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一核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1-08-09占丽蒋微

商场现代化 2021年12期
关键词:产业学院新商科跨境电子商务

占丽 蒋微

摘 要:在跨境电子商务迅猛发展而专业人才紧缺的情况下,无锡太湖学院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以及当地企业共建了中国(无锡)跨境电子商务学院,旨在培养出更多满足企业需求的应用型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学院创造性提出“一核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能够寻找到更好的人才培养路径,满足社会对应用型跨境电商人才的需求,并为其他应用型本科院校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为地方本科院校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更多路径选择。

关键词:产业学院;新商科;一核多元;跨境电子商务

“一核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国家大力倡导“产教融合”及新商科发展的背景下,同时结合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基于当地企业调研结果提出来的。为了培养能够从事跨境电商专业的应用型或兼具创新型人才,仅仅专注于本专业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建立在与跨境电子商务产业相关的专业群基础之上,才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才能够在不同专业间通过融合、冲突和互通中擦出创新创业的火花。而应用型、操作型是跨境电商企业最急切需要的基础性人才,那么就需要结合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即需要通过多元师资、多元培育主体、多元培育路径以及多元人才培养类型,以实现多方受益、多链衔接的终极目的。

一、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在跨境电子商务人才面临数量和质量双重压力的情况下,国内各大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及部分高职高专学校纷纷开始探索跨境电子商务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涌现出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模式,吴湘频(2019)以亚马逊跨境电商产业学院为例,在组织机制、运行机制、利益机制的保障前提下,进行了产教融合(Education+Experience,E+E)、项目实践(Project+Practice,P+P)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通过企业真实任务的任务式培养,实现企业与学校联盟,推进产教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落地。郑秀田、金贵朝和胡雷芳(2019)以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建设跨境电商行业学院为例,通过跨境电商微专业、专业群建设等专业建设举措,通过跨专业联合培养、“3+1”创业班模式、普及知识型培养模式等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通过学校、政府、企业、行业的多重支持,助力培养与培训跨境电商专门人才。此外,还有比较典型的强调校企协同育人的“三位一体”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孙从众,2015、2017);基于复合型人才的缺失,培养实战型“三层次推进式”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郭心,2016);构建“1+X”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生态圈模式(毕波,2020;何均琳,2019);通过“网店+创客”方式提升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方式(刘锦峰,2019);还有部分学者主张“平台+企业”合作模式(陈科生等,2017)校内自建跨境电子商务工作室、校内经营性实习模式(温招英,2017、2018)等模式,现有这些实践都在一定程度、一定方面丰富了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然而,现有研究较少涉及在“新商科”发展背景下,如何培养掌握最新科技工具的创新型、复合型跨境电子商务人才。中国(无锡)跨境电子商务学院非常明确龙头企业的行业发展领先优势和人才就业渠道优势,高校具备人才培养平台和科学研究的资源优势,同时再加上当地政府、行业协会共同打造的产业学院将会是“新商科”最佳实现路径,学院创造性提出的“一核多元”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当前跨境电子商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

二、“一核多元”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

企业需要应用型兼具创新型的跨境电商复合型人才。应用型要求跨境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不仅掌握跨境电子商务运营管理、国际贸易相关基础知识与技能,还需要掌握跨境电子商务领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适应跨境电子商务中网络营销、快速通关、便捷物流等方面的高端技能型应用人才;创新型要求跨境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知识面不能仅停留在本专业,还需要触类旁通,需要了解相关专业知识,掌握相关专业基本技能,实现“一专多能,一本多证”,为将来创新创业储备知识。而“一核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则正是基于这样的人才需求背景,基于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新商科”的背景之下提出的。以与跨境电子商务产业相关的专业群为核心,通过多元师资、多元培育主体、多元培育路径、多元人才培养类型,实现多方受益、多链衔接的目的。

三、“一核多元”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1.“一核”:以专业群为核心

随着技术的进步、商业环境的变迁、商业模式和业态甚至商业形态的创新,商科教育体系、模式和教育过程也应该随之而改变。因此,新商科应当至少涵盖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门类,其中最为核心的学科门类为经济学、管理学。经济学涵盖了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管理学涵盖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两个一级学科。在此背景下以及当前社会对新商科人才的需求基础之上,跨境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绝对不能局限于跨境电子商务专业本身,应该面向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建立起一个以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数字营销)、金融学、会计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为一体的专业群,以此专业群为核心,实现专业间知识互联互通。培养具有一定的跨境电子商务运营、营销、管理、服务等应用能力的“一专多能”型人才。

2.“多元”:多元培养方式和路径

(1)多元师资。要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兼具的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单纯依靠校内的专业教师是远远不够的。校内专业教师虽然精通专业领域内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缺乏真实跨境电商运营环境中各种突发问题、突发事件的处理和应对能力。這就需要借助于多元师资团队来弥补这一缺陷。除校内专业教师外,多元师资还包括来自企业的、能够带领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企业家导师;来自各种跨境电商平台的、能够为学生讲解各平台特点及运营模式的平台讲师;来自政府机构的、能够进行最新政策解读的政府导师;也有来自风险投资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导师,他们可以对最新行业发展前景、发展趋势、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为学生创新创业指引方向。

(2)多元主体基地。实施多元化跨境电子商务学院的基地建设,旨在实施因材施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将来计划的就业方向选择基地开展实践实习,储备更多的应用技能和操作技巧,实现毕业之后能够与企业岗位需求实现无缝对接。中国(无锡)跨境电子商务学院目前拥有的基地包括:以无锡跨境网商商会为代表的跨店电商人才培育基地、以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为代表的跨境电商基地学校、以虾皮平台为代表的跨境电商人才孵化基地以及以无锡各知名跨境电商企业为代表的跨境电商人才实习基地。多元主体基地除能够提供实践实习机会,还能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环境和土壤,提供初创型企业的孵化,为学生毕业、就业、创业提供前期知识储备及创业期的指导。

