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先锋
——中煤平朔集团第一任党委书记、总经理陈日新践行改革开放纪实

2021-07-31杨家琪高玉兰

当代矿工 2021年7期
关键词:生活区露天煤矿改革开放

杨家琪 高玉兰

2018年12月18日,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任党委书记、总经理陈日新同志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荣誉称号。颁奖词说:“陈日新受命于改革开放之初。在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开发建设中,他积极探索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模式,为我国大规模引进外资、合作创办企业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成为中国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先行者、开拓者。他以敢闯敢试敢冒风险的精神,率先引进西方先进经验和设备,使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首个最大的中外合作项目——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从开工建设到竣工投产,只用了当时我国建设矿山周期的1/4时间,创造了高效率、高科技、高效益、快节奏“三高一快”的平朔模式,推动我国煤炭工业露天开采水平一步跨越30年!”

百位改革先锋,陈日新是煤炭行业唯一受表彰的人员。这一殊荣是对陈日新同志高擎改革开放大旗、努力践行改革开放路线的肯定,是他荣耀一生的注解,更是对中煤平朔奋进新时代的鼓励和期许。

历史将铭记,时代正见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煤平朔改革创业的辉煌成就,以及平朔事业的拓荒者和开拓者的历史功勋,成为共和国煤炭事业的红色记忆。

肩负大任 胆气豪壮闯新路

中煤平朔的前身安太堡露天煤矿,是邓小平关心培育的企业,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引进外资、引进装备、引进管理、引进技术、首个最大的中外合作项目,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1981年12月22日,邓小平在时任煤炭部部长高扬文起草的《关于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项目的报告》上批示:“此事应积极进行,争取时间。”平朔项目提高到国家能源战略的高度,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其政治意义极其深远。以陈日新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平朔人,最先冲破中国旧有政治经济体制和陈旧思想的藩篱,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信念,始终坚持加强党的建设不动摇,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秉承“勇立潮头、善为人先”的平朔精神,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培根铸魂,丹心报国,谱写了荡气回肠的壮丽史诗,创造了中国煤炭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奇迹!

胸怀矿工,第一要务建家园。黾勉革新,谁堪大任?历史,选择了时任山西省大同矿务局局长的陈日新。1982年1月24日,是陈日新上任的第一天,也是中国传统的节日——除夕。这一天一大早,陈日新就带领平朔项目筹备处的有关人员驱车前往当时的平朔所在地——一个黄土高原上的小县城、山西省雁北专区朔县。陈日新第一件事就是为平朔生活区选址。他下决心要为平朔矿工和他们的子孙建造一个远离采煤区、安全文明的生活区,为中国煤矿树立一个全新形象。但由于理念超前,风险太大,是否可行,谁都不知道。在赶往朔县的车上,陈日新把心中的构想分享给大家,并说:“平朔项目开天辟地,我们搞改革开放,就是要打破常规,就要有敢于担风险的胆气,就要有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勇气!”

陈日新一行看准了某部队北旺庄农场的一块地作为平朔生活区的选址。1982年1月26日,顺利征地1902亩。1982年5月26日,煤炭部以(82)煤计字第558号文,批复“关于中国平朔露天煤矿行政生活区建设规划的报告。”1982年6月,占地31万平方米、距工业区20公里的平朔生活区建设破土开工。生活区域分离设计,使生活区远离了工业污染,成为我国第一家把工业区和生活区分离的煤炭企业。生活区设计规划有幼儿园、中小学、医院、俱乐部、供热厂、煤气厂和商业系统工程、通讯工程、闭路电视、环保工程等公共设施,成为当时中国煤炭系统绝无仅有的现代化生活区。而设在生活区、1982年10月开工建造的三栋14层高的单身公寓,是平朔地标性建筑,也是当时国内煤炭企业最早、楼层最高的高层建筑。“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绿树成荫”花园式的平朔行政生活区,赢得了“花园式小区”的美誉,1997年平朔生活区被中宣部评为“全国百家文明示范小区”。陈日新把平朔职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了现实。

