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初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路径

2021-08-16牟凤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自主探究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牟凤

【摘要】本文以《光的折射》为例,阐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教学策略,利用预习任务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欲望、利用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借助实验加深学生自主探究体验、通过延伸实验增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初中物理 自主探究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7-0043-02

物理课程标准把倡导探究性学习作为重要的课程理念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究能力。《光的折射》是八年级物理教材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教师在知识目标设计、思考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创新训练设计时,要有培養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意识,鼓励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自主探究学习,从而形成一定的探究学习能力。自主探究并非学生的自由学习,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实践探索。下面,笔者以《光的折射》课堂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利用预习任务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欲望

在开展物理教学前,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针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制订清晰的教学路线。教学目标是学科教学的核心,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设置预习任务,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萌发。当然,学生知识基础呈现个性化特征,需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做对应梳理工作。比如,《光的折射》这节内容与学生生活认知有很多的对接点,教师在设计预习任务时,可以利用这一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

《光的折射》的内容比较少,主要讲光的折射现象、偏折规律、光路可逆性。为了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条件,笔者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让学生课前借助这些材料展开实验设计和操作,自主学习新概念。在预习单的提示下,学生自主进行实验,端出一个空盆,将一枚硬币放入盆中,找到一个恰巧看不到硬币的位置,然后将水慢慢注入水盆中,观察就会发现,渐渐看到了硬币的影子。然后拿出一根筷子,观察这根筷子未放入水中时是直的,但放入水中后却发现筷子呈现了一些弯度。最后让学生根据预习单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由此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这样当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解读这些实验现象时,学生就能积极地运用光的折射原理解释实验现象,自然内化相关知识。

二、利用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

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环节后,教师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是教学中最常见的做法。如何增强问题的启发作用,使学生从问题当中有所得?这是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想设计适合学生的、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探究能力的问题,首先需要教师深入解读教材,其次需要教师了解学情,找到文本与学生思维的对接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具体来说,教师要利用问题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并从思考中获得知识。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实践机会,促使学生在不断思考和实践体验中认识物理知识。

在教学《光的折射》一课时,笔者事先通过交流了解到很多学生都对海市蜃楼现象感兴趣,但又不太清楚其形成原理是什么。因此,在课堂开始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有关海市蜃楼的视频信息,然后提出问题:这段视频展示的是海市蜃楼现象,是光传播中的一种反映。你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种现象吗?学生一开始并不知道从何说起,基于此,笔者再利用问题“这其中蕴含着光的折射原理,请你自主学习课文,争取能从中找到问题的答案”促使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学生根据光的折射原理发现,阳光在地表上发生了折射,将地表的映像折射到空中,形成了海市蜃楼现象。然后,笔者继续提问:“放大镜为什么能够有放大的作用呢?”促使学生再度深入思考。当笔者发现学生眉头紧皱时,笔者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探讨活动,让他们讨论光的折射现象和反射现象的原理,从而更好地理解放大镜放大的原理。笔者设计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敏感性,能够促使学生快速启动学习思维,自主地开展探究学习,从而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借助实验加深学生自主探究体验

物理实验是学科教学的主要内容,学生对实验操作有特殊的兴趣。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学习心理设计实验方案,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实验过程,并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增强动手能力。如果教师能够吸收学生参与实验,师生共同设计物理实验方案,那么可以带来更丰富的实验内容,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究的机会,这对全面提升学生学科认知基础也有重要帮助。《光的折射》包含很多的实验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实验,引导学生做自主探究学习。比如,列出实验步骤,让学生感知实验的过程和实验的趣味性,触发学生的实验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推出实验方案,要求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比如,准备激光光源、玻璃砖、量角器、直尺等工具和材料,让学生利用玻璃砖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学生开始进行实验时,教师可事先提示“光的传播方向不会改变,注意折射角度的选择;改变入射角,折射角也会随之变化”等。学生根据教师提示,研究实验操作步骤,并在不断尝试中形成实验认知。学生在教师帮助下,经过实验探索,归结出光的折射定律。如三线关系:“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教师利用实验推开教学程序,引导学生顺利进入实验操作环节,结合实践进行实验原理的推导,最终形成学科认知。学生虽然对光的折射规律有一定的生活认知基础,但不能形成更为抽象的概念化认知。在实验操作中,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对应构建,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折射的原理。这样,学生就会对实验操作产生更高的参与热情。

四、通过延伸实验增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学生形成一定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之后,还需要教师设计巩固和增强学生探究能力的练习,推出更多的实践性任务,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认知。课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生活化的物理小实验,让学生能够结合现有条件开展实验探究,进而巩固和增强自主探究能力。

光的折射原理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教师可以设计有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光的折射现象,并做科学解读,从而给学生带来更鲜活的学习探索的机会。例如,有的学生经过观察发现,当河水很清澈的时候,我们看到河水很浅,但实际趟水过河时,却发现水比较深,这是因为光的折射造成的视觉误差。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河底,其实是光发生了折射之后反射到我们眼睛的结果。我们看到的河底与河面的距离是经过折射之后的距离,也就是“弯折”后的距离,它比实际距离要“短”,让我们感觉河底很浅,在视觉上产生了错觉。学生由此得出“当河水‘变浅时,还是不能贸然下水,否则会有危险”的结论。有的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我们看到雨后的彩虹,也是空气中的阳光发生折射的结果。因为下雨后产生许多水汽,光线照射到水汽上面后,会发生折射,所以形成了彩虹。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些现象进行解读和研究,能够更好地促进知识内化,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许多自然现象,打开科学之谜。

自主探究学习本身带有主体教育理念,教师要基于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在物理教学中围绕学生这一学习主体进行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机会,促进学生学科认知能力的增强,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增长。

【参考文献】

[1]魏欢欢.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教学进阶设计——以《光的折射》为例[J].新课程教学,2019(11).

[2]白孝忠.给予学生经验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以“光的折射”为例[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8(08).

【作者简介】牟 凤(1972— ),女,汉族,广西玉林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物理教育教学研究。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自主探究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自主探究 张扬个性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