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教育与学校课程有机整合的创新实践

2021-07-29孙丽丽

中国德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党史红色育人

红色基因、红色传统、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宝贵思想和文化财富。加强对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红色教育,关系到能否真正传承好、弘扬好红色文化;强化大中小学的红色教育,就是要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使红色传统发扬光大。

郑州市二七区汝河路小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秉承“人本至上、和谐发展”办学理念,就红色基因如何在新时代延续这一问题,努力摸清红色教育“家底”,充分活化利用红色资源,丰富拓展红色教育阵地,致力于将坚定信仰、忠诚为民、敢于斗争、勇于担当的“二七精神”融入“合美”德育课程中,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家庭课程三方面实现育人精神层面引领、实践层面落实、协同层面合力的新局面。学校将红色基因通过课程整合、师生融合、生生合作的方式代代传承,全方位、多样化践行“以红为美,以合至美”的红色育人宗旨。

一、国家课程突出红色教育内容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主要载体,课程育人的功能具有综合性。如何发挥课程育人合力,让“二七精神”所凝结的红色基因、红色传统融入国家课程中?学校从以下三个层面对德育课程进行了整合。

(一)道德与法治课—红色阵地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我校遵循总书记对红色教育工作提出的总目标,科学认识红色基因、红色传统、紅色资源的内涵,以道德与法治课堂为红色文化传承主阵地,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显性和隐形德育资源,将红色教育目标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活动评价的重要参考,将红色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融入教育教学之中,使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功能实现最大化。学校还创新了道德与法治课堂“启发三问式”的教学模式,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真正让课堂教学发挥立德树人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启发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以红色基因培养学生,使他们长大后做一个忠于党和人民的中国人。

(二)语文单元整合—红色经典育人

我校立足全局,努力整合单学科内容,以教学课堂作为校本德育课程的落脚点,充分发挥课堂红色经典育人的作用。以语文学科为例,语文教师大胆创新,对教材中红色主题的单元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布局和调整,缩减教材中语文知识学习的时长,预留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延伸阅读,既提升学生对语文教学知识点的学习效率,又以诵读红色经典培根铸魂,引导孩子们从小树立爱国之志,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诵读红色经典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从而激发出他们为建设繁荣富强的祖国而发奋读书的热情。

(三)多学科整合—红色主题育人

我校以“爱国+知识”为主题,正确把握红色基因、红色传统、红色资源与爱国主义教育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小学阶段各个学科的教材中充分融入丰富的红色教育内容,开展了“学科知识+学科素养+学科技能”一体化德育工作的探索,组织了爱国主义教育点网格化梳理活动,使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教师都能梳理出每个单元或每一课的爱国主义教育点,构建出完整的爱国主义教育立体网络,并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学科知识网络有机融合,充分落实“爱国+知识”的教学实践工作。特别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校更是以疫情中涌现的感人事迹为素材,打破学科局限,利用每周五下午第一节课,开展了“云端课程”分享活动,如语文学科“致敬最美女英雄”、美术学科“画出身边的美好”、音乐学科“声音传递爱”等主题活动,把抗击疫情斗争的感人事迹作为推进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生动教材,既凝聚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又通过多学科整合,把单一学科的“小课堂”变为多门学科的“德育大课堂”。

二、校本课程打造红色教育特色

学校身处“二七精神”的发源地,有着丰厚的红色资源。为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教育,不断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和理性认知,使红色传统逐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二七精神”的红色基因成为一代新人的优良品质和健康人格,学校根据自身特色,在郑州市党史研究室编著的《红色郑州》这本书的基础上,选择了郑州重大人物、事件等内容,开发了学校自己的校本课程,并从理想信念、中华文化、地域文化三个维度,围绕爱党、爱国、爱家乡三个内容开展红色教育工作。

(一)爱党系列红色教育

1.少儿学党史

学校最先提倡“党史研究进课堂”,成立了“红领巾党校”,根据党的十个历史发展阶段开展适合小学生特点的党史研究。在没有适合儿童现成的教材与活动范式的情形下,我校通过“讲好党的故事”实现思政课的融盐之道,将党的历史发展以每一个关键人物、每一件重大事件的形式,融入学校开展的每一项活动设计、每一次师生对话等过程中,真正做到如盐在肴,外化于行—学校精心布展了“少儿党史研究基地”,常态化开展“党的光辉照我心”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基地和主题活动的形式深情回顾了党的奋斗历史;融于细微—一个个人物、事件在小小解说员耐心的讲解下活了起来,通过图文、视频资料以及相关特色教育展览,让孩子们重温革命历史,使党热爱人民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萌芽生根。学生通过“红领巾党校”的学习,系统了解了党的伟大成就、党的优良传统,以及党的革命经验和历史教训。

2.小眼看“四史”

