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度六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的应用

2021-08-16郑胜梅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思维发展教学法

【摘要】本文论述“四度六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的应用策略:温故、引新,让课堂快速升温;探究、变式,让课堂层层深入;尝试、提升,让课堂华丽蜕变。

【关键词】“四度六步”教学法 思维发展 高品质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7-0096-03

现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特别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形成螺旋上升的思维发展体系。以“想象力”训练为例,教材从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让学生感受“想象的生动有趣”开始,到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再到六年级第一单元的“由所读的想开去”等,共安排了8个单元,各有侧重地在阅读中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而整个小学阶段想象类习作的次数则达13次之多,从低年级的“写放胆文,体现想象的神奇”,到“想象有根据”,再到高年级的“想象要合理,推动情节的发展”,每一次都将“想象力”的训练提高一个层次。因此,笔者认为,语文学科也应该着眼学生的思维发展,在教学中借鉴数学学科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打造更有思维含量、更有品质的语文课堂。

“四度六步”教学法是由广西特级教师戴启猛经过20多年的实践探索、思考论证,总结提炼的初中数学学科的教学法。“四度”是教学主张,指追求“有温度、有梯度、有深度、有宽度”的课堂,“六步”是教学环节的实践架构,分别为“温故”“引新”“探究”“变式”“尝试”“提升”。“四度”是目标,“六步”则是实现教学主张的手段,即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六个环节中,实现“四度”课堂的教学主张和追求。该教学法是建立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奥苏贝尔的认知学习理论及学习金字塔理论的基础上。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表明,“四度六步”教学法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学生主体、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方法。广西师范大学王枬教授认为,“四度六步”教学法的价值不局限于初中数学学科,它对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的教学均具有普适意义。笔者深以为然,但在教学实际中没有生搬硬套数学课堂的“六步”,而是将它转换为六个教学策略。本文以阅读课为例,谈一谈如何运用“六步”教学策略,创造高品质的语文“四度”课堂。

一、温故、引新,让课堂快速升温

温故而知新,这是学习常用的策略。新课教学中,先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新知识的学习搭好桥梁,能够更好地将学生推入新知识的学习情境中。笔者把“四度六步”教学法的“温故”“引新”两个环节,整合为“温故、引新”策略,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为新知的学习做好准备,体现课堂教学的温度与梯度。在运用这一策略时,笔者不仅把握好温故的内容,而且有针对性地选择温故的形式,使教学更明确地指向知识的本质,让语文课堂一开始就有温度。

(一)抓住要素找内容

通常,统编教材是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结构来组文,语文要素体现了语文课本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要求。因此,在温故、引新策略的应用上,教师要紧紧抓住语文要素来找内容。如执教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爬山虎的脚》时,笔者首先分析本单元的主题和语文要素:主题为“连续观察”,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在此前的三年级上册,已经用了一个习作单元来训练学生“留心生活,细致观察事物”,也就是说,学生已经初步具备细致观察事物的能力,而本次观察的重点在“连续观察”。于是,在温故的环节,笔者这样设计:出示《搭船的鸟》《金色的草地》,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三年级学的这两篇课文吗?你们从这两篇课文学到了哪些细致观察的方法呢”;唤醒旧知“观察要细致,可以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摸、用鼻子闻,还可以尝一尝,有时还要注意事物的变化”;接下来引入新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爬山虎的脚》,也体现了作者细致的观察。先读读课文,看看作者的观察方法与我们学过的有什么不一样”。导入语开门见山,直指语文要素,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去学习、去探究,从而让课堂快速升温。

(二)联系经验选形式

追求有温度的课堂,需要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兴趣出发,让温故引新的形式富有乐趣、充满吸引力。教师可以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听儿歌、猜谜语、看动画、表演等形式,达到温故的目的,让他们对新知识充满探究的渴望。如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蟋蟀的住宅》一课,是紧接着《爬山虎的脚》编排的。前一篇课文细致描写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细微变化,及爬山虎向上攀爬的过程,而《蟋蟀的住宅》则是生动地展现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及修建的过程。在温故引新的环节,笔者就从温习爬山虎的“爬的过程”开始:“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感受到作者连续观察的细致,谁愿意一边讲述一边表演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呢?”在学生进行讲述之后,紧接着引新:“對,叶圣陶先生连续观察了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非常生动。今天我们学习的《蟋蟀的住宅》,作者法布尔也经历了一个连续观察的过程,猜猜作者是观察蟋蟀的什么呢?”此问题马上引起学生的注意,学习就在唤醒学生的经验后开始了。

二、探究、变式,让课堂层层深入

笔者认为,“四度六步”教学法的精髓在于“探究”“变式”这两个环节,它能真正有梯度地训练学生思维的宽度、深度以及灵活度,达到“举一隅而反三隅”的效果。这两个环节在小学语文课堂的运用,既可以当作教学环节分别展开,也可以作为教学策略在某一环节的学习中展开,如识字写字环节、理解感悟环节等。“探究”和“变式”支撑起了语文课堂的半壁江山,是一节课的灵魂和亮点。

以阅读理解环节为例,“探究”就是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朗读、或默读,得出自己的体验;或通过小组合作交流,领悟或总结出一定的学习方法。“变式”则是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并在运用中巩固方法,体会语言内容、语言形式丰富的特点。