热血丹心,只谋国家不谋身。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冲破了中国封闭禁锢的藩篱,平朔的先行先试,更颠覆了人们的旧有观念。八十年代初,平朔生活区和平朔宾馆高规格、高标准的建设规划不啻巨石投湖,骇浪汹涌。一时间,非议四起。说平朔项目是“出卖国家资源”,“违反自力更生方针”,“叫外国人占中国人的便宜”,“中国又出现李鸿章了”,“办这号企业是姓‘社’还是姓‘资’?”说陈日新好大的胆子,简直是胡闹,把生活区的围墙筑成了“长城”,把职工住宅搞成了“标准偏高、造价偏高、面积偏大、投资偏大”的“四偏”,脱离中国国情,全国其他地方再过50年也达不到这个水平。各种论调,甚嚣尘上,搞得人心惶惶。

面对非议,陈日新很坦然,无愧,亦无悔。平朔项目是打破常规、面向全世界的改革开放项目,改变煤矿工人的生活条件,让他们生活得有尊严,是领导干部的职责所在。对此,陈日新坚信不疑:“我没错,就是坐监狱也不怕!”只谋国家不谋身的无私坦荡,赢得了真理。

支持改革,中国力量创奇迹。为了争取时间,平朔项目所有工程不能等,不能拖。但是,所面临的困难也是前所未有的。建设物资亟需解决。加之安太堡露天煤矿矿区贫瘠落后,生活物资匮乏,2万多建设大军生活供应和征地等问题也接踵而来。

安太堡露天煤矿工业区大的建设工程上百项,加上生活区建设工程,用地2.5万亩,所需钢材、水泥、砂石及各种物资上千种,总量达百万吨。为此,煤炭部组织了40多人的专业采购队伍奔赴到全国各地采购。不管是厂矿企业还是军工仓储供应单位,都为平朔敞开大门,涉及到的铁路、公路、港口优先提供。仅仅2个月的时间,采购、调拨到8千多吨钢材、920公里电缆。特别是当时急需的高强螺栓和机制螺栓,因订货不能及时到货影响了工程进度,煤炭部一声令下,全国各地凡是有存货的单位倾力支援。很快,9000条高强螺栓运到平朔,为选煤厂工程建设解决了燃眉之急。

据不完全统计,在平朔项目建设初期,朔县、平鲁等地方政府共为平朔项目提供砖瓦砂石等建筑材料总价值约1.2亿元;全国共有26个省市、自治区的414个企业单位和部门,对平朔项目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无私援助。

地方政府带领县财贸、卫生、文化等部门的同志到施工现场了解情况,千方百计给予方便。从1983年开始,顺利征用土地25816亩,租地2807亩,搬迁村庄5个,小型砖瓦陶瓷厂5个,迁移个人坟墓820座。当地群众赶着毛驴车为建设大军送粮送菜送水,动人的场景仿佛再现了战争年代军民鱼水情深,成为建设工地最美的景像。陈日新动情地感慨:“当地老百姓就像战争年代支援前线一样支持平朔建设啊!”

中国力量创造出伟大的奇迹!

为国争光 平朔模式载史册

改革路上,陈日新革旧鼎新,挥斥方遒。他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步伐坚定地带领平朔的拓荒者风餐露宿,栉风沐雨,艰苦创业。三年准备的平朔项目建设,犹如一幅风生水起、蹄疾步稳的改革画卷,跃然如见,为中美合作经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中美合作开发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项目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1985年7月到1991年6月,在中美6年合作经营的历程中,陈日新带领平朔人胸怀“和衷共济,为国争光”的崇高理想,以“勇立潮头,善为人先”的改革精神,与美国西方石油公司精诚合作,共谋大业,创造出的高效率、高科技、高效益、快节奏的“三高一快”平朔模式,彪炳史册。

