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切片诊断”集体评课促进教师课堂实操能力的提升

2021-08-16朱珍珍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5期

【摘要】本文论述“课堂切片诊断”集体评课的策略,提出切“重难点”,提升课堂主问题牵一发动全身的能量;切“启而不发点”,提升课堂追问的“搭桥”作用;切“完美回答”,促进深入思考的“全员性”等教学建议,以提升教师掌控课堂实操的能力。

【关键词】课堂切片诊断 集体评课 课堂实操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7-0047-02

我们常常听到教师反思自己的课堂时这样说,“这个班有点沉闷,启而不发,不太配合”“我知道这个环节是重点,也感觉上得浮光掠影,但我又不知道怎样深入”“学生预习得很好一下就回答对了,课堂反而没有了味道”等,笔者认为,这些课堂上的遗憾,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抓不住教学契机深入引导的结果,使得相同的教案在不同的教师执教时产生不一样的课堂效果。这就需要“课堂实操能力”的提升训练。

高效的课堂及其对重难点的突破,很大程度上是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学情以及课堂生成,即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反复揣摩、及时再练才取得的。这种敏感的捕捉学生课堂生成、学情差异、因势利导的能力,能扎实且高效地引领学生学习和记忆。这种能力,我们把它定位为“教学经验”。这种能力可以通过学习、训练得来,而不是仅仅依靠长时间从事这个工作才能积累的经验。这种能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提升课堂实效性和学习深入性的课堂提问、引导、归纳、设计再练的能力,我们将其定位为“课堂实操能力”。如何提升教师的课堂实操能力,促进高效课堂的建构?笔者认为,使用“课堂切片诊断”集体评课的方式,聚焦课堂环节进行优化,指导教师提升课堂把控能力是最好的方法。“课堂切片诊断”是从一节课里节选重要的、最满意或最不满意的片段进行重现分析,通过集体评课聚焦此片段,提出修改、优化的实操办法。这种集中关注微小教学片段的集体备课,能够达到集体训练教师提问、引导、训练等实操能力的目的。

一、切片“重难点”,提升课堂主问题牵一发动全身的能量

课堂教学由一系列的教学环节组成,40分钟的课堂比较长,聚焦到该课重难点突破的5分钟里师生的问答活动,有意识地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学任务、突破难点就能达成高效教学的目的。

在我校周老师执教七年级《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我们把该课品读赏析环节7分钟的视频进行“切片观察”。这个品读赏析的环节从教师出示幻灯片开始(请你阅读“看新装”部分,在课文中找出老大臣、官员、皇帝等人看到新装后的心理活动,尝试体会人物形象),到总结归纳人物形象结束,本教研组全体语文教师集中观看,重点从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进行观察。我们关注的问题如下表所示。

教师如实记录:2分钟学生阅读文本,5分钟内执教教师一共有17个问题,其中“谁去看新装了?”“他怎么想的?这里看出他怎么样?”“除了虚伪还有吗?”“除了愚蠢还有吗?”等问题反复问了三四遍。

(一)会诊碎问碎答,为教师提炼设问指明方向

周老师反思该环节时说:“这个环节感觉主问题有了,但是学生都不会回答,只会说虚伪、愚蠢,我也不知道怎么引导就只有不停问。”问题出在哪里呢?主问题是本课的重难点了吗?是因为难度大学生不会回答,还是教师课堂提问引导的实操能力不足让课堂没有深入?于是,我们重现该段视频教学,优化其课堂实操过程。

通过对重难点环节的视频切片诊断,全体语文教师都关注到了主问题的设计。对课堂的提问,教师深刻认识到“碎问碎答”的教学模式不是高效的课堂提问;频繁的提问让学生安静不下来,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得不到沉思默想和实践练习的时间;学生的思维是片段性的,没有连续性,没有系统性。于是,教师集体思考提炼出每堂课设计三个问题为主问题,这三个问题关注三个不同的维度:

第一个问题关注课文内容,即写了什么;第二个问题关注写作手法,即怎么写的;第三个问题关注情感(哲理)剖析,即为什么写。这样的设问有方向,就避免了满堂问,使得提问有引导学生深度阅读的牵引力。

(二)会诊重难点,为教师捕捉课堂亮点

这个环节作为全课的重难点,方向要指向关注写法,那么周老师的重难点把握对了吗?在引导上突破重难点了吗?

评课教师1:这个品读赏析环节的确是重难点的突破点,周老师想从心理描写来突破人物形象的把握,从而为后面主旨的揭示做铺垫。从周老师教的角度看,这个环节教人物的描写,教提炼人物的性格品质,方向是对的。

评课教师2:从学生回答的角度看,学生要从文章中找出人物描写,从中提炼人物形象。学生很认真跟着你走,只是人物虚伪、愚蠢的形象比较统一,学生没有更多的词汇可发挥。选点没有问题,只是这个主问题缺少牵引学生“品词炼字”深入思考的机会,品的感觉少了。我的意见是修改主问题。

评课教师3:我认为周老师有个句子的赏析有闪光点。幻灯展示:“每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个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里面把“快乐”作为重点让学生品析。为什么随声附和之后会快乐?这个选点很有品析的意味了。

