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2021-08-12黄承梁燕芳敏刘蕊孙道壮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1年6期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主义

黄承梁 燕芳敏 刘蕊 孙道壮

摘要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学说在21世纪的新发展,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核心要义、科学方法、方向目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阐述了自然生态环境和科学技术在绿色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明确了实践中推进绿色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的重大意义,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在于发展观和发展道路的绿色转型,将这一理论建立在唯物论基础之上,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在此基础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揭示了人、自然、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全面系统分析了人与自然之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从历史发展高度深刻阐明了人类史与自然史、文明兴衰与生态兴衰的关系,奠定了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观的深厚基础。系统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其科学论断产生的哲学基础,进而构建、发展和繁荣立足当代中国、面向世界的生态文明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时代之需,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基础;辩证法基础;唯物主义历史观基础

中图分类号 B27;X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21)06-0001-09  DOI:10.12062/cpre.20210302

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1]121。党的十八大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对中华民族、对子孙后代乃至对全世界高度负责的人类情怀和使命担当,以问题破解和人民诉求为导向,科学判断形势,准确判断我国国情,系统论述和深刻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涵、现实意义、历史阶段、历史使命、战略地位、建设实质、战略举措和系统工程等事关生态文明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的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思想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学说的时代新发展,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立场,灵活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分析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考察其核心要义,明确其方向目标;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阐述人类社会文明形态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阐明生态兴衰与文明兴衰的辩证关系,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指导考察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时代迫切需要我们在整体和全面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其科学论断的基础上,系统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科学论断产生的哲学基础,进而构建、发展和繁荣立足当代中国、面向世界的生态文明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唯物论基础

1.1   自然生产力观: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性概念之一,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通常理解为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对生产力进行过界定:“由此可见,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的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1]160。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在取得革命胜利之后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发展生产力,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421。事实上,发展生产力的方式有很多种,譬如提高劳动者素质、改进生产工具等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则是从更长时段的辩证视角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主要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纵观世界发展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2]。这一科学论断,站在人类发展史的高度,深刻阐述了自然生态环境在生产力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丰富发展了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观。自然生态系统不能无限度地为人类提供资源和支持,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一旦超过自然能够承受的阈值,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因此,必须尽最大可能保护生态环境,遵循自然生产力的发展规律,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绿色生产力,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只有建立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范畴之上的人类社会与自然形成的关系,才是马克思主义者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这即是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唯物辩证法”[3]。生态环境作为自然界的现实存在物,其自身存续发展状况必定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和约束,人类对待生态环境的方式是否科学和合理,将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生态环境以怎样的方式反馈和回应人类。假如人类肆意对待自然,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修复使其恢复原貌所花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成本就会大大增加。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善待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实际上就是保护生产力,也是在另外一种层面上发展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生态不仅仅是自然问题,还是经济问题。准确地讲,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培育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优势,使绿水青山、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能够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1.2    发展模式论: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切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出现,都可以在该时代的物质基础,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得到解释。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也应该从这一基本原理出发来进行分析。因此,我们思考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也应该首先到同时代的生产方式的发展中去寻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4]361。按照发展经济学原理,经济增长的实现机制有两种,一种是规模扩张型,一种是效率提高型。由于我们在发展初期,科学技术水平比较低,因而我们一直以来走的是大规模要素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当前传统的发展道路在实践中已经难以为继,必须转变原有的依靠低廉的劳动力,拼资源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形成依靠绿色技术、科技人才、信息化、知识增长等要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的绿色发展方式。

不断解放和发展绿色生产力,就是要紧紧抓住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这个关键环节,严格按照既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又降低污染排放负荷的要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调整区域流域产业布局。加快划定禁止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等分类清晰的区域规划的步伐。同时要在一手抓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一手抓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培育和引进两个关键环节上同时发力,重点发展高效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以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