协议达成,中外合作开先河。经过艰苦卓绝的谈判,在多方努力下,中美合作开发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项目最终达成。

1985年6月29日,《中美合作经营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合同》在人民大会堂签字。

安太堡露天煤矿项目开“引进外资、引进装备、引进管理、引进技术”之先河,是中美双方“和衷共济、开发矿业”的友好开端,更是中国改革开放国家意志的最好展示。

1985年7月1日,备受世界关注的中国改革开放第一个中外合作项目——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开工建设,并举行了隆重而热烈的开工剪彩仪式。

中美合作开发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开工的消息一经发出,立即引起世界主流媒体的热切关注,“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成为各大媒体的热词。《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美国《华尔街日报》、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美联社、法新社、合众社、路透社等中外主流媒体云集平朔,共同见证这一伟大时刻。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平朔项目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邓小平在会见前来参加合同签字仪式的哈默时,告诫在场的中方负责同志:“安太堡露天煤矿合作项目一定要搞好,要体现出我们的水平。”李鹏在开工典礼上说:“我希望安太堡露天煤矿不仅能够生产出更多的煤炭,而且能够成为中外合作的典范。”作为联合管理委员会主席,陈日新牢记党和国家的嘱托,带领平朔的建设大军始终秉承“国家荣誉至上”的信念,用爱国的情怀追求和衷共济,用企业家的睿智诠释合作开发。

创新管理,平朔之治出效率。在安太堡露天煤矿这块试验田上,陈日新铭记党交给的使命,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当改革的实干家,推出一系列的改革举措,使平朔从起步开始就打上了改革的烙印,改革的基因传承至今,成为平朔的宝贵财富。

——在队伍建设上走高效精干的路子。陈日新撬动人员编制这个改革创新的契合点,走机构小、人员少、效率高的新路子,公司总定员4500人,以不到国内同类企业1/30的定员,却创造年产1500万吨的产量,全员劳动生产率高达36.6吨/工,是一般煤矿的8倍。

——在劳动用工上引入市场机制。陈日新在国内率先建立了招、调、聘、请、评等不拘一格选人用人的良性机制,所有招聘人员必须符合要求,并且严格按照考试、考核、评估、发证、持证上岗“一条龙”,任何人不得越矩。

——在人员使用上不拘一格。陈日新打破“铁三块”(即铁交椅、铁饭碗、铁工资),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任人唯贤,官衔、学历、资历面前,以能力、技术、成绩衡量任免干部,干什么岗位拿什么工资,什么职务享受什么待遇。

——在人才储备上深谋远虑。从中美合作经营初始,平朔就全面实施“能力建设、技术创新、技能提升、全员安全素质”四大培训工程,建立了国内培训、出国培训、厂家培训、委托培训、现场培训、操作培训等多种形式、多个层次的培训渠道,为员工成长成才搭建了平台,为“人才储备库”蓄积了力量,成为支撑企业协同可持续发展的“宝库”。因此,当1992年后美方退出合作时,陈日新的远见卓识和人才战略,成为独立经营后的最大优势。在合作经营期间,安太堡露天煤矿按照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实行备忘录和持证上岗制度,为调动员工生产积极性、培养多面手的技能型人才,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保障有力,党的领导引航向。合作经营时期,安太堡露天煤矿完全照搬西方露天矿的管理模式,一切按合同进行,只设工会组织,不设党的组织机构,一切带有政治色彩的人员、活动等,都被排斥在外。同时,安太堡露天煤矿规定,非矿上的雇员不准进入生产现场,致使党的工作难以开展,党务干部想上矿了解情况多次被拒之门外,只能“冒充”安全部门的人员入矿,党组织成了名副其实的“地下党”。作为党委书记,陈日新旗帜鲜明地指出:“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下的合作企业,绝不能脱离党的领导!”他以一名老党务工作者的经验,创造性地摸索出一套中外合资企业下党务工作的新方法,使安太堡露天煤矿从合作经营初期开始,始终没有脱离党的领导。

