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道路拥堵点改造工程方案研究

2021-08-04徐瑶琳

工程与建设 2021年3期
关键词:渠化右转三环

徐瑶琳

(惠州市道路桥梁勘察设计院,广东 惠州 516000)

0 引 言

随着经济及城市化的发展,且近年来城市汽车保有量爆炸式增长、城市土地资源及发展空间有限、旧区规划欠妥及道路容量不足等矛盾逐渐凸显,中心城区道路在通勤日早晚高峰往往存在拥堵不堪的状况。交通拥堵已成为群众广泛关注、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之一,这是城市化、机动化过程中难以幸免的局面,至今仍然是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人口集中、经济发达的城市的通病。

根据高德大数据,2020年上半年惠州市中心区交通高峰期路网平均车速约为27 km/h,相比珠三角周边城市偏低,且拥堵程度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尤其表现在中心城区主要干道、跨江通道、对外衔接通道等。为缓解交通拥堵,本文以惠州市中心城区为例,基于微改造及工程手段,进行城市道路治堵措施研究。

1 拥堵原因分析

1.1 区域联系日益增强,城市空间外拓,交通需求集聚,职住分离趋势加剧

惠城中心区为已建成区,包括江南、江北、桥东等片区,江南片区主要为居住及商业区,江北片区为办公和商业区,桥东片区则主要为居住区。由于各区功能较为单一,南北过江交通显现明显的潮汐特征,高峰时段东江大桥、合生大桥等过江大桥的交通拥堵已成常态(表1),南北方向的过江通道密度明显偏低。2019年惠州市居民出行调查结果显示,现状跨江需求日均达23万人次。

表1 主要拥堵路段交通量表

1.2 公共交通出行硬件设施与配套管理滞后

根据近年来惠州市居民出行调查结果,全方式出行结构中,惠州市区小汽车出行分担率较高,为27%,占机动化分担率的57%;公共交通分担率较低,为8%,占机动化分担率的16%。与珠三角其他城市相比,小汽车分担率较其他城市水平偏高,公共交通分担率相对其他城市较低,居民出行方式不仅与周边发达城市相比存在明显的不合理性,即使与同类城市相比,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表现突出(表2)。

表2 全方式出行分担率与其他城市对比

目前,城区道路资源分配依旧以小汽车为主,公交专用道迟迟未推行,绿色交通路权缺乏保障,竞争力严重不足。另外,公交模式单一,车型均以大型巴士为主,这也与惠州老城区街巷窄小的特征不符。公交“快干支”体系不完善,部分主次干道公交线路重复系数高,而支路覆盖不足,“门到门”出行链关注不够,出行终端需求被忽视。

1.3 路网结构性缺陷:对外联系不畅,对内服务不足

惠州市中心城区路网结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快速路体系不健全,客货混行严重,路网整体运行车速和通行效率不高,车辆进出城难;

(2)市区内跨江通道不足,高峰时期往往成为交通瓶颈;

(3)交通流集中程度较大,压力主要集中于三环路、演达大道、麦地路等主要干道,东湖西路、环城西路拥堵严重,其中东湖西路饱和度已达1.76,生活、旅游及过境交通混杂,干扰严重(表3)。

表3 严重路段高峰时间段交通流状况

1.4 慢行逐渐复兴,但硬件设施与配套管理滞后

由于过去道路规划建设往往以机动车交通为主,对慢行交通不够重视,现状惠州市区道路慢行车道大多存在以下问题:

(1)慢行车道与机动车道共面,如麦地南路、东湖西路等;或步行与非机动车道共面,如三环南路、白泥路等。

(2)道路资源分配没有体现绿色出行优先的思想,慢行车道被机动车道排挤存在宽度不足、不连续以及未能串联成网,可达性较差。

(3)慢行过街设施不完善,居民横穿马路安全问题一直存在。

此外,对电动自行车、共享单车等交通方式缺乏管理,随意停放、随意穿梭的现象普遍存在,管理体制机制、运营管控技术手段的支撑均表现不足。

2 改造思路

2.1 总体思路

为构建宜居城市人性化交通体系,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惠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市区近期将从渠化改造、断面优化、慢行提质、定向增供等方面展开交通拥堵综合治理,打造高效率、高品质的城市交通运行体系,改善中心城区主要拥堵点交通条件,提升路网通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2.2 具体措施

2.2.1 节点渠化改造

合理的渠化设计能使交叉口在时间及空间上得到充分的利用,在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的同时增进安全性[1]。

(1)渠化设计规定:①渠化的行驶路线应简单明了,过于复杂的设计容易使车辆误行,反而降低其使用效果;②避免交通流的分流、合流集中于一点;③导流车道的宽度应适当,过宽会引起车辆并行,容易发生碰撞事故;④驾驶者驶近导流设施前应能醒目地觉察到导流设施的存在[2,3]。

(2)具体实施方式:①直行:增加交叉口进口车道数,可通过压缩单车道宽度来实现,需注意的是,设计过程中不能盲目地增加进口车道数,应充分结合各方向出口道情况,避免进出口不匹配,导致车流运行混乱;②右转:通过渠化岛设置右转专用道,并适当延长进出口展宽段和渐变段,避免右转车流与正线车流相互影响;③左转或掉头:可通过压缩中央分隔带或对向出口宽度,设置专用掉头、左转车道。

