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对高年级学生的批评教育方式探讨

2021-08-16王梅英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5期

【摘要】本文论述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批评教育方式,认为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性格发展处于一种矛盾、变化无常的状态之中,结合日常的班级管理案例,提出行之有效的批评教育方式:审时度势的强硬教育方式、“难得糊涂”的模糊教育方式、以退为进的延时教育方式、由己及彼的换位思考教育方式、生动形象的故事教育方式、立竿见影的激将教育方式、触动心灵的亲情教育方式。

【关键词】批评教育方式 强硬教育 模糊教育 延时教育换位思考教育 故事教育 激将教育 亲情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7-0086-03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已经有了独立意识,不仅已经摆脱了对外部评价的依赖,逐步依靠内化了的行为准则监督、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开始从对自己表面行为的认识、评价转向对自己内心世界更深入的评价。其情绪的强度和持久性迅速增长并出现高峰,各种日常行为很容易受情绪的影响或支配。他们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对人对事都极为敏感,但仍缺乏自我分析、自我调节的能力。因此,这个时期的学生的性格发展处于一种矛盾、变化无常的状态之中。

批评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恰到好处的批评,能够有效地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和习惯,但如果掌握不好尺度,则会使学生失去自尊,自暴自弃。教师应该抓住时机,采取适当的批评教育方式,才能药到病除,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为此,笔者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对班级中出现的现象及时进行笔录,并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针对高年级学生的批评教育方式。

一、审时度势的强硬教育方式

【案例】

温和还是强硬

作为高年级的班主任,我意识到高年级的孩子在心理、生理等方面都日渐成熟,已具有明显的自主意识,自尊心也特别强。因此,在批评教育的方式上,我趋向于比较温和的方式,如课后谈话、个别谈话,批评现象但不指名道姓……我发现这样的方式对大部分的孩子而言还是比较受用的。但是对行为太顽劣的孩子或是有可能蔓延的行为来说,温和的态度明显逊于强硬的态度。

上周四、周五,因为同一名学生的行为,我在班上进行了严厉的训话。周四的音乐课,班长汇报学生的上课表现:全班都很好,唯独王××在练声时发出怪叫声。结合该生的平时表现,一连四周,科任老师均反映该生有恶意破坏课堂纪律的行为,并且老师批评后其行为显得更为放肆。我也曾就此问题多次耐心地与该生讲道理。没想到,温和的批评方式不奏效,反而愈演愈烈。于是,我决定在当天下午的文体课上“大发雷霆”。课上,我厉声训斥了该生这种恶意破坏纪律的行为,明确提出禁止班上出现此等影响个人、影响集体的现象。

周五的劳动课上,学生自由组合小组,王××由于没人愿意和其组合而不得不跟剩下的两个同学组合。此时,王××在座位上叫嚣:“我宁愿一个人扫,也不和××一组!”这还了得!不好好教育,以后所有的学生均可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了。长此以往,班级还有什么凝聚力?于是,我开始了酝酿好的第二次“发火”。

我们作为社会人,为人处事均有一定的准则和底线,超出、越过了则会影响到他人,此时,人必须得对自身的行为负责。笔者认为孩子也应如此,个性的张扬绝不能以破坏原则为代价。温和的教育方式与强硬的教育方式之所以对立,但又能客观存在,这说明会有两种人分别适用这两种方式。作为班主任,倘若时时事事都温和,在某种时候向学生传递的信息、态度是不明确的,甚至学生会心存侥幸,助长嚣张气焰,往往“大事”来临时难以指挥。而倘若时时都是强硬的,学生会分为两个极端,或叛逆或胆怯,不利于学生成长,也不利于班级管理。所以,在批评教育方式上,笔者认为班主任该把握好温和和强硬之间的度,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该温和就温和,该强硬则强硬。

二、“难得糊涂”的模糊教育方式

【案例】

“糊涂”教育一得

曾有一段时间,我发现班上有几名学生喜欢跳起拍打班级的班牌和天窗。我寻思:若用一般的说教也许会屡禁不止,或许可以尝试“糊涂”一回。以下为我的教育对话:

师:昨天开全体老师会议,校长指出了一个不良现象,发现有个别班级的学生喜欢跳着拍打班牌和天窗。现在学校要查一查,哪个班有这种行为。同学们,我们班有这样的现象吗?