1985年11月,陈日新首先在劳动服务公司建立党委,建立健全组织机构,随后,在安太堡露天煤矿设置党委,中方管理人员兼任党委书记和工会主席的职务,并层层复制,把党的组织渗透到基层班组,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组织体系,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隐秘而活跃。党的活动与安太堡露天煤矿的生产经营紧密结合,做到哪里有班组,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员工,哪里就有党员的身影。与此同时,陈日新采取在同等技术、业务水平条件下,关键岗位派党员、重要环节用党员、招工择优选党员等措施,不断强化职工队伍的政治身份,最大限度地充实壮大党员队伍。到1991年,安太堡露天煤矿的党员人数已占全矿职工总数的21.4%,在各个层次的管理人员中,党员占88.2%,中方值班经理中,党员占28.2%,矿机关主要业务干部中,党员占82.9%,党员在安太堡露天煤矿职工队伍中成为中坚力量。

在重大问题上,共产党员始终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表现出了坚定的政治立场。1989年,受“6·4”风波的冲击,美国大使馆撤走了安太堡露天煤矿所有外籍人员的家属,并要求外籍工作人员也全部撤离。同时,维修设备急需的进口部件停运,生产受到严重威胁,职工情绪波动,思想混乱。危急时刻,陈日新提出了“反对动乱、维护安定、坚持生产”要求,并亲自带领劳务公司党委有关人员,分头做外方主要管理人员的思想工作。经过努力,稳定了局面,安抚了人心,确保了平朔的安定和安太堡露天煤矿的正常生产。1989年4~6月生产商品煤213万吨,创建矿以来最好水平。

和谐共赢,共奏交响。安太堡露天煤矿在中美合作经营期间,来自美国、英国、新加坡、菲律宾等资本主义国家的300多位外方工作人员与中方人员共同工作。他们在带来先进管理理念和先进技术的同时,其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和奢华的生活方式,与八十年代中国尤其是晋北贫穷落后山村的生活条件形成强烈反差,新奇、羡慕、向往的欲念浊噬着一些人的心灵,冲击着人们的思想。

陈日新敏锐地发现了这些苗头,采取措施开展了思想教育活动。紧紧围绕国际大气候和企业小环境,从警惕帝国主义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到抵制资本主义思想渗透和腐蚀的问题,定期对党员干部进行形势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维护国格、人格和外事纪律,使党员干部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保持头脑清醒,警钟长鸣。陈日新告诫广大党员干部:“我们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人,是中国共产党员,一言一行代表着中国形象,决不能染上资产阶级习气,决不能做出损害国格、人格的事来,决不能给中国人丢脸,决不能给改革开放抹黑!”凝重的话语醍醐灌顶,振聋发聩。

以陈日新为代表的中方管理人员,在合作企业的特殊环境中,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与广大干部职工一起自觉维护中国的尊严,既坚定地维护中方利益,又友好地与外方合作共事。安太堡露天煤矿合作经营期间,中方人员与外方人员在摩擦中增进友谊,在分歧中求同存异,使广大职工感受到了党组织的力量与政治核心所在,也使外方人员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力量和高尚人格的魅力。

合作经营,不仅是东西方思想的对决,也是东西方文化理念的交融。在平朔这个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舞台上,中西方文化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和,演绎出一曲动人交响。陈日新带领平朔人矢志报国,笃志改革,让平朔这块“试验田”绽放出中国改革开放思想的璀璨光芒!