例:以三环东路-龙湖大道交叉口

存在问题:①交叉口各进口道排队等候时间较长,拥堵严重;②龙湖大道北进口仅2车道,右转车道不连续;③龙湖大道右转出口汇入不畅交叉口现状。

该交叉口现状如图1所示。

图1 三环东路-龙湖大道交叉口现状

改造措施:①将三环路两处进口道的车道数由原来的5条等候车道,通过压缩车道宽度重新划线的方式调整为6条等候车道;②北侧龙湖大道采用往东面拓宽道路宽度,并采用中线偏移,将进口道的车道数由原来2条等候车道调整为4条等候车道,出口道车道数不变仍为2条;③南侧龙湖大道进口道方向,采用压缩3.5 m人行道增加一条车道,由原来3条等候车道调整为4条等候车道,并设置右转专用车道;④南侧龙湖大道出口道方向,往西面扩宽3.5 m增加一条右转专用车道;⑤3个渠化岛进行相应调整。

交叉口渠化改造后的道路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三环东路-龙湖大道交叉口改造示意

2.2.2 道路横断面优化

城市道路横断面作为交通流的载体,是道路功能的体现,其设计是对有限的道路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过程。组合模式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各交通方式是否能相互协调并密切配合,道路网布局是否能产生最佳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人和物的出行是否便捷、迅速、舒适、经济和安全[4]。

设计理念应充分体现“绿色低碳”的现代交通理念;设计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功能定位确定断面各组成部分的宽度以及相互横向位置,满足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顺畅的通行;设计过程应统筹考虑道路红线及建筑退让空间资源,针对道路承担的交通功能,空间配置有所侧重。

例:惠沙堤二路鸿昌路口至白泥路段

存在问题:惠沙堤二路鸿昌路口至白泥路段约1.36 km,道路仅为12 m双向2车道,如图3、图4所示;现状西枝江南岸住宅密集,该段的通行能力与前后路段的双向四车道不匹配,高峰时期拥堵严重。

图3 路段区位图

图4 道路现状道路横断面

改造措施:落实控规道路红线36 m,将本路段拓宽为双向4车道+3.5 m自行车道+4.5 m人行道,如图5所示。

图5 横断面改造方案

2.2.3 慢行空间提质

慢行空间设计应尊重“以人为本”,在满足出行需求的同时,提升慢行系统的环境品质,倡导绿色出行。在实际的节点微改造过程中,可通过保障慢行空间以及完善过街设施等方式,使慢行系统更具整体性、有序性及可识别性。

(1)保障慢行空间。设计应结合城市区位、沿线用地属性以及空间资源,妥善协调行人、自行车以及路侧停车的关系,优化各要素在道路横断面上的分配。建议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分离设计,单侧非机动车道宽度宜为2.5 m,人行道不宜小于3 m,条件困难时应符合《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5](CJJ 37-2012)中的最小宽度要求。

通过在交叉口区域设置等候区,将转向、直行车流前置;通过缩减渠化岛设置2.5 m非机动车过街通道,非机动车道与右转机动车道在进口处交织,实行非机动车路权优先,如图6所示。

图6 交叉口区域非机动车优先设计

(2)完善过街设施。通过完善人行横道、过街天桥、过街隧道等过街设施的设置,实现行人与车辆在时间或空间上分离,以保证行人和车辆安全有序。过街设施的设置结合慢行交通强度、功能、用地类型和开发强度等因素综合考虑,与大型商业服务业设施、公交设施无缝衔接。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可结合公交、轨道站点进行一体化设置,优先保障重要公交服务设施、重大交通设施和重要公共场所等周边行人过街问题的解决[6]。

例:惠州大道佳兆业路口

存在问题:惠州大道佳兆业路段南北向车流量较大,高峰时期单向断面交通流量约2 800 pcu/h,且两侧人行过街需求大,不仅路段整体运行效率受影响,也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该路段现状,如图7所示。

图7 惠州大道佳兆业路段现状

改造措施:①增设人行天桥过街设施,满足道路两侧联系,保障行人安全;②破除路侧绿化带,拓宽右转车道,减少右转车流对正线的干扰。

改善措施如图8所示。

图8 惠州大道佳兆业路段改造措施

2.2.4 定向增供

着眼惠州中心城区道路承载能力不足的严峻形势,加快推动主要干道快速化以及关键节点改造等重要工程,解决道路交通瓶颈点。惠州市三环路为市区的主要干道之一,同时承担着居民的生活性交通及过境交通,其快速化改造迫在眉睫。

例:三环南路-南岸路交叉口

存在问题:①南岸路与三环南路现状交通流量均非常大,三环南路东西直行车流量占该进口道流量比例约70%;②现状采用灯控平交方式,东西直行受灯控影响延误较大,路口拥堵情况严重;③三环南路辅道利用率较低,现状道路机非混行。

该交叉口现状如图9所示。

图9 三环南路-南岸路交叉口现状

改造措施:①三环南路东西增设下穿隧道(双向八车道,通行能力单向约5 500 pcu/h),穿越南岸路交叉口,实现东西走向直行车辆连续流;②优化渠化岛及路面标线设计。

改造措施如图10所示。

图10 三环南路-南岸路交叉口改造措施

3 结束语

在中心城区用地紧张的情况下,道路拥堵点的治理应围绕主要矛盾,综合考虑施工影响、拆迁代价以及工程投资等因素,立足路网,从渠化改造、断面优化、慢行提质、定向增供等方面着手制定有效的改造或扩容方案。从目前已实施的节点及路段经验看来,优化效果较为显著。

猜你喜欢

渠化右转三环
三环填数
银三环(千里达)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渠化设计
日出(外一首)
基于车让人的右转专用相位设置条件研究
城市路口公交优先方案研究探讨
三环陶瓷小镇
基于农村主路交叉路口优先右转汽车的碰撞预警系统初步设计
北京将建60公里“水二环” 230公里“三环水系”互连互通
互通式立交与交叉公路连接处T型平交口的渠化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