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腺苷脱氨酶在肝脏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2021-08-04姜冉冉徐杨宁丽郭慧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20期
关键词:脱氨酶性肝炎胆碱酯酶

姜冉冉 徐杨 宁丽 郭慧

肝脏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临床中关于肝功能检测的项目较多,随着检验技术的发展,检验方法越来越成熟,准确性越来越高,腺苷脱氨酶是嘌呤核苷代谢中的一种重要酶类,可特异性催化腺嘌呤核苷产生脱氢反应生成黄嘌呤[1],腺苷脱氨酶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织,与机体细胞免疫活性关系密切,血清中的腺苷脱氨酶是一种与机体细胞免疫活性有重要关系的核酸代谢酶,主要来源于肝脏[2],最终以尿酸形式排出体外,可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当肝细胞受损、坏死或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时,均能导致腺苷脱氨酶升高[3]。本研究旨在探讨腺苷脱氨酶在肝脏疾病中的诊断价值,现将2016 年1 月~2020 年1 月在本院就诊的肝脏疾病患者资料汇总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 年1 月~2020 年 1 月收治的184 例肝脏疾病患者的病例资料,将其设为病例组。其中男109 例,女75 例;年龄22~60 岁,平均年龄(45.1±7.8)岁。按照疾病类型分为急性肝炎组(62 例)、酒精性肝炎组(26 例)、慢性肝炎组(57 例)、重型肝炎组(22 例)、肝硬化组(17 例),另选取同期 70 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41 例,女29 例,年龄22~60 岁,平均年龄(45.4±7.9)岁。病例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取清晨空腹静脉血2~3 ml,置于真空干燥管中,以3000 r/min 的速度离心5 min,分离血清待测,腺苷脱氨酶采用酶比色法检测,胆碱酯酶采用丁酰硫代胆碱法检测,前清蛋白采用免疫投射比浊法检测。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六组血清指标(腺苷脱氨酶、胆碱酯酶、前清蛋白)水平以及血清指标异常情况。腺苷脱氨酶、胆碱酯酶、前清蛋白水平标准值:腺苷脱氨酶为0~25 U/L,胆碱酯酶为5900~12220 U/L、前白蛋白为180~390 mg/L,以此计算被检者各项指标异常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六组血清指标水平比较 急性肝炎组、酒精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重型肝炎组、肝硬化组、对照组的腺苷脱氨酶分别为(32.84±10.62)、(37.54±11.68)、(22.13±12.17)、(37.02±8.46)、(42.56±7.03)、(10.43± 3.74)U/L,胆碱酯酶分别为(3824.62±2337.26)、(5103.27± 1982.35)、(7322.16±2075.63)、(2753.35±1119.54)、(1899.35±143.42)、(8366.48±1907.28)U/L,前白蛋白分别为(196.62±44.45)、(220.98±47.12)、(195.72±40.67)、(143.08±53.64)、(120.35±45.89)、(325.10±56.31)mg/L。急性肝炎组、酒精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重型肝炎组、肝硬化组的腺苷脱氨酶较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胆碱酯酶、前白蛋白较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苷脱氨酶在酒精性肝炎组、重型肝炎组和肝硬化组中升高幅度最大;胆碱酯酶、前清蛋白在重型肝炎组、肝硬化组中下降幅度最大。见表1。

表1 六组血清指标水平比较()

表1 六组血清指标水平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六组血清指标异常情况比较 六组腺苷脱氨酶异常率由高到低:肝硬化组>重型肝炎组>酒精性肝炎组>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六组胆碱酯酶异常率由高到低:肝硬化组>重型肝炎组>急性肝炎组>酒精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六组前清蛋白异常率由高到低: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重型肝炎组>酒精性肝炎组>急性肝炎组。六组腺苷脱氨酶、胆碱酯酶、前清蛋白异常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六组血清指标异常情况比较[n(%)]

3 讨论

肝脏是体内蛋白质和多种酶类合成的主要场所,肝脏疾病中,肝细胞受损,合成能力下降,影响了蛋白质和酶类合成,引起多种蛋白质和酶类活性变化[4]。以往由于技术限制,腺苷脱氨酶、胆碱酯酶、前白蛋白等无法推广为肝脏疾病的常规检测项目,随着实验室技术进展,这些指标已广泛应用于肝脏疾病的诊断中。胆碱酯酶是肝细胞合成的水解酶,是肝细胞受损后唯一活性下降的酶[5];前白蛋白又名甲状腺素结合前白蛋白,由肝细胞合成,在肝脏疾病患者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降低[6-8],本研究重点对腺苷脱氨酶进行分析。

腺苷脱氨酶为核酸分解代谢酶,在核苷代谢中起脱氨基作用,参与细胞免疫,其在肝、肾、肌肉、心脏、神经组织含量较高,其活性与机体细胞免疫活性关系密切,腺苷脱氨酶能催化水解腺苷生成肌酐和氨[9]。目前临床对于腺苷脱氨酶的检测试剂已经标准化,结果快速而准确。研究表明,腺苷脱氨酶是反映肝损害的敏感指标,在肝胆疾病的诊断中与谷丙转氨酶(ALT)类似,在不同肝脏疾病中,腺苷脱氨酶表达水平不同,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血清腺苷脱氨酶活性较高,血清腺苷脱氨酶不断升高常提示病情不断进展,反映肝脏储备合成功能逐渐降低[10],ADA1、ADA1+CP、ADA2 是腺苷脱氨酶的三种同工酶,腺苷脱氨酶可作为反映肝实质损伤的指标,研究表明,测定血液、体液中的腺苷脱氨酶及其同工酶水平对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免疫缺陷病、血液病、肿瘤、伤寒等疾病中也有重要价值。

在本研究中,腺苷脱氨酶在不同类型肝脏疾病患者中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六组腺苷脱氨酶异常率由高到低:肝硬化组>重型肝炎组>酒精性肝炎组>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慢性肝炎中升高不明显,患者出现指标异常率较低,有学者将慢性肝炎患者分组为慢性活动性肝炎组和慢性迁延性肝炎组,在慢性迁延性肝炎患者中,腺苷脱氨酶轻度升高,但在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中,其升高明显。腺苷脱氨酶在酒精性肝炎和重型肝炎中升高明显,且有较高的指标异常率,急性肝炎次之,若腺苷脱氨酶在急性肝炎恢复期仍异常,可能存在向慢性肝炎转变的可能,在肝细胞实质性受损时,与腺苷脱氨酶相比,前白蛋白和胆碱酯酶更具有肝硬化和重型肝炎的诊断价值。肝硬化患者的腺苷脱氨酶活化增高尤其明显,异常率达100%,说明任何原因造成的肝细胞损伤,肝细胞膜通透性都会增加,腺苷脱氨酶升高,腺苷脱氨酶活性与肝纤维化程度及其活动度呈正相关。

综上所述,对肝脏疾病患者进行腺苷脱氨酶的检测,可较早的反映肝脏的合成功能、肝实质细胞的功能状态和损伤程度,是评价肝脏疾病患者病情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脱氨酶性肝炎胆碱酯酶
中医适宜技术治疗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合并糖尿病1例
华南胡椒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胆碱酯酶活性研究
恶臭假单胞菌UW4中趋化受体蛋白的克隆、表达及鉴定
芒果苷对大鼠酒精性肝炎的保护作用研究
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腺苷脱氨酶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
老年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检测胆碱酯酶的临床意义分析
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中腺苷脱氨酶水平改变的临床意义分析
异甘草酸镁对酒精性肝炎患者TNF和IL-6的影响
血清胆碱酯酶在危重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胆碱酯酶与临床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