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竹材再设计传统民间玩具拨浪鼓的传承与创新

2021-08-01张卉卉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天工 2021年7期
关键词:画稿竹材竹节

张卉卉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拨浪鼓作为中国经典民间玩具,承载着太多人的童年乐趣和美好回忆,其憨态可掬的形态及装饰纹样凝聚着百姓丰富的智慧,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良好的社会文化习俗也承载着对儿童的期望。竹材料,取材广泛质朴,凝聚美好情感,传承民族文化。本文以拨浪鼓的审美艺术为切入点,结合儿童审美特点,融合竹材创新设计,迎合当下环保需求,突出竹材优势,还原绿色本质。在“咚咚”的响声中有效促进儿童全面发展,起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精神的教育作用。

一、观赏中借鉴拨浪鼓的艺术特点

拨浪鼓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是一种古老又传统的民间乐器,而后经发展逐渐演变成深受儿童喜爱的玩具。拨浪鼓的鼓身多以木质材料为主,尤以木身羊皮面的拨浪鼓最为典型,也最为流行。拨浪鼓的主体是一面小鼓,两侧缀有两枚弹丸,鼓下有柄,转动鼓柄弹丸击鼓发出声音。拨浪鼓的形态简洁大方,其主体是一面圆形小鼓,象征圆满、团圆,演奏时左右摇动,音色清脆响亮,有着阖家欢乐的寓意。用色方面,拨浪鼓可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在鼓面上绘制各种花纹,另一种是在鼓身上加彩绘。这些装饰,既增加了拨浪鼓的审美特色,又从视觉上强化了拨浪鼓的娱乐特征。

拨浪鼓作为流传至今的民间玩具,有着吉祥美满、驱灾辟邪的美好寓意,深刻传递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寄托着长辈盼望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愿望。但由于其互动方式过于单一,对于儿童无法长时间制造乐趣,从而缺乏吸引力被慢慢埋没。如何将传统民间玩具推陈出新,重新融入儿童的学习、生活、游戏中,起到文化传承、娱乐休闲一体的教育作用,还需多多思考。

二、实践中创新拨浪鼓的教育路径

(一)内容的创新

通过观察发现,在随访的儿童中,动物形象被多次提及,并能感受到儿童的想象力,对动物形象的描述伴有一定角色、情节等情感色彩,喜欢描述真实生活场景,也喜欢虚构情节。基于此,决定以传统民间传说“十二生肖”为主体制作拨浪鼓这一玩具。生肖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像影子一样与每个人相伴相随,难以分离。生肖自古以来便是各地年画、剪纸、皮影、雕塑等民间艺术表现的重要内容。通过游戏和玩耍,潜移默化地给儿童带来生活性启迪,以正确的三观与同伴分享礼貌、勇敢、不屈不挠的品质。

(二)思维理念的创新

相较于传统拨浪鼓造型,大多是在主体鼓面上平面画出相应造型,而运用竹材与传统拨浪鼓的结合,打破了平面局限,改为借竹材形态特点来立体表现动物形象,在保留原始拨浪鼓结构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如图1)。通过邀请儿童一起参与前期构思,画出十二生肖图案,以儿童的审美参与画稿设计,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创作过程,再整合归纳,选出每个动物最突出的特点,简单几笔勾勒出形象,部分夸张放大,突出重点,结合竹材特定的圆弧结构确定最终画稿,与儿童分享交流,迎合其审美情趣和情感诉求。

图1

(三)呈现形式的创新

1.对不同曲率的竹节进行设计

竹子在生长的过程中,出现各种不同曲率的竹节,通过曲率这一形态差异,可以进行各种造型和结构的设计。拨浪鼓的主体面为圆形,可以选取不同曲率的竹节,进行造型拼接,达到制作目的。以小猪拨浪鼓为例,根据画稿尺寸,选取直径8~9cm的竹子,拦腰切1cm厚作为头部。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竹子表面光滑且易脆,所以要用微型圆盘锯先在竹子上开一个小口子,方便切割。