(一)按习题巧设任务单

统编教材课后习题是语文要素的落脚点,教师要抓住习题,设置任务单,有梯度地指引学生进行有序的思维训练与表达训练。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首诗歌有一个特点,就是用问答的方式描绘雷锋助人为乐的画面。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句子,想象画面”,笔者就结合该语文要素与课后习题第3题,设计了以下这份同桌合作探究学习任务单:

任务单指向明确,第2个任务是根据课文内容填空,重在理解内容;而第3个任务要求整合句子的信息,描绘出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它是一个思维整合与提升的过程。任务单中任务的设计,让语文要素的训练显得有梯度、有落脚点。

(二)善用比较求变式

戴启猛老师指出,变式要符合教学的实际、指向知识的本质。用比较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各个学科中都十分常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字形字义的比较、近义词的比较、情感的比较、写作方法的比较等,都可以让学生经历思维的操练,学会全面而有联系地思考,从而拓展思维的宽度,增强思维的逻辑性。以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为例,这个单元的阅读要素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猫》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写猫的性格,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母鸡》是从作者对母鸡前后态度的变化透露其思想情感;《白鹅》则是通过明贬实褒的方式表达喜欢的情绪。于是,笔者设计3篇课文之间的对比、每篇课文与课后阅读链接的比较,引导学生从关键词句、重点段落中品词析句,思考、发现表达手法相同和不同之处,体会对他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三)以追问推动思考

戴启猛老师特别推崇追问,认为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让课堂趣味无穷。六年级上册小说单元的语文要素为“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教学《桥》一文时,笔者先让学生去读、去发现、去交流,然后提问:“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你从哪里感受到的?说说你的理解。”很多学生是从动作、语言和神态去说,但是这篇小说中情节的推动、环境的烘托、顺序的安排都很有特色,笔者便追问道:“这些动作是在什么情境下出现的?”“在这样的情节(环境)中,再读老支书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你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你读过的哪些小说和这篇的写法有相似之处?”经过层层追问,学生不仅能感受文字描述的画面,还能领略小说的表达技巧,思维因此有了宽度和深度。

三、尝试、提升,让课堂华丽蜕变

俗话说“事非经过不知难”,学习语文也是如此。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一个立体的结构图,教师要带领学生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出发,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过程中,提升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阅读课上,学生经历探究、变式策略下的学习,其语言理解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但是语言运用能力仍然有所欠缺,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对此,教师可以尝试给学生一个独立建构和运用语言的机会,让他们体会“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喜悦。

(一)尝试——巩固和提高

戴启猛老师认为,“尝试”应指向新知识的巩固和提高。而语文学习中,“尝试”应着眼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以更好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如在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宇宙的另一边》的教学中,当学生学会大胆地去想象,笔者便让他们尝试说一说、写一写宇宙的另一边还有什么秘密,还让他们回去和家长说一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尝试表达,他们就能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完善自己的表达。

(二)尝试——融合与延伸

叶圣陶先生提出生活教育的观点,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因此,语文学习也应该融合别的学科,在生活中加强运用和实践。还是以《爬山虎的脚》一课教学为例,在学生理解、掌握了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方法后,笔者就尝试把学习任务延伸到课外,让学生选择某一个事物,利用一段时间连续观察,用科学的观察表记录每天或者重要时间节点的变化,再运用语言文字描述事物的变化过程。这样的学习让课堂得到了延伸,体现了课堂的宽度,让语文课堂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

(三)提升——整理和鼓励

提升策略是指对学习方法顺势而为的归纳和总结,即学生经历以上各个环节的学习后,找到语言的规律,归纳出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如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阅读要素为“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学完本单元《麻雀》《爬天都峰》两篇课文后,笔者设计了一个表格让学生填写,让学生观察两篇文章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从中归纳和整理如何写清楚一件事的方法,为接下来的习作训练做好准备。

王崧舟说,语文是人的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因此,语文教学提升的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还有情感和价值观,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鼓励。再以《宇宙的另一边》为例,学生了解到想象的各种方法后,尝试说出自己的想象,但是有些学生并没有按照课文中的方法去说。因此,在提升的环节,教师不仅要整理课文所教的方法,而且如果学生所说的符合“大胆想象”,就應该将其补充进去,以鼓励学生展开各种奇思妙想,让语文课堂有温度、有梯度、有深度、有宽度,真正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戴启猛.基于初中数学“四度六步”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架构[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0(3).

[2]王枬.创造师生共同发展的精彩课堂[J].广西教育,2020(2).

[3]戴启猛.创造更加精彩的课堂:初中数学“四度六步教学法”的20年实践与探索[J].广西教育,2020(2).

[4]王崧舟.王崧舟与诗意语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四度六步教学法在小学部分学科推广应用的行动研究——以南宁市凤翔路小学为例”(课题编号:2021C530)的中期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郑胜梅,高级教师,南宁市教育系统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现就职于南宁市凤翔路小学,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校本课程开发。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思维发展教学法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合唱教学法之合唱训练中的“和”与“合”
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研究
初中英语阅读活动的分析与重构
重视听心算训练,促进思维发展
新课标下的语文有效教学研究
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