首先,要不断增强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聚焦节能环保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卡脖子”绿色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打造科技含量高、文化品位高、经济附加值高的绿色生态产业链,探索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实现“双丰收”。其次,要以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战略目标,加快推进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全要素生产效率,改变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使资源、生产、消费等要素相匹配相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协同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走一条健康高效、智能低碳的绿色发展道路。再次,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改善和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落实生态环境领域“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进一步强化制度保障,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提高生态环境管理的精细化、具体化水平。最后,加快推进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在全社會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强化公众的环保理念和生态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节约低碳、保护环境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开展示范试点,建设一批绿色、低碳学校,社区、企业和城市。引导广大民众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自觉养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坚决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以生活方式绿色革命,倒逼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

1.3     绿色科技观:引领技术和产业变革方向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是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马克思在探究科学技术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把科学技术放到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加以审视,他不仅强调外部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优先地位,而且指出科技和工业对自然界的重大作用是人类对自然界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的现实反映。马克思深刻阐述科学技术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关系,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中介力量。“资产阶级历史时期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把物质生产变成对自然力的科学统治”[5]。因此,推进生态产业领域的技术变革和产业革命实现实质性突破,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重点在于推动生态领域关键和重大的自然科学的突破。人类发展历史表明,科学技术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的每一个大发展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等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并给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带来深刻变化,进而推动劳动生产效率的大幅倍增和迅速跃迁。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科技革命既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改变了全球产业结构,重塑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也带来了诸如全球生态危机、气候变化等生态环境的风险和挑战。一方面,我们要看到人类通过科技创新改造自然,提升效率的历史合理性和必然性;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审慎地负责任地推进科技创新,使科技创新遵循自然、社会的道德伦理原则,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共赢。为此,就要大力倡导和推进绿色科技创新。绿色科技引领绿色发展,绿色发展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6]。当前,加快推进生态产业领域的绿色技术变革和产业革命实现实质性突破,关键是要合理稳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也就是把重心转移到鼓励高新技术制造业、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新兴服务业的加快发展上。这些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正因为其生态化、绿色化、科技化的本质,往往是最有发展空间、最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此外,要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进程。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更好适应这种新发展阶段,一方面要推动生态产业领域的技术革命,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把发展的基点放到创新上来,实现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使节能低碳的理念和要求贯穿到生产的全过程。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将其置于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战略布局之中,始终如一贯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加快推动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要加快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对突破三条红线、仍然沿用粗放增长模式、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事,绝对不能再干,绝对不允许再干”[4]362。只有在绿色科技引领下的产业革命基础上,逐步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制度创新和文化革命的多重变革,社会的文明形态才能够形成。

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辩证法基础

2.1  辩证自然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自然观的发展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恩格斯指出:“要确立辩证的同时又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需要具备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7]385。16—17世纪,近代科学革命后,牛顿经典力学影响下,人们逐渐形成形而上学的机械自然观,认为自然是在外力作用下,按照因果规律运动着的机器。这是与当时不发达的自然科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9世纪中期之后,随着进化论、能量守恒、细胞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近代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受到冲击,建立在以实验为依据的科学研究之上的有机论自然观形成。但此时有机论自然观是离开人来谈论自然的,未能认识到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对自然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吸收近代自然观思想的基础上,基于20世纪的相对论、量子力学、系统科学的发展,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既看到了自然界是永恒发展的客观存在,又认识到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对自然进行改造,从而摆脱了僵化的思维方式,把现实的人与现实的自然统一起来,论证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首先,自然界具有先在性和客观实在性。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1]55。恩格斯进一步论证了人与自然的同一性。“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7]998。同时,马克思阐述了自然界对于人的重要作用。“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1]52。其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类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对自然进行合目的地改造,使自然成为“属人的自然”。但马克思恩格斯反对离开人来谈论自然。“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8]。第三,人与自然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自人类诞生以来,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发展,就需要从自然界中获取能量和资源,满足自己的需要。但是,人类之所以能够有目的地改造自然,实现自然的人化,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7]998。同时,人在对自然进行改造的同时,也增强了人自身的本质力量,使自身提升了改造自然的能力,实现了人的自然化。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二者是统一的,体现在人类的生产劳动是既合目的性又合规律性的统一。最后,人与自然的统一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实现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提升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人类必须在遵守自然规则的基础上改造自然,否则,就会自食苦果。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为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方法论基础。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积聚力量,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给全球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自然界,出现了自然生态危机。人类必须在自然科学发展中加强哲学反思。