2.对竹节进行适当加工

利用圆柱弧形竹结构的形态,进行适当切削加工,获得需要的造型效果,同时也为后期零部件组装做好准备。根据画稿尺寸,选取直径10cm的竹子,以上述方式拦腰切1cm厚作为身体,用锤子与凿子将这一段切除,便于头部的安装,并使用锉刀打磨切口,防止被粗糙的边缘划伤。在圆形小鼓下部的中心点处进行钻孔,将竹棍插入,做手柄,这样主体便制作完毕。随后取直径1~2cm的竹子,拦腰切1cm厚的4段分别做猪的眼睛和鼻孔;直径5cm的竹子拦腰切1cm厚的1段,一劈为二做耳朵;直径0.5~1cm的竹棒拦腰切1cm厚的2段做猪的眼珠;直径8cm的竹子拦腰切1cm厚的竹圈并用锤子和凿子凿成4段,做猪的手脚。最后还差一些辅助部件,如拨浪鼓摇摆时咚咚咚作响的珠子,可取直径0.5~1cm的竹棒,拦腰切1cm厚的2段。再对珠子进行打孔。取相等长度的红色绳将珠子分别穿起来。再围绕猪身体用牛皮纸剪出相等大小,作为鼓面。最后将所有零部件根据画稿设计的造型进行适当切削微调修整,统一用细砂纸打磨,以免划手。

3.对竹部件搭建组合

前期设计小猪拨浪鼓造型、定稿、竹节加工,都遵循着竹子独有的形态结构特点,最后请儿童参与,师生互动对照画稿将各零部件进行组合或拼接,组装成十二生肖的模样(如图2)。

图2

除按照画稿有条不紊地进行拼装组合外,也可将所有零部件打散,根据儿童观察事物的规律进行创意组装,按照一定的规则、方法,题材无任何局限,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除动物之外的所见所闻,在不断尝试和思考的过程中启发儿童的创造性,锻炼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把玩中延续拨浪鼓的美育价值

将具有传统生肖文化内涵的民间玩具拨浪鼓全方位投入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游戏、生活中,围绕幼儿园五大领域发散,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有效传承拨浪鼓的精神价值。在社会领域,让儿童了解生肖故事的传说、节日习俗,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带领儿童感受中华传统的习俗文化;在语言领域,鼓励儿童对拨浪鼓进行介绍性描述,并拓展到以动物为主题的剧情演绎,开放、综合性地增添活动趣味;在艺术领域,让儿童通过创意造型、色彩搭配在鼓面上为小动物穿上美丽的衣服,并融入环境创设中;在科学领域,集结所有感官切身对比和感受竹材特性;在健康领域,利用拨浪鼓的打击特点创作有趣的声效、组合音乐,锻炼手部肌肉,提高儿童双手的协调性和灵活性等。让儿童在与竹材接触的同时,欣赏拨浪鼓千变万化的造型,视觉、触觉、味觉多感官的参与,有效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使传统民间艺术真正融入儿童的世界里,在不停地把玩过程中口口相传,从而延续拨浪鼓的美育价值。

四、结语

教育部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育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领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在民间传统玩具拨浪鼓的创新设计中结合竹材特点加以改进,提倡融入儿童的学习、生活、游戏中,避免交互游戏形式过于单一、无法长时间制造乐趣等缺点,提倡趣味、开放、变通的理念,寓教于乐,促进民间传统玩具资源在儿童教育中的有效运用,在弘扬中华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同时,使民间传统玩具拨浪鼓成为儿童释放天性的载体。

猜你喜欢

画稿竹材竹节
SiO2气凝胶纳米颗粒浸渍改性对竹材性能的影响
耐老化处理对毛竹竹材颜色变化的影响
廖瑞霖:竹节人
竹节人风波
学做“竹节人”
热处理毛竹材吸湿与解吸特性
《大型祭风仪式,木牌画稿》
“竹节人”中说“趣味”
冬天的画稿
先学会擦橡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