评课教师4:我也认为有个句子的赏析是一个闪光点。还可以从“每个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中的“说不出”来做文章,为什么“说不出”?品的味道就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了,也让教师的主问题有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能量。

(三)优化小亮点,让学习有路径有个性

评课教师集思广益,一起优化周老师课堂上的小亮点,让周老师明确修改主问题的方法。修改后的主问题是:看完新装“每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个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请你从看新装部分找出他们“说不出”的是什么?并说说为什么说不出?这个问题学生很有兴趣,围绕“说不出”找到了不少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的语句。同时引导学生表演读,思考是哪种复杂的心情让他们说不出。学生被这个问题牢牢吸引住了,有学生说:我想他们的“说不出”有慌张的、掩饰的味道;有學生说“说不出”有暗地嘲笑皇帝愚昧的意味;有学生说“说不出”有假装淡定,装模作样的不安,等等。这样一来,学生品析课文“说不出”的原因,边品边读,边读边演,把这些人物有的是为保官的虚伪,有的是要面子的昏庸一一分析出来。这样给了学生思考的路径,学生有了个性的解读,课堂活跃且充满深度阅读的乐趣,从而提升教师课堂提问的实操能力。

二、切“启而不发点”,提升课堂追问的“搭桥”作用

某教师执教七年级《记承天寺夜游》中品读赏析环节时,设计的主问题是:“请谈谈自己欣赏到的课文中的一点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情感之美,等等。”设问把写法归于一个“美”字,让学生再次进入文本品词酌句,学生就会从修辞、写法、意境等角度分析。虽然给了学生路径以及个性解读的机会,但是学生依然无话可说。我们来看看课堂实录:

生1:“庭下如积水空明”把月光比作积水,写出月光的澄澈。我觉得作者观察得很仔细。

师:为什么作者可以观察得那么仔细呀?

生1:因为作者是个细心的人。

师:假设你也在一个月亮明亮的晚上走在街上,你也能观察得那么细吗?

生1:不会。

师:为什么不会啊?因为你们要做什么事情?学习。没有那么多空闲的时间,对不对?这就是作者一个闲人的体现。(请生1坐下)这句话除了写出月光的美,还写出了什么样的美?

之后出现没有学生愿意回答的情况,教师只好指名回答。问题出在哪里呢?从这段切片明显看到,教师的主问题设计好了,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操作上完全跟着学生的思路,没有引导学生按主问题深入思考。此时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的点評和补充就很必要。

评课教师1:学生说把月光比作积水,写出月光的澄澈。你应该及时点评帮她梳理答案,如“找的很好,你找到的是一句之美,把月光比作积水,美在比喻的修辞,让我们看到月光的澄澈”。这样点拨不会偏离你的主问题,也为下一个回答问题的学生提供范例。

评课教师2:我觉得授课教师可以给学生的回答搭桥铺路。例如拟出一个回答的方法,“我找到的是一字之美,文中   (字)使用了   修辞/手法,写出(什么)   的景象,让我觉得很美”。这样一来,帮助学生回答“搭桥铺路”,就能更好地解决冷场问题。

聚焦一个“启而不发”的课堂环节,直面学生的启而不发,其实是通过视频切片还原教师上课时的课堂引导方法,引发全体教师的关注和反思,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设问、点拨;并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训练自己为学生“搭桥铺路”的能力,而不是主观地认为是学生不配合、不认真,从而达到真正提升教师课堂引导能力的目的。

三、切“完美回答”,促进深入思考的“全员性”

某教师在执教八年级《白杨礼赞》点明主旨突破写法的环节设问:“难道你觉得她只是树?请阅读第7自然段回答。”一名学生非常流畅地回答了该问题,分析准确,并且把教师下个环节要点到的写法也一并回答了。如此一来,该教师措手不及只能顺着进入下一个环节。切片这个课堂片段,让全体教师反复观看、思考:一个学生完美的回答等于全班学生都懂吗?一个完美的回答之后如何放慢这个问题的获得过程,帮助全班学生都能从文字中品味出“不只是树”的深层含义?如果课堂处理为简单地反复强调就显得呆板而拖沓,因此选择什么教学手段就需要全体教师集体研磨。

教师提出了不少解决的方案。例如:用“品+读”的方式,说得完满,要读出情感,从而体会象征的手法;用时代背景照进课文的方法,添加写作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联系小学知识法,《抗日英雄王二小》故事,王二小就是北方农民的孩子,就是哨兵,就是像白杨树一样的人;板书梳理法,把学生课堂有价值的生成以板书的形式记录下来,让学生记笔记不让精彩转瞬即逝,等等。这些方案让执教教师深受启发。

“课堂切片诊断”集体评课法让课堂观察更聚焦问题的解决和优化,在集体评课中,执教教师更直观地观察自己的教学行为,而不是凭印象,更触发执教教师提升课堂实操的能力的原动力。其他评课教师也因为关注环节的集中,所以在共同研讨时更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方法。这样的评课有利于整个教研团队形成合作教研的氛围,提升教师把握课堂的能力。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广西教育研究“互联网+教育资源应用试点”专项课题“互联网+教育资源环境下教研组研修方式的实践探究”(课题编号:2018ZJY14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朱珍珍(1981— ),女,汉族,广西南宁人,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现就职于南宁市五一西路学校,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教学管理。

(责编 黄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