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江西的生动实践

2018-02-11花明

鄱阳湖学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江西新时代

花明

[摘 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明确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宗旨精神,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制保护生态环境的法治思维,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国担当,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江西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于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建设的各领域全过程,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在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上积极探索、勇于实践。

[关键词]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江西;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了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明确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宗旨精神,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制保护生态环境的法治思维,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国担当,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寄予厚望,继提出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江西样板”之后,又提出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嘱咐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好,走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江西按照习总书记对江西工作的重要要求,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在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上积极探索、勇于实践。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针

习近平指出,自然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源来源,如肥沃的土地、渔产丰富的江河湖海等,而且为人类提供了生产资料来源。自然物质构成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应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受自然的报复和处罚,最终得不偿失。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为正确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基本遵循。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彻底终结了生态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抽象争论,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科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人与自然关系规律的重要理论创新,彰显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人类未来的责任担当。新时代如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江西按照三个统一的要求开展工作。

(一)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

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是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题中之义。对此,江西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环境保护方面,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①的要求,出台了环境污染防治条例、河道管理辦法等规章,针对水、土、气等突出环境问题,开展“净空、净水、净土”三大专项行动,设区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6.2%,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为88.6%。在生态修复方面,坚持保护建设与环境治理并举,省市县三级统筹推进森林质量提升和资源保护、矿山环境修复、湿地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行动,切实保护好绿水青山,森林覆盖率达63.1%,居全国第二,现有林业自然保护区186处、森林公园181处、湿地保有量91万公顷。

在经济发展方面,坚持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正确对待发展不足仍然是江西的主要矛盾,欠发达仍然是江西的基本省情,但绿色是江西的主色,绿色生态是江西的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江西奋力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江西按照总书记的嘱托,在生态农业、传统产业转型、绿色工业和现代化服务业等方面发展升级,探索出了一条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发展之路,绿水青山逐步转化为更多的金山银山,全省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稳步提升,特别是绿色发展增速连续位居全国第二。

(二)坚持绿色发展与绿色消费相统一

绿色生产是将循环低碳的思想引入物质生产的全过程以及产品生命的全周期,使其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做到环境影响最小化、资源消耗最低化,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的生产方式。江西积极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形成一种从资源到产品再到资源的健康循环利用的发展模式,从而不断生产出绿色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如“江中药谷”建在山青水秀的风景区,对厂区范围内的一草一木都十分珍惜,曾被评为中国最美工厂,这里从产品到生产工艺到包装营销都贯穿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人与自然和谐理念。又如“九江石化”这样的传统行业,每年都要花巨资改造环保工艺以及厂区内外生态环境,在生产过程中使得浸染排放物合乎国家标准,而且绝大部分尾气尾液等实现了体系内循环使用。

绿色消费是通过倡导使用绿色产品,引导民众树立绿色低碳、环保共享的理念,进而使人民自觉养成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的健康生活方式,创建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等,让人们在充分享受绿色发展所带来的便利和舒适的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抚州市作为全省唯一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建成全省绿色生活方式倡导区,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强化节约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消费意识,倡导绿色循环低碳的生活方式,促进生活方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转变。2017年,抚州市开始探索鼓励绿色低碳生产生活的碳普惠政策。为了推动绿色发展与公众生活深度结合,把绿色理念落到实处,抚州市基于“我的抚州”智慧服务APP,打造了一个名为“绿宝”的碳普惠公共服务平台。打开绿宝界面,就可看到市民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社会公益等三个大项十多个低碳应用场景,注册市民每一次低碳生活行为数据都被记录在案,并给予“碳币”奖励,实现了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勤俭节约的消费方式的有机结合。江西省妇联在全省范围开展绿色家庭创建活动,其中以“寻找最美家庭”活动作为载体,通过晒绿色家庭绿色家风,引导妇女树立绿色消费观,培养绿色生活方式,这一活动已成为全国妇联妇女工作优秀创新案例。

(三)坚持当代发展与永续发展相统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此,必须处理好当代发展与永续发展的关系。发展不能局限于眼前和当代,而要立足于世代永续发展。永续发展是指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挤占后代人的生存资源和空间为代价,从而影响后世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实现永续发展所必须坚持的重要思想。必须用永续发展的思维来进行当代发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永续发展。

