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戏曲大舞台》教学中融入宾阳丝弦戏的实践

2021-08-16甘梦莹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5期

【摘要】本文阐述将宾阳丝弦戏融入《戏曲大舞台》活动课教学的实践,认为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让学生搜集京剧、越剧、昆曲、豫剧、黄梅戏等剧种知识的同时,可以让学生搜集宾阳丝弦戏的相关知识,邀请音乐老师教唱宾阳丝弦戏;课堂上通过比一比、听与读、唱一唱、写一写四个环节,让学生掌握戏曲知识、提升对家乡的热爱以及获得民族自豪感,增强语文活动课的“语文性”,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关键词】宾阳丝弦戏 《戏曲大舞台》 语文活动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7-0094-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中强调“认识中国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在第四单元编排了综合性学习课《戏曲大舞台》,要求学生走进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天地之中,去感受它博大的内涵,去品味宏观其中的悠长韵味。宾阳丝弦戏是广西优秀民间传统戏剧艺术之一,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本土传统戏曲,它的唱词通俗易懂,讲述人们耳孰能详的故事,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其产生情感共鸣。

在《戏曲大舞台》活动课教学中融入宾阳丝弦戏,能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地方传统戏曲文化,学习本土戏曲艺术,加深对家乡传统戏曲文化的了解,进而增加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激发他们守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决心;能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戏剧中学习讲故事的技巧,学会抓住人物鲜明特点,提高写作水平;还能让学生观摩戏剧演出、参与课堂表演、改写课本剧,自导自演。通过多样的语文活动,提升综合素养。

一、将宾阳丝弦戏融入《戏曲大舞台》活动课教学的做法

(一)课前准备:积累戏曲知识

在本次活动课前,笔者提前两周时间布置班上学生根据兴趣自发组成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在课余时间搜集京剧、越剧、昆曲、豫剧、黄梅戏等剧种,以及宾阳丝弦戏的知识,要求学生听或学唱京剧《唱脸谱》和豫剧《花木兰》选段,自主绘制宾阳丝弦戏知识手抄报。同时,笔者邀请音乐老师教学生唱宾阳丝弦戏《宾州古城好玩游》。从而使学生明确这节活动课的目的,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二)课堂教学四环节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阶段目标”中,将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等项目并列。语文综合性学习体现了语文知识的综合应用,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本次活动课中,笔者根据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的目标,设计了四个环节,即比一比戏曲知识、听读不同剧种的经典桥段、唱一唱家乡宾阳丝弦戏以及写一写学家乡戏的感想或有趣经历。

1.比一比环节

在这一环节中,笔者采用活动教学法,以比赛的形式了解学生积累戏曲知识的情况: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戏曲知识比赛,要求每组指定一名学生代表发言,分享本组在收集戏曲知识时的情况,谈谈本组对戏曲文化的了解和感受。由于学生课前充分收集和积累戏曲知识,比一比的竞赛活动进行顺利。学生从丰富的戏曲图文资料中,直观感受戏曲的特点,了解家乡戏宾阳丝弦戏的主要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戏曲的热情与探索家乡戏的兴趣。

2.听与读环节

在听与读环节中,笔者准备了五部不同剧种的经典桥段,它们分别是京剧《玉堂春》选段、豫剧《花木兰》选段、黄梅戏《天仙配》选段,以及宾阳丝弦戏《宾州古城好玩游》和《夜袭昆仑关》选段。在这一教学环节,笔者想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戏曲已经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喜爱,它除了有优美的唱腔、华丽的服饰、美妙的动作,还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笔者采用直觀教学法、欣赏教学法等,通过课件、视频等形式,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经典桥段,唱腔优美、唱词工整,学生通过听戏,发现唱词是工整押韵的。随后,笔者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朗诵选段戏曲词文,品读并赏析词文的内涵。另外,在聆听豫剧《花木兰》、宾阳丝弦戏《夜袭昆仑关》的唱段时,笔者引导学生感悟戏曲词文中蕴含的情感。