2021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对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开展“四史”宣传教育作出安排部署。义务教育的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成长成才的启蒙期,我校认真思考了为什么进行“四史”教育、做什么样的“四史”教育和如何做好“四史”教育这三个基本问题,梳理出“四史”中具体的时间节点,结合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等方面主题,安排学校名师、党员教师以话题式进行讲授,利用“学校未来教师云平台”新媒体传播方式,对“四史”教育课堂进行全校的实况转播,做优云端教学服务,引领师生共同观察、发现、体会、反思,逐步达成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育人效果。

(二)爱国系列红色教育

1.系列节日课程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种重大节日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周期性、民族性、群眾性的特点,深深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滋养着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推动着中华传统文化日渐弥新、不断发展。学校以中华传统节日(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与现代纪念节日(二七纪念日、七七抗战纪念日、建军节、建党节、国庆节等)为切入点,以节日为载体,从节日的主题入手,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及红色教育内容进教材、进课堂,形成了主题鲜明、内容多样、实践丰富的德育工作体系,开展了红色诗词诵读比赛、红歌合唱比赛、红色故事演讲等形式丰富多彩的活动,引领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索中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新闻天天报

如今社会,媒介高度信息化、智能化,媒介内容娱乐化现象日渐严重。现在许多学生打开电视只看动画片,点开手机只玩游戏,老一代人晚七点准时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的习惯在青少年群体中已经慢慢淡化。由于《新闻联播》节目可以系统便捷地让每个中国人了解国家发展状况、纵观世界局势,所以,学校要求师生重拾观看《新闻联播》节目这一传统习惯,组织学生从看新闻到播新闻,从输入到输出,从外化于行到内化于心,形成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播报”的思政育人局面。每天早读时间,学生以现场直播或者视频播报的形式,以“头条新闻”“新闻评论”为主要内容,从各班级中选择优秀者进行轮值播报。学校通过“新闻天天报”活动,让学生们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国家、了解世界,学生在听播报、谈播报的过程中,人生观、价值观也逐步建立和完善。

(三)爱家系列红色教育

1.红色郑州

郑州市是一个有着丰富红色历史的城市,学校所处的二七区更是红色教育资源丰富。学校有效利用红色教育资源,加强同郑州市党史研究室的合作,根据《红色郑州》书籍开发了校本课程,邀请党史研究室领导作为《红色郑州》的校外指导专家,组织学生参加郑州党史网站、郑州市党史研究室录制的郑州市党史六集文献纪录片及《红色郑州》书籍的学习,如:郑州事件、郑州人物、郑州影视等等,让学生了解郑州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奋斗历程。学校通过加强学生对党史和地方史教育的学习,增进了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2.红色研学

在保护和管理好二七区周边红色资源的同时,如何更好地运用、发挥它们的教育价值尤为重要。学校在盘活革命红色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开发了红色教育研学课程。学校组织学生以研学旅行的方式走出校园,以“体验 成长”为主题,秉持“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共同参与,班级自主选择红色景点”的研学理念,开展了走访红色遗址活动。有的班级学生登上二七区纪念塔,有的班级学生走进烈士陵园,有的班级学生参观二七纪念堂……红色研学活动加深了学生对革命纪念地和革命精神的理解,加深了学生同历史和文化的亲近感,达成了我校实践育人的红色教育目标。

三、家庭课程达成红色教育合力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家校共育不仅需要学校教育深入到学生家庭中去,也需要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和管理中来,双方只有加强沟通和互动,才能实现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一)家长红色讲堂

优良的家长资源是学校开展红色教育的另一支力量。我校的学生家长,既有在省、市党校工作的,也有在部队宣传部门工作的,还有一些在大学思政教育等部门工作的。学校充分发挥家长的专业优势,组织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到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中来。一方面,通过家校合力制定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讲堂机制,把具有专业优势的家长“请进学校来”,定期开展家长红色讲堂;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寻访身边优秀党员,将课堂搬进家庭,让学生听老党员亲身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感人故事。他们将一个个鲜活的革命故事娓娓讲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聆听革命故事,接受了党史教育。

(二)“小手大手”共爱国

红色二七的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拥有强烈地爱国爱家的情怀。家长在日常生活的事务上,处处都表现出爱国主义观念的文化意识:有的在家庭旅游时,有意识地启发孩子认识祖国河山之美,提醒孩子保持旅游文明,爱护旅游环境;有的在家庭团聚、朋友聚会时,引导孩子体会亲情、友情和团体之情;有的在看展览、读课外书,甚至每天看电视节目时,都会不经意地同孩子讨论家国情怀的话题,帮助孩子明是非、辨荣耻。孩子们经常把学校中学到的“四史”教育知识、活动中体验到的红色教育感想和家长一起交流分享,家长们也根据学校活动要求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如一起登上二七区纪念塔,一起走进红色革命老区……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和相互成长。总之,学校开展的“小手大手”互牵活动,真正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协同育人目标,让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具体化、生动化。

“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学校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嘱咐,真正用好红色资源、上好红色课程、加强红色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让红色成为我校立德树人的鲜亮底色。

【孙丽丽,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汝河路小学副校长,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赖泰荣

猜你喜欢

党史红色育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发挥地方志作用抓好党史学习教育
纸游党史码上学习
让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
党史篇
红色在哪里?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