生(齐):有!(把目光投向了有此行为的学生)

师(故作惊讶):啊?真的吗?

生(齐):真的。

(此时,已有许多学生举手欲细说。教师示意众生放下手,把目光转向犯错的三名学生)

师:同学们说的是真的吗?

犯错的学生(一脸的悔意,不安):嗯。

师(对犯错的学生):记住,以后千万千万别再做啦,听见了吗?

犯错的学生:记住了。/听见了。

师(对全班):老师真没想我们班也有这种行为。这种行为非常危险,也不雅观。所以,以后大家都不能再去做了。记住了吗?

生(齐):记住了——

此后,班级再无人拍打班牌和天窗。

在这次教育对话中,笔者能有效地杜绝学生的不良行为,原因在于笔者能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换了一种方式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笔者注意到学生犯错誤,并掌握了其犯错的尺度(仅是好玩,而无恶意,不是原则性错误)。面对学生的错误,笔者给了学生自行改错的机会,并巧妙利用“权威”的震慑,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适度地“老调重弹”,进行说教,看似蜻蜓点水,实则已铭记于心,教育成效已出。学生此举易模仿,大有蔓延之势,于是笔者将教育的空间扩大至班级,在教育个别的同时也教育全班。可见,在批评教育学生时,教师应准确把握事件的性质、尺度,面对不同的事件,治理的方法宜有针对性,讲究有效性。笔者认为,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有时也适用于教育学生。

三、以退为进的延时教育方式

【案例】

电话响起

因手术在家静养两周,电话不断。

电话一(嘉父):问及嘉近况。答曰:在我上班期间,一切安好。

电话二(班长):问候电话。聊及班上情况,提及嘉上课传纸条。处理:班干深入了解,及时提醒,注意措辞,鼓励为主。

放下电话,心中直打鼓:是否告知嘉父,令其教育?犹豫间,电话铃响。

电话三(嘉):问候电话。聊了一会儿《三国演义》的内容,并问了嘉读《三国演义》的方法。(嘉见我向其请教读书方法,可乐了)话锋一转,提到其父电询情况。(嘉静听,我想就先别提传纸条一事了)最后和嘉进行了一番剖心腹的谈话,告诉他已长大,相信他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提醒他在我不在时,在无人注视和提醒下,要坚信自己能管好自己……

次日,班干再来电话,提及嘉的情况,答曰:表现得非常好。

暗自庆幸当时没有提及纸条事件,没有进行无效的说教。

笔者认为,处理学生的事件必须要弄清事情源由,追根溯源,涉及人员在必要时还得面对面。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出现问题时,最忌讳教师听信一面之词,不分青红皂白胡乱解决。在这个案例中,由于教师自己身处家中,无法弄清事情的始末,自然无法有效地处理事件。告知家长也是不妥之举,因为告知家长的目的在于和家长沟通,共同教育,而不是给家长制造“恐慌”。在教师没弄清事情之前就告诉家长,只能让家长无所适从,无从教育,无非就是将孩子责骂一番而已,并无教育实效。而如果教师和学生提及此事,也毫无作用,相反会有负面影响。首先,在教师生病时,学生能想到打问候电话,此举已值得表扬鼓励,倘若此时对学生唠唠叨叨,无非是给学生的问候热情浇了一盆冷水。其次,没弄清事情始末,就无法把握批评教育的尺度。说重了,学生不服;说错了,学生逆反;说轻了,学生侥幸逃脱责任。此时,宜以鼓劲方能稳大局。

四、由己及彼的换位思考教育方式

【案例】

回放情境 换位思考

——引导学生“真诚评价”

