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岭南盆景小镇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1-07-29赵媚妤张婧

江西农业 2021年10期
关键词:盆景用地小镇

赵媚妤,张婧

(1.中共广州市花都区委员会党校,广东 广州 510800;2.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人民政府,广东 广州 510800)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岭南盆景小镇,是广州市花都区内为数不多拥有产业支撑的特色小镇。依托该特色小镇建设,赤坭镇大力发展盆景苗木产业和“盆景+”乡村旅游产业。

1 岭南盆景小镇的建设背景和现状分析

岭南盆景小镇以瑞岭村和竹洞村为核心区,辐射带动丰群村等其他13个行政村进行整体建设。

1.1 区位优势

①自然条件。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一年四季多和风,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土壤肥沃,富含有机质,适宜多种花木生长。境内有丫髻岭、大军岭、巴江河、农田等自然要素,形成“山-水-田-城-村”生态格局。②交通便利。肇花高速、佛清从高速(在建)、G107、S381贯穿南北西东,与培正-岭西大道、古树大道构成镇内三纵三横的便捷路网结构。距白云国际机场25分钟车程,距广州北站15分钟车程。③园区支持。赤坭镇位于广州空港花世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园区内,依托该产业园打造岭南盆景小镇,可在申报重大项目、争取资金支持等方面得到支持。

1.2 历史文化渊源

①艺术造诣高。瑞岭村是岭南盆景发源地,历史源远流长。瑞岭盆景是广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艺术造型“古、灵、精、怪”,曾于1986年作为国礼赠送给英女皇。②文化底蕴深。赤坭镇耕读文化氛围浓郁,历史上有“花都九进士,五人在赤坭”的说法。瑞岭村被评为“广东省民间(盆景)文化艺术之乡”。竹洞村是洪拳创始人洪熙官故居所在地,也是“洪拳文化”的发源地。

1.3 发展条件

①启动资金有保障。广州市、花都区高度重视赤坭镇乡村振兴工作,统筹安排资金全力支持岭南盆景小镇建设及赤坭乡村振兴工作。②小镇建设初见成效(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赤坭镇各村相关获奖情况统计

1.4 产业基础

①盛产盆景苗木。赤坭镇是广东省最大的盆景苗木种植基地,种植总面积达3万亩以上。现有盆景从业人员超1.5万,占全镇人口1/4。2020年,瑞岭盆景产量、销量及出口总量均占广州市的4/5,居全市第一,全产业链年产值超5亿元。②小镇初具规模。一期建设已完成,电商直播中心等一批项目顺利完工。10个盆景园升级改造成专业示范盆景园,逸翠园等多个本地规模化盆景苗木生产龙头企业已进驻。成立瑞岭村盆景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盆景产业扶持资金和盆景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资金。开展盆景大师培训,已培养盆景技师超500人,其中省市级持证工匠5人。③经济收益增加。小镇为赤坭镇新增就业岗位2900个。产品远销荷兰等地,2020年出口盆景66.3万株,同比增长5%。古树大道沿线土地出租收入增长翻了两番。④数字农业赋能。花都区首家“‘E网兴农’农村电商产业园”落户赤坭镇,初步建立数字农业体系。举办数字农业直播节,开展农村电商专业培训、竞赛,推动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⑤农文旅一体化。以竹洞村为核心,依托盆景小镇、御盛马场、宝桑园、广州绿沃川高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及九曲河观光带,通过省县乡道及乡村循环路串点联线,形成“一核多点”的赤坭乡村旅游大线路。举办盆景艺术节等活动,持续扩大岭南盆景小镇知名度和影响力。2021年春节期间,小镇吸引22万余人前来游览。

2 当前岭南盆景小镇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用地指标不足

核心区仅2.84平方公里,只占小镇总用地面积4.5%。且核心区内大量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公益林、水库河流等生态保护红线,此类用地合计共占总用地面积超3/5。可用于建造建筑物、完善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用地仅0.28平方公里,只占核心区总用地面积10%,导致农贸市场、盆景展示中心、农村民宿改造等计划配套建设项目落地难。

2.2 基础设施薄弱

①城镇功能不完善。赤坭镇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城区缺乏优质学校、大型超市等生活配套设施,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扎根工作生活。本地年轻的行家里手也选择到外地发展,人才流失严重。②旅游配套不齐全。景区“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基本要素配套不齐全,未能满足3A、 4A级旅游景区的创建要求。以竹洞村为例,其功能定位是小镇内供临时休息的“驿站”。但小镇内部电力通讯、供排水、环卫和道路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农家乐和民宿建设滞后,“驿站”功能无法完全实现。

2.3 产业链有待延伸

盆景产业涉及种植、培育、销售和观赏等多个环节,目前赤坭盆景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短,主要集中于劳动强度大、利润最低的盆景种植环节,品种仅限于九里香、罗汉松、山松等。生产的大部分是桩材,较少制成具有艺术性的盆景作品,产业附加值低。且由于本地没有专业交易市场,瑞岭盆景虽名声在外,却只能借外地市场销售。瑞岭盆景虽占该市场盆景销售总量八成,却没有市场话语权。