江西历来重视永续发展,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创造性地提出“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治山必须治穷”的永续发展理念,推动“山江湖”工程建设,已成为全球生态恢复和扶贫攻坚的典范。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明确提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战略,为保护好鄱阳湖的“一湖清水”,开启了探索永续发展的重大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把绿色崛起作为永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应该说,江西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的山江湖生态建设到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再到国家生态文明实验区建设,始终贯穿着永续发展的理念。为了永续发展,江西在当代发展中始终把保护好江西的生态环境放在重要位置,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法律法规,以保障省委省政府决策的落实,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的当代发展和永续发展相统一的格局。江西各级组织和领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以GDP论英雄;在招商引资中,坚决抵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入赣;坚守生态红线和环境底线,注重提高生态产品的供给水平和供给质量,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还自然以宁静、祥和、美丽,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永驻江西。抚州市在全国率先开展“绿色GDP”指标体系的探索,既做节能减排的减法,呵护绿水青山,也做生态保护的加法,使其变成金山银山。资溪县率先开展领导干部“生态审计”,确保干部不会“生态好了,政绩丢了”,而是生态好了,人与自然更加和谐了,经济发展了,干部使用也有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二、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①大自然是一个万物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各个要素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习近平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化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科学方法论和基础。

江西遵循习近平系统治理的思想,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自然生态各要素以及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游左右岸等,在深入总结山江湖工程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大湖流域生態、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模式,打破“种树只管种树、治水仅顾治水、护田单纯护田”的习惯思维,实施系统治理,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样板区。

(一)突出系统治理,推进流域综合管控

江西高度重视水资源保护,出台水资源保护条例和水污染治理工作方案,规定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红线。实行统一规划,建立农、林、水、环保、国土、交通等相关规划衔接机制,做到干流与支流、岸上与岸下、城镇与乡村涉水环境管理与生态建设有机融合。统一监管,建成全省统一、覆盖市县的断面水质监测网络、河湖管理信息系统和河长即时通信平台,建立网格化管理协调机制和水质恶化倒查机制。统一执法,整合省直各部门涉及河湖保护管理行政执法职能,建立日常巡查、情况通报和责任落实制度,建立省级环境执法与环境司法衔接机制。统一行动,实施“清河行动”,开展工矿企业及工业聚集区水污染、城镇生活污水等十大整治专项行动,查找各类损害河湖水域环境问题,从源头上清理各类污染源,保护水环境,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全省城市监测了33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其中32个为II类水质,占97%,赣州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

(二)突出面上提升,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江西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完成封山育林100万亩、退化林修复160万亩、森林抚育560万亩,改造低产低效林150万亩,开展非国有森林赎买(租赁、协议封育)试点,大力开展森林经营,森林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实施水土保持工程,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0平方公里以上。实施湿地保护工程,按照中央关于退耕还林还草的部署,持续进行鄱阳湖生态修复工程,完善鄱阳湖湿地监测评价预警机制和湿地保护恢复补偿制度,建立湿地总量管理、分级管控、占补平衡机制,湿地保有量连续5年保持稳定,湿地占国土面积比重达到5.5%。近年来在鄱阳湖持续发现大群白鹤,正反映了鄱阳湖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实施耕地保护和修复工程,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完善耕地质量评价和等级监测制度,启动耕地休养生息试点,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不搞大开发齐抓大保护的指示,江西把保护好一湖清水作为一项政治责任,在鄱阳湖核心保护区内,不仅关停污染企业,划定严格的生态红线,而且把渔业捕捞、畜牧养殖等列为产业禁区。通过立法规定,对鄱阳湖、长江江西段捕鱼每年实行“限捞”,以增强其生态自我修复功能。

(三)突出点上示范,着力推动样板创建

赣州市纳入全国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在流域水环境质量、森林质量提升、水土流失控制、废弃矿山综合治理和沟坡丘壑土地整治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中摸索出一条生态还原之路,探索出一系列山上山下同治、地上地下同治、流域上下同治的模式,以及项目建设和管理同步推进、相互结合的方法,如龙南“林—果—草”“林(果)—草—渔(牧)”、信丰“猪—沼—林(果)”、寻乌“工业园”等生态工程的成功治理模式,打造出生态产业型、生态清洁型、生态观光型等多种水保治理模式,推广“竹节沟+生态治理”模式、“江南沙漠”治理模式等。

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以贯之的重要内容,为人与自然由冲突走向和谐指明了发展方向。绿水青山讲的是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问题,金山银山讲的是经济社会价值和经济资本的问题,二者的统一创造性地回答了环境与发展、生态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是人与自然双重价值的共同实现,从而使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真正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江西风景美丽,生态优美。江西确立“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坚守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向绿色生态要市场、要效益、要品牌,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走出了一条第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道路,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使得绿水青山产生出最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在发展绿色产业上做“加法”

