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知识经验的运用与借力

2021-08-09葛敏芳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1年7期
关键词:教学改进

葛敏芳

[摘 要]在“圆柱的高”的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还要不断地激活与完善它,并据此改进教学,促进学生主动构建新知。

[关键词]圆柱的高;知识经验;教学改进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0-0046-02

在一次“圆柱的高”(苏教版教材第十二册)的课堂上,某教师一开始就呈现例1的情境图以及摄影图片:罐头、八宝粥罐、油条、铅笔、长方体药盒、正方体药盒等,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形状,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挑选出圆柱和圆锥,并分好类,然后开展自主探究物体外形特征的活动。教师指引学生回顾以往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经验和方法,通过观察、触摸、类比、思索等方式概括圆柱的特征,最后交流反馈,归纳总结。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首次试教片段与反思

师:哪条线才是圆柱的高?圆柱的高是哪一段的垂直高度?

(学生上台指认模型)

师:圆柱的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直线距离。

(在课件中的圆柱上描画出若干条高:有的是连接圆周上的对应点,有的是连接直径上的对应点。)

师:类似的高有几条?

师(出示筒装挂面):这个筒装挂面的外形就是圆柱,里面的每根面条的长度就是这个外包装纸筒的高,每根面条的长度怎样?

生1:相等。

师:想象一下,如果面条变得比头发丝还细,能装多少根?圆柱纸筒的高有多少条?

生2:无数根。无数条。

师:没错,圆柱的高是数不尽的。

“高”在生活中泛指物体竖直方向的长度,而在数学上却有着严谨的定义,尤其是立体图形的高。对于圆柱的“高”,教材有明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圆柱的高。此处的“高”,不再是点到点的连线长度,也不再是垂线段的长度,而是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距离,涉及立体几何领域。其实质是其中一个平面上的任意一点到另一个平面的垂线段的长度。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在模型上找高的操作探究活动,并用课件展示圆柱不同的高,最后演示纸筒包装的挂面模型,直观地让学生了解到高有无数条。整个过程反映教师企图让学生通过直观操作来了解圆柱的高的愿景。遗憾的是,高的概念没有阐释详尽,概念教学粗糙。那么如何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圆柱的高呢?通过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笔者对这一环节进行了改进。

二、改进后的教学片段与思考

1.观察模型,直观感受“圆柱有高矮”

(出示两个底面相同、高矮有别的圆柱模型,让学生观察、对比,描述它们的异同点)

生1:它们的底面相同。

生2:一个高,一个矮。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直观认识到圆柱有高矮之别,将生活经验迁移到几何认知中。】

2.直观演示,感知“上下底面之间的距离”

师:我们来看这个矮的圆柱,看看它有什么改变?(课件展示一个矮圆柱,上底面缓缓升高,圆柱被拉高)

师:圆柱底面有什么动静?整个圆柱又有什么变化呢?

生1:上底面升高了,整个圆柱增高了。

师:上下底面之间的距离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2:距离变长了。

师:圆柱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就是圆柱的高。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上下底面距离拉开的过程,深刻认识到两面之间的距离决定了圆柱的高度,从动态变化上丰富和完善学生对“高”的认知经验。】

3.动手测量,探索“圆柱有多高”

师:请大家设法量出手中圆柱模型的高度。(学生用尺子测量并汇报展示数据及测量方法)

生1:将圆柱侧放在桌面上,用直尺贴紧侧面,量出两底面的垂直距离,即圆柱的高度。

师:直尺贴紧侧面的目的是什么?

生1:防止直尺滑脱或者歪斜。

生2:让直角三角尺的直角顶点落到底面圆周线上,一条直角边贴紧底面所在平面,另一条直角边竖直贴靠在侧面上。

师:为什么要“竖直”呢?

生2:这样可以保证直角边垂直于底面。

师:很好,说到点子上了。以前我们画多边形的高也要求垂直。

生3:先让圆柱“躺倒”,底下垫一张纸,在两个底面与纸面的交界处画条短线,然后用刻度尺量出这两条短线之间的距离,就是圆柱的高度。

师:生3的方法和生1的方法如出一辙,只是将直尺换成了白紙,先定点,再量距离。

师:方法不同,但原理相似。原理是什么呢?

生4:两个底面的距离是圆柱的高。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操作测量出圆柱的高,让学生自创方法,在方法探索中统一认识“圆柱的高必须同时垂直于两个底面”这一要点,并与平面图形的画高经验类比,实现经验的初步系统化。】

三、教学感悟

在备课和教学时,教师要做到两个“转变”:其一,把教师心中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心中的数学知识;其二,把学生心中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可感可触的直观操作。前者教师钻研教材就可以做到,而后者则需要教师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在圆柱的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在数学活动中不断地激活与完善这些经验,帮助学生主动构建新知。

1.在对比中迁移生活用语中的“高”。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却又高度抽象化。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学习数学知识的现实土壤,也是教师教学的着力点。就圆柱的高来说,六年级学生对圆柱形物体的高度已有深刻的印象,教师只需引导学生对比高矮不同的圆柱,以激活学生对圆柱高低的印象和感觉。另外,教师还设计了动态演示“圆柱上底面升高,圆柱变高”的过程,学生的认知经验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为后面建立圆柱的高的概念打下基础。

2.在操作中迁移“距离”概念。生活经验是肤浅的,而数学概念是严谨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学生的肤浅经验不断完善、由浅入深。在改进后的教学中,教师回顾平面图形的高的画法,并引导学生自动将这种画法类比迁移到立体图形中。教师设计了“动手量出圆柱高度”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积累新的经验。这种认知经验是对平面图形作高的延伸和升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顺其自然地概括出圆柱的高的定义,促使学生完成了从生活经验到数学经验的转变。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想方设法激活这些宝贵的经验,使其系统化、科学化,并帮助学生构建新知。

(责编 罗 艳)

猜你喜欢

教学改进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改进策略的思考
学时缩减背景下动物学及其实验课程教学改进尝试
小习题大命题
MOOC参与的安全实验课程教学改进研究
《微电子工艺原理》课程的教学改进
以“实习导师制”为核心的麻醉学实习医师入科专项培训制度的实践与评价
初中化学创新性教学方法的实践
《采掘机械液压传动》教学改进实践探索
浅论初中英语词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