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程:小小鸡蛋秘密多

2021-08-03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新升幼儿园徐玉兰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21年7期
关键词:护蛋禽蛋小鸡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新升幼儿园 徐玉兰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称《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科学学习的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成人眼里“蛋”似乎十分简单,可是在幼儿的眼里“蛋”是一个神秘的世界,它是一个迷、是一首诗,更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圆溜溜的蛋惹人喜爱,会滚、会转;薄薄的蛋壳一不小心就会破碎;圆圆的蛋里还会孵出小鸡……一颗颗蛋就是一个个秘密,等待着孩子们开启探究之旅,去打开蛋儿的神秘之门。

鸡蛋长啥样 观察鸡蛋,了解鸡蛋的特征和结构

《指南》中指出:“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学习观察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幼儿基本每天都会吃鸡蛋,对于熟悉的鸡蛋他们知道多少秘密呢?幼儿拿起鸡蛋比比、看看,还用手指比划一下鸡蛋的轮廓,迫不及待地想要分享自己的发现。

㈠“看”——从视觉着手

“鸡蛋圆圆的,放在桌上会动。”“鸡蛋两边大小不一样,一头大一点,另一头小一点。”“鸡蛋的颜色不一样,我的鸡蛋颜色红一点,可可的鸡蛋颜色有点白。”

㈡“摸”——从触觉着手

“蛋宝宝摸上去滑滑的,没有凸起来的东西。”“摸上去很光滑,像我在家里玩的弹珠一样。”“我的蛋宝宝也是滑滑的、硬硬的,像块石头。”“蛋壳不能用力碰,也不能掉到地上,会碎的,要轻轻摸。”

㈢“闻”——从嗅觉着手

1.完整的鸡蛋

“有一股臭臭的味道,可能是鸡妈妈刚生出来的。”“有点怪怪的,说不出来是什么味道。”“有鸡妈妈身上的味道,臭臭的、腥腥的。”

2.打开的鸡蛋

“有一股腥味,像鱼一样的味道。”“我觉得有一点腥味,还有一点臭味。”“我觉得是蛋清的味道,里面的蛋黄不知道是什么味道。”

㈣观察生的鸡蛋

老师提问:“打开后的鸡蛋是什么样子的呢?”“透明的是蛋清,黄黄的是蛋黄。”“里面有一个圆圆的蛋黄,像太阳一样。”“边上的蛋清摸上去黏黏的,滑滑的。”

㈤观察熟的鸡蛋

老师提问:“熟的鸡蛋剥开是什么样的呢?”“剥开了摸上去更滑,白色的是蛋白。”“外面一层是蛋白,就是原来的蛋清,里面圆圆的是蛋黄。”“蛋白和蛋黄一掰就分开了,而且可以用手拿起来,生鸡蛋不行。”

幼儿通过视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观察鸡蛋,由表及里,体现了观察、发现的有序性,了解了鸡蛋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同时也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

蛋宝宝找妈妈 比较蛋宝宝,知道各种蛋宝宝是谁生的

《指南》科学领域中指出:“幼儿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在日常生活中,每个幼儿都或多或少接触过各种各样的蛋做成的美食——炒鸡蛋、卤鹌鹑蛋、咸鸭蛋,同时还有个别幼儿曾见过母鸡下蛋,这些特别的经历都可以为幼儿开展活动提供前期经验。

在教学活动“蛋宝宝找妈妈”中,我们提供了生活中常见的禽蛋图片,有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鸽子蛋等,引导幼儿观察禽蛋的同时比较各种禽蛋的相同与不同。“这些禽蛋都是圆溜溜的,鹅蛋最大,鹌鹑蛋最小。”“它们的颜色各不相同,鸭蛋有点绿,鹅蛋和鸽子蛋都是白白的,鹌鹑蛋是花花的。”“我感觉鸽子蛋的蛋壳有些透明,好像一碰就要碎了。”此外,我们还提供了各种蛋宝宝的“妈妈”图片,通过提问“你们知道这些蛋宝宝分别都是谁生的吗?”来引导幼儿帮助各种蛋宝宝“找妈妈”。

同时我们还在区域活动里投放了相关操作材料——“箱子里的秘密”,在一个纸箱里贴上各种禽蛋的图片,箱子外面开几个洞,幼儿利用手电筒观察纸箱里禽蛋的图片,然后把自己的观察发现以记录的方式呈现。此操作材料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巩固知识点,还增加了操作的趣味性,激发了幼儿的活动兴趣。

通过观察、比较,幼儿发现了各种动物的蛋宝宝大小都不同、颜色也不同,另外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了蛋宝宝分别是谁生的,帮助蛋宝宝找到了妈妈,丰富了生活经验。

禽蛋共嬉戏 趣味活动,发现禽蛋更多的秘密

熟悉、有趣、充满奥秘,这一切吸引着充满好奇的幼儿,同时为学习情境的创设奠定了生活化、情景化的基础。接下来,我们和幼儿一起感受、体验与蛋儿共嬉戏的乐趣。

㈠有趣实验,在探究中提升经验

《指南》中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猜一猜、想一想,有条件时和幼儿一起做一些简易的调查或有趣的小实验。”