生态保护的目的不是为了保护起来不发展,而是为了保护起来更好地发展,保护起来更优质地发展。近年来,江西依托全国生态文明试验区,按照“生态+”的产业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环境友好的绿色工业体系、生态有机的绿色农业体系、集约高效的绿色服务业体系。一是做强生态工业。发展“生态+”现代工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突出抓好航空、新能源汽车、新型光电、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着力打造南昌航空城、南昌光谷、赣州新能源汽车城等产业基地。二是做特生态农业。用“生态+”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深入实施“绿色生态农业十大行动”和“百县百园”工程,大力推进“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战略,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将传统农业升级为第六产业。三是做旺生态旅游。大力发展“旅游+”,以全景、全时、全业的“三全”理念,充分发挥绿色、红色和古色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实现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推进乡村旅游发展,促进旅游产业的融合。推進“生态+大健康”,围绕生物医药、医疗服务、康体旅游、健康产品、养生养老、健康管理六大领域,构建六位一体的健康产业体系,南昌“互联网+”国际大健康产业、宜春中医养生、吉安休闲养生等一批重点基地初步建成。

(二)在改造传统动能上做“减法”

江西着重从企业、产业、园区三个层次推进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生产方式绿色化,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智能制造“万千百十”工程,实施企业技改“三千计划”,加快有色、石化、建材、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个性化方向转变,实现传统经济“二次创业”,让“老树发新枝”;化解钢铁、煤炭过剩产能。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将采矿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作为考核矿山企业的核心指标。通过推进产业的绿色循环低碳化发展,具有江西优势和特色的绿色制造、节能环保产业得到提升,把“绿水青山”转换为“金山银山”的生态产品价值得到进一步实现。

(三)在培育新经济上做“乘法”

江西依托赣江新区的区位优势和政策红利,以新制造经济、新服务经济、绿色经济、智慧经济、分享经济五大领域为主攻方向,以科技创新、转型升级为引领,以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发展,打造一批国家级循环经济发展平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定创新型省份实施意见,形成创新发展“1+3”政策体系。目前,江西绿色信贷增量占比各项贷款增量持续上升,绿色信贷比例纳入更多银行的考核指标之列。江西联合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展示的绿色企业达148家,其中江西13家,赣江新区成为国家绿色改革试验区。

江西依托生态优势,深耕生态经济,将“生态+”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注重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同步的“转型升级”。如今,“金山银山”越来越多,“绿水青山”也越来越美。截至目前,江西经济增速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实现翻番,千亿产业由5个增加到11个;赣州、吉安、抚州三市生产总值年均增幅分别达10.3%、10.2%、10.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1.7%,服务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42.3%,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数据飘红、成色更绿”的江西经济发展态势引人注目。

四、牢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根本宗旨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价值取向来看就是要以人民为中心,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优美生态环境需求。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吃得放心、住得安心,鸟语花香、田园风光,这些都是生态建设的目标。习近平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①这一论断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解决了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为了谁的问题。

江西牢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根本宗旨,传承红色基因,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等战略深度融合,化生态优势为治贫资本,以绿色发展引领致富之路,探索生态扶贫新模式,追求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初步形成生态文明成果广泛共享的良好局面。

(一)坚持以生态惠民为基点,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②。基础设施建设是脱贫致富的基础性工程。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既是人民的期盼,也是政府的责任。江西统筹完善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城乡。一是深入推进和谐秀美乡村建设。依托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对不宜居住地区的贫困群众实施搬迁扶贫和安居扶贫工程,完成生态移民9.6万人;结合国有林场改革,推动2万伐木工转变为生态“护林员”。二是积极开展生态创建活动。大力推动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乡村度假示范区等创建工作,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村镇、社区创建活动;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推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建设海绵城市,加快绿色城市建设,在全国率先实现国家园林城市设区市全覆盖,新增绿色建筑600万平方米。

(二)坚持以生态利民为手段,发展生态产业

发展生态产业是脱贫致富的关键所在。“咬定脱贫不放松,立根就在产业中”。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必然选择,只要抓住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就能走出一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在脱贫致富过程中,江西始终把发展生态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生力军,大力推动绿色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发展,增强“造血”功能,为脱贫致富注入新生动力,使得贫困人口大幅下降。一是以绿色生态农业开辟脱贫致富之路。开展“十大行动”,打造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品牌化的绿色生态农业模式,以农业现代化转型助推精准扶贫。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统筹大生态与大扶贫,既让贫困地区生态得到休养生息,又在生态建设中让贫困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实现了“不砍树、能致富”,巩固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推行“农户种植制作+合作社加工包装+电商服務站推广”模式,促进第一、三产业融合,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让参与者收益。二是以“旅游+”助推脱贫致富。引导、鼓励和支持群众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形成“旅游+农业”“旅游+服务”“旅游+民宿”等富民产业模式,实现生态保护、产业发展、脱贫致富的有机结合。依托绿色、红色和古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和“红色旅游+精准扶贫”,基本形成了生态旅游助推脱贫致富和共建共享生态福祉的总体局面。