这一环节,不仅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唱一唱环节

这一环节在背景音乐《唱脸谱》的烘托之下拉开帷幕。有了课前的准备,全班学生在这一环节能跟着背景音乐合唱,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笔者将这一环节的重点设计为引导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家乡戏曲——宾阳丝弦戏。鉴于学生此时已经对戏曲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也学会了唱几段,因此在这一环节笔者采用实践教学法、目标教学法和探究教学法。先是请全班学生齐唱宾阳丝弦戏《宾州古城好玩游》,再让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主动献策振兴宾阳丝弦戏,树立传承和发展宾阳丝弦戏的远大志向,激发学生爱家乡、爱民族艺术的情感,实现语文教学中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

4.写一写环节

写的环节既是本次活动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既是语文教学写作训练,又是对学生人生观的引导。

在这一环节,笔者首先让班上参加学校宾阳丝弦戏社团排练并演出的学生谈谈学唱宾阳丝弦戏的感受,这些学生说得最多的、最深的感悟是:戏可以重演,人生却不能再来。然后笔者随机邀请班上几名学生分享学唱宾阳丝弦戏时发生的有趣故事,学生针对学走台步、学发声、用地方方言唱词等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趣事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热烈、欢快,笑声不断。此时,笔者抓住时机唤醒学生的情感:“戏唱错了、排错了不妨再来一次,但人生之路走错了只有悔之晚矣。请同学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是要认真思索,坚守初心,走稳人生的每一步。”随即布置话题写作,要求从以下话题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1)介绍你所知道的宾阳丝弦戏的历史发展概况和基本特点;(2)选择你喜欢的宾阳丝弦戏中的一出戏,就其主要情节发挥想象,编写一个小故事;(3)在看宾阳丝弦戏、听宾阳丝弦戏、学唱宾阳丝弦戏的过程中,你一定有不少感想或有趣的经历,把它们写出来。

在这一环节中,笔者充分运用引导教学法、谈话教学法和情感教学法,达到了写作教学的预期目标。

二、在《戏曲大舞台》活动课教学中融入宾阳丝弦戏的反思

这次活动课基本达到“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这一预期目标。学生在这节活动课上不仅了解到了中国戏曲知识,还深入了解了宾阳丝弦戏的知识与特点,陶冶了情操,激发了热爱戏曲艺术的情感,甚至产生致力传承与发展家乡戏曲的情结。

在这次活动课中,笔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搜集戏曲知识层面和让学生“悦耳”这一层面上,而是让学生在积累与欣赏的基础上,融入听、说、读、写这些语文课的特点,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这节活动课形式灵活,也符合课程标准提出的“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要求,自始至终没有离开语文学习这一舞台。

笔者将地方戏曲宾阳丝弦戏与《戏曲大舞台》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授课,巧妙利用网络资源与宾阳丝弦戏演唱视频,活化课堂教学,让学生走进戏曲天地后,发现戏曲世界的奇妙。学生在赏析宾阳丝弦戏《宾州古城好玩游》与黄梅戏《天仙配》时发现戏曲充满乡土气息,语言具有生活化、平民化等特点;在赏析豫剧《花木兰》与宾阳丝弦戏《夜袭昆仑关》时,发现它们的共同点是具有浓重的地方特色、自然质朴的风格和鲜明强烈的节奏。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切换播放剧种,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戏曲特有的艺术魅力。这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家乡宾阳丝弦戏的兴趣,又激发了学生对中国戏曲及传统文化的热爱,还展现了语文课堂的无限魅力。

这样的语文活动课教学,紧扣教材内容与课程标准,以宾阳丝弦戏为抓手,注重知识的积累,注重参与、尊重学生、重视体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将继续发掘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素材,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助力。

【作者简介】甘梦莹(1978— ),女,广西宾阳人,大学本科学历,文学学士,二级教师,就职于南宁市宾阳县宾州镇第二初级中学,主要从事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和语文教学研究。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