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集体备课促进高效课堂建构

2021-08-16莫惠雯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集体备课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

【摘要】本文以《认识民法典,走进法治天地》复习课为例,论述“互联网+”集体备课构建高效课堂的途径,提出互联共享知方向、网络名师呈思路、高效沟通出教法、实际授课出效率等教学建议,以提高备课的效率,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互联网+ 集体备课 道德与法治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7-0056-03

集体备课是一种在教研组引领下,教师集体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聚集起来为新课教学做准备的教研活动。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平台的广泛使用,“互联网+”环境下的集体备课不受时空的限制,增加了教师之间互相交流的机会,实现了资源共享、高效沟通,提高了教师的备课艺术和教学智慧。与此同时,采用“互联网+”集体备课的教学方式,让教师更好地教和学生更好地学二者统一,更能提高备课的效率,打造高效课堂。

一、互联共享知方向

借助互联网平台,能彻底转变传统的集体备课的模式,这种超越时空限制的新型的集体备课模式,把南宁市的道德与法治教师紧密联系在一起,开辟了集体备课的新通道,可以让教师把握一线备考资料、拓展教学视野、收获丰富的技能,落实以德树人的理念,进而打造高效的课堂。

通过参加南宁市教科所组织的网上集体教研活动并学习中考层面的命题指导思想——结合北部湾经济区教学实际,在考查学生学科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笔者从多关注学科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消化、自我领悟”的备考目标出发,明确在备考时不仅要抓好核心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科能力。因此在网上集体教研备课时,我们确定了中考备考的方向,准确把握中考必备知识:2020年道德与法治的中考知识有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八年级上下册、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一二单元等。通过研究这些必备的知识,我们发现,“法律”这一板块的知识贯穿七、八、九年级,再结合2020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我校确定了以民法典为主题的专题复习,模拟中考的出题方式进行专题训练,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二、网络名师呈思路

通过学习“空中课堂”优质课和南宁市名师视导课,笔者梳理了备课备考思路:从王小兰老师的复习课中,笔者掌握了一是要通过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记忆知识,从整体上认识和理解知识;二是弄清知识点的逻辑关系;三是做错题整理和分析,查找原因和总结分析。从王晓洁老师的《主观题解题方法》,笔者明确了考查方向,特别是如何突破“结合材料”类题型的方法和技巧。从邱霖昌老师的《选择题答题方法》中,笔者掌握了“三审查四排除”,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从叶巧灵等老师的课中,笔者学习到了复习课离不开时政热点,既要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也要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通过题目提升綜合能力等。通过总结梳理以上复习思路,笔者确立了以下复习流程:通过漫画的形式,关注社会热点——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建构知识体系——通过易错易混辨析,夯实基础知识——通过选择题和主观题训练,提升学生学科素养——最后与学生携手展望未来,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笔者在备课时主要围绕知识的“再现或再认、理解、综合运用”展开:再现和再认道德与法治课本中的有关知识、事实、概念、原理、观点,如“法律的特征”“法律的作用”;理解道德与法治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如“四大保护”的联系和区别;综合运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相关知识,用“法律的作用”来分析和解释有关民法典现象,判断和评析有关观点,探究有关问题。这样,从云端到实处,让我们的复习课脉络清晰,在课堂教学中逐一将这些复习思路、环节落实到实际教学中,从而不断提高复习效率。

三、高效沟通出教法

互联网能让我们有机会与经验更丰富、专业能力更强的教师进行集体备课,请教更为专业的表述;也能和同课异构的教师探讨教学思路,进一步了解学情,有针对性地施教;更能即时和本教研组的成员进行研讨,从而得出更为优化的教法。以下为本教研组在《认识民法典,走进法治天地》集体备课场景:

笔者:M老师,我想和您讨论斟酌一下视导课的课题,结合最近的时政热点,我们如何突破中考有关法律的知识点?

M老师:我目前初步拟定“走法治道路,推进依法治国”。

笔者:这个范围会不会太广?涉及法治的内容很多,个人认为要找准一个切入点作为突破口。

M老师:围绕民法典,着重复习法律的特征、作用和法治中国这三个内容。

笔者:看着可行,民法典是最新的时政热点,以其作为切入点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M老师:我刚才上学科网查找关于两会“民法典”专题资料,我们的专题可以定为“走进法治天地,建设法治国家——认识民法典”。

笔者:M老师,学生的基础如何?

M老师:关于法律知识的学习,大部分学生的热情度较高,但“潜力生”比较多。

笔者:那此次课应帮助学生再次夯实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要让学生对易错易混知识进行辨析,最后要教会学生如何答题,培养其学科核心素养。

笔者:本次研讨课定的是“走进法治天地,建设法治国家——认识民法典”,思路是围绕民法典,着重复习法律的特征、作用和法治中国这三个内容,其他老师有什么好建议吗?

