不仅抓住文章表达顺序的词“屋前”“屋后”“春”“夏”等,还体现了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这样的板书既突出教学重点,又突破教学难点,可谓一举两得。而这样的小结也让课堂由始至终都流淌着浓浓的诗意。

6.答疑解惑

一般而言,一堂课进行了小结就到了尾声,但是如果增加一个“答疑解惑”的环节,就可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理解水平,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答疑时,教师面对学生的疑惑要因人而异、因题而异,要以启发式为主,而不仅仅是告知答案。解惑应该以教师为主导,也可以发挥小组长或课代表的作用,达到“兵教兵”的目的。

基于规范教学流程、落实教学目标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六步闭环法”,既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该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如果不注意,那么可能会出现按部就班、墨守成规、被教学流程牵着鼻子走、教学不够灵活、时间安排不够合理等问题。因此,小学各学科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学科的具体特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灵活处理各教学环节,适当调整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建议在教学中整合优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菲.高职数学闭环式教学模式的思考与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3,15(2).

[2]戴启猛.基于初中数学“四度六步”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架构[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0(3).

[3]方彬.文言文教学目标的拟定与达成路径——基于课标的反思[J].江苏教育,2020(09).

注:本文系2020年度贵港市港南区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亲近教育田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科训练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实践研究》(课题编号:GNSKKT2020A03)、“广西八桂教育家摇篮工程”系列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陈 敏(1978— ),女,广西贵港人,大学本科学历,正高级教师,现任贵港市港南区第一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系广西特级教师,贵港市名师、名校长工程学员,广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兼职研究员,2016年入选广西基础教育名校长培养工程,2017年入选广西八桂教育家摇篮工程,曾被评为“贵港市十佳青年教师”“自治区优秀教师”,研究方向为学校文化建设、校本研修、教师专业发展、语文教学改革。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
基于微格教研的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