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立场,从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出发,系统阐述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9]。首先明确了自然的基础性和先在性,提出自然界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10]。自然是生命之母,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其次,阐明了人与自然是平等、友好的伙伴,不是主宰与被主宰、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共生共赢的关系。这一理念深刻体现了人与自然的本质特征,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将人与自然关系绝对化的观点。最后,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11]。自然为人类发展提供基础,但是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的同时,要保护自然,回报自然,实现人类与自然的物质循环和守恒能力的平衡,否则就会招致自然的惩罚。正如恩格斯提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7]998。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资源匮乏、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问题凸显,不仅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明显短板,而且成为民生之痛、民心之患。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12]。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处理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基础。保护好生态环境,厚置生态优势,实行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才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质量,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2   辩证发展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針对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的观点,习近平总书记运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矛盾分析法,创造性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既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两山论”的完整含义: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论阐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既有两点论,又有重点论,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构成了有机整体。“两山论”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有机统一。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两点论思想。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两点论思想主张,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相互矛盾着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运用两点论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就要克服一点论和片面性,既要看到相互矛盾的事物的不同,更要看到事物的联系。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必须兼顾两个方面,不能片面认识。在现代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尽管我们从现代化建设之初就认识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的重要性,并提出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但是实践中,由于急于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总量增长,一定程度上弱化甚至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很多人认为实现经济发展必然会对环境造成影响,这是必要的代价,过于强调环境保护反而会损害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这就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静止孤立地看待二者关系。在这样的自然观和发展观影响下,我们出现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实践证明,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片面做法代价极大,必须坚决摒弃。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美丽中国是现代化强国的题中之义,如果环境保护问题解决不了,经济发展就难以为继,美丽中国就无从谈起。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并不是主张回到原始社会,环境保护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从而满足人的美好生活需要。不能离开经济发展片面地强调生态环境保护,也不能无视具体情况粗暴简单地关停企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13]19。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个方面必须同时发力,良性互动,实现和谐共赢。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点论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两点论中蕴含着重点论,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离开两点论的重点和离开重点论的两点都是片面的,错误的。我们强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要兼顾,并不意味着两者地位相等。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复杂的问题时,在研究矛盾着的两个方面时,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方面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告诉我们,二者之间不是平行关系。其中,“绿水青山”处于优先位置,主导地位,是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主要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绿水青山是比金山银山更基础、更宝贵的财富,是决定性因素,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恢复好绿水青山,我们才能从根本上守住金山银山。“欲取之,必先予之”。要创造金山银山,必须首先保护好绿水青山,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住金山银山的源头和基础。2015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对“保护优先”做了阐释,即“在环境保护与发展中,把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保护优先”是相对于经济发展的地位而言的,这一原则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并不背离。保护优先不是阻碍发展,更不是不发展,而是要求我们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进行经济建设时,首先要以生态系统承载力和生态保护红线为底线,以资源能源的节约和保护环境为准则。这样做的目的是从更高层次、更深远意义、更具持续性上推进经济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生态保护优先原则突破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经济系统关系的认识,强调经济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经济发展要以生态保护为准则。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这一关系。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宜昌考察时指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大的发展,而是要把保护生态的规矩定在前面,框子划定好,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发展,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硬条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的是辩证法矛盾统一性原理。形而上学把对立和统一都看作是绝对的,矛盾的雙方是不可变动,不能相互转化的。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统一性强调矛盾的诸方面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和相互转化的联系和趋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的是“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绿水青山”可以转化为“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4]361。绿水青山是有价值的。不断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根据地区发展现状,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试点,既不能一哄而上,一刀切;也不能无所作为。这就需要找到二者相互转化的规律,不断创造环境促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为此,就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淘汰落后产能,提升改造传统动能,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着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和生态医养业;配套相关的基础设施、物流业、服务业等;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以及加强生态产品的经营管理和品牌营销能力,更好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2.3   辩证系统观: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整体中的各个组成部分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要用普遍联系和动态发展的观点看待并处理自然界中的一切事务。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所接触到的整个自然界构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联系的总体,而我们在这里所理解的物体,是指所有的物质存在”[7]952。这就说明,整个自然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大系统,自然界这个“总体”和各种物体之间具有“相互联系”性。恩格斯进一步阐述:“我们现在不仅能够说明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说明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14]。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系统观思想,指出,“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而实现循环的自然链条”[15]。从这种自然观出发,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发:“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16]。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其哲学意蕴体现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诸要素之间具有整体性、联系性、相关性、协同性,必须从系统和全局需求角度进行整体性治理。党的十九大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并创造性地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科学论断。现代生态学主张,整个自然生态系统是包括人类社会系统在内的完整的有机系统。人类社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是生命共同体。在这个系统中,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生态系统中各个独立的自然系统之间通过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当各个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平衡时,整个生态系统才能形成持续稳定的良性循环。“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奠定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辩证法哲学基础。