(三)坚持以生态为民为目标,完善政策措施

完善的政策措施和健全的体制机制是把生态优势转化为脱贫致富资源的根本保障。江西以打赢脱贫攻坚战为目标,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宗旨,进行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一套较为全面和成熟的以绿色发展助推脱贫致富的制度体系。一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江西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全境、全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并且优先在贫困地区开展补偿试点。加大对罗霄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五河一湖”及东江源头地区的生态补偿资金扶持力度,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建立补偿资金与扶持贫困群众脱贫挂钩机制。二是建立组织保障扶贫机制。牢固树立“党建+扶贫”理念,以红色党建促绿色发展。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在于领头羊。脱贫攻坚越到攻城拔寨冲刺阶段,就越要加强基层党建工作,越要发挥党员旗帜作用。只有紧紧牵住基层党建“牛鼻子”,充分发挥党建“引擎动力”,才能更有力地推动脱贫攻坚,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在全国脱贫攻坚战中率先脱贫“摘帽”的井冈山市,坚持党委领导、政府引导、社会主导的原则,创建了“321”帮扶责任机制,要求县处级以上干部帮扶3户、科级干部帮扶2户、一般党员干部帮扶1户,把“有能力”的“扶起来”,“扶不了”的“带起来”,“带不了”的“保起来”,走出了一条“红色引领、绿色崛起,产业为根、立志为本”的特色脱贫道路。

五、建立“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的保障体系

把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国情的基本判断。2015年3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审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时强调:“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②;“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③。这是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提出的关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之一,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顶层设计。

江西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契机,在制度创新的道路上先行快跑、大胆探索,深入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综合试验,以机制创新、制度供给、模式探索为重点,提出了六大制度体系的基本框架,即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与综合治理制度体系、构建最严格的环境保护与监管体系、构建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制度体系、构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构建绿色共享共治制度体系、构建全过程的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体系,大胆先行先试,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开发生态制度红利,初步形成了“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框架。

(一)建立健全“源头严防”制度体系

江西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划定保护范围5.5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3.1%,成为全国第三个正式发布生态保护红线的省份。建立水资源红线制度,制定“十三五”期间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工作方案,下达全省水资源管理红线控制指标。建立土地资源红线制度,全面划定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3693万亩,出台开发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考核办法。完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启动水流、森林、山岭、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统一确权登记试点工作。健全空间管控制度,启动编制省域空间规划,6个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形成成果;深入实施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推动26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面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二)建立健全“过程严管”制度体系

完善“河长制”,建立健全区域与流域相结合的五级河长组织体系和区域、流域、部门协作联动机制。完善全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在全国率先实行全流域生态补偿,首批流域生态补偿资金20.91亿元全部下达到位;启动江西—广东东江跨流域生态保护补偿试点,国家和江西、广东两省每年安排补偿资金5亿元。完善环境管理与督察制度,推进流域水环境监测事权改革,上收流域断面水质自动监测事权,出台《江西省环境保护督察方案》,基本建立市县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一个部门管理、一个主体运营的新机制。完善生态文明市场导向制度,制定江西省主要污染物初始排污权核定与分配技术规范、排污权出让收入管理实施办法,基本完成萍乡山口岩水库省级水权交易试点,推进南昌、鹰潭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江西省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获批成立。

(三)建立健全“后果严惩”制度体系

江西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优化市县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在考核中的权重。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南昌、赣州等地开展试点。探索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及离任审计制度,出台《江西省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施意见》,完成萍乡等地试点审计。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出台《江西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建立精准追责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全面推进五级“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率先建立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率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江西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生态司法体制改革、余江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萍乡海绵城市建设、碳排放权交易等走在全国前列。一次次实践、一次次探索、一次次创新,江西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一路奋进,全省发展底色也“绿”意愈浓。

六、结束语

“绿水青山”,是江西红土地的底色;“金山银山”,是江西人民对富足生活的追求。党的十九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大部署,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基本方略,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集中体现了党中央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谋划。江西对标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于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建设的各领域全过程,大力推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型,切实发挥绿色生态这个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努力探索一条永续发展之路,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猜你喜欢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江西新时代
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层路径探讨
绿色发展的“库布其模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
青花瓷里觅南山——江西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江西是个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