(3)多元人才培育路径。采用多种途径培养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形成“基础+加强+提升”的梯度人才培育结构。以跨境电子商务以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基础知识为核心培养最基础的概念型人才。为深化、扩展基础概念及其应用采用微专业形式覆盖更多其他相关专业,以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融合相关专业知识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以精英班孵化创新创业团队的形式为那些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学生提供指导,邀请创业导师进行授课甚至现身说法,或者参与到创业过程中,学院免费给学生提供创业场所以及基础的硬件需求,实现人才的提升。此外,为满足社会和企业培养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特殊需求,还可以通过社会服务中心的形式提供社会培训,实现产业学院直接服务社会的功能。

(4)多元人才培育类型。为对接企业对跨境电商人才的类型和岗位的具体需求,跨境电子商务学院采用多元化、分层式人才培育类型,即将其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初级的工具型人才具备初步掌握跨境电商运营技能、熟练在各大平台上进行操作的技能;中级的商务型人才能够胜任跨境电商营销服务、商业大数据分析、跨境用户体验分析、网络金融服务和跨境物流服务的新型专业人才;高级的战略管理型人才需要懂前沿理论、洞察和预测跨境电商特点和发展规律,具有国际化互联网思维和创新创业思维的战略型人才。这种多元化分层式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契合企业对多层次人才的需求,且与学院的多元人才培育路径实现一一对应。

四、“一核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成效

1.多元:多方受益

“一核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表象上看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实际上,在培养出社会需求的人才的同时,还能够实现多方主体均受益,且这种受益具有长远性和可持续性。对于部分主体,比如教师和学生,其受益将是终身的。此外,学校、政府、行业和企业也均能够从中受益。

(1)学院:高水平人才输出,提升学院美誉度。产业学院建设的宗旨就是为当地企业培养适合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当时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作用。“一核多元”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大四期间就能够百分百确定工作单位,所以在学生毕业时即可完成百分百就业,且这种就业的特点在于:能够实现学生跟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受到企业的好评和喜爱。高就业率、高企业用人满意度必定会带来产业学院美誉度的提升,对学院进一步深化推广“一核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政府、企业、行业的交流与合作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2)企业:高效满足人才需求,助力企业长远发展。人才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企业选人用人的问题上,很多企业普遍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招不到优秀的对口的人才;二是留不住优秀的人才。“一核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两大问题给企业带来的困扰。在此模式下,企业不仅不需要增加人才招聘和人才培养的投入,还能够降低用人成本,获得企业真正需要的对口人才。通过产业学院实施的校企合作,学生可以去企业实习锻炼,企业导师跟学生直接进行沟通和交流,校企双方充分的沟通和了解,明确企业用人需求结构,针对性地为企业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减少学生进入企业后进行的培训成本,缩短新员工入职磨合时间,同时也能够大大减少后期人才流失风险,人才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必将助力企业获得长远发展的竞争力。

(3)政府:完善人才结构,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学院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鼓励。各地方政府均出台相关配套的支持、奖励政策。在全国各大城市掀起抢人大战的同时,多地方政府开始与学校共建产业学院,实现“人才就地培养”。“人才就地培养”的好处在于政府能够根据最新地方经济发展趋势和经济发展规范,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特色、产业结构以及产业集群情况,对人才培养的结构进行宏观的谋划和部署,实现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以更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2.多元:多链衔接

“一核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现多元收益的情况下,还能够实现政策链、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政行校企”共建的产业学院,是产教融合发展的一种普遍尝试和做法,遵循了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政行校企”共同打造的政策链、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在产业学院的平台上夯实了产教融合的深度。在“一核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实现了政策链、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多链衔接,实现各主体资源的优势互补,促进教育和产业体系在人才、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资源要素上的集聚融合,成为打造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五、结语

经过多年探索,“一核多元”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提升了新商科人才培养质量,专业群建设也已渐成系统,教育能够更贴近产业需求,且实现了多方获益,多链衔接,能够更好地满足产业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春晓,王金剑.应用型本科高校产业学院发展现状?困境与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04):131-136.

[2]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EB/OL].(2015-11-16).[2019-03-25].http://www.edu.cn/zhong_guo_jiao_yu/zheng_ce_gs_gui/z heng_ce_wen_jian/gao_deng/zong_he/201511/t20151116_1338378.shtml.

[3]吴湘频.产教融合培养跨境电商人才的探索与实践——以亚马逊跨境电商产业学院为例[J].经济师,2019(2):173-174.

[4]郑秀田,金贵朝,胡雷芳.多方协同打造产教融合新载体,服务跨境电商新业态——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建设跨境电商行业学院的实践探索[J].电子商务,2019(3):69-70+72.

[5]周红利,陈華政.供应链理论视角下的产业学院研究[J].职教论坛,2020,36(06):20-24.

[6]胡文龙.论产业学院组织制度创新的逻辑:三链融合的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3):13-17.

作者简介:占丽(1982- ),女,江苏徐州人,无锡太湖学院商学院,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蒋微(1980- ),女,江苏无锡人,无锡太湖学院商学院,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博士在读,研究方向: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模式

猜你喜欢

产业学院新商科跨境电子商务
现代商业流通视阈下新商科专业群重构
新商科应用型人才职业素养体系构建研究
产业学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
关于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思考
高职电子商务类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探讨“新商科”人才培养
基于专业群建设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探讨
中小企业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SWOT分析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跨境电商贸易平台商业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