长期以来,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存在各自为政、九龙治水、多头治理等问题,土地、河湖、森林等自然要素种类分别由不同部门各管一摊、相互掣肘,这样的生态治理方式同自然生态的整体系统性、协同性相冲突。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16]。“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思想,要求我们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保护环境和生态治理之道,不能单打一,而必须统筹兼顾、整体保护、综合治理,把生态文明的原则和理念融入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观基础

3.1   历史唯物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马克思认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人类社会文明形态的发展是唯物史观发展规律的客观结果。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是顺应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而提出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17]。文明社会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和进行研究的基本单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所揭示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这一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下,人类社会的文明形态目前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更高级别的文明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新阶段所呈现出来的新的社会文明特征。

就历史本身的发展而言,每一次生产工具的重大进步,都会造成生产方式的大发展、大变革,都会使人类社会在伴随着文明形态的更替中,极大地提高人类的物质生活,极大地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原始社会时期,人类文明形态以摩擦生热、钻木取火等朴素、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其主要特征;农业社会时期,人类文明形态进入了刀耕火种的时代,各种青铜器和铁器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使用,尤其是铁器农具“犁”的出现,使的人类生产活动开始具备主动性特征的同时,也开始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工业社会时期,人类文明形态进入了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机器大工业生产时期,人类在自身生产和生活能力得到大幅度改善和提高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从历史上看,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能力越是提高,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当生态环境越来越危及到人的生存和发展时,生态文明社会的提出和发展就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事实上,生态文明社会的提出和发展,既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本质上又同样受到唯物史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支配。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每一次人类社会文明形态的演进,都是以生产工具的历史性变革为基础的,就如同原始社会文明中火和石器的诞生、农业社会文明中铁制农具的产生、工业社会文明中蒸汽机的产生一样,只有实现生态技术和生态工具的历史性重大变革,才有可能形成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生态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得出,人类社会要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社会的转型,关键就在于生态技术和生态工具的重大突破,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精神文明的引领。只有坚持在生态技术和生态工具发展中上实现创新性突破,才能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形态向生态文明型社会转变。