2.4 专业人才储备不足

①从业人员日趋“老龄化”。该行业投入产出周期长,从业人员技能培养时间长,本地年轻人从业意愿不强。②高层次人才匮乏。从业人员多为高中以下学历的传统花农等种植业户,缺少能参与到生产管理、售后技术维护支持环节的文化理论、技能素养高的人才。③人才培养体系缺失。该产业人才培养涉及理论、知识、技能、素质等综合性内容,而目前赤坭盆景的技艺传承仍以小范围的师徒传承、口传心授和子承父业民间匠作教育模式为主,缺少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2.5 品牌知名度不高

赤坭盆景虽有深厚历史底蕴,但缺少本土大师和知名企业等实体支撑,主要在节庆活动期间宣传,缺少常态化宣传,宣传手段、方式、渠道不够创新多样。

3 对策建议

3.1 提供全面有效保障

①落实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政策。2019年广东省印发《关于乡村振兴用地政策的补充意见(试行)》,要求涉农市县各级每年安排不少于10%的用地指标,保障乡村振兴新增建设用地需求,新编区镇级国土空间规划应预留不少于 10%的建设用地规模,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用地指标应保尽保,加快推进乡村发展“点状供地”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常态化。研究明确小镇内需单独选址的农业设施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等近期建设项目,在编制实施镇级国土空间规划时满足其用地需求。②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建立公众参与规划编制的互动机制,保证村民的主体地位。在不突破“两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建设用地规模总量的情况下,重新编制村庄规划,腾挪合并零散建设用地,重点保障产业发展用地、宅基地和配套设施建设需求。③加大资金投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多渠道、财政资金为补充的产业资金保障系统。一方面,坚持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市场运作,做好项目招商及企业服务工作,引导落户企业合法经营,协助落户企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强化财政资金在盆景科研、技术推广、人才培训、产品广告等方面的保障性投入。灵活运用适当的财政资金扶持、贷款担保和贴息等手段,鼓励村集体、个体农户积极参与小镇建设。

3.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依托花都区“花漾年华”乡村振兴大道项目,重点打造山前旅游大道和赤坭大道两个风貌带。山前旅游大道风貌带位于赤坭镇北部,东西向全长20公里,沿线有10条村。该片区生态资源丰富,有碧桂园假日半岛、清远美林湖温泉小镇环抱三坑水库、正园生态园、宝桑园等景观。赤坭大道风貌带从西北至东南贯通我镇,全长16公里,途经5条村和赤坭镇城区。可通过提升道路两旁绿化和沿线农房风貌、打造村口景观节点、统一农田看护房样式、完善公共交通设施建设等措施,打造具有赤坭特色的宜居风貌带。

3.3 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①打造高端园区。加快建设本地花卉盆景专业交易市场,引进有实力、专业性强和影响力大的盆景经营专业户进驻。重点建设盆景花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逸翠园、松艺园、茂林园艺等本地高端盆景园示范带动全镇三万亩盆景苗木基地高端化发展。②大力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赋能农村实体店,促进线上线下渠道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农村电商、邮政、供销等村级站点的网点优势,推动整合镇域内物流资源,提高农村物流网络连通率和覆盖率。③完善“盆景+”旅游产业体系。挖掘盆景文化消费潜力,推出赤坭盆景主题研学活动。以乡村旅游为切入点,充分挖掘镇内旅游景点的盆景艺术、洪拳文化、马文化、蚕桑文化的文化内涵,完善“吃住行游购娱”配套服务。

3.4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①构建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政府、学校、企业、协会及科研机构多方联动,制定盆景人才专业化培养体系。②培育盆景“非遗”文化传承人。依托广东技工岭南盆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盆景大师工作室,培训盆景产业经营者,培养高水平工匠队伍。③大力培养数字农业直播人才。打造农村电商人才队伍,培养包括文案策划、带货主播和直播运营等直播链所需人才。引入知名网红主播团队进驻合作,搭建直播专业人才交流平台,助力数字农业直播。④加快培训“粤菜师傅”。通过“粤菜师傅”项目培训,增强餐饮从业人员创业就业技能,支持“盆景+”旅游。⑤加强建设文化宣传队伍。挖掘一批农村文艺爱好者、民间文化能手充实到文化宣传志愿者队伍,增强乡村文化自我发展能力。

3.5 擦亮盆景文化品牌

①提升标准化和知识产权意识。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园一特”为抓手,提升瑞岭盆景标准化水平,并积极申请“瑞岭盆景”地理标志商标。②推动盆景高端化种植。依托盆景艺术节、盆景艺术大师工作坊,推出盆景精品。③鼓励瑞岭盆景走自主品牌创建之路。鼓励企业、合作社创设品牌,开发盆景文创产品,由卖盆景半成品向卖艺术、卖品牌、卖服务转变。

猜你喜欢

盆景用地小镇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研究进展综述
微型盆景欣赏(二)
微型盆景欣赏(一)
微型盆景欣赏(一)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演变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践与认识