建成投产,改革开放结硕果。1987年9月10日,举世瞩目的中美合作项目——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建成投产,并举行了隆重的剪彩仪式。国务院副总理李鹏、煤炭部部长于洪恩、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阿曼德·哈默、平朔公司总经理陈日新共同为投产典礼剪彩。

安太堡露天煤矿建成投产,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结出的硕果,是中美合作的成功典范。

6年的合作经营,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喜获丰收:1987年至1991年,安太堡露天煤矿原煤产量由154万吨增长到1337万吨,商品煤量由312万吨增长到1000万吨,销售收入由空白增长到9亿元,利润由负数增长到2.9亿元。带着振兴共和国煤炭事业的使命,带着来自华夏龙脉最炽热的温度,“平朔煤”远销17个国家和地区,誉满全球。

不忘初心 绝知此事要躬行

风云变幻,世事难料。1991年6月28日,中美双方合作6年后,美国西方石油公司因经营战略调整,单方面退出合作,将其股份转让给中方。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的生产经营全部由平朔公司接管。何去何从,安太堡露天煤矿面临生存大考和重大抉择。关键时刻,李鹏总理迅速作出批示:“一定要把安太堡露天煤矿办得比外国人在时还要好!”党中央的关怀和支持,给了陈日新极大的信心和无穷的力量。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陈日新绝知此事要躬行。他不忘初心,带领全体干部职工砥砺前行,绝地发力,创造了独立经营安太堡露天煤矿的奇迹,实现了经营模式、管理方式、开采工艺和规模质量的历史性变革,书写了中国自主经营特大型露天煤矿的传奇。一年后,安太堡露天煤矿绝处逢生,走出困境,生产经营不仅没有受到美国人撤资的影响,而且创出了更好的效率和效益。1991年12月29日,安太堡露天煤矿提前两天完成全年1000万吨商品煤生产计划,超额3693吨。尤其是1992年,公司上下握指成拳,凝纱成绳,苦干一年,使生产经营出现了喜人气象。陈日新带领安太堡露天煤矿全体干部职工,不仅经受住了撤资的“大考”,而且彻底粉碎了外国人说的“中国人自己不可能独立经营安太堡露天煤矿”的荒唐预言,向党和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赢得了国际声誉。

1992年7月,原合作经营安太堡露天煤矿的外方总经理劳恩·亨特先生重返平朔,参观了他工作了六年的安太堡露天煤矿后,感慨地说:“我万万没想到,你们能把露天矿管理得这么好,仅用一年多时间就恢复了安太堡露天煤矿的正常生产秩序,了不起!”

从平朔创业到中美合作,从外方撤资到独立经营,陈日新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和矢志不渝的党性原则,用生命践行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道路,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维护者和践行人,在平朔这块试验田里播种下一颗中国改革开放的种子,精心培育。而今这颗种子早已成为平朔改革开放的红色基因,在塞北高原这片沃土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3座年生产能力2000万吨~3000万吨的特大型露天矿,3座年生产能力千万吨级的现代化井工矿,年入洗能力1.25亿吨的6座配套洗煤厂,4条总运输能力达1亿吨的铁路专用线,2010年12月15日公司原煤产量首次突破亿吨大关,建成我国首座单一露井联采的亿吨级矿区,2020年8月10日,《财富》世界500强榜单正式揭晓,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以营业收入258.46亿美元的业绩首次上榜。

陈日新光辉的人生印记已经镌刻在平朔乃至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的史册上。而以他为代表的平朔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的奋斗中熔铸出来的“勇立潮头、善为人先”的平朔精神,不仅展现平朔人对共和国煤炭事业的赤子之心和挖掘乌金、奉献光明的炽热情怀,成为融入平朔人血脉的精神标识和忠诚担当的事业追求,也成为引领平朔人奉献共和国煤炭事业、培育“家国命运共同体”的意识认知,并且已经升华为平朔人听党话、跟党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坚定信仰!

猜你喜欢

生活区露天煤矿改革开放
我国露天煤矿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及可视化平台构建
《露天煤矿生产技术与安全管理规定》正式发布
黄土丘陵区露天煤矿复垦土壤熟化过程中团聚体碳氮演变特征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偏远生活区雨水综合利用系统研究
德国露天煤矿
某矿生活区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