3.2   生态民生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习近平總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3]4。从历史上来看,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产生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科技力量。资产阶级一方面通过机器大工业的发展,神奇地发展了社会的生产力,创造了物质财富的极大繁荣;但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拥有的破坏性力量,表现出了与自己所产生的社会生产力本身不相容的对抗性元素,造成了对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大量破坏和严重污染,威胁到了人本身的生存环境。与资本主义不同,社会主义始终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这一需要的满足,既建立在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的基础上,又建立在人的生存质量得到提高的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根本推动力量。社会主义本质上一方面要做到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另外一方面还要努力做到不断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人民群众生存质量的提高,必然离不开对生态需要的满足;而生态需要的满足,又是建立在物质、政治、文化等需要满足的基础之上的。这就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建立在群众史观的基础上,既坚信人民群众是生态文明社会历史变革的推动者和创造者,又坚持一切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将人民性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毋庸置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就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一方面,它既要求重新审视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破坏和不和谐状态,不断促进工业文明向全面生态化、绿色化发展转型;另一方面,它又将生态文明作为民生的最大福祉,始终将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检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最终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4]362。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一方面既需要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

生态文明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同样需要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生态文明的提出、建设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既体现着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建设和享有的伟大事业。生态文明建设与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息息相关,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和受益者。在生态文明的发展面前,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局外人、旁观者和批评家,谁也不可能将自己置身事外,认为事不关己而只说不做。就目前来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光局限在生态环境保护部门身上,这在一定意义上造成了生态保护的滞后性。要真正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人民群众的共同事业,就要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人民群众的环保、节约和生态意识,倡导公民环境权益,扩大信息公开,加强公众监督力度。开展全民绿色行动,引导各类环保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动员全社会以实际行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争取让每个人都勇于做生态文明的参与者和建设者,成为推动生态文明社会发展转型的根本力量,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坚持生态正义。正义是人类文明的恒久价值追求。生态正义凸显的是对人的生态利益的直接关涉,其核心问题在于是否平等地享有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以及是否公平地分担环境的保护责任和承担生态危机所造成的灾难。其主要表现形式为代内正义和代际正义,前者指的是当前现实生活状态中的人的生态利益分配和生态责任分摊问题,主要包括国内不同阶层之间的生态利益和生态责任划分问题,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生态利益和生态责任分担问题;后者指的是现实的人与未来的人之间,也就是当代人与子孙后代之间的生态利益和生态责任区分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4]375。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难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世界各国已然成为“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哪个人能够独善其身。只有携手合作、并肩同行,才能有效应对各种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让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才能维持地球整体生态的平衡,为子孙后代的发展留下充足的空间,让子孙后代在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能够遥望美丽的星空、看见绿色的青山、闻到自然的花香。

3.3   辩证历史观: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纵观人类文明史,生态环境的变化影响着文明的兴衰更替。古往今来,世界上数十种文明的兴衰大都与生态环境紧密相连,文明越是灿烂,历史越是悠久,它们对自然的开发就越是深入,从而对它所处地区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就越是严重。文明之所以会在孕育了自身的故乡衰落,正是因为人们毁坏了其赖以发展的环境。古代埃及、古巴比伦的衰落源于严重的土地荒漠化。文明跨过地球的表面,在它的足迹所到之处,却留下一片片荒漠,这正是文明兴衰的根源所在。任何一种环境的退化,都会削弱文明的基础,而任何一种文明之所以走向衰落,是因为他们走向了一条环境上不能持续的道路。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人类文明才能兴盛;反之,人类就会遭受到自然的惩罚和报复,其文明就必然要走向衰落。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一历史观是结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在弘扬传统生态智慧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将生态环境保护上升到关于文明发展的高度来看待的。我们在发展过程也曾在一些地方出现过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据史料记载,现在植被稀少的黄土高原、渭河流域、太行山脉也曾是森林遍布、山清水秀,地宜耕植、水草便畜。由于毁林开荒、滥砍乱伐,这些地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蔓延,湮没了盛极一时的丝绸之路”[18]。但在铭记教训的同时,也要认识到,一定意义上,中华文明数千年延绵不断得益于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优良传统。这使我们总体上保持了相对良好的生态环境。无论是儒家的“天人合一”,还是道家的“天人和谐”,都是尊崇生态环境保护的典范。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水利、林业、人口等方面的生态建设,不仅兴修水利、开展各项水利工程建设,而且强调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防止土地沙漠化,同时还实行人口控制,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轻对自然环境的压力。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进而因地制宜,积极投身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工作,推动退耕还林,成立了国家环境保护局等。进入新世纪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走出了一条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文明之路。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明确提出了“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的目标,而且将其确定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开辟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仅被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上升到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党的十九大体现了生态文明战略的进一步提升与细化,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新目标和新部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总体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这表明党和国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赋予了生态文明建设以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生命力。党在带领人民进入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的过程中,推动了生态文明的一系列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根本性和长远性的工作,把绿色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之一,把污染防治作为一大攻坚战,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加强开展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建立实施中央生态文明建设检查、巡视、督察制度,大力推动绿色发展。这一时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最大、推进最快、举措最实、成效最显著的时期,生态环境保护也稳中向好,质量不断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4]19。今天,我们站在历史新的起点上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美丽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同样必须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历史规律出发,深刻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更是美丽中国的根本生机和活力所在。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是顺应人类社会历史文明进程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是破解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难题的必由之路,更是满足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必须牢牢把握、长期坚持。正如毛泽东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一样,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立在批判地继承人类历史文明发展演进中的一系列生态建设思想成果之上,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学说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2,55,121,160,421.

