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腺苷脱氨酶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

2018-03-23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3期
关键词:腺苷结核性脑膜炎

李 磊

(辽宁省丹东市结核病防治所,辽宁 丹东 118000)

据相关临床资料统计,结核性脑膜炎在结核病中占据6%的比例,其主要是指由结核分枝杆菌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其发病率和病死率近年来明显上升,早期鉴别诊断及针对性治疗已经成为临床重点关注的问题。腺苷脱氨酶和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之间存在密切关联,相关研究发现,发生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之后,腺苷脱氨酶水平也会随之明显升高[1]。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160例脑膜炎患者作为观察目标,现作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160例脑膜炎患者作为观察目标,其中男患者82例(51.3%),女患者78例(48.7%),患者年龄在7~20岁,中位年龄15.4岁。根据不同检测结果将其分为甲组(n=63,结核性脑膜炎)、乙组(n=47,化脓性脑膜炎)、丙组(n=50,病毒性脑膜炎)3组。统计分析3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3组患者均在临床相关检查确诊后第2天进行腰椎穿刺,得到脑脊液后对其进行常规、病毒、菌培养、真菌及生化检测,对脑脊液进行15 min 3000 r/min离心处理,取适量上清液,采用酶显色法对腺苷脱氨酶浓度进行测定。甲组患者在接受2、4、6周治疗后需要对其脑脊液中腺苷脱氨酶浓度进行再次检测。一切操作按照试剂盒上的要求规范进行。

1.3 统计学研究:将此次实验获得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予以处理,生化检测结果以()描述并给予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比较3组腺苷脱氨酶检测结果:甲组腺苷脱氨酶水平明显高于乙组和丙组,组间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3组腺苷脱氨酶检测结果(,U/L)

表1 比较3组腺苷脱氨酶检测结果(,U/L)

注:*表示与乙组、丙组比较,P<0.05

组别 n 腺苷脱氨酶水平甲组 63 16.52±6.52*乙组 47 5.63±2.56丙组 50 3.26±1.29

2.2 比较不同时间段甲组患者腺苷脱氨酶动态监测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2、4、6周腺苷脱氨酶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且随着治疗周期增加,腺苷脱氨酶水平呈现不断下降趋势(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不同时间段甲组患者腺苷脱氨酶动态监测结果(,U/L)

表2 比较不同时间段甲组患者腺苷脱氨酶动态监测结果(,U/L)

注:①表示与治疗前相比,P<0.05;②表示与治疗2周后比较,P<0.05;③表示与治疗4周后比较,P<0.05

治疗时间 腺苷脱氨酶治疗前 16.52±6.52治疗2周后 9.38±4.68①治疗4周后 5.92±2.86①②治疗6周后 3.43±1.11①②③

3 讨 论

结核性脑膜炎主要是指颅内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导致的一种常见的炎症性肺外结核,早期诊断过程中,大多数患者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或者脑脊液无典型改变、症状缺失等,漏诊和误诊率较好,错失最佳治疗时机,致使病情不断加重,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2]。就目前而言,临床主要采用脑脊液中抗酸杆菌检测以及结合分枝杆菌培养两种方式对结核性脑膜炎进行确诊,虽然这两种检测方法已经成为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金标准,但因为进行脑脊液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需要3~5 d,而且培养条件非常严格,其检测抗酸杆菌诊断结核性脑膜炎仅能达到20%阳性率,不能满足临床确诊结核性脑膜炎的相关诊断标准条件。所以,切实提高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断阳性率,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已经成为现在临床重点关注的问题[3]。

腺苷脱氨酶是嘌呤核苷酸进行代谢必不可少的一种酶,其和人体T淋巴细胞分化、增值存在一定的密切关联。腺苷脱氨酶在各组织中都广泛存在,脑脊液中也分布着大量的腺苷脱氨酶,其可有效促进腺苷快速生成肌苷,待形成尿酸后直接排出体外。一旦结核分枝杆菌穿透呼吸系统屏障进入血液并破坏了血脑屏障,大脑之中的中枢神经系统就会受到结核性脑膜炎的侵袭,从而刺激局部细胞免疫系统,导致淋巴细胞不断的将各种炎性因子释放出来,进而导致各类炎症、渗出现象出现,此时,患者脑脊液中的腺苷脱氨酶含量也明显超过了正常水平。对腺苷脱氨酶进行检测,有利于准确诊断某些疾病,从而方便临床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4]。相关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对初次感染结核性脑膜炎的患者尽心CT扫描,其阳性率不到50%,但进行早期腰穿脑脊液标本之中的腺苷脱氨酶活性检测,则显示明显高于正常参考值,阳性率达到100%。这一发现充分证明在结核性脑膜炎诊断中,检测腺苷脱氨酶可显著提高诊断准确率[5]。

本次实验中比较3组患者的腺苷脱氨酶检测水平,结果显示,甲组患者脑脊液中腺苷脱氨酶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组,这表示检测脑脊液中腺苷脱氨酶有利于鉴别诊断脑膜炎。此外,本次实验动态监测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腺苷脱氨酶,发现治疗2、4、6周后的腺苷脱氨酶水平下降明显,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本组存在少数患者经过6周治疗后腺苷脱氨酶水平依然比较高的情况,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可能与未及时清除致病菌有关,也可能与化学药物杀伤细菌过程中,裂解释放导致T细胞明显增值、局部细胞免疫反应等因素具有一定的关系[6]。

综合上述分析,检测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腺苷脱氨酶可为临床早期鉴别诊断结核性脑膜炎提供重要参考数据,动态监测结果有助于准确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意见。鉴于本组选择病例样本数量较少,脑脊液腺苷脱氨酶检测对结核性脑膜炎的重要意义还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讨论。

[1] 吴素芳,彭素珍,郑淑芳,等.脑脊液腺苷脱氨酶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病情程度和疾病预后的预测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24):81-83.

[2] 王立.脑脊液腺苷脱氨酶测定在结核性脑膜炎与非结核性脑膜炎诊断中的意义[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3,11(11):164-164.

[3] 金雪华.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腺苷脱氨酶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0):2513-2514.

[4] 黄绍梅,周晓婷,邱薇,等.脑脊液腺苷脱氨酶在小儿结核性脑膜炎中的诊断及疗效评估价值[J].现代医院,2014,14(5):74-75.

[5] 刘芳.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5,21(15):46-47.

[6] 韩莉.脑脊液置换与鞘内注药联合治疗结核性脑膜炎临床意义探究[J].当代医学,2016,22(18):127-128.

猜你喜欢

腺苷结核性脑膜炎
NEAT1和miR-146a在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为什么越喝咖啡越困
脑脊液药物浓度与结核性脑膜脑炎疗效的相关性
Ommaya囊与腰大池介入对结核性脑膜脑炎并脑积水的疗效对比
16SrRNA基因检测在儿童细菌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腺苷受体对视网膜疾病的作用及相关中药研究进展
蛋白质腺苷化修饰研究进展
Vaccination
更正
环磷腺苷葡胺治疗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87例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