1.实验一——区分生蛋熟蛋

怎样区分生蛋和熟蛋呢?幼儿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一开始的探索中,幼儿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尝试,有的掂掂重量;有的看蛋壳表面的花纹;有的摇一摇听听声音等等,以此来作出自己初步的判断。然后教师组织幼儿观看视频,即在桌上把鸡蛋转起来进行实验,区分蛋的生熟。最后,幼儿模仿视频中的方法再次尝试,通过实际操作孩子们知道了转得快的是熟鸡蛋,转得慢的或转不起来的是生鸡蛋。

在活动中,幼儿经过亲自体验进一步感知了区分生鸡蛋和熟鸡蛋的方法,对于自己所得的实验结果表现出了积极的情绪和状态。

2.实验二——蛋宝宝站起来

“蛋宝宝可以站立起来吗?”“可以。”“不可以。”幼儿的意见不一。于是他们拿着鸡蛋在不借助任何材料的情况下进行实验,有的放在桌上;有的放在地上;有的放在自己的椅子上,结果都没有让鸡蛋站立起来。教师提问:“怎样才能让蛋宝宝站起来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拿一些玩具放在蛋宝宝的边上,它就不会倒下来了。”“用布垫在蛋宝宝身下固定住就不容易倒了。”“在蛋宝宝身上涂一些胶水,粘住就不会倒了。”“用几根小棒把蛋宝宝撑着,就能站起来。”“把蛋宝宝粘在橡皮泥上面就能站稳了。”孩子们想出了很多办法,到底有没有用呢?他们再次实验了起来,最后发现在借助一些辅助材料的情况下是可以让蛋宝宝站起来的。

陈鹤琴先生说过“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第二次操作活动中我们鼓励和引导幼儿多操作、多实验。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观察尝试不同的方法,不断地更换材料进行尝试,伴随着一次次的尝试,思维变得灵动起来,有了更丰富、多样化的方法。通过介绍性的小结,我们又把幼儿的经验进行汇总,深化了幼儿的认识,拓展了幼儿的知识面。

㈡护蛋行动,在体验中培养爱心

鸡蛋易碎,需要小心呵护与关爱,让我们一起走进孩子们保护蛋宝宝的行动中去吧!

孩子们共同讨论护蛋方法。“你有什么好办法保护好鸡蛋,不让鸡蛋破碎呢?”“把蛋宝宝装在袋子里,这样就不会掉出来了。”“放在网袋里。”“把蛋放在盒子里,边上再放一些棉花就不容易碎了。”“在瓶里放一些米,然后把蛋埋在米里面,这样蛋就不会碎了。”“把蛋放在口袋里就可以了。”“放在书包边上的小口袋里。”想出了这么多护蛋的方法之后,孩子们开始了他们的护蛋行动。

通过护蛋活动,幼儿直接感知和实际操作,在“爱”与“被爱”的双重体验中萌发爱心和责任心。

㈢数数蛋儿,在游戏中感知数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为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我们抓住幼儿“泛灵”这一生理特性,以鸡蛋为载体,让幼儿在生动有趣的故事及游戏中体验点数的乐趣,学习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的数量物。

我们把点数的要求融入到游戏规则中,以“鸡蛋”这个简单的材料将情景性教学游戏贯穿始终,促使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思考、体验,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㈣小鸡出壳,在活动中体验乐趣

《指南》中指出:“教师要提供丰富的便于幼儿取放的材料、工具或物品,支持幼儿进行绘画、手工、歌唱、表演等艺术活动。”在教育教学活动“小鸡出壳”中,幼儿通过感受歌曲中小鸡出壳的有趣形象,在理解的基础上探索形象地表现歌曲,同时尝试在音乐背景中用各种肢体表现小鸡出壳的动作和样子,体验小鸡出壳的乐趣。此外,幼儿在手工活动“小鸡出壳”中动手制作小鸡头饰锻炼动手能力,同时在“小鸡快跑”游戏中提高了反应能力。

㈤鸡蛋变身,在操作中感受百变

幼儿对涂涂画画特别感兴趣,所以我们从“玩”字着手开展了活动“蛋宝宝穿花衣”,提供了鸡蛋涂色、蛋壳贴画等操作材料,让幼儿在涂涂、画画、贴贴中体会创作的乐趣和感受色彩的美,同时获得成功的喜悦。

随着课程的开展,我们带领幼儿开启了一场蛋类美食之旅——在活动“蛋宝宝超级秀”中孩子们看到鸡蛋在锅里由液体变成固体时,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惊叹声;我们现场制作了荷包蛋和炒鸡蛋两种食物,孩子们也了解了荷包蛋和炒鸡蛋的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另外,孩子们收集和准备了各种有关“鸡蛋的食品”,不仅品尝了鸡蛋的美味,还感受到了鸡蛋制作食品的百变。

在这次微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逐步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孩子们不但打开了“小小蛋宝宝”的门,也打开了自己的心智之门。

猜你喜欢

护蛋禽蛋小鸡
彩鸡护蛋
闪电小鸡
小鸡想飞
禽蛋生产消费缓慢增长,进出口基本稳定
护蛋行动
我的“护蛋”行动
禽蛋 生产消费市场供需基本平衡
禽蛋:产量增速放缓消费稳步增长
小鸡不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