[2]习近平.在海南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4-11.

[3] 潘家华,黄承梁,庄贵阳,等.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N].中国环境报,2018-05-21(3).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9,361,362,37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51.

[6]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2016年5月30日)[M]//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4.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85,952,998.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0.

[9]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6年1月18日)[M]//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1.

[10]习近平.在青海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 2016年8月24日)[M]//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3.

[11]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015年9月28日)[M]//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697.

[12]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奋斗,2019(3):1-16.

[13]习近平.在海南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 2013年4月10日)[M]//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4,19.

[14]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2.

[15]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的講话(2014年3月14日)[M]//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55.

[16]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2013年11月9日)[M]//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47.

[17]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5月24日)[M]//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6.

[1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08.

Marxist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UANG Chengliang1,2   YAN Fangmin3   LIU Rui3     SUN Daozhuang3

(1.Institute fo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Research,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732,China;2. Yellow River Research Institute, Research Think Tank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t CASS-Party School of the Shandong Committee of C.P.C (Shandong Academy of Governance), Jinan Shandong 250103,China;3.School of Marxism, Shandong Provincial Party School of C.P.C (Shandong Academy of Governance),Jinan Shandong 250103,China)

Abstract Xi Jinping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 new development of Marxist doctrin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the 21st century. It is an important constitu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Marxism in the 21st century and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Xi Jinping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dheres to the standpoint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applies materialist dialectics to analyze the strategic position, essential meaning, scientific method and goal of Chin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Xi Jinping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xpounds profoundly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productivity. It clarifies the significance of promoting green production methods and development methods in practice and emphasizes that the essen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lies in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development path. Thus this theory has laid a solid scientific foundation based on materialism. On this basis, Xi Jinping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s profoundly revealed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among man, nature and society. The unity of opposites between man and na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are analyzed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From the height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Xi Jinping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s deeply illuminated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uman history and natural history, as well as prosperity and decline of civilization and ecology. It has laid a profound foundation of materialistic dialectics and conception of history. The systematic explanation of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its scientific judg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 discourse syste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based on contemporary China and facing the world, are the need of the times and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s.

Key words Xi Jinping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Marxism; foundation of materialism; foundation of materialistic dialectics; foundation of materialistic conception of history

(責任编辑:刘照胜)

收稿日期:2021-03-10  修回日期:2021-03-24

作者简介:黄承梁,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文明基础理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E-mail:hcliang@163.com。

通信作者:燕芳敏,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E-mail:yanfangmin7632@shandong.cn。

基金项目: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年度规划项目(批准号:2021C-52)。

猜你喜欢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层路径探讨
绿色发展的“库布其模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江西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探析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