我休完两周的病假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发现许多人和事都有了些许改变……

数周前,在城区中心组教研活动中我们班进行了课前口语训练展示,至今还让我回味无穷。那节课,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没有刻意地调换、安排,两名学生上台展示后,三名学生评价。精彩的评价,我还记忆犹新:

生1:×××同学讲得实在太好了,我没有什么意见可提了。只希望×××继续保持。

生2:×××讲的笑话很精彩,给我们带来了欢乐。看来事先做了充分的准备。

生3:×××讲的笑话很好笑。但如果讲的时候眼神能和同学们交流就更好了。

多么诚挚的意见和建议,多么催人奋进的评价!评者态度友好、真诚,听者心里舒坦、受益。

而今天的课上,我所听到的声音却是那么的刺耳:依然是两生展示,一生讲笑话,一生读文。之后,三生评价:

生1:×××讲得好是好。但我不知道你讲的是“狗熊”还是“火熊”。(质问)

生2:×××讲得很好。但我希望你以后讲话肩膀不要耸来耸去。(面无表情,冷漠,方言)

生3:×××读得很流利。但我想告诉全班同学,照着书本念,谁不会?(反问,否定)

听罢,我心中很不是滋味,夹杂一丝可怕。多么冷漠、无情的批判,似乎面对的是敌人,丝毫不顾及说者的感受。

怎么办?此苗头非肃清不可!我灵机一动,想到了方法,进行了如下教育:

首先,谈了自己的看法:两位展示的同学相比较,讲笑话的同学显得准备更充分。

接着,鲜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指出三位同学的评价非常不友好,缺乏真诚。

然后,镜头回放,情境再现,请同学们换位思考,倘若你是展示者听完评价后有什么感受。当我把三位同学的评价复述出来后,同学们都不好意思地笑了,有的还低下了头。

紧接着,我给学生做了一遍示范评价,并请同学们比较。

最后,小结给他人真诚评价的注意事项。

言行举止往往反映出人的思想。在本案例中,笔者捕捉到学生评价中透出的不友好态度。而冷漠缺乏真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心理形成,影响到学生今后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为此,笔者进行了及时的批评教育。在引导过程中,笔者采用的是回放情境再现场景的方法,把学生的错误回放了一遍,让学生换一个角度去感受哪种方式更易于接受。之后,进行示范、小结。在对比中,学生理解了真诚评价更让人容易接受,并对自己平时的不友好态度感到羞愧,也明白了今后该真诚地待人。

五、生动形象的故事教育方式

【案例】

讲故事 受教育

——给教育学生换个方式

碰上一名因打架被叫到办公室的学生,给他讲了《绕房子走三圈》的故事。故事大意如下:某富翁早年时只要生气便会绕着房子走三圈。到了暮年,拄着拐杖仍是如此。孙子不解。老人说:“年轻的时候,我绕着房子走,看见自己如此贫困,我有什么权利抱怨呢?现在看见自己什么都有了,我还有什么理由计较呢?”讲完故事,告诉学生遇到不顺意的事,换个方式去想或处理,结果会更好。

面对学生遇到困难容易退缩的现象,给他们讲了前香港行政长官曾荫权的故事——《给自己试一试的勇气》。

面對个别学生喜欢巴结家庭富有同学,而对其他同学不友好的现象,给他们讲了卢绍“势利”的故事:卢绍面对有救命之恩的刘备,起初热情无比,设宴款待。席间得知刘备乃一介布衣,态度立即发生大转变,极其冷漠,不理不睬。

教师讲的道理很多都是重复的,学生听到教师讲上句时已预知下句的内容,教育变得苍白无力。如果教师给他们讲个故事,情况则大不一样,学生精神振奋、注意力集中,同时内心深处也自觉将故事与自身行为作对比。故事本身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