W老师:这个课题围绕时政热点进行教学很好,但因为知识点较多,所以一定要梳理清楚框架,通过思维导图建构知识体系,让学生清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笔者:我先按课本的顺序构建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尝试。

笔者:如此教学大家感觉如何?个人认为只是简单地按课本的框架进行梳理。

D老师:七年级下册第九课法治天地,主要以法律为主,七年级下册第十课和九年级上册第四课是以法治为主,我们可以从法律和法治这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建构。

笔者:对,这样的思路更清晰,也更能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

笔者: J老师,以上是我研讨课的内容,已发送给您,麻烦您给予建议。

J老师:以民法典为切入点是个好主意,但我认为整个课程围绕着民法典进行,课题应改为《认识民法典,走进法治天地》,这样更为恰当。同时建构知识体系方面也要多涉及“民”这一块,“法”就分“法律”“法治”这两个板块。

笔者:这样思维导图在梳理框架的同时达到夯实基础知识的目的,因此可以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复习巩固,一举两得。

笔者: J老师,在学生能力提升方面,我想突破两种常考的题型,一是“结合材料”类,二是“为什么”类题目,但6分题不能设置两个方面的问题,我应如何同时突破两方面的能力?

J老师:“结合材料”类和“意义”类的题型都是常考题型,也是学生必备学科素养,我认为可以以民法典为材料,在选择题突破“意义”类的题目,在讲解选择题的时候就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做“为什么”类的题目。“结合材料”类的题型就可以在6分题体现,重点突破。

笔者:把“意义”类的大题改编成选择题,教会学生在答“意义”类的题型时,要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在“结合材料”类的时候注重方法的传授,让学生一要学生审材料,二要学会结合材料分析观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这样,在教研组内开展集体备课,组内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各自的看法,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既达到了共同成长的目标,也凝聚了集体智慧,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实际授课出效率

(一)学生反馈

在构建思维导图部分,通过留空的形式,学生能积极踊跃地回答问题,特别有效。这样处理能让学生融进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不是教师的满堂灌,同时能加深基础知识的印象,做好辨别区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建构起知识体系,让知识不再是分散的,而是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架构起来,培养了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处理“结合材料”类分析题时,根据设问我先教会学生通过审题知道结合材料的答题技巧是找材料+课本知识,中间“说明了”“体现了”等词连接材料和知识点,在审材料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步骤进行:(1)根据设问的需要找材料、联系课本知识;(2)提取有效信息找关键词句;(3)逐句分层、逐段概括。接着请两名学生在黑板作答,其他学生在答题卡上作答。以下为两名学生的作答情况:

生A:①从材料中民法典涵盖了民事活动的方方面面可以看出,法律具有规范全体成员行为的作用。

②从翻看民法典,亮点纷呈,对公民政治权利作出了明确规定看出,法律具有规范作用。

③从材料中民法典旨在保护公民的民事权利来看,说明法律具有保护作用。

生B:①文中对公民政治权利作出了明确规定,处处烙刻着公民权利的印记说明了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还说明了法律具有规范作用,规定我们应享有的权利,应履行的义务。

②文中旨在保护公民的民事权利。可知法律具有保护作用,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从以上两名学生的答案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结合材料”类题的答题方法,懂得“一句材料+一个观点”的答题方式,同时也掌握了分析材料、提取材料的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教师评课

教研员J老师:这节课的思路很清晰,以最新的时政热点作为切入点,注重方法的讲授,设置的环节环环相扣,将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贯穿始终。

Y老师:莫老师的课程强调时政素养、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在问题的设置上合理,能激发学生思考,规范回答主观题,目标达成度高。

W老师:在莫老师的课中,学生兴致高昂,积极踊跃,在学习过程中全身心投入,让知识在实践中生成,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L老师:莫老师的课很活泼,导入新颖、简单、直接,整节课能关注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特别是给学生现场练习的机会,让学生有所学有所获。

互联网给教师集体备课提供了便捷的平台和丰富的资源,可以借助互联网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备课效率,从而让学生接受更广的知識面。在《认识民法典,走进法治天地》复习课教学中通过互联网+集体备课的方式,明确了复习课的流程和答题方法与技巧。教师要积极借助互联网进行集体备课,明确必备知识,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从而将问题具体落实到实践中来解决,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广西教育研究“互联网+教育资源应用试点”专项课题《“互联网+教育资源环境下教研组研修方式的实践探究”》(课题编号:2018ZJY14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莫惠雯(1994— ),女,汉族,广西贵港人,大学本科学历,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集体备课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集体备课在病理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与实践
提高集体备课有效性的途径初探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