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寻找之路

2021-08-03令狐马

美文 2021年14期
关键词:初稿大学

令狐马

我十七岁时,未想過有一天可以发表一个文字;二十三岁时,未敢想至今只取得这一点成绩。

我在这两个时间点上表现出的没有想到,皆源于无知。我十七岁上大学,那之前是个“做题家”,目标是考高分、上好大学,没有额外精力了解习题册之外的世界,甚至都想不到高考对于我这样的农家子弟改变命运有多大作用。

高三的大部分时间里我都是早晨五点左右起床,夏天到来之前,从宿舍穿过天桥再到教室还需要打手电。我所在的勉县一中,应届生中每个年级十九个班,我经常都是第一个到教学楼的。如今想起那段时光,既感激当年倾其所有的努力,并为之感动,有时也挺心疼那个十几岁长着青春痘的少年:其实当年可以不必那么苦的。无奈的是,少年当初想不到更好的法子。

我最终考入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那里,我踏上了寻找之路。大学里我开始大量涉猎课外读物,大量参与课外实践。从最初阅读些诸如“有本事的男人该这样说话”之类的书籍,渐渐转变成对政治、经济、哲学、文学、历史、人物传记等领域全面涉猎。与此同时,我做过学生干部,参与过学术研究,参加过体育比赛,做过销售、某机构的区域经理,到政府和企业实习,甚至创业都做过。

我如此折腾,并非为了找个好工作,我虽然出身农村,没有任何背景,但上大学期间从未担心过就业,因为觉得只要足够优秀,就业就水到渠成。我反复尝试和折腾,只为寻找两个问题的答案: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我以后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可以说,我大学期间做的大部分可做可不做的事情,都是为此。

我立过很多志向,包括但不限于当程序员、运动员、官员、老板、教授、学者、作家……所有让人眼前一亮的职业我都曾憧憬并为之努力过。这个过程中,有些坚持其实仅仅因为浅尝辄止不是美德,而非我真的从中得到了快乐,这样的坚持自然也不会长久。

一次次立志、一次次尝试、一次次放弃,再一次次寻找后,我渐渐发现,写作让我快乐和安宁。

那是热情来得快也去得快的年龄,有时一句鼓励可以让人坚持许久,一句嘲讽也可能使人丧失勇气。那时我身边鲜有与写作相关之人,我写的文字发表在QQ空间里,除了得到些零星的点赞,很少有人鼓励我继续坚持。有时会听见人笑称我是大作家,讥讽我是“愤青”,甚至说我以后就是鲁迅、莫言。像我这样没有公开发表过任何作品的人,在特别希望得到别人认可的年龄里,得到这种明褒暗贬的评价,为了不显得自己狂妄无知、特立独行,最好就别写了,因为在当时看来,写这些没什么好处。

可每当看到精彩的表达就非常激动,想像那些作者一般也做出同样得表达。所以即便写的文章常年点击量只有三四十,即便很少听到鼓励的话,我也一直坚持在写,嘴上声称不当作家,内心想的却是:说不定成了呢?

大学期间,我陆续写下了二十多万字。虽然现在看来这些文字粗糙不堪,但在我写作的起步阶段,那一篇篇文章培养了我对写作的信心和兴趣,且写作成为一种习惯和方法,影响着我思考和学习。

靠着这些基础,想发表作品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后来在阅读一些历史桥段时,我一度感动到落泪,而且我觉得自己可以将那段历史写得更精彩。我对汉史较为熟悉,想好了就干。一番准备,2013年4月30日,我写下了第一个字。

一次次立志、一次次放弃的经验告诉我,许多热情会在长时间看不到结果或希望时渐渐熄灭。我担心这股写作热情也坚持不了太久,便一鼓作气,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写下了三十万字左右的初稿。后来发表的作品中,那个初稿所保留的仅剩十之二三,然而因为那三十万字的基础,再困难我也没想过放弃。

我2013年9月上研究生,学制两年。以我的条件,不可能毕业后不工作,所以我必须在毕业前将作品发表了。因为若上学期间不能在写作方面取得从零到一的突破,那么等我工作了,取得成绩的难度将比在校时大许多。在我看来,若不能取得成绩,我找到的这条路就不适合于我,甚至可以说是错的。

我必须全力以赴,纵然不能成功,日后想起也只是遗憾而非后悔。2014年春节,我在学校里度过。我仍然记得,除夕之夜学校领导陪留校学生吃完年夜饭,我提着水壶一个人走在空荡荡的校园时的场景。

不回家过年不是凹造型、感动自我,主要出于两个目的。其一,既然必须在上学时取得成绩,那么在完成学业和科研后,我得抓住一切能够利用的时间。其二,我觉得一个内心强大之人,丰富的精神生活会让他不太在意外边的喧嚣。当我一个人待在宿舍,听说远方老家一大家人正围在火炉旁吃火锅的时候,我希望自己能不太落寞。

撰写新作品和修改旧作品交替进行。我给自己设了时限,八月若没有进展,就停下来安排毕业后的面包问题。到2014年夏天,第一部作品已修改四次,二、三部作品也已完成了初稿,我开始联系出版社。

我毫无名气,作品又非《明朝那些事儿》一类的引领之作,连个认识的人都没有,出版过程充满了困难。一次次拒稿让人心生怀疑,但我已经走到这一步,不可能轻言放弃。没有名气等弱点是我努力了也很难克服的,那就在我可以改变的事情上下功夫:提升作品质量,提升到让人愿意包容我的一些缺点。

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一天天修改,距离八月越来越近,然而始终没有回复,我开始焦急,我的理想也在也一天天幻灭。

在某个有些心灰意冷的下午,我在宿舍接到了时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王钦仁的电话,我光着脚跑到电脑桌前认真记录,激动得难以自已。在他的耐心指点下,作品有了较大提升,几经周折,出版社终于同意出版我的作品。那个夏天我至今难忘,我闭门修改作品,可谓废寝忘食。吃饭在想,睡觉在想,连做梦都在想。

这段经历也影响着我日后的生活:认定了、看准了,就仔细研究、放手去拼。有些事情可能开始的有点晚了,但只要立即做,晚一点也没关系。

我二十三岁研究生毕业时,靠着自己,即将出版两部著作,又将到高校工作,可谓意气风发。那时我自以为怀抱利器、经历丰富,不了解世界的复杂,因而不敢想象自己在六年后只取得如今的成绩。

好在,我大学期间思考过 “人生的意义”和“自己想要的生活”这两个问题,并给出了自己认可的答案。那时我写过一篇文章《我所理解的生活》,里面提到的“培养与命运的伟大友谊”至今仍影响着我。所以即便有过挫折、走过弯路,我仍然活得热烈。

我无法预知自己以后的生活方式,但我觉得,人生的每个阶段都独一无二,没有哪个阶段是为了另一个阶段铺垫。在适合自己的年龄做适合的事情、呈现出符合这个年龄的样子,就是我认为最好的。

猜你喜欢

初稿大学
习作评改表促进习作教学的三维之变
比萨里的大学问
至善
从“初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构建
比萨里的大学问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辅导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
偶的大学生活
浅议自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