六、立竿见影的激将教育方式

【案例】

关于在高年级进行班级荣誉感教育的反思

学生升入小学高年级,由于课程难度大、课时少,加之学生已知自我批评教育,原则上,我极少占用上课时间专门说教。然而周二上午我却用了整整一节课时间来整顿学生的思想。

早读下课后,我找学生谈话时发现教室外的走廊上有一团异物。走近一看,是狗的粪便。从早上到校至早读下课这么长的时间里,竟然没有一个人发现,竟然没有一个人处理。我很诧异学生的视而不见和冷漠。我很生气地走进教室调查此事。正如我所料,出现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没看见;第二种是听说了,但没去看,没处理;第三种是看见了,没处理。我请不知道此事的同学起立,批评他们不留心周围事物,就连在走廊的异物都不知道。接着,严厉地指出听说了和看见了异物而没及时处理的同学更该批评,心中无集体,没有班级荣誉感,怕脏、怕累、怕吃亏、怕取笑。批评完毕,我让学生拿出纸和笔,用10分钟针对这件事写反思,反思不深刻不过关。10分钟后,我结合学生写的反思又教育了一番。我举起朱××寫的反思厉声问道:“有谁保证今后再遇到类似的事能像朱××这样,保证第一个去处理?”学生纷纷举手。我再问:“有谁敢保证今后能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学生纷纷举手。接着,我让学生用5分钟时间以列点的方式写出从这件事得到的教训。最后,进行总结。

作为高年级的班主任,笔者认为应该把德育抓牢、抓紧。因为思想决定行为,学生的思想工作做不好,班级就会丧失凝聚力。毫无集体荣誉感的班级势必如同一盘散沙,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作为班主任,应该敏锐地捕捉到各种不良现象的苗头,及时批评教育,在恶习尚未蔓延之际及时地掐灭火苗。高年级学生由于受到外部思想、言论的影响,学着开玩笑、挪揄同学。他们开始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论,做事之前会考虑或担心他人的看法,于是便出现了不敢按自己想法行动、做事畏首畏尾的情况。针对这种矛盾的现象,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做的是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学生明辨是非,认识到主动、积极地为集体做事是非常光荣的事,值得骄傲自豪,而对别人冷嘲热讽的同学是可笑的,人人都应该努力为自己所在的集体争荣誉。在处理这件事的过程中,笔者没有苦口婆心地说道理,而是出其不意地让学生以写的形式反思自己的行为以及从中汲取的教训。写反思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教育效果良好。

七、触动心灵的亲情教育方式

【案例】

批评教育学生方式二则

1.“请你给父母和教师各写一封道歉信”

“父母千辛万苦挣钱送你们到学校上学,努力让你们接受好的教育。可作为子女,你们没有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在学校里没有好好表现,不求上进,让父母操心,太对不起父母了……面对老师多次的批评教育,你们丝毫不放在心上,没有真正用行动去改正自己的错误。你们的行为很对不起老师的教导……请你们给父母和老师各写一封道歉信,当着他们的面,诚恳地念,念完后向他们深深地鞠一个躬,说对不起……”

2.“请你牵着父母的手”

“当你们还小的时候,父母亲牵着你们的手,陪着你们长大。现在,你们已经五年级了,长大了,应该是你们去牵着父母的手,领着他们回家……”

五年级的学生,应该有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的勇气,有诚恳地对他人表示歉意的态度。笔者让学生写道歉信,目的在于通过写的形式,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在写的过程中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读信、鞠躬、说对不起”,意在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有更深刻的认识,而对长辈诚挚地面对面道歉、鞠躬也给学生改正错误的实际行动增加了压力,让学生有积极改正的心理暗示。“牵着父母的手”,意在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当你成长后,你就应该像父母小时候呵护你那样去照顾父母,担负起照顾家庭的责任。这样的责任感,就应该从小开始培养。

总之,不管教师运用何种批评教育的方式,都必须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尊重信任、情理交融和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使批评教育工作事半功倍。

【作者简介】王梅英(1979— ),女,壮族,广西天等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现任职于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天桃校区,研究方向为小学班级管理。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